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

姓名:廖凌霄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指导教师:翁显耀

20100501

四轮独立转向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的研制

创新项目:四轮独立转向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的研制 信息调研概况表 信息调研主题了解四轮独立转向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的设计方案及研发现状 项目背景研究目的 设计出适合电动汽车的底盘系统,使电动汽车底盘实现电子化、 主动化,提高电动汽车性能。 研究内容 收集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设计一种四轮独立转向四轮驱 动的电动汽车方案提供信息参考和数据支持。 信息收集参考书 [1]史文库主编. 现代汽车新技术. 北京市: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02. [2]胡骅,宋慧主编. 电动汽车. 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苗丽芬主编. 青春创想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科技创新 优秀作品集. 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吴光强主编. 汽车理论. 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摘自图书信息调研结果,列举3-4个即可。) 收集到的信息类型 (必含类型)图书、期刊论文、专利、标准、网络信息;(可选 类型)其他 使用过的检索工具 人员分工 图书:期刊:专利:标准:网络信息:其他:调研结果简单总结 本次调研共收集标准**条;专利**条……根据信息调研结果,可得出初步结论:本项 目已有少量相关技术成果,但本项目方案仍存在优势,有发展空间。

信息类型图书 检索工具图书馆OPAC馆藏书目查询系统 检索式及检索结果检索项:题名关键词 检索式:电动汽车 检索结果:33条记录(如右图) (包括电动汽车原理、结构、技术、设计、测试、评价等) 检索项:题名关键词 检索式:四轮驱动 检索结果:1条记录(如右图) 信息调研详表 信息类型期刊论文 检索工具中国知网(CNKI)——期刊检索 检索式及检索结果检索项:关键词、篇名 检索式:电动汽车and(四轮转向or 全方位转向)and(四轮独立驱动or 四轮驱动) 匹配:精确 检索结果:3条记录(如右图)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内燃机汽车自20世纪初出现至今,在其自身随人类科技的进步经历了巨大的变的过程中也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方便,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消耗日益紧缺的石油并产生大量污染物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因此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及能源紧张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低能耗,无污染的汽车。因此,电动汽车成为21世纪汽车技术研究的热点。 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研究的两个分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电动汽车技术日趋成熟,部分产品已进入商业化应用如Toyota Prius。目前,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多数在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传动系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变,进而将电动机及电池等部件加入总布置中。这种布置难以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的优势。为使电动汽车对传统内燃机汽车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设计出适合电动汽车的底盘系统势在必行。而四轮独立驱动技术则可使电动汽车底盘实现电子化,主动化,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使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1.2 四轮独立驱动技术的特点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系统是利用四个独立控制的电动机分别驱动 汽车的四个车轮,车轮之间没有机械传动环节。其电动机与车轮之间可以是轴式联接也可以将电动机嵌入车轮成为轮式电机,车轮一般带有轮边减速器。这种驱

动系统与传统汽车驱动系统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传动系统得到减化,整车质量大大减轻。由电动机直接驱动车轮甚至两者集成为一体。这样省掉了离合器、变速器及传动轴等传动环节,传动效率得到提高,也更便于实现机电一体化。传动系质量在汽车整车质量中占有很大比重,机械传动系的消失,使汽车很好的实现了轻量化目标。另外,由于动力传动的中间环节减少,传动系的振动及噪声得到改善。甚至在采用纯电力驱动时,可实现无声行驶。这是美国海军的"RST-V"侦察车及其新一代军用"悍马"汽车采用四轮独立驱动技术的重要原因。 (二)与传统汽车相比,四轮独立驱动系统可通过电动机来完成驱动力的控制而不需要其他附件,容易实现性能更好的、成本更低的牵引力控制系统(TC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及动力学控制系统(VDC)。传统汽车的TCS 与ABS系统均须对发动机与制动系进行联合控制才能达到较好性能,由于机械系统的响应较慢,且受制动器,液压管路及电磁阀的延迟等因素影响,传统内燃机汽车的ABS系统与TCS系统的实际时间延迟达50~100ms。限制了TCS系统与ABS系统的性能提高,而且增加能耗。与内燃机相比,无论在加速还是减速,电动机转矩响应都非常快且容易获得其准确值,这对TCS、ABS、VDC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电动机作为ABS、TCS及VDC系统的执行器是非常理想的。 (三)对各车轮采用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则可大大提高汽车能量利用效率,且与采用单电动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相比,其能量回收效率也获得显著增加。这对提高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是很重要的。 (四)实现汽车底盘系统的电子化、主动化。现代汽车驱动系统布置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论文题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本科生姓名:关海波学号:201211318 指导教师姓名:赵峰职称: 申请学位类别:工学学士专业:电力工程及管理 设计(论文)提交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答辩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姓名:关海波 学号:201211318 学院:新能源及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力工程及管理1201班

