就业立法水至清则无鱼
- 格式:docx
- 大小:10.36 KB
- 文档页数:4
形式逻辑三大定律第一,同一律:对于概念精确定义,不能过分的,遇到了先验的东西,比如时间和空间这种量的范畴属性的限定,遇到了绝对的质的同一性,这样的苛刻限制,遇到了普遍关系范畴的限制,都要考虑不能太过分,水至清则无鱼。
则无有用的概念。
所以同一律主要是是有关概念同一性设定的的逻辑律。
第二,矛盾律,两个对立的命题要求必有一假,为什么呢?因为既要判定一个东西是它,就必须要判定那个不是它的东西不是它,否则这个判断本身就失去了判断的价值,等于没有进行判断。
所以逻辑的矛盾律必须被遵守。
所以矛盾律是由来体系逻辑判断的存在价值的一种逻辑律。
第三,排中律,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对立的命题必有一真,如果两个对立的命题都是假的,那请问,我们思维的和交流目的到底是为了求假还是求真,我们说话是为了说假话还是说真话呢?同时,正是由于具有排中律的要求,才能保证任何一个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大前提,否则大前提都是错的,如何保证结论是正确的呢?所以,排中律应当是逻辑的将判断连接起来形成正当的推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排中律是用来保证推理正确的逻辑律。
以上对弈一般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定律的这种通俗的解说,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证明,因为证明本身是通过逻辑的严密性来保证结论的正确的,而以上对于逻辑三大定律的必要性如果也采用逻辑证明的方式来完成,那又需要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这种证明的合法性呢?所以,这就是逻辑本身缺陷,而逻辑本身的这种缺陷,就必须通过康德的理性批判,才能获得。
所以以上这种说明的合法性或者正确性,是依据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原理,最终通过人对于逻辑的立法来实现的。
作文写作的三种范式第一种范式:二者兼顾,辩证统一两个对立面统一在一起时要注意前提条件特别注意学习范文中每一段的开头,即过渡句竞争与人情高三(10)林翔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国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中国人常以人情亲疏为界构建起一个又一个圈子,而这种只以人情为先的“圈子情结”却在逐渐伤害一个社会的合理竞争机制,成为社会难以剜去的痼疾。
当下,有多少特权人士倚仗着他们的人情,以圈子为踏板,侵占那些本该通过公平竞争获取的社会资源,直接越过了竞争拼搏的过程。
而等到特权人士成长到足以施予他人人情时,便周而复始,以至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网络,盘剥资源。
长此以往,社会公平必将失衡,而缺乏真正竞争推动的社会又谈何发展?(反面一:只讲人情,损害竞争公平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竞争与人情不可兼容,在竞争中必须舍弃人情呢?实则不然。
一个只遵循胜败之分而抹灭人情的竞争体制,势必会演变成一个残酷的、趋利的筛选机器。
而挣扎于其中的人们在单纯利益胜败驱动下,不免会变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到那时,所有温情、人性也会被利益所轧压,社会也将成为逐利者的狂欢场。
(反面二:只顾竞争,忽略人情)因此,真正合理的竞争体制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滥施人情破坏公平,注重合理竞争而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得出论点:应结合二者)在竞争中不忘人情,在人情中推动竞争。
恰如爱因斯坦和玻尔,每每相遇便互不相让、争个面红耳赤,却又能在抛开学术分歧后畅谈几天几夜;又如那针锋相对的伽伐尼和伏打,在唇齿相讥后却是善意地指出对方的失误,甚至在功成名就之时最感谢的亦是对方。
(正面事例)那种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亦师亦友的伟大情感,正是伟大成就诞生的催化剂;那种惺惺相惜的人情,纯真得不夹杂一丝功利,化作争论、劝诫,帮助推动了竞争的进程,成就了辉煌。
恰如休谟所言:“高尚的竞争是一切才能的来源。
”竞争的重要性不言而谕,而只有饱含人情、不以利益为先的竞争,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1.圆,以万变应不变。
在方与圆、变与不变之间,需要智慧。
智者,方中安身。
2.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要想出人头地,不仅专业素质不能少,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愈显重要。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方与圆”则是这门学问里非常重要的篇章。
杨晖3.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难免碰得头破血流;而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
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
4.把圆画方。
我不知道是否能把圆画方,但我尽量把圆画得圆,如果有人觉得圆或者有人觉得方,那是他们眼里我画的圆。
我画的就是圆。
5.慧者,圆中立命。
在方中做人,圆中处世。
6.圆者运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
7.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全。
8.人被圈在方圆间,渐渐也成方圆。
可方圆里长出的那只角,还是迎风而长,势不可挡。
9.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
10.自卑的产生,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11.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
12.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
13.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14.圆融通达,读懂方与圆的生存智慧,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15.哪怕心碎了,圆规也要把生活团圆。
16.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中国亦有俗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为人一定要遵循规矩,有原则不苟且,但在特定情况下,更要学会变通,不能死板教条。
