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张爱玲,小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员日——中秋节。
幼年天津度过,8岁回上海。
1938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科就读。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原籍河北丰润,比明梁京,是现代文史上的“异数”。
1943年遇到声明中的克星——胡兰成。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1944年2月见面,一月后张爱玲写《爱》,解释这爱: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到一步,也没有晚到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话说,唯有轻轻地问一身:“奥,你也在这里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恋爱期间写下了唯一的一篇描写男女纯情的小说《年青的时候》。
张爱玲又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
到他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绝响了,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黄逸梵(原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孙女)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离异。
不久,其父又娶后母,张爱玲的童年时不快乐的,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他出父亲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又去英国,本来考上伦敦大学,却赶上太平洋战争,只能去香港大学,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能回到上海了。
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不行。
本来在文坛成名是好事,可使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能怨走他乡!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主人公曹七巧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在其中展现了女人薄暮西山的凄楚和遗憾,表达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主义一、研究背景:《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
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而关于《金锁记》中女性主义观点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通过CNKI中的“高级检索”主题检索,采用关键词“金锁记”和“女性主义”,获得有效文献51篇。
文献的年度分布较为平均,没有研究特别突出的年份。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二.研究角度(一)中国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从中国文学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的《金锁记》的女性主义的有10篇文献。
且这10篇文献大部分都是从张爱玲与王安忆、卫慧的对比上,来看中国尤其是中国上海地区女性意识的变化。
《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罗毅霞,2006)中认为张爱玲用其近乎冷漠的笔触,揭示了她们为谋生而成家的无奈而真实的可悲处境及奴性本质,勾画出男权社会的女奴群像。
王安忆身处90年代的大上海,关注着上海边缘女性的生存际遇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上海女人的精明能干和坚韧不拔。
与之不同,《两种视角审视―比较》(周芳云,2008)则认为张爱玲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封建伦理和金钱交织下的惨无人道,王安忆则认同女奴身份的文化立场,消解了悲剧的残酷性。
(二)中外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有13篇是从中外文学对比的角度分析《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文献综述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获得世人很高评价。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充分肯定了《金锁记》,并且对《金锁记》评价极高,他指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范,应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张爱玲迁居美国后,将《金锁记》改写为《怨女》,关于两部作品的研究,众多出版社争相推出,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
但是大多都基于原著《金锁记》进行研究。
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文学评论、张爱玲研究书籍、大学学报等,旨在对张爱玲《金锁记》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悲剧命运张爱玲是一个专门对女性命运进行深刻思考与冷静剖析的作家,讲述了曹七巧不幸的婚姻遭遇以及被金钱毁灭,到头来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
《金锁记》从人性的角度阐述张爱玲苍凉的创作底蕴。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第3卷第11期)是张爱玲研究的“奠基石”。
他秉承了古典悲剧的观念,重点分析了《金锁记》的悲剧。
这对后来其他学者从悲剧性角度研究《金锁记》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吴琼慧的《试论曹七巧与而姑姑悲剧的典型性——<金锁记>与<菉竹山房>中主人公比较研究》(《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1994年Z1期),对悲剧的必然性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尽管各自的悲剧有其来龙去脉,但悲哀和怨愤都是一样的,而悲剧又是延续不止的。
吕晓春、付满,谢琳琳等人还将七巧悲剧的必然性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
吕晓春《曹七巧与王琦瑶之比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更加简洁而明了地揭示了曹七巧与王琦瑶类似的生存状态和悲剧的必然性;付满,谢琳琳《曹七巧与查泰来夫人形象比较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传播与交流教研室,《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2期)比较了这两个人在婚姻悲剧中国人物形象的同中之异;黄莹,曹盛的《女性悲剧成因探析——<金锁记>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比较》(《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20卷第3期)分章节叙述了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为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了解悲剧作了铺垫。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引导语:著名作家张爱玲的《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下文就是作品《金锁记》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金锁记》是以民国晚期为背景,以一个小户人家出生的曹七巧为人物主线,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年代,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心理被极度扭曲,她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在被身边的家人亲人所憎恶。
