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圣超
- 格式:docx
- 大小:23.57 KB
- 文档页数:3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圣超在正常环境中,藻类生长多数在光和黑暗交替的条件下生活。
在白天,藻类依靠体内的叶绿素a、b、c、d类胡萝卜素,藻蓝素,藻红素等光合作用色素,从H2O的光解中获得H2,还原CO2成[CH2O]n。
其化学反应式为:CO2+H2O→[CH2O] n+O2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基本物质,类胡萝卜素是辅助色素,它和叶绿素相结合,不直接参加光合反应,有捕捉光能并将光能传到叶绿素的功能,还能吸收有害光,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溶于水或释放入大气。
藻类光反应最初的产物ATP和NADPH2不能长期储存,它们通过光反应阶段把CO2转变为高能储存蔗糖或淀粉,用于暗反应阶段。
在夜晚,藻类利用白天合成的有机物做底物,同时利用氧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
⑴营养因子与藻类生长营养因子是藻类生长和增殖的根本,藻类细胞由2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C、H、O、N、P、S、K、Ca、Mg、Na、Cl等11种元素占细胞干重或无灰分干重的0.01%以上,称为大量元素。
其余的元素,如Fe、Mn、Zn、Cu、B、Si、Mo、Co等含量较低,被称为微量元素。
对绝大多数水体而言,限制藻类生长的营养因子主要是氮和磷,有时CO2也会成为限制因素。
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从其在细胞干重/无灰分干重中的含量比例来分类的,不完全表示周围环境中的丰富程度。
⑵氮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是氮气,大气放电、光化学反应和生物固氮作用可将大气中的惰性氮转化为氮化物而进入水体。
水体中的氮的形态粗略分为5种:分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有机氮化物。
经过固氮、同化和脱氮等生化作用后,一部分无机氮被生产者(水生植物如藻类)合成蛋白质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为其他消费者所利用;而部分无机和有机氮化物被分解成游离氮在氮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的死亡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释放出氨基酸,再经氨化菌作用而形成氨。
光照对我国常见藻类的影响机制及其应用光照对藻类的影响机制1.光照强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表1 我国常见藻类最适光强/最适光强范围2.光照强度对藻类生理活动的影响除直接影响藻类生长外,光照强度对藻类光合活性、放氧速率、酶活性、胞内色素组成、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新陈代谢产物等都会产生影响。
刘世明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4,16,18 ℃的温度梯度和100,250,360 μmol/(m2·s)的光照强度梯度下,铜绿微囊藻在18 ℃、100 μmol/(m2·s)下生长速率和光合活性都显著高于其他组。
李娜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为0.9~252 μmol/(m2·s)时,刚毛藻的净产氧量和毛产氧量与光照呈曲线相关,光照为103.5 μmol/(m2·s)时刚毛藻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最高。
卿人韦等发现:极大螺旋藻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不同高光照强度胁迫下,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但活性值始终高于正常光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活性值始终低于正常光照。
当受到光限制时,藻类能够通过增加光合单位(photosythetic units)的数量及光捕获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大小来增加细胞的色素;当藻类受到强光抑制时,捕光色素可能会被分解,光保护色素的含量则会相对增加。
Foy 等对颤藻的研究发现:低光照会导致藻青蛋白和叶绿素a含量的增加,但藻青蛋白的上升比例要高于叶绿素a,藻青蛋白与叶绿素a含量的比例与藻类对光的捕获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低光强条件下,藻类类囊体膜的表面积及其上色素蛋白复合体的数量均会增加,脂肪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高光条件下,光合色素含量减少,膜脂合成速率降低,碳水化合物合成能力增加,进而导致脂肪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
石娟等研究了小新月菱形藻(MACC/B228)和等鞭金藻(MACC/H060)在不同光强下的脂肪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2种藻均在低光下脂肪含量多,碳水化合物含量少。
ELF对藻类生长影响研究1、研究意义极低频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简称ELF-MF)是频率在300Hz以下的电磁(波)场。
环境中的ELF-MF来源于多个方面,如发电、通过电力线与电缆线输电或配电、使用用电设施及高压输电线路等,日益增多的家用电器(如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机、电热毯、微波炉等)也是ELF-MF的来源之一。
