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756.5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大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
懂得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印证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以课本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教学重点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难点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演示板书:第三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学生活动:阅读课本99页1—4自然段的内容,讨论回答师:请看下面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总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担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又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挑战。
过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应该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人认为可以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这两中看法对不对?(学生讨论回答)总结: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而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3.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通过对各种图形的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对环境问题有直观深刻的感受,也知道要保护环境。
但对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系统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图5.7)。
全球公众都听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师: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我们先来看段视频(“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追问:视频中主要反映了目前我们面临的哪些环境问题呢?学生:雾霾、水污染、乱砍滥伐、过量开采煤炭、地面塌陷等。
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节的内容“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然后结合视频进行点拨:“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意识到单纯依靠科技去修复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中地理必修⼆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节⼈⼝的数量变化达标训练1. B 2. B 3. B 4. C 5. B 6. C 7. C 8. D 9. A 10.B 11.(1)发达发展中(2)现代型过渡型(3)⼤⼩(4) 都不好A类国家⼈⼝增长缓慢,劳动⼒资源不⾜,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兵源不⾜;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活⽔平的提⾼;社会失业⼈⼝太多等(5)适当⿎励⼈⼝增长,适当移民控制⼈⼝数量,提⾼⼈⼝素质能⼒提升:1.B2.A3.C4.B5. B 6.A 7. B8.变慢,90亿9。
弱, 15亿, 零10。
图丁,⽼龄化11.⾮⾮经济发展与医疗卫⽣⽔平的提⾼过度型⾼出⽣率、低死亡率、⾼⾃然增长率12.欧欧社会经济、⽂化教育、⽣育观念等13.⾮经济、⽣活及医疗卫⽣⽔平仍偏低14.欧⼈⼝⽼龄化第⼆节⼈⼝的空间变化五、达标训练1.D 2。
D 3。
B 4,A 5。
C 6。
C 7。
B 8。
A 9。
C10。
D11.(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矿产资源丰富;(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化等的联系,缓解⼈地⽭盾。
六、能⼒提升1.B 2。
D 3。
A 4。
A 5。
A 6。
D 7。
B8.(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2)⾃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个⼈对⽣活或职业的追求(3)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4)③④9.(1)略(2)流动⼈⼝⼤量增加(3)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4)①农村劳动⼒⼤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差距是根本原因第三节⼈⼝的合理容量五、达标训练1.AD 2.BC 3.AD 4.AD 5. C 6. D 7. D 8. C 9. C 10. A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3)环境承载⼒受到压⼒过⼤,农⽥⽣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把“实⾏计划⽣育”作为⼀项基本国策六、能⼒提升1、A2、A3、C4、B5、C6、D7.(1)C D B (2)不断提⾼地域(3)1998 2050(4)⼈⼝增长过快⼈⼝过多⼈⼝⽼龄化⼀⽅⾯要解决青少年的⽣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还要负担⽼⼈的赡养,加重国家,⼈民的社会经济负担8.(1)资源(2)科技发展⽔平环境⼈⼝容量(3)⽣活和⽂化消费⽔平(4)环境⼈⼝容量悲观乐观悲观与乐观(略)第⼆章城市与城市化第⼀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五.达标训练1、C2、B3、C4、D5、C6、C7、A8、B9、D 10、C11、(1)地形河流(2)河流(河⾕)化学⼯业区钢铁、电⼒⼯业区该市夏季盛⾏东南风,冬季盛⾏西北风,其污染⼯业应布局在与盛⾏风向垂直的郊外;化学⼯业属重污染⼯业,布局在西南⽐较合理,钢铁、电⼒⼯业也是重污染⼯业,冬季会造成居民区上空的⼤⽓遭污染。
6.2 中国的可持续开展理论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根底上的经济开展形式。
据此完成1—2题。
1.在循环经济形式下,可能产生以下哪种消费方式A.全球化消费B.信息化消费C.集聚消费D.清洁消费2.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视管理B.城市大量建立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D.消费企业和销售企业施行清洁消费和减少浪费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形式图,答复3—4题。
3.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A.污水处理厂、服装消费、棉纺织、创意产业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消费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消费、污水处理厂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消费4.以下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开展阶段处于工业开展的初步阶段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区C.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生态功能D.消费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得到循环利用以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形式图。
读图,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6.该园区农业消费的特点是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D.科技程度低以下图为2021年山东半岛局部城市可持续开展程度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答复7—8题。
7.可持续开展程度较好的两个城市为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8.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开展状况表现为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才能好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开展程度低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那么越稀越矮。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能力目标(1)学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从分析、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去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德育目标(1)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原理。
也具备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知识。
技能准备: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类型本课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课。
3.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前面三节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介绍,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国情现实,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地理规则(地理规律)。
教学中采取例——规法。
4.重点、难点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5.课时一节课[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投影]:案例1: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10贵阳只要下雨,几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还酸。
20中国有1/7的国土被沙漠覆盖,1/3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
30原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野牛等动物已经绝迹,华南虎、亚洲象、双峰驼、黑冠长臂猿也身逢绝境,濒临灭绝。
华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还有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
40黄河从1972年经常断流,1997年从2月7日开始,到年底共断流13次,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损失30多亿元。
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习重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前预习】一、中国走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1、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基本国情)(1)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的素质(2)资源相对短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但人均占有量,资源利用率;同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自表现及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2、解决措施:走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及成果分别是: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①概念: (手段、核心、资源利用方式、原则、目的 )2.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⑴工业模式——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分别有哪些?⑵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原理、方式、目的分别是?【合作探究】1.循环经济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⑴清洁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其表现在哪些方面?⑵清洁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试进行分析。