很少有人能像张爱玲一样,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丰满,仿佛女主人公就站在你身边,你看得见,也摸得着。
文章的开篇,就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开始着笔,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那月亮在不同年龄段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感受。
年轻人觉得是模糊而陈旧的。
没有经历过的岁月,就如同孩子看着老辈们陈旧的黑白照片,或许脸颊上也有红粉的颜色,只是人工涂抹的痕迹很明显,显得有些滑稽。
岁月在纸片上留下了淡黄色的模糊印记,如同朵云轩信笺上落下的一滴泪。
老年人回忆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就觉得又大又圆。
那是他们经历过的岁月,皎洁的月光下,有他们的青春和欢笑。
那种记忆是欢愉的。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三十年悄然流去的岁月,一路劳顿的沧桑,任凭是谁,终究也逃不过一声悄然的叹息。
也是在那月色下,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和二奶奶的丫头小双,半夜起来小解,在貌似无意的闲聊中,曹七巧隐约出场。
这样的出场方式,有些接近《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
在丫鬟的眼里,七巧的出身,既不如大奶奶是公侯人家的小姐,也不如三奶奶是做官人家的女儿,她是属于低三下四的一类人,家里竟是开麻油店的!这个开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女子,既不配有陪嫁丫头,也不配有正房的名分,原只配做个偏房。
由于二爷是个瘫子,老太太估计正经人家的女儿也不肯嫁过来,二房里没个当家的也不行,为了能让七巧死心塌地的服侍二爷,索性聘来做了正头奶奶。
七巧的名分因为二爷的残疾而意外得到提升,这于七巧,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催?幸运的是,从此,她成了大户人家的少奶奶,生活上有丫头伺候着,虽然暂时“连黄金的边都啃不到”,只要把日子如煎药般的熬着,不怕没有啃到黄金的那一天!她曹七巧,不再是每天站在麻油店里那油腻的柜台前,拿着铁匙子与客户评斤论两卖油的曹大姑娘了。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综述和我的研究题目。
研究框架103班10011172 高炳丽一、《金锁记》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氛围的变化,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重新的审视与评价,关于张爱玲以及她的小说《金锁记》人们已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
整理、了解历来人们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对于重新的认识和评价《金锁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的《金锁记》在1943年11月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第12卷2期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
(一)最早的研究以及其他著名作家、人士的评论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那篇写于1944年4月7日、发表于同年5月上海《万象》第3卷第11期的雄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是对于《金锁记》的最早的具有分量的评论。
他主要的观点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在结构、节奏、色彩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他从新文学文坛过于注重“主义”的论战,而缺乏“深刻的人生真实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等弊病出发,详尽、系统的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作品。
他主要从作者的心理分析方法、节略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的风格来体现作者在《金锁记》这个小说上的成就。
有一些著名的作家、著名人士对《金锁记》做过评论,比如严加炎说《金锁记》把主人公的心理写得很复杂、深刻和透彻,把悲剧写得细致入微而又震撼人心。
他说“把主人公心理写得如此复杂、深刻和透彻,把人类悲剧的后果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而又如此震撼人心的,却只有张爱玲的《金锁记》。
”[2]一是细细分析曹七巧在小说中那种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让儿女得到幸福的变态心理,以及她所说的那些刀子似的在他人的心灵上能划出伤痕的话语,以此来体现张爱玲在小说两性心理刻画上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二是细细分析《金锁记》中的那些鲜活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意象,以此又说明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的独到。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论文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院人文学院年级2013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学术诚信承诺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佳木斯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佳木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摘要在二十世纪,我国文坛中非常出色的女性代表作家之一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年少成名,她把她的细腻情感诉诸笔端,将大千世界勾勒成一幅幅醉人的画卷。
这些画卷虽然没有波澜壮阔、一泻千里,但都能给人无尽的回味。
张爱玲这一生创作的作品非常多,诗集、散文、小说数不胜数,其中要数她的小说在文坛的地位成就最高。
张爱玲曾被评论为是“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然而,其作品的意蕴没有完全停留于爱情的层面。
有些作品虽然风花雪月,却从深层次进行了现实的揭露。
