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07.50 KB
- 文档页数:111
第二章跨国经营基本理论第一节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代表人物:海默(Stephen Hymer)、金德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批判-代表作品:《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海默1960年博士论文)海默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的对外投资,发现:(1)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则没有;(2)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3)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4)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5)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大,同期,美国对欧洲的比例却为2.5:1。
垄断优势理论——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
具有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
其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约翰森(Harry G.Johnson,1970):资产专有论(Appropriability thesis)凯夫斯(R.E.Caves,1971):产品差异论(Differentiated product)尼克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1973):寡占反应论(Follow the Leader Hypothesis)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1. 积极影响A.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B.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2.局限性A.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投资B.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C.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代表作品:《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Vernon,196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决定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理论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公司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完全独占而形成的优势。
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受到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技术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管理资金信息销售网络跨国公司市场不完全的表现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引起的市场不完全贸易壁垒引起的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其他相关理论何希的成本比较模型鲁特的收益分析观点阿利伯的货币优势理论跨国公司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60年代由哈佛的维农提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跨国公司产品寿命周期的三阶段模型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跨国公司国家或地区的三种类型新产品创新国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七十年代维农对理论的修正创新期寡占成熟期寡占衰退期寡占跨国公司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七十年代由日本的小岛清提出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跨国公司日本当时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重心在于开发海外的自然资源,补充本国资源的短缺,同时将本国的“边际生产”转移到海外主体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多采用合资经营或非股权安排方式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顺贸易导向的投资”跨国公司小岛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主张跨国公司理论的推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可建立在“比较优势(成本)原理”基础上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易,而是补足贸易、创造和扩大贸易“边际产业”的概念可扩展至“边际产业”、“边际企业”、“边际部门”等建议产业移植从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同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国的中小企业充当主体跨国公司四、内部化理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外部交易市场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