指导教师:赵峰 完成日期: 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

摘要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异步电动机的空间矢量等效电路。并由理想逆变器的8种开关状态入手,得到了理想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建立了空间电压矢量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及空间电压矢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六边形磁链轨迹和近似圆形磁链轨迹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根据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工作原理,本论文在的平台下,分别搭建了六边形磁链轨迹和圆形磁链轨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验证了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而且,对两种磁链轨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本论文以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部分为研究对象,对于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电动汽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直接转矩控制

, . . , . . , . a , a , . . :,, 目录 摘要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绪论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及现状错误!未指定书签。 2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2.1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特殊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2.2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分类及选择错误!未指定书签。

电动汽车AFS与DYC集成控制策略研究79885824

电动汽车AFS与DYC集成控制策略研究79885824

毕业论文 题目电动汽车AFS与DYC集成控制 策略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电动汽车AFS 与DYC集成控制策略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尽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2015年6月10日 (学号):021130207

电动汽车AFS与DYC集成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主动前轮转向(Active Front Steering, AFS)和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irect Yaw Control, DYC)技术已分别被普遍应用于传统内燃机汽车上,并极大地提高了汽车操纵稳定性。但随着电动汽车的大力发展,尤其轮毂电机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灵活性,并能够为AFS和DYC技术提供更为广阔的技术平台。 然而,随着人们对主动安全技术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从而,促进了AFS和DYC集成控制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AFS和DYC集成控制方法存在较大的协调控制问题,即AFS和DYC 同时工作时,两者同时产生的横摆力矩会相互影响,不仅增加了系统负担,并且降低了控制效果。因此,针对AFS和DYC集成控制方式存在的协调控制问题,本文采用了分层控制方法进行了解决,并通过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分别对AFS和DYC控制器进行了设计,从而使汽车轮胎的侧向力在线性范围时,主要通过AFS来实现期望的横摆力矩,当汽车轮胎的侧向力超出线性范围时,超出部分将由DYC来实现。 最后,在Simulink中搭建系统的仿真模型。分别在高低速下进行双移线仿真试验,并验证了集成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跟踪期望的横摆角速度,且能弥补单个控制器同时起作用时会产生相互影响的问题。 关键词:电动汽车,车辆稳定性控制,滑模控制,s imulink仿真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 一、引言 内燃机汽车自20世纪初出现至今,在其自身随人类科技的进步经历了巨大的变的过程中也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方便,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消耗日益紧缺的石油并产生大量污染物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因此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及能源紧张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低能耗,无污染的汽车。因此,电动汽车成为21世纪汽车技术研究的热点。 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研究的两个分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电动汽车技术日趋成熟,部分产品已进入商业化应用如ToyotaPrius。目前,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多数在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传动系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变,进而将电动机及电池等部件加入总布置中。这种布置难以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的优势。为使电动汽车对传统内燃机汽车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设计出适合电动汽车的底盘系统势在必行。而四轮独立驱动技术则可使电动汽车底盘实现电子化,主动化,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使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四轮独立驱动技术的特点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系统是利用四个独立控制的电动机分别驱动汽车的四个车轮,车轮之间没有机械传动环节。其电动机与车轮之间可以是轴式联接也可以将电动机嵌入车轮成为轮式电机,车轮一般带有轮边减速器。这种驱动系统与传统汽车驱动系统相比有以下特点: 1.传动系统得到减化,整车质量大大减轻。由电动机直接驱动车轮甚至两者集成为一体。这样省掉了离合器、变速器及传动轴等传动环节,传动效率得到提高,也更便于实现机电一体化。传动系质量在汽车整车质量中占有很大比重,机械传动系的消失,使汽车很好的实现了轻量化目标。另外,由于动力传动的中间环节减少,传动系的振动及噪声得到改善。甚至在采用纯电力驱动时,可实现无声行驶。