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式护理干预的基本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13.06 KB
- 文档页数:1
重症颅脑损伤属于临床危重症之一,近些年发病率呈现出升高趋势,并且患者发病后的死亡率较高,可到达40%左右。
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的脑干网状结构、环路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网状激活系统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最终影响皮质功能,导致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呼唤式护理应用此类患者中的优势显著,不仅安全、高效、无创,而且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本文综述呼唤式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应用的新进展,具体内容如下。
呼唤式护理概述呼唤式护理指的是经由相应刺激方式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干预,旨在帮助其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其意识恢复的护理形式。
其中刺激因素涉及声音、光线、温度等。
通过上述刺激,促使患者的生物学功能得到有效的调动,进而使之脑细胞抑制状态得到解除。
在此情况下,患者大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增多。
这就使得脑细胞能够于轴突代偿机制中不断获得修复,从而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
就大脑组织神经元细胞而言,存在较强的修复能力。
这些受损脑细胞接收外界的刺激后,在结构、功能方面能够不断再造。
呼唤式护理的应用形式1.声音刺激声音刺激属于呼唤式护理的主要形式,涉及语言呼唤、亲情呼唤、音乐刺激等。
就语言呼唤而言,主要是忘记昏迷患者当前的状态,将其作为清醒的患者,从而开展诸多宣教工作,通过呼叫其姓名、询问有无不适、予以其鼓励与赞许等方式,促使其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
而亲情呼唤的主导者为患者家属,通过帮助其追忆生活往事的形式,使之受到相应的刺激,进而提高其苏醒意愿。
此种形式能够使患者的生物学功能被调动,进而刺激其脑部网状、边缘系统获得相应反应。
在此情况下,患者脑细胞的兴奋性提高,进而促使其意识得到复苏。
音乐刺激以音乐、乐符律动为基础。
音频信号能够以听觉通路为载体,从而传导到感觉中枢神经。
受此影响,脑组织上行系统网状激活系统能够被刺激,大脑皮质兴奋性提升,促使患者的记忆、思维等得到调动,对加快其意识的恢复作用显著。
2.光线刺激光线刺激在呼唤式护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可借助于光感效应,刺激脑细胞生物电的活性。
1.2治疗方法1.2.1药物化疗按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的 原则实行化疗并强调全程督导。
主要抗痨药物有异 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
使用标准化疗方案3H R S E(Z)/6~ 15H R E(Z) ,H、R、S、E(Z)、联用3个月后停用S,其它 三药继续治疗6 ~ 15个月,其中围手术期异烟肼可静 脉滴注。
如患者链霉素过敏则换为乙胺丁醇。
1.2.2手术治疗患者大多存在神经功能受损症状,需要进行病灶清除、植骨重建、内固定术。
1.3护理方法1.3. 1术前护理主要是心理指导及营养支持。
患者病程长、病情重,需要手术的患者大多存在神经功 能受损症状。
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一段时间的 术前抗痨及营养支持治疗,血沉下降达30mm/h或下 降显著、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减轻、全身情况明显好转 进行手术。
护士需要告知患者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时机、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知晓该病相 关专业知识,消除恐惧,配合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给 予高蛋白饮食,加强自身抵抗力。
本组46例患者存 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且较长期卧床,术前从呼吸功 能、排便功能等方面指导锻炼以促进术后恢复,加强 肢体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
1.3.2术后护理充分了解患者麻醉、手术方式。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颈椎前路手术可能由于伤口血肿 形成引起患者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开胸手术可能由于 胸腔积液、积血引起血压饱和度下降,需要严密观察 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四肢 感觉活动情况,及时发现有无进行性感觉、活动功能 下降等脊髓损伤并发症。
加强各种引流管的管理,保 持引流通畅。
对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鼓励咳 痰,促进肺扩张。
给予营养支持,静滴脂肪乳及氨基酸,低蛋白血 症者给予白蛋白治疗,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1]。
功能锻炼:进行下肢及关节的主动及被动运动,如有必要使用抗凝药物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2]。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呼唤式护理干预的分析【摘要】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取的呼唤式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用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呼唤式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GCS评分指标数据,QOL评分,转醒率和护理满意程度明显比对照组高。
结论采用呼唤式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干预,对患者的昏迷状态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对护理也有较好的满意度,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呼唤式护理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护理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是头部经过较严重的外力撞击后所出现的一种病症,并且对颅脑组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患者还会出现头疼,意识不清醒,脑脊液,呼吸系统障碍和肢体瘫痪,严重的病情为患者带来诸多的致残后果和较高的死亡率[1]。
经过研究资料显示[2],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长时间的昏迷,造成了脑组织长时间的缺氧,从而严重的损害了脑细胞,即使治疗后,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是为了让患者能尽快的苏醒,对患者的恢复起着较大的帮助。
采用6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对不同的护理干预进行分析并对比,对比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由18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组成,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年龄为39.3岁,入院时间在(9.67±2.87)小时,对照组由17例男性患者和17例女性患者组成,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为40.6岁,入院时间在(9.15±2.54)小时,两组患者均由车祸和坠落等外力重创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显示,无论是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都没有较大的区别,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护理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呼唤式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应用呼唤式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参与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院治疗的52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的分组标准分配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前者施行常规护理,后者施行呼唤式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与鼻饲返流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满意率通过呼唤式护理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呼唤式护理;颅脑损伤;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266-01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与交通事故的频发,因车祸创伤造成失血较多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愈来愈多,若未及时接受规范[1]且及时的处理,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
