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 格式:docx
- 大小:11.05 KB
- 文档页数:3
论现在西方文学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
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
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
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英国伍尔夫的意识流名作《墙上的斑点》就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的审美感受。
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
小说打破传统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和冥想、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
一、直觉主义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二、柏格森的艺术即直觉说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论》(1903)中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这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柏格森强调艺术的非功性。
他认力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大都为物质需要和实用功利所束缚,有鉴于人总是用功利的艰光来看世界,以致视而不见对象的鲜明的个别性,而只看到它们可被复述的部分。
这不仅对于物,而且还包括了我们对他人的和我们自已的情感的感知,即所见的只是那非个人的、抽象的一面。
这佯艺术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感知。
艺术抛弃了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抽象取义的现成方法,而见出对象原生原长的内在生命,直接面对一个扫去面纱的世界。
所以,艺术的目标总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因此是一种直觉。
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
柏格森认为就精神状态而言,人所见的不过是它的外在表现,即人人相通的、可为言语一劳永逸加以表达的普通的一页。
艺术家的心灵在于能以直觉超越理性,在其最高的境界上可统万端为一体,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形色声貌,抑或内心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都能如其本然地感知其个别性。
总的来看,柏格森关于唯一真实时问的心理时问即绵延的观点,虽然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直接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但他的直觉主义哲学对文学和艺术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意识流一端。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观”悦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
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等,反对仟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的合理性;把主客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也不无道理;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法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及其附属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结构而存在的,并且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的重点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符号系统。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一种思潮和学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流派。
形式主义主张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构造规律,强调研究文学作品自身的内在属性,反对对作品进行含义的外在解释。
三、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强调心理描写的一种小说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古典主义,也是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流派。
现代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艺术独创性和认识独立性,强调以形式和语言为表达媒介,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和语言形式。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界兴起的一种思想,也是相关文学、哲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认为现代理性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观念,致力于打破和超越现代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
六、启示录启示录是指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排列、挑选各种文本素材,形成一种随机性和挑战性的文本形态。
启示录的目的在于通过破坏惯常的文学语码和表达方式,触发文学创作和认识的新的时空维度。
七、先锋派诗歌先锋派诗歌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的一股思潮和文学运动,旨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自由创作体验,反对传统文学关注于道德、情感和启示,强调拟展现未曾被表现出来的诗化感知体验,其作品形式具有随意性、唯美性、语言释放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实验等特点。
0059、简述柏格森的滑稽论。
(1)柏格森是法国“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是1900年出版的《笑》。
(2)他认为,首先是形式的滑稽,其次是姿态和动作的滑稽,再次是情景的滑稽,第四是语言的滑稽,最后是性格的滑稽。
0060、绵延说:(1)柏格森认为时间分两种,一是钟表度量的物理时间,即“空间时间”;一是直觉体验到的心理时间,也就是“绵延”。
(2)物理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绵延才是真正的时间,因为绵延是超越了概念和物质世界的生命永恒,(3)绵延的连续性和不可逆转性:①绵延既不是同质的也不是可以分解的,其各阶段相互渗透交汇融合成一个浑然不可分的整体,它的要义在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是过去的总和,是实在的不是抽象的,无一片刻可以失落,无一片刻可以逆转,每一瞬间都是全新而不可重演的。
③柏格森认为,如果只关注某一个阶段契合不分的状态,就无从辨明这生命之流中各个部分的始终,因为它们是相互延展、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整体。
(4)评价:绵延说作为柏格森直觉主义的直接产物,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并且成为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哲学基础。
0061、什么是意识流?(1)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法。
(2)意识流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3)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对于扩展文学叙述的范围、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从理论背景上看,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绵延说、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被公认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重要来源。
006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是什么?(1)直觉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极大影响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2)他认为直觉和理性分析是认知对象的两种方式。