17.弟子:“做人做事要怎样才能圆融?师言:“圆就是圆满,待人处世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
因为尖的会伤害到人,同时也会扎到别人的心。
18.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青灯黄卷。
19.不能随方就圆,也许是我的执着,这样被磨着的时候就更痛了。
20.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湾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
21.斤是斤,两是两,一分小钱都不贪。
22.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圆。
睿智语言范例一:辩证·哲理万法唯心造。
——佛教观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无中生有。
——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道德经》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道德经》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庄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辞·卜居》物极必反。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鹤林玉露·一钱斩吏》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最高的善就是不做判断。
——(古希腊)皮罗我思故我在。
——(法)笛卡尔人生而自由,可他无处不在锁链中。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德)黑格尔无招胜有招。
——金庸心中有刀,胜似手中有刀;心中无刀,胜似心中有刀。
——古龙范例二:谋略·方法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老子《道德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论语》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吕氏春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礼记》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矫枉过正。
——《汉书·外戚传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抛砖引玉。
——(唐)《常建集·题破山寺后禅院》釜底抽薪。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指桑骂槐。
——《三十六计》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浑水摸鱼。
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研发人员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大器”,在南瑞集团考察时说:“我们说大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题中已明确了“大器”概念的本质属性①“大器”这一概念对人生意义有所断定①矛盾向对立面转化需要依据一定的条件①“大器晚成”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根据2024 年3月实施的酒驾检验标准,以血液中乙醇含量为例:酒驾为大于等于0.20mg/mL,醉驾为大于等于0.80mg/ml。
酒驾依法处暂扣6个月驾照,并处10002000元罚款。
醉驾则依法处吊销驾照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追究刑责。
这说明()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①度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①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①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生产力的跃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这是因为()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B.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意义生产力的彻底否定C.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道路是前进的、上升的D.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4.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制定既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又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该目标的制定()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①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间断性与飞跃性的辩证统一①运用类比推理和联想的思维方法得出可靠结论①从整体性和动态性的角度预见经济的增长趋势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序言《荀子·大略》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有感于古贤之智,试以不才之笔撰此文以助天下贤达兴其业、酬其志。
论权者谋(全文)权者,成败之基、荣衰之要。
权者,图业必先谋事,谋事必先勤人,勤人必先驱心,驱心必先立道,立道必先修身。
身明则道正,道正则心属,心属则人赴,人赴则事达,事达则业立。
是以,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慧智者治心,睿智者治道,圣智者治身。
治身贵于修善,治道贵于明法,治心贵于聚力,治人贵于勤贤,治事贵于搏势。
势定则行事从容,贤勤则功捷事立,力聚则宾主相盛,法明则励众勤事,善身则百鸟朝凤。
修身篇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忧在萧墙之内”。
商汤亦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故,权者欲达事,须四修其身:一修山容海纳之怀,二修纳谏如流之聪,三修贴律奉法之表,四修大中至正之性。
容舟者,人必敬之;容川者,众必臣之;容天者,贤必瀚之。
反亦,量浅者,人必怨之;量狭者,众必弃之;量嫉者,贤必敌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璧无瑕则不玉。