本次择取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2例参与研究的样本全部确诊为颅脑损伤,且骨折后有昏迷症状,于本院接受治疗,纳入时间为2015年5月,截止时间为2017年5月,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26例/组)。
对照组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6.8±5.12)岁;干预组有11例女病患,有15例男病患,年龄22~71岁,年龄均值(47.3±4.89)岁。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方法有常规神经外科护理和常规留置胃管,以输液方式滴注营养液。
干预组:行呼唤式护理,具体措施为:为患者创建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病床整洁、干净,对患者进行翻身处理时,也要对受压的部位做按摩处理,避免发生压疮。
假若患者出现排尿失控的症状,护理人员可留置一个导尿管,并对患者要做好导尿管护理,以免尿液逆行伴发感染[2]。
如若患者伴发胃肠出血的症状,一般大便颜色、呕吐物颜色均会产生变化,若是呕吐物的颜色变成咖啡色,则伴发胃出血的几率会更高;若是每日多次拉黑便,且伴发肠鸣音亢进,则提示出血情况会更严重,需立即进行救治[3]。
呼唤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昏迷患者促醒的临床作用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
方法将86例脑卒中昏迷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呼唤式护理干预,并在病程不同时间段评定两组患者昏迷量表评分及清醒例数。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呼唤组清醒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应用呼唤式护理模式护理脑卒中昏迷患者,能加速患者清醒,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健词] 脑卒中;意识障碍;呼唤式护理脑卒中患者昏迷是严重的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高级神经结构与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引起的严重意识障碍。
脑卒中昏迷患者常伴有各系统的并发症,如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
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促进患者清醒可减少各类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护理昏迷患者治疗的一项关键措施。
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的呼唤式护理作为一项有效的神经刺激,可通过各种外周刺激提高大脑及周围神经元的兴奋性,促使网状结构激活、神经功能网络重组及机体功能康复,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并已证实具有确切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脑卒中伴昏迷患者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37~80岁。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表1)。
病例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昏迷;(2)发病8h内入院,治疗组使用常规护理加呼唤式护理干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护理。
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及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1.2.1 对照组(1)采取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及昏迷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情况,15~30min巡视一次;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呼唤式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究分析呼唤式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处理和基础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呼唤式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满1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情况(GCS)和累积醒转例数,综合比较其临床疗效。
结果:试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经呼唤式护理干预1个月后,其3~8分和13~1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分别为6.38%、51.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91%、38.30%;且其术后第1、2、3、4周醒转累计人数比(34.04%、53.19%、78.72%、89.3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89%、31.91%、46.81%、65.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进行呼唤式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昏迷患者醒转,有效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减少致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帮助恢复神经功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7例,其中试验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5~61岁,平均(39.2±5.3)岁;对照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为22~62岁,平均(38.5±5.2)岁。
两组的年龄、性别、外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心、肺、肝、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昏迷史,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和基础护理,护理措施包括呼吸道管理、口腔卫生护理、卧床卫生护理、营养护理等,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记录其昏迷醒转情况。