本文拟突破传统的只是单独进行男性或者女性研究的界限,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进行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把握,分别从新旧杂交式的人物形象、洋派人物形象以及没落贵族的人物形象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女性人物形象,希望能够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类型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张爱玲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现状,以及家庭中西方教育结合的方式对她的影响和她个人原因来探究其所写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形象;新旧交杂式;洋派;没落贵族;成因Abstract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ne of the very outstanding women in our literary world is Zhang Ailing. Zhang AilingSince childhood has become very famous, she took her delicate emotions resorted to the pen, the world into a picture of intoxicating picture. Although these pictures are not magnificent, blew out, but can give endless memorable. Zhang Ailing works in this life is very much, poetry, prose, novel countless, of which her novels in the literary position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Zhang Ailing has been commented as "a writer writing love novels", however, the meaning of her works did not completely stay in the level of love. Although some works of romantic, but from the deep level of the reality of the exposed.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only male or female research boundaries, Zhang Ailing novels in a variety of characters in a mor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grasp, respectively, from the old and new hybrid characters, foreign character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nobility The image of the male characters in Zhang Ailing 's novels, the character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social status of Zhang Ailing,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in the way of her influence and her personal reason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racters they appear.Key words:Zhang Ailing; character image; new and old cross-style; Westernization; decline aristocracy; reason目录摘要 ............................................................................................................................... Abstract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2.研究意义...........................................................................................................(三)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2.国内文献综述....................................................................................................(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张爱玲及其作品 ..........................................................................................................(一)张爱玲个人经历................................................................................................(二)张爱玲的作品 ...................................................................................................三、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一)张爱玲小说中新旧杂交式的人物形象 ................................................................1. 新旧杂交式的男性形象 ....................................................................................2. 新旧杂交式的女性形象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洋派人物形象...........................................................................1.张爱玲小说中的洋派男性形象 ...........................................................................2.张爱玲小说中的洋派女性形象 ...........................................................................(三)张爱玲小说中的没落贵族人物形象....................................................................1.张爱玲小说中的没落贵族男性形象 ....................................................................2.张爱玲小说中的没落贵族女性形象 ....................................................................四、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个人原因 ..........................................................................................................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 附录二 ...............................................................................................................................一、绪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两岸的文化交流建设逐渐增强,张爱玲的作品也开始颇有风靡全中国的态势。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摘要:女性主题、家庭主题以及婚恋主题。
