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案例分析--开发与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6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案例研究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的保护与开发实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故宫博物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采取了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措施,确保文物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
其次,故宫博物院注重开发创新,通过数字化展示、夜间开放等方式吸引游客,提升了游客的体验。
最后,故宫博物院积极与周边旅游景点合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然而,在2019年的大火中,圣母院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经过修复与重建工作,巴黎圣母院再次向游客敞开大门。
这一案例启示我们:首先,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提前做好安全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如遇到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要迅速进行修复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历史建筑的原貌。
最后,通过灾害的修复与重建,以及对外界公众的全面解读,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热爱。
二、经验总结1.加强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依法追究破坏者的责任。
2.注重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应秉持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在保护过程中,注重使用先进的保护技术与手段,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
3.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各方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旅游地资源开发旅游是由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而旅游资源是赖以产生旅游活动的对象。
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存在,才产生了旅游吸引力,激发了旅游动机,导致了游客的空间流动,满足其旅游需求,即旅游活动的出现。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规划的先决条件。
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许多学着的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此,尚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旅游资源定义。
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的定义。
陈传康、刘振礼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保继刚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卢云亭指出:“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
”李天元等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苏文才、孙文昌将旅游资源描述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于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与物的总和。
”晓鞍认为:“能够使旅游者发生兴趣,有足够的力量吸引他们前来,并由此可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
”综合上述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为: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与一般的资源相比较,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属性。
旅游资源具有:具有吸引力、内容的发展变化、形态的多元变化等属性。
此外,旅游资源还具有综合性、地域性、不可移动性、可重复开发性、观赏性等特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之上。
浅析云南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滇藏茶马
古道为例
云南茶马古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贸路线,连接了中国西南地
区和西藏地区。
滇藏茶马古道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路线,以茶叶、马匹、盐等商品贸易为主。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路线,也是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云南茶马古道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存、自然
景观等。
古道沿线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址,如观音阁、
蒙自瑶族自治县的武定古城、普洱市的七马镇等。
此外,茶马古道
穿越了云南的多个自然景观,如滇池、峨山、束河古镇等。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云南茶马古道旅游资源,需要注重保护和
利用。
一方面,要保护古道上的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防止过
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旅游品质提升,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古道沿线的基础设施
建设,提升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水平。
在滇藏茶马古道的开发利用中,需要重点关注对藏区文化、生
态和社会经济的尊重和保护。
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充分考虑文化
多样性和消费者需求,注重旅游产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同时
防止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污染。
总的来说,云南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历
史文化、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注重保护和利用,并在
开发过程中避免对当地文化、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某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纠纷。
二、纠纷起因1. 资源过度开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部分开发商在风景名胜区内过度开发,修建了大量酒店、餐馆、娱乐设施等,导致景观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2. 环境污染:旅游活动带来的垃圾、污水等问题严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 文化传承问题:在开发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文物被破坏或拆除,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4. 游客安全问题:由于管理不善,景区内存在安全隐患,如道路损坏、设施老化等,导致游客受伤事件频发。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该法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得破坏旅游景观。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禁止污染环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毁文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规定,因旅游经营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游客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四、纠纷处理1. 政府介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该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调查和处理。
2. 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法律意识。
3. 整顿旅游市场:对违规经营、破坏资源的旅游企业进行整顿,吊销营业执照,追究相关责任。
4. 生态修复: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原貌。
5. 文物保护: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文物进行保护,禁止拆除。
6. 安全保障: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安全。
五、案例分析1. 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该案例反映出我国在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存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和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众多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作为一种休心养性、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人生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从而沉浸在优美的自然意境里,心底上滋生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自由翱翔的灵性,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智,得到享受。
从而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观赏;为当地增加经济效益并带动其它经济产业的发展。
反之,则会使游客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将会造成自然环境的退滞与最终的封闭。
因此,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更能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旅游环境包括范围和内容两方面:从前者来说,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后者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它的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本文就旅游资源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天台本地的旅游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几点的看法。
一、正确的旅游环境开发能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各地的旅游资源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业务内容及设施设备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它的经营业绩却相差很大:有的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有的却生意惨淡,门可罗雀;有的经济效益很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滚滚财源;有的却效益低下,甚至到了难以维持日常开支。
造成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旅游企业经营者在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价值上存在着差别。
旅游资源规划案例分析旅游资源规划是指进一步挖掘、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制定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引导各类旅游资源最佳利用,促进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旅游资源规划的实例来进行分析。
一、案例背景某个城市是一个旅游城市,当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文化底蕴不足等原因,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因此,为了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政府决定开展旅游资源规划工作。
二、规划目标1.旅游资源分类规划:全面基于城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清晰、准确的分类,确定资源的开发重点和方向。
2.旅游路线规划:制定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特色旅游路线,使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旅游文化、历史、地貌等。
3.旅游产品规划:制定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年龄层、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市场。
4.旅游配套设施规划:针对现有旅游设施缺陷,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让游客更好地享受旅游。
三、规划内容1.旅游资源分类规划该规划对城市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分类,明确了每一类资源的开发方向和重点。
(1)历史文化遗址:以“古都文化”为主线,集中打造城市的历史民俗、古城、古庙、古建筑、古街区等现存的文物古迹。
(2)人文景观:以“园林文化”为主线,突出城市的市容环境、城市公园、文化广场、历史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提高城市文化艺术品位。
(3)自然景观:以“生态文明”为主线,把城市的天然风光与人工景观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公园、湿地、绿地、山水田园、江滨风光等自然景观资源。
2.旅游路线规划该规划制定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路线,包括文化、景观、休闲、奇观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规划如下:(1)古都历史游线:以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址为主线,串联起主要的古迹、古文化单位,为游客呈现一个集中体验古代建筑、古代文化的游览路线。
第1篇一、背景介绍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地。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案例将探讨黄山风景区在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其法律保护的措施和成效。
二、案例概述近年来,黄山风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保护黄山风景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律保护措施,以下为具体案例:三、法律保护措施1. 立法保护:- 制定《安徽省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明确了黄山风景区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
- 国家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也对黄山风景区的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
2. 行政保护:- 成立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景区的日常管理和执法监督。
- 对景区内的旅游项目进行严格审批,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司法保护:- 建立健全司法救济机制,对破坏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 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提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4.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黄山风景区的保护工作,设立举报热线,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 定期举办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案例分析1. 立法层面:《安徽省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出台,为黄山风景区的法律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条例明确了黄山风景区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为相关部门提供了明确的执法依据。
2. 行政层面: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景区的日常管理和执法监督。
通过对旅游项目的严格审批,确保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3. 司法层面:建立健全司法救济机制,对破坏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此举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