由于电力的不可或缺性,在日常环境中,作为一种生态物理因子的ELF-MF 也无处不在。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发布的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Public Health–Exposure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Fields(Fact Sheet No.322)[1]针对ELF-MF对生物的影响作了健康风险评估,认为ELF-MF对诸多方面的影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应进行进一步的ELF-MF暴露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藻类作为一种低等、常见生物,是生态循环中的初级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重要一环,且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跟藻类生长有密切关系。
ELF-MF对藻类生长过程中造成的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影响的机理研究目前还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对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今后藻类研究提供新思路。
2、ELF对生物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当今日常环境中,ELF作为一种常见物理因子无处不在。
近年来关于ELF 的研究也很广泛,前期研究重点集中于ELF对生物生长的研究。
主要关于研究在不同强度不同暴露时间下摸索模式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生物化学手段分析等。
由于目前研究藻类的文献较少,为后期展开研究选择合适的研究路线,本课题对ELF对生物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调研,借鉴其它研究的成果,从生物间存在的共性出发,制定适合本研究的实验方案。
2.1、ELF对哺乳动物影响的研究ELF-MF的生物学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磁场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磁场因素包括磁场的类型、频率、强度、暴露时间以及ELF-MF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等,生物因素包括受试生物的物种、年龄、性别及其功能状态等[2, 3](Skauli, K. S., et al. 2000,Janac, B., et al. 2012)。
海草附生藻类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张景平;黄小平【摘要】海草叶片上的附生藻类负荷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海草影响的强度及利弊的方向,它是各种非生物因子及生物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总结了近20a来海草附生藻类生物量控制因子的研究进展,归纳得出影响海草附生藻类生物量的因子主要有生物因子中海草自身的生理特性和食草动物的摄食作用、化学因子中的营养盐浓度、物理因子中的可利用光强度和水流等.其中,作为主要上行效应的营养盐浓度以及作为主要下行效应的摄食作用对海草附生藻类生物量起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①上行效应及下行效应对于调节海草-附生藻类群落结构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定量分析;②在各种因子单独作用以及联合作用下附生藻类生物量的变化规律;③海草释放化感物质调节附生藻类生长的机制;④附生藻类对海草生长的综合作用机制.【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10【总页数】7页(P5611-5617)【关键词】海草;附生藻类;摄食作用;营养盐;光;水流【作者】张景平;黄小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3;Q178.1;Q948.8海草(seagrass)作为一种在水下完成生命史的被子植物,其地上部分具有完善的叶、茎和根茎结构的分化,其中尤其是叶片,为细菌、真菌、藻类乃至中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和生长繁殖的基质。
而附生藻类(epiphytic algae)是海草附着生物中最主要的组成群落,在海草生态系统中有其自身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①附生藻类可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干燥,有利于分布在浅水地区海草的生长;②附生藻类死亡后腐化分解可为海草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1];③一定覆盖密度的附生藻类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紫光线过强而引起海草叶片的叶绿体损伤[2];④附生藻类是海草床中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⑤附生藻类由于自身组织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成分较少,作为很多食草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从而避免了海草叶片直接被食用[3];⑥附生藻类在海草床营养盐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4]。
元旦任务:插图裁判;最后一章修订。
第一章藻类概述第一节藻类植物的特点第二节藻类植物的细胞学特征第三节藻类的繁殖和生活史第四节海洋藻类与海洋环境一、海洋藻类的分布带二、物理因子对海洋藻类的影响三、化学因子对海洋藻类的影响四、动态因子对海洋藻类的影响五、生物因子对海洋藻类的影响第五节藻类的进化和系统发育(基因测序与藻类系统学)第一章海洋藻类概述第一节藻类植物的特点海洋藻类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群最简单、最古老的低等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具有叶绿素a,能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具有简单生殖结构的无维管、无胚的植物。
在此书中,藻类也包括了原核生物蓝藻(又称蓝细菌),虽然与藻类中其他类群相比,蓝藻在进化上更接近细菌。