这是美国海军的"RST-V"侦察车及其新一代军用"悍马"汽车采用四轮独立驱动技术的重要原因。 2.与传统汽车相比,四轮独立驱动系统可通过电动机来完成驱动力的控制而不需要其他附件,容易实现性能更好的、成本更低的牵引力控制系统(TC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及动力学控制系统(VDC)。传统汽车的TCS与ABS系统均须对发动机与制动系进行联合控制才能达到较好性能,由于机械系统的响应较慢,且受制动器,液压管路及电磁阀的延迟等因素影响,传统内燃机汽车的ABS系统与TCS系统的实际时间延迟达50~100ms。限制了TCS系统与ABS系统的性能提高,而且增加能耗。与内燃机相比,无论在加速还是减速,电动机转矩响应都非常快且容易获得其准确值,这对TCS、ABS、VDC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电动机作为ABS、TCS及VDC 系统的执行器是非常理想的。 3.对各车轮采用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则可大大提高汽车能量利用效率,且与采用单电动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相比,其能量回收效率也获得显著增加。这对提高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是很重要的。 4.实现汽车底盘系统的电子化、主动化。现代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分为前驱动、后驱动或全驱动。这两种驱动型式各有优缺点,而且对汽车行驶工况的适应性也不同。如前驱动轿车在高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04-14T07:34:25.255Z 来源:《中国电业》(发电)》2020年第1期作者:王琦[导读] 本文以电动汽车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分析对象,研究如何改进其快速充电方法。 西安麦格米特电气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摘要:随着电动汽车的逐渐普及,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大规模接入会对电网的运行规划产生重大影响。提出了一种以预约为前提条件,面向用户端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策略。根据充电桩实时运行状态,结合对电动汽车充电时间的预测,并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建立了电 网控制端—计算机处理终端—智能充电桩终端—电动汽车用户端之间的信息反馈系统数学模型。通过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充电控制策略,可显著提高充电系统运营效率,适用于大规模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 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桩;控制策略;预约;信息反馈 引言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汽车,以致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从而加重了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另外汽车数量的增多也使石油等资源的利用度剧增,严重造成这些能源的紧缺。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当代汽车发展中的“节能环保”主题。因此,电动汽车因具有较高的性能、较低的尾气排放和较好的续航能力等优点受到众人的青睐。因此,如何快速高效而且低损地为动力电池充电不仅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对电动汽车发展的重大挑战。本文以电动汽车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分析对象,研究如何改进其快速充电方法。 1充电系统的设计 充电系统的主要设计界面主要就是实现铅酸电池组在充电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能够让电池在较短的时间内充满汽车所需要的电量,而在较短时间完成对蓄电池的充电,对蓄电池初始状态可以做出实时的监测,那么电池在最初状态做出了检测,确定了蓄电池组的负荷状态,同时在温度和内部两端电压两个方面,蓄电池的实时监测状态对蓄电池参数实施的采样;按照蓄电池的各项指标来讲,在智能充电的过程中,处理器可以分析当前的电路对蓄电池的接入情况,从而导致蓄电池性能状况和负载区域能力共同的显示在了LCD板上,之后智能充电对于故障时会经过GSM通信通过短信的方式回馈给车主人,让车主及时地做出应有的判断,从而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汽车充电。智能充电的基本模块包括:LCD触摸板、电源模块、数据存储模块、GSM通信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参数检测模块这六大模块。近些年电脉冲充电方式成了充电的首选方式,正脉冲充电过程中产生的脉冲会在负电极中产生的脉冲相抵消,那么这样的现象就使得极化现象的影响减少,可以在缩短充电时间的基础上,降低在速冲过程中的危害,从而达到了真正的高效率充电。 2智能充电装置 为进一步提高本系统的智能性,分布式智能充电装置除具备传统功能(包括充电、计量、保护等)外,还实现了:(1)移动终端控制功能,通过终端App即可对启停机进行控制,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对符合充电条件的充电装置的启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2)上传充电信息,包括电压、电流、电量、费率、计费、工作状态、故障等在内的充电信息会在App界面实时显示,同时充电信息由充电装置完成到服务器的上传。充电装置的控制核心为负责完成指令控制与信息分发功能的MCU,选用CORTEX系列芯片(具备低功耗、高性价比优势)完成同Wi-Fi通信模块间的通信过程(通过串口、SPI总线)及与数字电能表间的通信过程(通过485总线),同存储单元则通过I2C总线完成通信过程,并通过驱动电路同接触器相连,充电电能输出通过MCU实现通断状态的控制。相关信息的上报(电流、功率、电能)及远程控制充电装置开关状态则通过低功耗的Wi-Fi通信模块同无线网关的数据通信实现。交流电通过电源转换模块完成到直流电(包含不同电压等级)的转换。 3充电装置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硬件框架 硬件系统主要由中央主控板、读卡器、检测芯片、显示屏、通信设备等构成,接入电网电源(380V)为AC交流电源输入,由中央处理单元进行相关操作后(包括滤波、整流、稳压等)转换为可用直流电源以供电动汽车充电使用。用户需通过IC卡识别模块完成充电装置的激活过程,系统识别IC卡用户信息(通过读卡器)后可显示余额及个人信息。状态显示包括充电模式、电流、电压、充电状态等在内的信息。作为监控系统的核心主控板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充电过程的启动/关闭及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向后台实时传输,具备工业级的温度范围,主控板具备7个串口,下位机数据检测及采集模块同备显示功能的上位机CPU模块采用串行总线完成通信过程;具备一个以太网口,采用动态的SDRAM和NAND控制器。 通过监控保护单元的设计实现对充电装置状态(包括进线输入电压、充电电压/电流、接口连接状态、车载电池状态等)的实时监测,出现异常时可及时切断电源输出,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建设过程中为确保阴湿天气情况下的正常运行,应选择镀锌钢板作为充电装置外体材料,在外体上链接一根接地线抑制共模效应。