詹姆斯“意识流”理论研究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流派,最早由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和思想家詹姆斯·乔伊斯提出。
他在其小说《尤利西斯》中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从而使小说成为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意识流是一种刻画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技巧,强调的是思想、感觉、情感和记忆等诸多心理过程的变化状态。
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流动和感官体验被描写成一种无序的、奇怪的、暴力的、甚至是神秘的流动,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小说表现出更多样化、更丰富、更真实的人性。
詹姆斯·乔伊斯对意识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认为,传统的小说创作方式偏向于客观描述事物,而忽略了人物的内在世界。
为了跳出这种老套的写作方式,他提出了意识流的理论和技巧。
通过运用意识流,他使得小说能够更加直观地描写人物的内心、心理变化和思想流动过程,表现出更深刻、更真实的情感和意义。
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包括:第一,拒绝俗套,打破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第二,重视细节以及人物的日常经验,体现出一种平凡而真实的人生观;第三,强调人物的内在世界,描写他们的思想、感觉、情感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第四,运用非线性结构和跳跃式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序和动感的体验。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詹姆斯·乔伊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从而使得小说成为一种更为丰富、真实、具体的艺术形式。
意识流小说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而且也启示了后来的作家探索更具有现代意义的表达方式。
在现代文学中,意识流的理论和技巧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
综上所述,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理论研究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通过对小说创作方式的反思,提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使得小说更加具有现代性和真实性,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一环。
0059、简述柏格森的滑稽论。
(1)柏格森是法国“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是1900年出版的《笑》。
(2)他认为,首先是形式的滑稽,其次是姿态和动作的滑稽,再次是情景的滑稽,第四是语言的滑稽,最后是性格的滑稽。
0060、绵延说:(1)柏格森认为时间分两种,一是钟表度量的物理时间,即“空间时间”;一是直觉体验到的心理时间,也就是“绵延”。
(2)物理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绵延才是真正的时间,因为绵延是超越了概念和物质世界的生命永恒,(3)绵延的连续性和不可逆转性:①绵延既不是同质的也不是可以分解的,其各阶段相互渗透交汇融合成一个浑然不可分的整体,它的要义在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是过去的总和,是实在的不是抽象的,无一片刻可以失落,无一片刻可以逆转,每一瞬间都是全新而不可重演的。
③柏格森认为,如果只关注某一个阶段契合不分的状态,就无从辨明这生命之流中各个部分的始终,因为它们是相互延展、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整体。
(4)评价:绵延说作为柏格森直觉主义的直接产物,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并且成为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哲学基础。
0061、什么是意识流?(1)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法。
(2)意识流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3)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对于扩展文学叙述的范围、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从理论背景上看,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绵延说、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被公认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重要来源。
006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是什么?(1)直觉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极大影响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2)他认为直觉和理性分析是认知对象的两种方式。
0、导论两大文艺主潮: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两次转移: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其中最重要的是波德莱尔,主要作品《应和》,该诗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就文学而言,剧作家斯特林堡、布莱希特、尤金·奥尼尔,以及小说家卡夫卡。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理论家为克罗齐。
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的主要理论为直觉与表现。
3、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名词解释)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区别:日常语言具有能指和所指功能,那么文学语言就只有能指功能。
4、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的,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参考教材:朱立元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马新国主编北师大出版社《西方文论史》【1(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概况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n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一、直觉主义:柏格森1(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评价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说的差别: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优点:1。
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直觉主义强调或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直觉主义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认识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的倾向..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重视直觉;但到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思潮..典型的直觉主义者有柏格森、克罗齐、胡塞尔等人..其中柏格森创造的进化这本书中体现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驳;很快就有了不少的追随者;以柏格森为中心;一种叫做直觉主义的哲学开始形成..直觉主义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神秘的内心体验的;才能使人理解事物的本质..没有直觉这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就不能直接地去了解现实..直觉主义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特别是理论分析对立起来..他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殊的认识能力..直觉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可以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直觉主义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分支较多..