(3)结合教材P103页案例3分析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堂检测】1.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中国D.俄罗斯2.有关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叙述正确的A.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B.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不高C.生态环境好,但粮食产量不高D.能源就地取材,以秸秆、柴草为主要燃料3.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A.石油农业B.生态农业 C.能量密集型农业D.立体农业4.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袋②及时清理垃圾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④利用矿物燃烧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5.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6.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 )A.粮食产量高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图6-5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了解人地关系的演变,体会人地关系的含义。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材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3.结合某区域经济和发展战略,理解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通过地理实践活动,结合区域环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人地关系特点原始文明以渔猎和采集活动为生,生产力水平极低被动地适应自然农业文明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工业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1)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责任公平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易错提醒]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中,公平性原则侧重的是“权利和责任”,持续性原则侧重的是(1)生态文明1特点: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状态。
2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关系:明确发展与保护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关系。
(3)表现1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发展必须是绿色的。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转变观念(1)要转变的观念: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伦理道德观。
(2)要树立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应调整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组织实施。
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选择题
(2014·江门统考)下图为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沼气池、畜牧场、耕作业 B.沼气池、耕作业、畜牧场
C.耕作业、畜牧场、沼气池 D.畜牧场、沼气池、耕作业
2.图中所示生态农业体现出(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D.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
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中各项关系可知①②③分别是沼气池、畜牧场和耕作业。第2
题,从模式中的“鱼塘”可知南方低山丘陵区适合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式。第3题,图中生态
农业体现了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答案:1.A 2.C
3.(2013·中山期末考)下图为“我国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四种环
境问题的分布示意图”,数码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以上四种环境问题之一,按上述环境问题顺
序,排序正确的是( )
2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答案:B
4.(2013·惠州模拟)若土地的某项资源“供给量”为S,相应的“需求量”为Q,设该
项资源的承载力=(S-Q)/Q。下图是三峡库区三类农业用地相关统计资料(2006年数据),
从图中信息可知库区( )
A.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充足
B.森林覆盖度高,宜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C.草地广布,承载力高
D.可利用草地资源适度扩大畜牧业规模
答案:D
3
(2014·江门调研)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
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
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5~6
题。
5.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利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6.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解析:第5题,围湖造田、森林破坏、环境污染是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
因。第6题,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不能修筑梯田、固定耕
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答案:5.C 6.A
(2013·汕头三模)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及闲置空间,从事高度集约化生
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读以下
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7~8题。
7.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有 ( )
4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
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
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
答案:B
8.为发展农家乐旅游,下列规划不合理的是( )
A.加强交通建设,改善住宿条件
B.营造人造景点,丰富旅游资源
C.挖掘民风民俗,增加休闲情趣
D.建设农产超市,方便游客购物
答案:B
9.(2013·惠州三调)“生物乙醇”是一种清洁能源,传统生产主要以甘蔗、玉米、薯
类为原料制取,目前已研发出由木质纤维素(如秸秆)炼制乙醇。对比传统生产,新制取方式
的意义不含( )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综合利用资源
C.缓解“与人争粮”的矛盾
D.降低原料成本
答案:A
(2014·中山调研)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10~11题。
5
10.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11.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A.减弱噪声 B.减少酸雨
C.保持水土 D.绿化环境
解析:煤粉灰适合造砖,脱硫并且回收,减少空气中的酸雨和酸雾的形成。
答案:10.A 11.B
二、综合题
1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
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
材料二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监测点 PM10浓度月平均值(单位:
mg/m3)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林地 草地 建筑用 地 裸地 水体 其他
S1 0.062 38.6 14.13 12.33 11.25 23.69 2.24
S2 0.057 47.7 11.81 9.33 5.43 25.73 4.03
S3 0.061 51.8 10.65 9.86 7.75 19.94 3.55
6
S4 0.074 31.7 24.83 16.95 12.37 14.15 1.93
材料三 S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图。
(1)S1、S2、S3、S4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________点,说明该点空气质量好的
原因。
(2)上图表示S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其夏季浓度特点的形成原因。
(3)该城市进行环境管理的对象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2 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
(2)春秋高、夏季最低、冬季较低 夏季降水丰富;盛行东南季风,风力强,污染物易
扩散;植被更为茂盛,滞尘作用大。
(3)个人 企业 政府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
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
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
材料二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
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7
材料三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
他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8.39% 4.19%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
(1)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简要说明“循环经济”
的内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4)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
8
解析:本题通过中央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阐述了我国实施“循环经
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的内涵,
重在强调“循环”二字,即实现生产过程的循环、生产物质的循环、环境友好、低排放、低
污染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要从历史、人口现状、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来分析。针对目前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
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高的现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1)内涵:“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把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
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
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
的双赢。
(2)从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
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
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4)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
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