四轮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方式控制系统设计

四轮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方式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 作为电动汽车行业新颖的发展方向,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由于其理想的控制特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学术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首先,根据整车参数和动力性的要求,计算出电机的功率、转速等主要指标,选定轮毂式无刷直流电机型号并进行简单的动力匹配。再根据不同工况,选择适合电动汽车的驱动方式,构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的驱动方式控制的系统模型。其次,根据电动汽车行驶路面的路况和所处的工况,采用一定的控制策略和驱动策略,由切换电动机的工作状态,使电动汽车既可以在不同的工况(例如启动、爬坡及转弯)选择适应的驱动方式,又可以在不同等级的路面下(例如城市路面、高速公路)选择最佳的驱动方式,即做到电动汽车的即时四驱,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电动汽车驱动方式控制的优点。最后,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软件仿真,来对轮毂电机驱动力模型、整车模型以及控制策略模型这些模型进行仿真试验。以上研究表明:四轮驱动是一种理想可行的驱动方案;本文建立的仿真模型合理实用。 关键词:四轮驱动;驱动方式控制;不同工况;轮毂式无刷直流电机

DESIGN OF DRIVING FORMS CONTROL SYSTEM OF FOUR-WHEEL DRIVE ELECTRIC VEHICLE ABSTRACT The four-wheel drive(4WD) EV is one of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s for further EV. Because of its perfect controlling performance an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engineering, 4WD EV have been getting universal attention by both academicians and engineers.It also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of research.Firstly,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vehicle parameters and power performance,we need to calculate main indicators such as the motor power, rotational speed, and select the model for wheel-hub brushless DC motor.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 we should choose suitable driving forms for EV, and build up the model of driving control system about four-wheel independent drive EV.Then,according to EV working condition of pavement, we need to adopt certain control strategy and drive strategy.By switching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 motor, 4WD EV can not only work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such as starting, climbing and turning) to choose adapted drive forms, but also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road (such as urban roads, highways) to choose the best way of driving.Which achieve the real-time four-wheel drive for EV, so as to maximize the advantages of EV driving forms control.Finally,by establish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using MATLAB to simulation,we can set up the simulation models for driving force models of wheel-hub motor, vehicle models and control strategy models. Abov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4WD is a kind of ideal and feasible driving form; the simulation models in this paper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Key words:Four-wheel drive;The control of driving forms;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Wheel brushless DC motor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控制及其最优动力分配法