张爱玲从女性主体曹七巧入手,通过对她的悲剧式人生的描述将婚恋主题的“金钱婚姻”、家庭主题的“亲人间自私自利”、女性主体的“反抗精神”融入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著作之一,本论文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张爱玲小说的主题研究,掌握作者小说主题分类,体味作者小说主题设定的用意,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接着,通过对《金锁记》主题设定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平铺直叙地将七巧的悲剧经历的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别样的技巧在文中,只是由着“月”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七巧的故事,似乎是她的故事,也又似乎是现实中很多人的故事,读来莫不让人动容。
同时,以《金锁记》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女性主题《金锁记》所彰显的女性主题,主要是提倡女性权利以及女性思想的重视和理解,“从女性本体入手,展露和剖视女性生存状态及其深层意识中的传统印痕,是特别现实张爱玲穿凿的人性深度之处。
”[2]这在《金锁记》中是通过曹七巧的人生悲剧来突显的。
首先,七巧的蜕变过程来源于身边的压力,也同样来源于自身对自己地位的抗争,她用尽手段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勾引小叔子满足自己的情欲、拉着儿女抽鸦片希望留住儿子、爱恋儿子而迫害儿媳、嫉妒女儿幸福而破坏她的婚姻……这种恐怖的“以物换物”心态让七巧将自己的悲剧命运绵延到了她儿子女儿这一代身上,造成了两代人的悲剧。
在小说中,七巧后来对于权力、尊严、地位和欲望的极端追逐,表现出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抗争,虽然颇具残忍但却实实在在。
同时,曹七巧这个“疯女人”把别人给她的屈辱和残害转移到儿女身上的缓慢毁灭过程,也表明张爱玲对男权社会的控诉,男人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女人,可是女人只能变态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离自己最亲的人身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金锁记简介篇一:金锁记的读书报告《金锁记》的读书报告学校:唐山师范学院班级:姓名: 12 中文专接本张玉丽《金锁记》的读书报告内容简介: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完稿于1943年10月。
它是一个世家望族30年间日趋溃败的历史背景中,描写了一个有着不幸婚姻遭遇的女子心理变态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麻油店掌柜的女人,嫁给官宦世家姜家瘫痪了的二公子为妻。
十七八岁做姑娘的时候,由于哥哥贪财趋势,也由于姜家需要一个死心塌地的服侍二爷的年轻姑娘。
这样就造就了健康与残废的婚姻。
门户不相当的麻油店闺女与达官贵人儿子的匹配。
这是一桩极不和谐的婚姻。
七巧得到了姜家正头奶奶的名称,却失去了精神上的幸福和慰藉。
而对于一个年轻姑娘而言,她是痛苦的,于是她开始抽鸦片排解他的孤独,在寂寞孤独的冲击下,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
七巧尝试着勾引他。
最后以失败告终。
七巧想抓住的都渐渐的溜走了。
最后他只能抓住黄金、物质。
后来,分家以后,七巧为了黄金与自己的爱情彻底隔绝。
最后,他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身上。
变态的心里使她丧失了母性的伟大。
他变得自私,甚至害怕儿女得到幸福而显得自己更加可怜和悲哀。
他逼死了自己的儿媳,逼的儿子不敢再娶,整天逛妓院。
亲手摧毁了女儿长安的学业生涯和美好的爱情婚姻。
七巧看中金钱更看重仇恨,她仇视姜家人,仇视娘家人,甚至仇视自己的儿女。
最后带着别人的仇恨和仇恨的心离开了人世,但被他影响下地长安和长白,却仍然浑浑噩噩的一天天的萎靡下去。
印象深刻的七巧复杂的心里刻画1.从动作刻画主人公的复杂心里《金锁记》注重挖掘七巧疯狂变态行为的心理原因,七巧的不幸婚姻作为一个解不开的情节,始终是她心里活动的重要内容,乖戾行为的重要依据,但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时。
作者不是静态描写,而是把他心里转化为人物的具体行动。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第一篇: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张爱玲金锁记简介张爱玲金锁记简介引导语:张爱玲的《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文是简介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简介《金锁记》写于1943年,刊《杂志》第12卷第2至3期,收入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的《传奇》。
小说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她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由于其故事经典,曾被改编成戏曲、话剧、电视剧等广为流传。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悲剧性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
9JWKffwvG#tYM*Jg&6a*CZ7H$dq8K qqfHVZFedsw Sy XTy#&QA9wk Fy eQ^!djs#Xuy UP2k NXpRWXmA&UE9aQ@Gn8xp$R#͑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ksv*3tn 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F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UE9aQ@Gn8xp$R#͑Gx^Gjqv^$UE9w 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 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 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 N&MuWF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vG#tY M*Jg&6a*CZ7H$dq8K qqfHVZFedsw Sy XTy#&Q K!zn%Mz849Gx^Gjqv^$UE9wEw 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 T#&ksv*3tnGK8!z89AmYWpazadNu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 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 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 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k sv*3tnGK8!z89Amv^$UE9w 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Gjqv^$UE9wEwZ#Qc@U 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 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 