海洋藻类形态多样,有单细胞个体、多细胞群体及丝状体、叶状体、管状体等;藻体大小差别较大,小到几微米,大到百米以上。
海洋藻类无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整个藻体可由环境中直接吸收养分或交流物质,都可进行光合作用。
虽然少数种类有表皮层、皮层和髓的分化,例如海带,高度分化的髓部丝体成为类似维管植物筛管那样的构造,并且也有输导营养物质的功能,但植物体无维管组织的分化,故不具有真正的根、茎叶等器官。
海洋藻类繁殖器官简单,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
藻类植物不开花结果,不产生种子,又叫孢子植物。
合子(或受精卵)直接萌发成丝状体或叶状体,而不在性器官中发育成多细胞的胚,因此,藻类植物亦称无胚植物。
藻类生殖“器官”如为多细胞组成时,它的每个细胞都能生育,而生殖结构的周围没有不育细胞构成的保护层。
根据形态,一般可将海藻分为微型藻类和大型海藻两大类。
微型藻类是指一类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个体较小的藻类,多为单细胞,有的种类具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
其数目与种类很多,海中只要光线所到之处,均有其分布,是海洋食物链中基础的重要生产者。
大型海藻则指肉眼可见的多细胞藻类,其构造比较复杂,形态多样。
根据生态习性,一般将漂浮水中的微细藻类统称为“浮游植物”,而在海边肉眼可見的大型海藻則称为“海藻”。
微塑料对海洋海藻生长的影响机制探究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微塑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其中,海洋海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文将探究微塑料对海洋海藻生长的影响机制。
首先,微塑料对海洋海藻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物理影响和化学影响。
物理影响主要是由于微塑料颗粒的存在导致海洋海藻叶片的光合作用受阻,从而影响其养分吸收和生长速度。
微塑料颗粒的存在会增加海洋水体的浊度,降低光线透过水体的能力,使得海洋海藻叶片接收到的光线减少。
光合作用是海洋海藻进行养分合成的重要过程,光线的减少会导致养分合成速度下降,从而影响海洋海藻的生长。
其次,微塑料对海洋海藻的化学影响也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
微塑料颗粒中的化学物质,如添加剂和吸附的有机物,可能会释放到海水中,形成微环境,对海洋海藻的生长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干扰海洋海藻的生理代谢过程,破坏细胞结构,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此外,微塑料颗粒表面的吸附有机物也可能对海洋海藻的生长产生间接的影响。
这些有机物可能会改变海洋水体的化学组成,影响海洋海藻的养分吸收和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生长。
除了物理和化学影响外,微塑料还可能通过微生物介导的作用影响海洋海藻的生长。
微塑料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可能会与海洋海藻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生长环境。
一方面,微生物可能在微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阻碍海洋海藻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能释放出一些代谢产物,对海洋海藻的生长产生影响。
这些微生物介导的作用可能是微塑料对海洋海藻生长影响的重要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微塑料对海洋海藻的生长影响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影响、化学影响和微生物介导的作用。
这些影响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海藻的生长状态。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减少微塑料对海洋海藻的影响,我们需要从源头控制塑料污染,加强塑料回收和再利用。
影响微藻生长繁殖的因子光照微藻和所有的绿色植物一样,只有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光在微藻培养中是影响生长最重要的因子之一。
1. 光源微藻培养光源主要是太阳光,其次可利用人工光源。
使用人工光源,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都容易控制,但成本高,一般只在实验室使用。
在生产中,只有阴天下雨阳光不足时,才补充人工光源。
常用的人工光源有日光灯、白炽灯、碘钨灯、生物效应灯等。
微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体的生长发育,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微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有一定的范围。
光照强度用照度计测定,其单位是勒克斯(lx),也可用米烛光来表示。
1勒克司=1米烛光2. 适光范围适光范围是指微藻细胞能进行正常生长繁殖的光照强度范围。
不同藻类的适光范围不同,在适光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度加快。
光合作用或细胞分裂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最适光照强度或称饱和光照强度。
达到饱和光照强度后,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反而减弱以至受到抑制。
适光范围的低限,是补偿光照强度。
在这样的光照强度下,藻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恰好相等,此时细胞只能维持基础代谢,不能生长,只有当光照强度高于补偿光照强度时,微藻才能生长,光强度低于补偿光照强度时,不仅不能生长,而且还消耗体内储存物质,使细胞干重下降。
温度在水环境中,温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物的生长需要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生物才能进行其正常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称为适温范围。