第36卷第4期VbI36No.4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JOURNALOFHEBEILrNIVERSI下rOF’rECHNOLoGY 2007年8月 August2007 文章编号:1007?2373(2007)04.0026-07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控制及其最优动力分配法 贺鹏1,堀洋一2 (I东京大学电气系.东京都东京市153.8505:2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东京都东京市153.8505) 摘要提出了一种用于四轮独立驱动的电动汽车的稳定性综合控制方法.该控制系统中的上位控制器利用前馈、 反馈协调控制的2自由度控制方法采确定使得电动汽车横向和侧向稳定运动所需的总控制量.在基于上位系统确 定的所需总控制量的前提下,下住控制器由过自由度控制法,来分配各个电马达的驱动力,从而完成最优动力分 配.通过对轮胎一电机-车辆这一于系统的控制来达到上位控制嚣所需要的稳定控制总量,采实现对车辆的侧向运 动稳定控奔J.仿真结果说明了所迷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动汽车;独立驱动;稳定性控制;动力分配 中图分类号U469.72文献标识码A StabilityControlandOptimumForceDistributionfor4-wheel- independent—drivenElectricVehicle HEPen91,HORIYoichi2 (1DepartmentofElectricalEngineering,TheUniversityofTokyo,Toky0153—8505,J"an;2InstituteofIndustrialScience,The UniversityofTokyo,Tokyo153?8505.Jepan) AbstractThispaperiscoBcefedwithintegratedyawstabilitycontrolstiategyfor4一wheel—driveElectricVehicle(4WD Ev)ThestrategyconsistsofdoubMcontrolloops.Thehighercontrolloop,whichUSeS2-DOFcon£I:olmelhodtospeci母 eontroleriectorswhichaRrequiredforkeepingEVyawstabilityThelowereontrolloop.whichisusedtOdetmmine controlinputsforfourdrivingmotorsbyoptimumforcedistributioncontrolmethod.Thismethodisimplementedbyop- timalredundancycontr01.ThesumulationresultsindicatethathandlingstabilJtyofthis4WDEVisimprovedbyproposed strategy,especiallywhentheEVdrivesinacnficalcondition. Keywordselectrlcvehicle:independemdrive;yawstabilitycontrol;forcedistribution 0引言 近年来,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被不断的革新改进.为了能够得 到更好的操安性,侧向稳定性和更强的驱动马力,很多电动汽车采 用四轮完全制动或者驱动的模式.除此之外,传统的汽车底盘结构 也得到了变革.例如,直接把电动马达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轮里 面,而不使用主变速箱,传动轴和差分器等零件总成,就可以直接 驱动电动车.这种马达被称为In.Wheel.Motor.可以相互独立的控 制这些电动马达来完成电动车的制动或者驱动“’“. 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是“东京大学三月号II”,它的各个车轮 里面分别嵌装有驱动电马达.从车辆控制的角度来讲,一些在普通 内燃机汽车上较难实现的控制方法,可以在“东京大学-_-:q号1I” 这类结构的电动车上容易的完成.例如,ABS,TCSffflVSC'籍.图№1.“e。翟誓:=≥耄:篡嚣紊r 收稿El期:2006-11-24 作者简介:贺鹏(1973一).男(汉族),博士生  万方数据

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电动汽车的其他装置基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同。 1.电源电源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动机提供电能,电动机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和工作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源是铅酸蓄电池,但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铅酸蓄电池由于比能量较低,充电速度较慢,寿命较短,逐渐被其他蓄电池所取代。正在发展的电源主要有钠硫电池、镍铬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飞轮电池等,这些新型电源的应用,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驱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的作用是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和工作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上广泛采用直流串激电动机,这种电机具有"软"的机械特性,与汽车的行驶特性非常相符。但直流电动机由于存在换向火花,比功率较小、效率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大,随着电机技术和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势必逐渐被直流无刷电动机(BCDM)、开关磁阻电动机(S R M)和交流异步电动机所取代。 3.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是为电动汽车的变速和方向变换等设置的,其作用是控制电动机的电压或电流,完成电动机的驱动转矩和旋转方向的控制。 早期的电动汽车上,直流电动机的调速采用串接电阻或改变电动机磁场线圈的匝数来实现。因其调速是有级的,且会产生附加的能量消耗或使用电动机的结构复杂,现在已很少采用。目前电动汽车上应用较广泛的是晶闸管斩波调速,通过均匀地改变电动机的端电压,控制电动机的电流,来实现电动机的无级调速。在电子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它也逐渐被其他电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的结构特点是灵活,这种灵活性源于纯电动汽车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首先,纯电动汽车的能量主要是通过柔性的电线而不是通过刚性联轴器和转动轴传递的,因此,纯电动汽车各部件的布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次,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布置不同,如独立的四轮驱动系统和轮毂电动机驱动系统等,会使系统结构区别很大;采用不同类型的电动机,如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会影响到纯电动汽车的重量、尺寸和形状;不同类型的储能装置,如蓄电池,也会影响纯电动汽车的重量、尺寸及形状。另外,不同的能源补充装置具有不同的硬件和机构,例如,蓄电池可通过感应式和接触式的充电机充电,或者采用更换蓄电池的方式,将替换下来的蓄电池再进行集中充电。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主要由电力驱动控制系统、汽车底盘、车身以及各种辅助装置等部分组成。除了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其他部分的功能及其结构组成基本与传统汽车相同,不过有些部件根据所选的驱动方式不同,已被简化或省去了。所以电力驱动控制系统既决定了整个纯电动汽车的结构组成及其性能特征,也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它相当于传统汽车中的发动机与其他功能以机电一体化方式相结合,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 1、电力驱动控制系统 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如图5.1所示,按工作原理可划分为车载电源模块、电力驱动主模块和辅助模块三大部分。 1)车载电源模块 车载电源模块主要由蓄电池电源、能源管理系统和充电控制器三部分组成。