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RrWwc^vR9Cp 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z89Am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 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z89Am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 mYWpazadNu##KN&MuWF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 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 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 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 R9Cp bK!zn%Mz849Gx^Gjqv^$UE9wEwZ#Qc@adNu##KN&MuW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k 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 WF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 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v^$UE9wEw 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k 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 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 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k 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 A5u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 Z#Qc@U 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 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 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 bK!zn%Mz84!z89Amv^$UE9wE 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 T#&k 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 N&MuWF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 RrWwc^vR9&gTXRm6X4NGpP$ 9CpbK!zn%Mz849Gx^Gjqv^$UE9wE 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 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 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 bK!zn%M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 N&MuWF A5u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v*3tnGK8!z89Amv^$UE9wEw 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 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 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 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z89Am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 v*3tnGK8!z89AmYWpazadNu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v*3tnGK8!z89AmYWpazadNu##K N&MuWF A5u xY7JnD6YW 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k 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kum&gTXRm6X4NGpP$vSTT#&k sv*3tnGK8!z89A mYWpazadNu##KN&MuWF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 z849Gx^Gjqv^$U*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 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 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 um&gTXRm6X4NGpP$v STT#&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 A5u x^Gjqv 写作提纲一、由善到恶的悲剧性形象(一)泼辣、开朗的少女形象(二)孤寂、屈辱的二奶奶形象(三)沦为“疯子”的母亲形象二、曹七巧悲剧命运的原因(一)造成七巧悲剧的社会历史因素(二)造成七巧悲剧的个人因素三、曹七巧形象的社会意义(一)追求金钱毁灭人生(二)买卖婚姻扭曲人性内容提要现代作家张爱玲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财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综述和我的研究题目.研究框架103班10011172 高炳丽一、《金锁记》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氛围的变化,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重新的审视与评价,关于张爱玲以及她的小说《金锁记》人们已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
整理、了解历来人们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对于重新的认识和评价《金锁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的《金锁记》在1943年11月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第12卷2期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
(一)最早的研究以及其他著名作家、人士的评论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那篇写于1944年4月7日、发表于同年5月上海《万象》第3卷第11期的雄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是对于《金锁记》的最早的具有分量的评论。
他主要的观点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在结构、节奏、色彩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他从新文学文坛过于注重“主义”的论战,而缺乏“深刻的人生真实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等弊病出发,详尽、系统的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作品。
他主要从作者的心理分析方法、节略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的风格来体现作者在《金锁记》这个小说上的成就。