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影响研究卫宁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呼唤式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清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针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护理过程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清醒率,缩短苏醒时间,提升满意度,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呼唤式护理;常规护理;颅脑损伤;昏迷;清醒Study on the effect of cal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a patients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al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a patients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100 cases of craniocerebral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2018 year in January in our hospital injury,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call of nurse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nursing effect.Results the wakefulness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waking time was lower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atisfaction rate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call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coma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and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sober rate,shorten recovery time and improve satisfaction.It has a very posit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call nursing;routine nursing;craniocerebral injury;coma;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伤,视严重程度的差异有不同的疾病表达形式,若损伤严重将造成患者处于或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从而造成多种并发症,一旦治疗不当将对患者造成多种不可逆伤害,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
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探讨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呼唤式护理干预方法。
于伤后6个月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清醒率及清醒时间。
结果:实验组患者昏迷转清醒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能加速患者清醒,减少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wakefulness-promoting effect ofthe effect of call treatment nuring mode on coma patients from craniocerebral injuries.Methods:84 coma cases craniocerebra injury whose GCS were all ≤8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study group (42 cases)and control group(42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call treatment nursing mode besides regularnursing care.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wakefulness rate,wakefulness time and GC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1,P <0.05).Conclusion:The call treatment nursing mode could wake up coma patients from craniocerebral injuries more quickly,reduce the rate of mutilation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 Call treatment nursing mode;Craniocerebral injury;Coma臨床上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容易导致呼吸系统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情加重。
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如何进行呼唤式护理据目前来看,神经外科疾病依然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之一。
由于临床上,神经外科是目前外科领域最具专业性的科室,且治疗方式十分复杂。
其中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十分常见的病症。
对于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方式采取手术治疗。
但由于手术规模较大,且患者是颅脑受损,进而可能影响患者各个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所以术后并发症较多。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长达6h或反复出现昏迷)对患者的伤害最大,进而为保证患者的苏醒,以及生命健康的安全,应注重对颅脑损伤术后的护理措施。
对此,临床学者提出将呼唤式护理融入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护理中。
在其进行术后直至出院,均持续对其进行呼唤式护理。
经研究表明,我国群体对脑损伤并没有全面的了解以及明确的认识。
以至于目前脑损伤发病率依然呈升高趋势。
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讲一讲,什么是脑损伤?引起脑损伤的因素、症状以及对患者的危害有哪些?呼唤式护理方法以及对患者的影响?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脑损伤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脑损伤脑损伤主要是指颅脑在被外力作用时,造成脑组织出现器质性损伤。
严重的脑损伤患者还会导致颅内神经受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由于颅脑受到损伤后,脑组织可能会保持完整,或出现明显创口,对外界开放。
因此,根据创口不同,将其分为两类,分别是开放性脑损伤以及闭合性脑损伤。
开放性脑损伤是指,脑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损伤,即脑组织暴露在外的损害,在受到伤害后,症状较轻的患者会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严重者则会出现头皮颅骨开裂以及创口明显出现流血现象,同时可能会伴随脑脊液以及脑组织出现外流现象。
闭合性脑损伤是指,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的损伤,即脑组织并不向外界开放的损伤,由于受到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以及受到伤害的部位不同,故而可将其分为:脑震荡、颅内血肿、脑干损伤以及脑挫裂伤等。