(1)蓄电池电源。蓄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唯一能源,它除了供给汽车驱动行驶所需的电能外,也是供应汽车上各种辅助装置的工作电源。蓄电池在车上安装前需要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合成所要求的电压一般为12V或24V的低压电源,而电动机驱动一般要求为高压电源,并且所采用的电动机类型不同,其要求的电压等级也不同。为满足该要求,可以用多个12V 或24V的蓄电池串联成96~384V高压直流电池组,再通过DC/DC转换器供给所需的不同电压。也可按所需要求的电压等级,直接由蓄电池组合成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池组,不过这样会给充电和能源管理带来相应的麻烦。另外,由于制造工艺等因素,即使同一批量的蓄电池其电解液浓度和性能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安装电池组之前,要求对各个蓄电池进行认真的检测并记录,尽可能把性能接近的蓄电池组合成同一组,这样有利于动力电池组性能的稳定和延长使用寿命。 (2)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汽车行驶中进行能源分配,协调各功能部分工作的能量管理,使有限的能量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能源管理系统与电力驱动主模块的中央控制单元配合在一起控制发电回馈,使在纯电动汽车降速制动和下坡滑行时进行能量回收,从而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程能力。能源管理系统还需与充电控制器一同控制充电。为提高蓄电池性能的稳定性和延长使用寿命,需要实时监控电源的使用情况,对蓄电池的温度、电解液浓度、蓄电池内阻、电池端电压、当前电池剩余电量、放电时间、放电电流或放电深度等蓄电池状态参数进行检测,并按蓄电池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进行调温控制,通过限流控制避免蓄电池过充、放电,对有关参数进行显示和报警,其信号流向辅助模块的驾驶室显示操纵台,以便驾驶员随时掌握并配合其操作,按需要及时对蓄电池充电并进行维护保养。 (3)充电控制器。充电控制器是把电网供电制式转换为对蓄电池充电要求的制式,即把交流电转换为相应电压的直流电,并按要求控制其充电电流。充电器开始时为恒流充电阶段。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策略优化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策略优化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是控制策略,文章对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进行了分类及分析,指出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的缺点和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整车性能会受到动力系统匹配参数和控制策略参数二者的共同影响,提出一种结合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二者的优化算法。 标签: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策略;优化 1 概述 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研究出来很多不同种类的控制策略,但是对于所有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来说,控制策略的参数优化有着很大的共通。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设定一套大概的值,然后进行参数的微调找到最合适的参数。然而这种尝试的办法很难锁定最佳的参数搭配方案,因此在参数优化的过程中就使用优化算法来解决问题。 2 控制策略的分类 2.1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2.1.1 逻辑门限值控制方法。通过阈值的设置来限制发动机的有效工作范围,控制发动机和电池在高效率范围内工作。该算法简单易实现,应用较普遍。此种策略中要提前设置阈值,所以造成控制系统较难随时匹配实际的情况和参数的改变,同时也忽略了电机的效率情况,所以这种静态控制策略并不是最优的。 2.1.2 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型控制策略。该策略来源于人类的思维方式,提取被控系统的定性和定量信息,通过推理来控制一些很难模型化的系统。由于不能够模型化,所以设计者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提炼规则。 2.2 瞬时优化控制策略 对于不同的功率分配以及地点,该策略实时监控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消耗燃油量和排放量,通过这些数据得到最适合该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模式以及地点。该策略目前并未广泛使用。 2.3 全局优化控制策略 全局最优控制策略是根据最优化方法和最优控制理论而得到的策略,用于分配混合驱动动力。若想使用该策略最重要的前提是清楚汽车的行程,由于这一点的限制,该策略目前尚未投入实用阶段。所以,可以说全局最优控制策略仅仅称得上是一种控制策略设计的方法。