有一些著名的作家、著名人士对《金锁记》做过评论,比如严加炎说《金锁记》把主人公的心理写得很复杂、深刻和透彻,把悲剧写得细致入微而又震撼人心。
他说“把主人公心理写得如此复杂、深刻和透彻,把人类悲剧的后果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而又如此震撼人心的,却只有张爱玲的《金锁记》。
”[2] 一是细细分析曹七巧在小说中那种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让儿女得到幸福的变态心理,以及她所说的那些刀子似的在他人的心灵上能划出伤痕的话语,以此来体现张爱玲在小说两性心理刻画上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二是细细分析《金锁记》中的那些鲜活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意象,以此又说明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的独到。
关于近十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文献综述从2000年到2015年的研究综述,从数量上持续增加,增长速度上看近十年明显高于过去增长速度,呈现较为繁荣的态势。
对《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研究一直比较热门,除去对曹七巧的进行多角度形象关注外,对曹七巧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及与其他剧作中人物对比也有所关注。
曹七巧的形象分析。
白海君《曹七巧变态行为精神分析学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年)提出以弗洛伊德精神学说来分析曹七巧的变态原因与变态行为,得出“力比多”也是曹七巧人生产生悲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许梨花《“需要”,那件病态的袍——以马斯洛需要理论解析曹七巧的病态心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一文中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人物身上体现的病态情欲、病态安全需要与自尊、病态爱与病态满足。
张建秒;马汉钦;罗玉成《伦理与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张爱玲笔下曹七巧的变态人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一文分析了曹七巧的变态人性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伦理对人性的异化和金钱对人性的异化造成的。
贺萍《分裂与投射——论曹七巧偏执性格的形成原因》(《名作欣赏》,2011年29期)一文根据梅兰妮.克来恩的人格发展理论---客体关系来分析《金锁记》女主人公曹七巧偏执一份裂样心态和心理防御机制投射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来揭示出成长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女主人公性格的影响,来解释七巧偏激决绝性格的性格的原因。
贺荃莉《性压抑和黄金枷锁下的牺牲品——张爱玲笔下形象曹七巧的悲剧人生解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提出因为长期情欲体验严重缺失,产生性压抑,造成曹七巧将自己烈火般的情欲折杀,进而人性扭曲,走向变态。
王俊佳《黄金枷锁下的灵魂——用接受美学解读<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10期。
)一文提出用接受美学来解读曹七巧人性的自私与人性的狭隘。
张爱玲小说女性研究——曹七巧悲剧命运及根源内容摘要:《金锁记》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上血淋淋的祭品!在她的身上,有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的需要是使其成为金钱的奴隶。
同时,封建礼教与拜金主义是其心理变态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生成的“奴隶”与“怪胎”。
并由此展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港沪大都市背景中心灵缺失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关键词:礼教、金钱→情欲压抑、安全需要→奴隶、怪胎一.曹七巧的悲剧命运《金锁记》是一篇写女人的小说。
在写女人的小说中从未见过有谁能像张爱玲这样将一个女性的心理渲染到如此令战栗的程度。
曹七巧因财产泯灭了自己的情欲,转回头又以封杀别人和自己儿女的情欲来作为自己情欲缺失的补偿。
这种变态情欲流的恐怖与怜悯是小说震撼力的源;而多种意象的构建,使人物的动作、心理、暗示、感觉、道具、色彩融为一体,文字间有一种张力与通感。
①按照弗洛依德的学说原欲就像一条河流,如果受到阻碍,就会溢向别的河道,直接导致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
《金锁记》这是一个关于人性原欲的一部传奇,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张爱玲的小说一般来讲都与女性和与金钱有关,为了自己的生存或为了一辈子不至于受穷,把自己的婚姻作为生命天空中惟一的坐标,而把青春作为赌注的一桩婚姻买卖,又以金钱为最终归宿。
用自己的青春去赌明天,到头来是输得一塌糊涂,不仅输掉了青春,输掉了爱情,还输掉了人格,输掉了幸福与亲情。
只能在生命的角斗场中带走一点金钱,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带走。
《金锁记》不仅写出了命运的多舛,生活的悲苦,还道出了时代的无奈,女性的悲哀:曹七巧,这位年轻漂亮、活力四射的“麻油西施”,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去作一只好看的花瓶,结果是走进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堡垒——姜公馆,跌入了万丈的人生深渊,开始过着压抑人性,压抑情欲的暗无天日的地狱般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金锁记》还写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捉弄,生活的无奈之中渐渐发生了蜕变,一步一步走向了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造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综述和我的研究题目.研究框架103班10011172 高炳丽一、《金锁记》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氛围的变化,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重新的审视与评价,关于张爱玲以及她的小说《金锁记》人们已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
整理、了解历来人们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对于重新的认识和评价《金锁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的《金锁记》在1943年11月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第12卷2期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
(一)最早的研究以及其他著名作家、人士的评论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那篇写于1944年4月7日、发表于同年5月上海《万象》第3卷第11期的雄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是对于《金锁记》的最早的具有分量的评论。