修得山容海纳之怀者,当容人瑕疵而谋人贤长、容人疏失而助善贤能,容人傲愎而恩报贤勤,容人蜚语而矫取贤诚。
一孔之隙,足沉豪舟;一针之坼,足崩盘石。
是以,权者居高揽局必修纳谏如流之聪。
古来胜败之君,多福于善谏,祸于恶谏。
善谏者,其意图远难行而谋长,其言逆耳伤尊而利行;恶谏者,其意近利易作而断道,其言悦耳咏誉而逆行。
然,偏于善者,顺赖其谏而制于人;偏于恶者,逆行大道而败于人。
故,权者欲得谏之明,当以善不面许、恶不罢黜,凡事亲察以立己意而不制于人、不败于人。
贴律奉法者,其下之众律己必严,严则行事井然而局不乱。
上不表法则法不服众,上不循法则法不趋众;众不服则法不行,法不行则势不定;众不趋则事不谋,事不谋则业不立。
上表则法行,法行则势定,势定则业谋;上循则众信,众信则事谋,事谋则业立。
《二十四史》102句精华和古文对偶189句总结《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
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八、经典真题一、自我认知新题型:1、有些公务员,在工作中嫌累、嫌苦,辞职不干,你如何看待?2、结合自身条件谈谈公务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3、你对基层工作单位条件设备落后待遇差有什么心理准备?4、你的朋友做律师,几年内就可以买车买房,你做公务员几年都买不起,请问你怎么看?(2011 年广东5月10号上午题)5、公务员面临很多诱惑,面对诱惑时,你有哪些准备?6、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二、人际沟通典型题目:1、你和一个同事在一个科室,他比较善于表达自己,而你比较默默无闻,你怎么看?2、领导经常让你为他办私事,对此,你怎么办?3、同事上班时间出去办了点私事,很快就回来了,没和领导请假,领导知道后批评了她,她一赌气不好好工作,每天很懈怠,作为她的好朋友你怎么劝她?4、你升职了,你以前的两位同事,一个对你言听计从,一个冷若冰霜。
请问你如何解决?5、你和同事一起合作一个数据分析,可是由于你手上有别的工作要做,耽误了合作的事。
这个同事向领导打小报告,对此你怎么办?6、你在接待一个群众时,他的问题很刁难,你态度很差的回答了。
之后他在网上发了篇语言很刻薄的博客,你怎么处理?三、组织管理新题型:1、领导让你在辖区内组织一次下岗工人的技术培训,你怎么做?2、老龄委要给空巢老人搞活动,要你提出三个有新意的主题,选其中一个开展活动,谈谈你认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3、省法院打算到基层法院进行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调研活动,基层法院领导要求你负责活动的前期筹备工作,你怎么准备?(11 年5月12日广东法检面试真题)4、要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的调研,你会怎么开展调研?你怎么保证调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5、到某个街道活社区进行低碳宣传活动,你会怎么做,谈谈你的工作思路?6、政府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做心理咨询服务,领导让你组织,具体你怎么做?四、应急应变真题:1、一个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中间隔了一条环城马路,最近这条路上发生了几起学生受伤的交通事故,如果你负责主管这条马路,你怎么办?2、因为你的工作失职,群众给你单位送来一面“办事不力”的锦旗,领导让你挂上,你怎么办?3、在单位组织的工作满意度调查时,群众对你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的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你该如何做?4、你组织单位去旅游,要求必须在两点以前回来,否则会误火车,但是有几个人两点还没有到,你怎么办?5、假如你的领导要出席一个会议,可是临时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来了,你应该怎么做?6、你所在的城市的征集宣传口号,请拟出3个,并阐述理由。
第八章五代十国与宋朝法律制度(960—1279年)第一节五代十国法律制度“五代” 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历时近六十年。
所谓“十国”,即前蜀、后蜀、吴、南唐、闽、楚、南汉、南平、吴越和北汉。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严刑峻法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立法森严,刑罚酷滥,司法黑暗,成为这一时期法律的显著特点。
五代十国法制内容的演变与特点(一)刑法空前酷烈1.增设严酷的刑罚。
(1)折杖法。
所谓折杖法是将笞、杖、徒、流四种刑罚折合成一定数量的杖刑。
(2)刺配。
后晋天福年间出现了将决杖与配流并用或是将刺面与配流并用的刑罚,称为刺配。
(3)凌迟(也作“陵迟”)。
“五季多故,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
”2.增加罪名,加重量刑。
(1)对官吏贪赃犯罪的处罚. (2)对“私度入道”的处罚加重。
(3)厩库方面的犯罪。
(4)对盗罪的处罚。
(5)严苛的盐法与曲法(酒法)(6)官吏违反审判制度的犯罪。
(二)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渐趋完备第二节宋朝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宋太祖:“王者禁人为非,莫先法令” 。
太宗:“法律之书,甚资政理,人臣若不知法,举动是过,苟能读之,益人知识。
”仁宗:“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
”神宗:“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
”——“天下争诵法令”(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法律表现:立法编敕、审刑院、台谏合一(二)崇文抑武,儒道兼用宋太祖由一介武夫变成为尊儒重文之君,太宗“锐意文史”,真宗“道遵先志,肇振斯文”朱熹:“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2017年新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教育试题集(含答案)一、判断题×√1、开放政府数据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
√2、开放政府数据是一个生态系统。
√3、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沟通交流缺乏便捷性、有效性、公开性。
√4、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普遍交互便捷性相对比较差。
√5、我国针对开放政府数据的专门政策和工作方案普遍缺位,管理体制大多不足以支撑工作推进,领导力支持尚不足。
√6、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实践活动相对于集中于沿海一二线地区。