电动车控制器原理图解

电动车控制器原理图解 单片机PICl6F72是目前电瓶车控制器主流控制芯片,配合2只 74HC27(3输入或非门电路);1只74HC04D(反相器);1只74HC08D(双输入与门)和一片LM358(双运放),组成一款比较典型的无刷电瓶车控制器,具有60°和120°驱动模式自动切换功能,其基本组成框图见图l。实物测绘原理图见图2(图中数据除注明外,均为开锁停车状态数据)。 一、电路简介与自检 开通电门锁,48V电瓶直流电经电门锁线输入到控制器,一路经R3、R13、R4等送入U6的③脚作电瓶欠压检测用,另一路送入U13、U14、

U15输出+15V和+5V给IC和末级驱动供电。单片机PICl6F72的⑨、⑩脚外接16MHz晶体,①脚外接R13、C25组成复位电路,电门锁开锁,单片机得电工作后即进入初始化自检状态,它主要检测:1.由R3、R73、R4、R11、C2l等组成的电池欠压检测电路(典型值U6的③脚输入3.8V)。 2.由R5、R6、U1等组成的末级电流检测和过流保护电路(正常值Ul的⑦脚输出0V,①脚输出约3.6V)。 3.转把复位信号(正常值U6的⑥脚输入约0.8V的低电平)。 4.刹车复位信号(正常值U6的⑦脚输入4.8V高电平)。 5.电机霍尔元件检测到的无刷电机相位信号(正常时至少有一根霍尔线输入为4.1V,其他为0V)。 自检后的状态由LED2显示结果,以下是参照值(具体显示与单片机的程序设计有关)。 闪l停l--自检正常通过 闪2停l--欠压 闪3停l--LM358故障 闪4停1--电机霍尔信号故障

闪5停l--下管故障 闪6停l--上管故障 闪7停1--过流保护 闪8停l--刹车保护 闪9停1--手把地线断开 闪10停1--手把信号和手把电源线短路 闪l停11--上电时手把信号未复位 若自检正常通过,当转动转把时,U6根据转把输出电压的大小,将相应脉冲宽度的载波信号与三路驱动上下管的换相导通信号混合,从而达到控制无刷电机速度的目的,不同的速度对应不同的电机电流,同时行驶速度与电机换相频率成正比。 电路中,末级功率管V1和V2,V3和V4分别为无刷电机U相的上、下路驱动管;V5和V6,V7和V8分别为无刷电机V相的上、下路驱动管;V9和V10,Vll和V12分别为无刷电机W相的上、下路驱动管。U2为下管驱动IC,U4为上管驱动IC;U3、U5为上、下管R55、R56(康铜丝)串接在末级功率管的地线上,因而末级功率管的电流变化会在R55、R56上产生压降,所以由R5、R6和Ul等组成的电流检测电路可以随时检测无刷电机电流的大小,避免过流损坏电机。由R3、R73、R4、R11、C21、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优化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优化 摘要:增程式这类电动汽车有着自身的运转模式,同时也要配备最合适的控制策略。循环系统要在最大范围内减低损耗的总能量,在这种基础上结合实情探析了最优的控制策略。对此可选取外部优化,借助仿真软件以此来调控并优化给定的参数。优化程序设有非支配算法及精英策略,优化探析得出的结论表明:优化的新式算法拟定的参数可覆盖全局,从整车入手减低了运行汽车损耗的循环能量,因而更能吻合新形势下的节能思路。 关键词: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优化思路 在现今状态下,生产电动汽车日渐受到多样的要素约束,例如电池本体的密度、耗费的总成本、可运转的年限。在这些要素制约下,电动汽车常规的产品将很难拓展现存的市场。增程式新的电动车配备了混合特质的内在动力,这种纯电动车可拓展继续行驶的总体路程。历经长期探究,针对于这类汽车设定的控制策略日趋成熟,然而仍没能给出最完备的控制思路。为此有必要预设合适的优化目标,在根本上优化现存的控制方式。 1 新式汽车构造 增程式电动汽车有着新式的构架,这是由于增程式车身