他主要的观点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在结构、节奏、色彩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他从新文学文坛过于注重“主义”的论战,而缺乏“深刻的人生真实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等弊病出发,详尽、系统的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作品。
他主要从作者的心理分析方法、节略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的风格来体现作者在《金锁记》这个小说上的成就。
有一些著名的作家、著名人士对《金锁记》做过评论,比如严加炎说《金锁记》把主人公的心理写得很复杂、深刻和透彻,把悲剧写得细致入微而又震撼人心。
他说“把主人公心理写得如此复杂、深刻和透彻,把人类悲剧的后果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而又如此震撼人心的,却只有张爱玲的《金锁记》。
”[2] 一是细细分析曹七巧在小说中那种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让儿女得到幸福的变态心理,以及她所说的那些刀子似的在他人的心灵上能划出伤痕的话语,以此来体现张爱玲在小说两性心理刻画上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二是细细分析《金锁记》中的那些鲜活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意象,以此又说明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的独到。
王枫认为《金锁记》的艺术魅力是不可抗拒的,但是缺乏一种“均衡感”,体现在小说结构的分裂上。
他如此解释——“《金锁记》的上半部是姜公馆有代表性的一天,是一个在戏剧‘三一律’统治下的完整的故事,这个家庭里的群像被个性鲜明、面面俱到地描写了;可是到了后半部,时间突然加快,姜公馆的群像描写突然变成了曹七巧的传记。
”[3]中间的过渡显得不负责任。
谭桂林认为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对于封建家族的结构和权利布局上,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设计——残废的二节与七巧的结合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象征。
“家族的旨意是要利用平民血统来为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贵族肉体承续香火,然而,平民血统尽管新鲜,富有野性,最终并没有挽救姜家血统的沦落,相反,七巧用自己独特的报复方式摧毁了这个家族寄托给她的所有的期望,而作者也正是在这种象征中,对封建宗法制度下的血统观念作了一次令人深思的嘲弄。
”[4]体现了她对封建社会血统观念的深刻思考。
(二)文学史著作的评价首次将张爱玲写入文学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此书中对于《金锁记》提到的并不多,只是对七巧身上所带的精神枷锁稍稍做了分析。
有这样的观点:《金锁记》和其他的同样表现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的作品,虽然取材范围狭小,但心理开掘却有一定的深度。
书中指出小说七巧颈脖上的枷锁——“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的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
”[5]除此他们认为张爱玲小说对于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相当的具有现代性。
在叙述中张爱玲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的富有照映心理的功用,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从而明显留下西方现代派的先锋痕迹。
而作者构造故事,设置人物,又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使中国读者读起来格外的亲切,容易接受。
这应该是一个蛮高的评价。
而在温儒敏、赵祖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书中说《金锁记》是张爱玲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最丰厚的作品,《金锁记》将人生的荒唐与荒凉诠释到极致。
从小说的上下两部分简要的分析了牵扯着小说主题的人物曹七巧的遭遇、行为、变化所体现的人生的荒诞与荒芜。
但是程光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中对于《金锁记》只是提到,并未做过多的具体的评论。
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以及她的《金锁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是中坚的位置,只是一个过渡,也可看出前人文学评论的标准是一个重要的作品要深刻的反应社会现实,要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要具有时代性质的。
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三)不同时期的评论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出现“张爱玲热”。
这一时期张爱玲成为了“市民文化的明星”,被归入了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但是她和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她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因此,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
其后对于张爱玲以及《金锁记》的研究几乎是一段空白。
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出现“张爱玲热”。
这一时期对于《金锁记》的评价主要是肯定它对于社会现实的反应,同时开始触及其中的比较深刻的人性内涵。
而这个时期一般从她小说手法的特异意象、象征、心理分析,还对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进行研究。
比如谢裕华的《论张爱玲的〈金锁记〉》中认为《金锁记》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优美的景物描写和苍凉的意境的创造上;《金锁记》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深化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金锁记》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比喻,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在艺术上到达一个极致。
相对于前期的研究,这个时期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都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人们也只是小心翼翼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没有真正的放开去做相关的研究和评论。
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研究几乎造就了一个“热潮”,把《金锁记》评为“海派小说的杰作”。
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除了注重剖析张爱玲题材的价值,作家的气质、创作心理状态、文化情节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开始注意从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格局中,重新考虑张爱玲小说的“结构功能”和历史定位。