主要包括: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柏格森把直觉和分析看作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方法..他指出;直觉是使人得以体验事物本身运动的精神状态和洞察终极实在的非概念性认识..柏格森所推崇的直觉带有一种反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克罗齐认为;是研究直觉知识的科学;正如逻辑是研究概念知识的科学一样..在他看来;直觉就是创作活动;所以它在其美学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觉即表现”成了克罗齐有名的美学公式..胡塞尔的本质直观:胡塞尔认为直观是检验知识的最后标准..他把直观又分为经验直观与本质直观..本质直观就是对于事物的不变本质所进行的直观;这种直观是靠所谓“自由想象的变换”的方法完成的..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主张善、义务、正义等行为价值只能以直觉作为可靠的判断依据;道德判断不能从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中推导出来..如代表人物、英国的摩尔就把善当做一种不可定义的、只能直觉到的物质..直觉主义是一种的认识论;其根源在于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的关系;把认识过程中的直线性绝对化;把直觉理解为一种非理性的认识活动;并用主观的直觉来代替作为人们认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贬低理论认识的作用..它错误地把直觉同理性思维对立起来;片面夸大前者的认识作用而贬低后者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反理性主义..实际上直觉并不是一种超理性或反理性的认识能力;而是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的认识方式..而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是一种心理学的词汇;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加以详尽的阐发..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另一位深刻影响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论西方现代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柏格森对心理时间曾作出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有多短,那些时刻的数量是无限的……这种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一种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的永恒。
”他的心理时间学说为意识流小说家在作品的时间安排与结构布局上的大胆革新同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文字中许多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忠实记叙,且以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来描述人们的精神活动以及内心活动。
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名作《尤利西斯》就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乔伊斯在该部作品中,充分展示“心理时间”,以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空倒转的手法,把时间限制于一定范围内,写的却是三个人物的漫长岁月与人生经历。
如,文中写到布卢姆在柏林街头上任意地行走,随着目光所及,他的思想也出现大幅度的跳跃。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直觉主义强调或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
直觉主义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认识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种学说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的倾向。
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重视直觉,但到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思潮。
典型的直觉主义者有柏格森、克罗齐、胡塞尔等人。
其中柏格森《创造的进化》这本书中体现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驳,很快就有了不少的追随者,以柏格森为中心,一种叫做直觉主义的哲学开始形成。
直觉主义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神秘的内心体验的,才能使人理解事物的本质。
没有直觉这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就不能直接地去了解现实。
直觉主义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特别是理论分析对立起来。
他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殊的认识能力。
直觉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可以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
直觉主义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分支较多。
主要包括: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柏格森把直觉和分析看作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方法。
他指出,直觉是使人得以体验事物本身运动的精神状态和洞察终极实在的非概念性认识。
柏格森所推崇的直觉带有一种反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
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克罗齐认为,是研究直觉知识的科学,正如逻辑是研究概念知识的科学一样。
在他看来,直觉就是创作活动,所以它在其美学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直觉即表现”成了克罗齐有名的美学公式。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胡塞尔认为直观是检验知识的最后标准。
他把直观又分为经验直观与本质直观。
本质直观就是对于事物的不变本质所进行的直观,这种直观是靠所谓“自由想象的变换”的方法完成的。
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主张善、义务、正义等行为价值只能以直觉作为可靠的判断依据,道德判断不能从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中推导出来。
如代表人物、英国的摩尔就把善当做一种不可定义的、只能直觉到的物质。
直觉主义是一种的认识论,其根源在于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的关系,把认识过程中的直线性绝对化,把直觉理解为一种非理性的认识活动,并用主观的直觉来代替作为人们认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贬低理论认识的作用。
它错误地把直觉同理性思维对立起来,片面夸大前者的认识作用而贬低后者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反理性主义。
实际上直觉并不是一种超理性或反理性的认识能力,而是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的认识方式。
而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是一种心理学的词汇,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
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加以详尽的阐发。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
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
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
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另一位深刻影响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
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
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
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
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