添加了发电配备的机组及发动机。增程式汽车拥有纯电动汽车固有的特性,同时又增添独特性。相比于供应混合动能的传统汽车,增程式车身减低了发动机附带的功率,电池及电机提升了固有的功率。同时,增程式电池还可随时补充电网缺失的电能[1]。增程式车身设定为串联的,驱动装置设为电机。发动机在各时段都可运转,在拥挤城区行进的电动车常常会频繁停止及启动,为此增程新式的车型更能适用。 2 增程式配备的控制策略 2.1 总的控制方式增程式电动汽车依循新式的工作模式。详细来看,初期电动车在行进时,电池充满了电能。动力电池可供应整车必备的功率需求,但发动机可暂停运转。在这种状态下,纯电动车相比于增程新型车辆显现了不足。电动汽车行进的过程中电池组将会持续耗电。起动发动机时,发动机会协同动力电池一并运转,这种状态下增程式及混合性车型二者是等同的[2]。 增程电动车设有持久可供应的动能,减低了消耗掉的电池成本。运用增程式车型可避免行驶至中途的暂停,免去驾驶员额外的担忧。若电池现有电能并不充足,那么启用辅助类的供应电能。在这种设置下,发动机不必供应行驶路径中的一切动能,在最大程度减低了根本的发动功率。(见图1) 2.2 增程式运转的新模式纯电动车增程车身配备双重的 动力源:增程装置即发电机组、动力供应性的电池组。在两

混合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研究及发展趋势探讨

混合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研究及发展趋势探讨 张嘉君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E-mail:941ai@https://www.doczj.com/doc/8317656906.html, 摘要:混合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策略是电动汽车的灵魂。本文综述了当前混合电动汽车控制关键技术,分析了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主要控制理论,提出了整车控制策略研究的重点和突破方向,对混合动力整车控制策略设计与开发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混合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关键技术 1 引言 混合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 简称HEV)是指同时装备两种动力来源——热动力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产生)与电动力源(电池与电动机)的汽车。通过合理复合动力系统,灵活调控整车功率流向,使发动机保持在综合性能最佳的区域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美国的PNGV (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欧洲的“The Car of Tomorrow ”计划、日本的“Advanced Clean Energy Vehicle Project”以及我国的“清洁汽车行动”都正是基于HEV而制定的战略计划。刚刚闭幕的“十一五”规划着力自主创新,混合动力技术可能是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最大突破口,而在HEV关键技术中,整车控制策略占据着核心灵魂位置,因此,科学深入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控制策略显得必然重要。作者对混合电动汽车的控制理论及技术现状作了系统分析,并指出了HEV控制策略研究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 2 概念与结构 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有串联(SHEV)、并联(PHEV)和混联(SPHEV),和传统汽车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多了电动机或发电机,不同混合动力之间的结构区别主要在于起能量流向的不同,图1和图2给出了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流向。抽象的混合动力控制策略,就是通过合理规划整车在具体行使工况中的不同动作,使整车能量高效、合理流动,达到整车经济性、动力性、排放等各项指标达到最佳结合点。 由于各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上的差异,因而需要不同的控制策略来调节和控制功率流从不同元件的流进和流出,采用不同控制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控制目标。具体来说,混合动力控制策略的控制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燃油经济性;排放指标;系统成本;最驱动性能。 - 1 -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综述

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综述 摘要:在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电驱动车辆已经成为当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其中四轮独立驱动技术更是成为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的描述,如电动轮驱动电机及驱动系统、电子差速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进行分析,了解和深化对电动汽车的认识。 关键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子差速控制,整车控制 0引言 随着能源问题的突显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大背景下,具有无污染、零排放特点的纯电动汽车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交通工具之一[1]。以驱动电机为原动机的电动汽车,在驱动形式的多样性上有较大优势。其中,把电机直接安装在轮毂上,对整车进行驱动的四驱动方式称为四轮独立驱动(Four-wheel Independent Drive),简称4WD,因其简洁的整车结构、高效传动、以及能借助微控制器实时控制技术直接控制各电动轮实现差速转向和驱动防滑等突出优点,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独特方向[2]。目前率先进入到商业运行的电动车辆多是在传统内燃机汽车底盘结构上进行改造,以中置电机取代发动机作为车辆动力源。由于机械传动系统结构未发生改变,这种形式电动车辆难以充分发挥电机驱动应有的各种技术优势。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和线控技术的应用,以轮毂电机为驱动系统的底盘结构成为电动汽车新的发展方向[3]。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四轮独立驱动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的描述,如电动轮驱动电机及驱动系统、电子差速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了解和深化对电动汽车的认识。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轮毂电机车辆平台自身具有的线传控制特征,使整车布置和控制系统设计具有很大的柔性,这些优势得到了各国汽车厂商和研发机构的认同并都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不过受到安全法规的限制,现在与整车安全相关的线控技术还无法应用到量产车型当中。因此,目前对基于轮毂电机平台的线控电动汽车的研究主要还是处于概念车的开发和实验室研究阶段。 丰田汽车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进行轮毂电机驱动的纯电动车的开发,重点研究基于传统汽车底盘的轮毂电机电动汽车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技术,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