在适温范围内,又可分为最适温度范围、最低适应温度(低限)和最高适应温度(高限)。
最适温度范围是指生物生长繁殖最快、生命活动最理想的温度范围。
若温度超出最低适温和最高适温,生物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
例如:骨条藻的适温范围为8—32℃,最适温度范围20—25℃,适温低限和适温高限分别为8℃和32℃。
盐度水是一种富含各种盐类的溶液,地球上不同水域的水,含盐量的差别很大。
在正常环境中,藻类生长多数在光和黑暗交替的条件下生活。
在白天,藻类依靠体内的叶绿素a、b、c、d类胡萝卜素,藻蓝素,藻红素等光合作用色素,从H2O的光解中获得H2,还原CO2成[CH2O]n。
其化学反应式为:CO2+H2O→[CH2O] n+O2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基本物质,类胡萝卜素是辅助色素,它和叶绿素相结合,不直接参加光合反应,有捕捉光能并将光能传到叶绿素的功能,还能吸收有害光,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溶于水或释放入大气。
藻类光反应最初的产物ATP和NADPH2不能长期储存,它们通过光反应阶段把CO2转变为高能储存蔗糖或淀粉,用于暗反应阶段。
在夜晚,藻类利用白天合成的有机物做底物,同时利用氧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
⑴营养因子与藻类生长营养因子是藻类生长和增殖的根本,藻类细胞由2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C、H、O、N、P、S、K、Ca、Mg、Na、Cl等11种元素占细胞干重或无灰分干重的0.01%以上,称为大量元素。
其余的元素,如Fe、Mn、Zn、Cu、B、Si、Mo、Co等含量较低,被称为微量元素。
对绝大多数水体而言,限制藻类生长的营养因子主要是氮和磷,有时CO2也会成为限制因素。
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从其在细胞干重/无灰分干重中的含量比例来分类的,不完全表示周围环境中的丰富程度。
⑵氮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是氮气,大气放电、光化学反应和生物固氮作用可将大气中的惰性氮转化为氮化物而进入水体。
水体中的氮的形态粗略分为5种:分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有机氮化物。
经过固氮、同化和脱氮等生化作用后,一部分无机氮被生产者(水生植物如藻类)合成蛋白质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为其他消费者所利用;而部分无机和有机氮化物被分解成游离氮在氮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的死亡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释放出氨基酸,再经氨化菌作用而形成氨。
其中,一部分以氨盐或其硝化产物的形式被植物吸收,再次进入循环途径;而有些则通过生物的脱氮作用或直接以氨的形式返回大气。
此外,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动植物尸体可能被埋入地层深处或成为深水沉积物,其中的有机氮将暂时脱离循环。
氮循环中虽然部分氮经上述途径而流失,但是这种损失得到了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的补偿。
因此,氮循环是一个相当完全的、具有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的系统。
氮是藻类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的元素。
根据实验测定和理论推算,浮游藻类细胞中的碳、氢、磷摩尔比例为106:6:1。
水体中的氮包括有机态氮、氨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
我国于1986~1990年期间进行的调查显示,20个大中型水库氨氮平均氨氮浓度为0.029~1.508mg/L;城市近郊小型湖泊的氨氮浓度为0.262~20.82mg/L。
一般淡水藻类的固氮速率为0.025~17ug氮/光照小时。
根据美国环保局1976年进行的调查,美国东部623个湖泊中有30%是氮起着限制作用。
⑵磷磷在水体中通常以正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由于岩石的风化、磷酸盐矿的溶解、土壤的淋溶和迁移以及生物转化等过程,使磷酸盐进入水体。
淡水中磷的循环可归纳为7个过程:①磷从岸边通过地表径流而进入水体;②岸边的水生植物和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从水中摄取磷,并经食物链传递;③水生生物的排泄物以可溶态有机磷的形式释放磷,并在磷酸酶的作用下缓慢的转化为磷酸根而被重新利用;④动植物尸体和其他含磷的悬浮物在沉降到水底的过程中,因其有机物分解而释放磷;⑤动植物尸体和悬浮物沉积到水底;⑥当水底的沉积物处于还原条件下,磷通过扩散作用从沉积物扩散到上层水体中;⑦沉积物中磷酸根与铁、铝等金属作用生成难溶解的磷酸盐而储存在沉积物中,暂时退出循环。
由此可见,磷循环是一个不完全的循环......,尤其在自然界中,大量的磷进入海洋后沉积于深处,而重新返回的磷不足以补偿陆地和淡水水域中的损失......................。
由于磷的不完全循环,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淡水水域缺磷,以致磷成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一旦大量的磷进入水体后,往往会引起浮游植物的迅猛生长而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
磷是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及三磷酸腺(ATP)的重要元素,也是许多酶促反应的辅酶因子的组成元素,是细胞内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等能量转化的关键因素。
一般认为,磷是藻类生长繁殖的首要限制因子。
当水环境的磷供应充足时,藻类就可以得到充分增殖。
我国大中型湖泊的总磷浓度范围是0.018~0.400mg/L,城市近郊小型湖泊磷的含量范围是0.089~0.74mg/L。