√7、开放政府数据必须(可机读),即数据可被计算机自动抓取和处理。
√8、开放政府数据必须(可获取),即公众能够通过多种平台下载获取。
√9、开放政府数据必须(及时),即在第一时间开放和更新数据。
√10、政府信息公开的对象是信息层,开放政府数据的对象的原始数据集。
√11、职称功能应从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制度转变为(社会化管理制度)。
√12、(坚持党和国家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关系职称制度改革成效、成效大小的重要政治保证。
√13、1984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至此,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正式推开。
错误14、当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财税体制和干部考核机制不合理)。
√15、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首先要立足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
√16、中国制造业“做大”有体制优势。
√17、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13312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
√18、制造业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贡献大,即与中国的储蓄率不断提高直接有关,也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密切相关。
√19、我国的制造业已在出口结构中占据绝对地位。
√20、据调查,在过去25年里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制造业增速都是较快的。
√21、社会共治理念是正确的,但是要把理念变成制度是比较困难的。
√22、全程治理一般理解为能够追溯。
√23、安全食品这一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就业立法:水至清则无鱼?
正在讨论的《就业促进法》草案和《劳动合同法》草案被认为自相矛盾
中国20年来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就业密集型产业之上的。
现在,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和如何处理劳资关系成了北京的中央政府和东莞的代工企业同时感到头痛的问题,正在加紧制定的《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因此被寄予厚望。
到2019年,《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加紧了立法进度,前者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后者则于2月通过初审。
与此同时,争议和批评一直与这两部草案如影随形。
华东政法大学的董保华教授认
为,同一班底起草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草案互相矛盾,正在讨论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如获通过,非但无助于促进就业,反而会对就业起抑制作用。
两部法律自相矛盾?
董保华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常凯教授曾因立法思路的严重分歧而在媒体上展开争论。
2019年,这场争论由于外资企业的高度关注及其随后展开的游说活动而引人注目。
《就业促进法》草案公布后,董保华再次激烈批评。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思路是让企业而非社会承担安置老?弱?病?残的责任;而就业
促进法草案的思路是让政府而非市场承担促进就业的责任。
”董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制度安排。
”
《就业促进法》草案受到的批评集中在“条文过于空洞”,批评者认为草案仅宣示了促进就业的决心和意愿,但技术手段和惩戒措施所占的比例太小。
而董保华认为,《就业促进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不合时宜的立法思路=强调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时忽略了市场的作用。
他认为中国正面对1970年代知青返城和19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但草案背弃了中国应对前两次就业高峰时积累的成功经验。
按照董保华的描述,中国能够成功应对知青回城和国企工人下岗这两个就业高峰, 是因为采取了灵活的用工政策,并且容忍了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所谓灵活的用工政策,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是”三结合”就业方针,这一政策打破了1949年以来城镇人员就业全部由国家安排的框架,并且促进了形形色色的集
体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而1990年代当中国面临大规模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难题时,采取了同样灵活?不正规但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董保华称之为”隐性就业”。
”隐性”是因为大量下岗工人从事临时性的或者不稳定的工作,许多人没有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不被统计在就业人员之内。
董保华呼吁应在《就业促进法》中添加灵活就业的条文。
”尽管《就业促进法》草案中提到了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但是这一规定毕竟过于原则。
”他说,”难以置信,一部以促进就业为宗旨的立法基本没有涉及灵活就业的具体形式。
”
他认为,草案起草者刻意回避提出促进灵活就业,因为灵活就业虽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行之有效,但往往缺乏标准和正规的劳动合同,因此与《劳动合同法》草案相冲突。
在他看来,冲突的根源在于《劳动合同法》草案要求任何形式的用工都必须签订正规?标准的劳动合同,这一要求过于严格。
董保华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一组数据说,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占到中国城镇就业总量的45%以上;这些就业形式大多缺乏正规标准的劳动合同的约束。
他认为,灵活的劳动关系降低了市场的成本,使其能够容纳庞大的就业人口。
一旦《劳动合同法》草案对此严加规制,就会抑制就业。
标准化的劳动关系是否可能?