这个时期研究的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关于其中某些论题谈得太多,没有新颖的感觉,让人觉得乏腻,以致有些确实有见解的文字淹没其中,得不到发表的机会。
进入21世纪后,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金锁记》的评论依然有很多,而且对于《金锁记》依然从结构的构建、意象特别是“月亮”这个意向上分析、从人性上分析、解读其中的悲剧意蕴及其根源以及分析小说的现代意思等等,但是研究的视角更为宽广,同时注重《金锁记》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如刘青把《金锁记》与沈从文的《边城》进行了比较,文章聚焦于两者对于人性的探讨上——沈从文沿着鲁迅先生“改造民国性”的路子,描写人性之美,建构人性;张爱玲则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以苍凉的笔触暴露出都市平凡人的人性之恶,更多透出的是市民生活的世俗气息,解构人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作家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80年代以后,大陆读者和学者纷纷迷上了张爱玲,研究论文和文学史著作中频频出现了她的名字。
其中既有对她的作品的分析解剖,又有对其文学史地位的尝试性评价。
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的奇异风格迷住。
据粗略统计,自80年代以来,大陆已发表研究张爱玲的论文200余篇、专著2部、传记性质的著作7部。
(四)海外人士的评论海外学者也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做过评论。
美国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推《金锁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他说“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和文章风格很明显的受了中国旧小说的影响。
但是中国旧小说可能任意道来,随随便便,不够谨严。
《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却极尽深刻之能事。
从这一点看来,作者还是受西洋小说的影响为多。
”[6]他主要从小说道德意义上以及人物的心理分析上写出小说的悲剧力量。
叙述分析曹七巧的人生轨迹,着重透析她心理的不断的变化,突出她心理的复杂与绝望里的希望,列举小说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加以分析。
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虽然没有对张爱玲的小说做太多的评论,对于《金锁记》顾彬如是说——“不仅将两性斗争当作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来写,而且还谈到了妇女可能拥有的毁灭力量,这不仅是针对男人,而且是针对自己家庭、甚至针对自我的力量。
这里最著名的例子是小说《金锁记》。
”人们对《金锁记》做的大多是欣赏式的评论,而唐文标则有着批评,他认为《金锁记》里的人物描写的最失败的,认为《金锁记》也许不该只写成一个短篇。
对于小说的人物,他说她的人物都个性十足,行为独特,但是“作者把他们写得那么孤独,甚至夸张他们的劣根性,看起来像丧事里纸扎的童男童女,一个个直挺站在那里,虽然吓人,但了无生气。
”[6]同时作者还认为《金锁记》对于大家庭的没落和蜕变的暴露到达一定的水准但是并不是最出色的一个,理由是:作者避重就轻,许多重要场面都放弃了;长安的故事蛇足;人物描写单一。
这是一个和众多人相差很大的观点,存在的就是有意义的,这里不做评判。
以上是对张爱玲《金锁记》的研究综述,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了解人们历来的研究方向、研究标准与研究方法,对于自己对《金锁记》的认识与评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于《金锁记》以下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及其研究框架。
二、我的研究题目.研究框架研究题目:试从《金锁记》中洞悉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立场研究框架:小说里的故事,其实是作者内心的风景。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她独特的方式写出女性的权利和欲望,曹七巧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和当时的男权社会进行抗争,从而显示出女性的力量,或多或少的折射出张爱玲自身的关于女性主义的立场。
一、分析小说中曹七巧的对于权力、尊严、地位和欲望的极端的追逐,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抗争。
二、分析姜家“父亲”的缺席,男人——二少爷的残废如同行尸走肉,三少爷的苟延残喘,长白的庸儒无能,表明男权制度社会里男人的软弱;同时分析小说中女性的主体地位,以此表现张爱玲对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观念的颠覆与对女性力量的张扬。
三、分析曹七巧的在其中的“疯女人”的复杂的心理,把别人给她的屈辱和残害转移到儿女身上的缓慢毁灭过程,表明张爱玲对男权社会的控诉。
注释:[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第3卷11期;[2]严加炎:《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3期.134页;[3]王枫:《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小说散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03期.167页;[4]谭桂林:《写出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谈张爱玲的家庭题材小说〈金锁记〉和〈创世纪〉》[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4期.229页;[5] 温儒敏、吴福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9页;[6]夏自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1页;[7]唐文标:《张爱玲评说60年》[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294-295页;参考文献:[1]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温儒敏、吴福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温儒敏、赵祖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夏自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唐文标:《张爱玲评说60年》[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7] 张爱玲:《流言.自己的文章》[M].上海五洲出版社.1944年12月版;[8]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第3卷11期;[9]谢裕华:《略论张爱玲的〈金锁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19卷2期;[10]刘青:《人性的建构与建构——沈从文〈边城〉与张爱玲〈金锁记〉比较分析》[J].电影文学.2008年20期;[11] 严加炎:《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3期;[12] 谭桂林:《写出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谈张爱玲的家庭题材小说〈金锁记〉和〈创世纪〉》[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