⑶氮磷比氮磷比(N/P)也是主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N、P较丰富的情况下,对光合作用最适宜的N/P是7.2。
日本湖沼学者坂本曾经研究指出:当湖水的TN/TP为10:1~25:1的范围时,N/P较大时,蓝藻为优势藻种;春秋绿藻为优势藻种;弱酸性水体中,水温低时,硅藻、金藻、甲藻易占优势。
⑷碳源碳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其代谢又是生物的能源来源。
因此,生物即要从环境中获得碳源的补充,又要经过各种代谢作用将其回归自然。
自然水体中有机物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随地表径流以溶解态或悬浮态进入水体的外来有机物;另外更重要的一部分是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等无机物所合成的各种复杂有机化合物。
异养生物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有机物,将植物的有机物转化为动物有机物。
水体中的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来产生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其结果是一部分有机物被破坏和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回到环境中去,一部分将进入到再循环途径。
水体中动植物的排泄物及其死亡后的生物体,在水团或底部沉积物中被微生物分解,同时释放出同化的物质,使二氧化碳又重新回到环境中,在下一次循环中被利用。
水体中所自生的或外来的有机物并非全部被破坏和分解,其中一部分有机质以不同的形式脱离水体(如渔业捕捞),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碳的循环;另外一些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质(如木质素)沉积于水底,逐渐转化为具有地质化学特征而退出循环。
CO2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碳源。
藻类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利用水中的氢还原CO2合成有机物质,藻类生物量增加,水中CO2逐渐减少。
可通过藻类利用CO2的速度来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日本学者提出预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式所示:COD(mg/L)×无机氮(mg/L)×无机磷(mg/L)÷1500以测定和预告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和富营养化的程度。
当该值<1,水体不能发生富营养化;当该值=1,水体中营养增高,但富营养化不很严重;当该值>1,则水体氮磷含量高,可发生富营养化。
该值越大,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
微生物生存的场所中,对微生物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藻类生长的外因。
主要包括光照、温度、pH值、溶解氧、水的活度、氧化还原电位、其它生物等。
在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中,营养充足,藻种群由于对温度、光照等生态因子的适应,群落组成存在季节演替现象。
藻种群的生长态势与生态因子之间密切相关。
⑴光照的影响光照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物质的。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和光照持续时间延长,藻类的生长率也增加。
不同的藻需要不同的光照强度。
②藻类在水体的垂直分布受光质和光强影响。
在水体中,由于水对各种光波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水深具有的光波范围也不同。
一般,蓝藻常集中在表层,绿藻大都分布在上层,硅藻一般在绿藻之下。
另一方面,光强限制了藻类向深层分布的深度。
⑵温度的影响绝大多数藻类是中温性的。
温度对藻类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一面通过控制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强度,直接影响藻类的增殖。
另一方面,可通过控制水体中各类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间接影响藻类的生长。
温度对藻类在水体中的分布和数量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风力比较小和水体比较平静的状态,温度沿水体深度分布存在着温跃现象,水体呈现分层,垂直方向的传质受到限制。
水体的分层会加速藻类的繁殖生长。
⑶pH值的影响水体pH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营养物的吸收......;影响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理化过程,从而....;影响生长环境中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改变营养物质的供给.........。
天然水体中pH值主要取决于游离CO2的含量及碳酸平衡:CO2(溶解于水中)+H2O=HCO3-+H+=CO32-+2H+水体中的pH值由于藻、菌的作用,昼夜变化,也随季节变化和生物的垂直分布而变化。
藻类生活的最适宜pH值为范围为6.5~7.5,可以生长的范围在4~10,多数蓝藻最适合生长在弱碱性条件下。
影响富营养化的地形因子主要有面积、水力停留时间、容积、水深、岸线系数等因素,富营养化易发生在水流比较缓慢、水深比较浅(一般小于4米)、相对封闭的水域。
这类湖泊利于光照、温度向水体内部的透入,有助于水体迅速增温,光线充足,水压较小,有较大的浅水区,低泥距离水面近,有利于营养物的释放,因此藻类容易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现象。
另外,湖泊水域的封闭度是衡量湖泊生态条件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封闭度愈大,愈不利于交换,愈有利营养物质在湖泊水体内的滞留和积累,从而为生物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