“童工也是就业,我们能因为要促进就业就允许童工存在吗?“另一位劳动法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郭军如此反驳董保华的观点。
郭军认为,严格劳动合同的门槛与促进就业的确存在潜在的冲突,但是《劳动合同法》草案中之所以要求更严格和规范的劳动关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由于缺乏规范的劳动合同保护,劳资关系不谐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
”郭军
说。
关于《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争议,目下纠结在法律技术层面,但涉及的却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草案对个人承包这种普遍存在的用工形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以至于董保华认为实质上取消了个人承包这种用工形式。
通过包工头,成千上万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进入了建筑业;30年来,个人承包为中国农民提供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时间灵活和低收入的岗位,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
直到现在,个人承包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但这是一种有争议的用工形式。
农民工普遍得不到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
经过几年来的整顿,曾经严重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尚未根治。
在董保华看来,庞大的有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卖方市场,这
是不正规和不标准的劳动关系能够存在的现实基础。
过分强调正规和标准的劳动关系,要么窒息市场的活力,要么使法律规定变成摆设,无法执行。
他担心,立法者在劳动关系和促进就业等问题上过分机械,不切实际地强调劳动关系的标准化和行政化,忽视了中国就业形式的严峻与复杂,因此违背了中国30年来的经济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市场逻辑。
董保华认为,同一班底起草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草案有着相似的逻辑,即强调过分政府在劳资关系和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忽视了市场进行自由调节的能力和意愿O 郭军也认为劳动法规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不能矫枉过正。
但他再次强调,要求个人承包者作为发包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目下不得已的选择。
”签订合同的确会增加社会成本,但讨薪的社会成本更加高昂。
”
工会的角色
有一些主张市场自由的人士反对政府和工会过度介入劳资关系,认为劳动报酬必然受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
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之一,他认为,灵活的劳动合同对30年来的经济增长居功至伟,而规定最低工资和做大工会是不智之举,因为会降低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中国农民提高收入。
和张五常不同,国内大多数经济学人士对更严格的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和最低工资等问题避而不谈,却乐于讨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世界上的比较优势;一直以来,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被看作中国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部分。
包括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反复强调,未来还应该利用这条路径发展中国经济。
郭军态度鲜明地反对张五常的观点。
他认为政府介入劳资关系是必要的,否则,劳资关系不和谐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他认为,”员工要有主张权益的意识?主张权益的组织
和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和谐中国劳资关系进而维持社会稳定的三个必要条件。
郭军曾长期负责全国总工会法律事务,并参与起草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
国有企业中的工会被一直看作是一种点缀。
但全国总工会为代表的工会组织2019年以来组
织了强大的媒体攻势,最后把工会建到了原本不能容忍工会的跨国企业如沃尔玛之中。
2019 年,全国总工会又批评一些国际连锁餐饮机构付给打工学生的时薪没有达到中国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
快餐业否认总工会的批评,最后,地方政府也出面表态,认为快餐业没有违法行为,事态才告一段落。
在最低工资事件中,郭军是跨国企业和地方政府最严厉的批评者之
受累于多年积弱的制度形象,工会多数时候不是中国职工维权的首选。
但近年来工会系统一反常态的高调举动,仍然颇引人注目。
董保华认为,工会系统希望借助制定《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契机扩大手中的权力。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法专家常凯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之前曾任中国工运学院名(已改为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
和身在工会系统的郭军一样,常凯在立法中屡次强调,应加强工人组织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