由于外力对头部造成伤害后,患者的脑损伤发作存在时间差,故而可将其分为两种,分为是原发性脑损伤以及继发性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呼唤式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于向辉(平泉县医院 平泉 067500)摘要: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采用呼唤式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76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呼唤式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清醒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清醒率高,清醒用时短,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患者在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技能和服务态度上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而言,呼唤式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催醒作用,减少了致残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8.26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8-0207-0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昏迷的情况下,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1]。
数据调查结果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和交通业发展迅速,由此引发的颅脑损伤患者人数也在持续增加。
由于中枢系统具有可塑性,如何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促使患者清醒,是临床治疗的关键[2]。
为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采用呼唤式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
在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47.2±1.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5h,平均(2.6±0.4)h。
在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在22—67岁之间,平均年龄(48.3±2.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6h,平均(2.8±0.6)h。
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静脉输注高氧液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促醒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昏迷病人的促醒作用。
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在应用静脉输注高氧液的基础上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呼唤式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缩短,清醒率84.4%高于对照组60.0%,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呼唤式护理模式联合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昏迷病人有明显促醒作用,提高其生活质量。
标签:呼唤式护理干预;静脉输注高氧液;脑卒中昏迷;促醒神经生理学认为正常意识的维持,需要脑干网状结构不断地将各种内外感觉冲动,经丘脑广泛的投射到在脑皮质,当这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发生弥漫性损害或功能抑制时,便引起意识障碍[1]。
脑卒中时由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这一通路被破坏,感觉冲动不能被传达或整合,因此,会出现昏迷。
脑卒中引起意识障碍者主要见于脑干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2]。
脑卒中出现昏迷者往往临床表现较重,预后较差,而高氧液治疗是通过静脉滴注含高浓度溶解氧(O2),具有高氧分压的液体,直接向组织细胞供氧的方法。
呼唤可将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进行刺激,从而将这一通路打通,让感觉冲动可以被传达或者整合[3]。
为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昏迷病人的促醒作用,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昏迷患者采取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静脉输注高氧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脑卒中昏迷病人80例,男55例,女25例;年龄42~78岁,平均58.5岁。
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高血压性脑病11例。
轻度昏迷46例,中度昏迷21例,重度昏迷13例(昏迷的程度依据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计分法[4]:主要依据眼球活动、语言和肢体活动将昏迷程度分级:轻度昏迷12~14分,中度昏迷8分,重度昏迷<8分)。
呼唤式护理干预的基本模式
语言呼唤护理干预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流的基本媒介。
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进行语言呼唤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患者家属是语言呼唤护理干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语言呼唤护理干预是讲求方法的,在患者家属进行语言呼唤护理干预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语言呼唤护理干预的基本操作方法。
在语言呼唤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安排与患者关系最为亲密的家属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患者的父母、子女和配偶是进行语言呼唤护理的最佳人选。
在患者家属进行语言呼唤护理的过程中,家属可以用轻柔地语言呼唤患者的名字,或者讲述与患者之间发生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或者两人之间的珍贵记忆。
在语言呼唤护理的过程中,家属在与患者对话的同时,还可以用肢体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
例如:轻抚患者的脸庞、头部或者手臂。
在语言呼唤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语气轻柔。
音乐呼唤护理干预
音乐呼唤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的刺激式护理模式。
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和音乐喜好、兴趣爱好等。
护理人员可以定时在患者的病房内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一首曲子可以循环播放,目的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熟悉的环境。
音乐一定要是患者熟悉的,轻柔舒缓的曲目。
如要采用音乐呼唤护理就必须保证每天定时播放三次,时间应该安排在早、中、晚三个时段。
曲目每次播放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
医院也可以在患者的病房放置电视机,可以早晚为患者播放新闻联播,这样可以给患者创造一个有声环境,研究表明,有声环境可以缩短患者苏醒的时间。
皮肤刺激呼唤护理干预
虽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但是患者还是有感觉的,因此对患者进行皮肤刺激呼唤护理干预对帮助患者苏醒也是有效的。
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可以用温度适宜的水给患者擦拭身体,用不会伤害患者皮肤的力度给患者按摩。
让患者的皮肤受到刺激,从而帮助患者苏醒。
护理呼唤干预
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虽然处于昏迷状态,但是护理人员应该将患者作为清醒的正常人对待,应在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呼唤。
呼唤护理贯穿于护理的方方面面。
在给患者输液时,护理人员可以用轻柔地语言嘱咐,安抚患者的情绪。
在给患者吸痰时可以边操作边向患者讲解吸痰的原理和作用。
在辅助患者进食时,可以向患者讲述食物的颜色、味道和品种,保证患者的身体状况。
光线呼唤护理干预
光线刺激也是一种呼唤患者苏醒的重要方法。
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者必要的光线刺激。
在太阳未升起之时可以在患者病房进行开关灯操作,五次一组,一次一分钟。
在光线较为强烈的午间可以拉上病房的窗帘,为患者营造一个较为昏暗的环境。
太阳下山之后可进行太阳升起之前的开关灯操作,另外还可以用电灯照射患者的瞳孔,刺激患者的眼睛,从而刺激患者的视觉神经,达到缩短苏醒时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