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烧伤检查规定
- 格式:pdf
- 大小:119.74 KB
- 文档页数:3
《法医学人体损伤检验规范》《法医学人体损伤检验规范》1总则1.1 目的本规程的制定使法医学人体损伤检验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步骤,为可能出现的重新鉴定或复合及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1.2 要求1.2.1 对被鉴定的人身检验应由两名以上的执业鉴定人同时进行。
1.2.2 对体表损伤,肢体畸形、缺失或者功能障碍应尽量拍摄局部彩照以存档备查。
1.2.3 检验所用的器械须经质量检定机构检验认可。
1.2.4 检查女性身体时,原则上应由女性执业鉴定人进行。
如果没有女执业鉴定人,可由男性执业鉴定人进行但须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
1.2.5 检查女性身体隐私部位时,应征得其本人或者监护人的同意,如需拍照,须获得其本人或者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2 活体检验2.1 发育与营养2.1.1 发育状况;包括被检者性别、年龄、身长、体重、智力等综合评判为;(1)良好:身高、体重和智力水平均在其性别和年龄组的正常范围;(2)异常:身高、体重和智力水平均超出其性别和年龄组的正常范围;(3)中等:介于二者之间。
(注:儿童发育状况应由儿科专家根据《儿童躯体发育水平评定表》和〈儿童智力和社会行为水平评定表〉进行平定)2.1.2 营养:包括皮肤润泽度和弹性,毛发的光泽和疏密,皮下脂肪的多少及肌肉的发达程度。
记录为(1)良好:粘膜红润、皮肤光泽且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平坦,肩胛骨和髂骨部肌肉丰满;(2)不良;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减低、皮下脂肪薄,肌肉松弛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及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和髂骨棱角突出:(3)中等:介于二者之间。
2.2 体表检查2.2.1 皮肤擦伤:应检查皮肤表面有无表面脱落、有无出血或血清渗出。
擦伤的方向:典型的擦伤痕起始端较深,末端较浅,据此可以推断暴力伤的方向。
2.2.2 皮肤挫伤:应检查皮肤的颜色、表面有无局部肿胀、皮下出血和压痛等。
2.2.3 皮肤挫裂创:应检查创口的形状(不规则,如线状、棱状、类圆状、椭圆形、星芒状或不规则形),创缘(粗糙,成锯齿状,或细波浪状。
磨削烧伤1. 磨削烧伤的分类磨削时,由于磨削区域的瞬时高温(一般为900-1500℃)形成零件层组织发生局部变化,并在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这种现象称为磨削烧伤。
磨削烧伤对零件质量性能影响很大,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
磨削烧伤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烧伤外观不同,可分为全面烧伤(整个表面被烧伤)、斑状烧伤(表面上出现分散的烧伤斑点)、均匀线条状烧伤、周期线条状烧伤;按表层显微组织的变化可分为回火烧伤、淬火回火烧伤;还可根据烧伤深度分为浅烧伤(烧伤厚度<0.05mm)、中等烧伤(烧伤层厚度在0.005~0.01mm之间)、深度烧伤(烧伤层厚度>0.01mm)。
在生产中,最常见的是均匀的或周期的线条状烧伤。
由于在磨削烧伤产生时往往伴有表面氧化作用,而在零件表面生成氧化膜。
又因为氧化膜的厚度不同而使其反射光线的干涉状态不同;因此呈现出多种颜色。
所以,人们通常用磨削表面的颜色来判断烧伤的程度。
对钢件来说,随烧伤的加强,颜色一般呈现白、黄、褐、紫、兰(青)的变化。
不同磨削深度下,加工表面的烧伤颜色和氧化膜厚度。
值得注意的是:烧伤颜色仅反映了较严重的烧伤现象,而当零件表面颜色不变时,其表面组织也可能已发生了烧伤变化,这类烧伤通常不易鉴别,所以对零件使用性能危害更大。
目前,人们为了更好地控制烧伤的程度,已根据表面组织的变化时烧伤进行了分级,一般从0-8共分九级,其中,0级最轻,8级烧伤最严重。
1.烧伤产生机理轴承套圈在磨加工中,由于磨粒对工件的切削、刻划和摩擦作用,使金属表面产生塑性变形,由工件内部金属分子间相对位移产生内摩擦而发热;砂轮切削时,相对于工件的速度很高,与工件表面产生剧烈的外摩擦而发热,又因为每颗磨料的切削都是瞬间的,其热量生成也在瞬间,又不能及时传散,所以在磨削区域的瞬时温度较高,一般可达到800~1500℃,如果散热措施不好,很容易造成工件表面的烧伤,也就是在工件的表层(一般有几十微米到击败微米)发生二次淬火及高温回火,破坏了工件表面的组织,肉眼可以看出严重的烧伤。
烧伤诊疗规范一、诊断要点:根据烧伤史和体格检查对烧伤作出正确诊断。
1. 烧伤史:应注意烧伤时间及环境。
(1)烧伤时间:烧伤时间越长越严重。
(2)烧伤环境:如火焰伤,在密闭环境下就有可能引起吸人性损伤。
又如高空电击伤就可能引起复合伤,如骨折、脑外伤等。
2. 明确受伤原因。
3. 明确伤情:根据烧伤面积、深度、部位、年龄、原因,有无复合伤等综合判断。
4. 鉴别诊断:伤情判断最基本的要求是烧伤面积和深度(1)烧伤面积的估算是烧伤的基本鉴别诊断,常用以下三种方法:①中国新九分法: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即头颈部:1×9%;躯干:3×9%;两上肢:2×9%;双下肢:5×9%+1%,共为11×9%+1%(表)。
中国新九分法成人女性的臀部和双足各占6%②手掌法:不论性别、年龄,病人并指的掌面约占体表面积的1%,如医者的手掌大小与病人相近,可用医者手掌估算,此法可辅助九分法。
③儿童烧伤面积计算:12岁以下儿童,年纪越小,头越大,下肢越小,可按下法计算: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2)烧伤深度的鉴别:①三度四分法:分为I°、浅II°、深II°、III°。
其中I°、浅II°烧伤一般称为浅度烧伤;深Ⅱ°和Ⅲ°烧伤则属深度烧伤。
I°烧伤:红斑浅Ⅱ°烧伤: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
深Ⅱ°烧伤: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III°烧伤:焦痂(3)烧伤伤情的判断:根据面积、深度、部位、年龄、原因,有无复合伤等综合判断。
但为了对烧伤严重程度有一基本估计,作为设计治疗方案的参考,采用下列分度方法: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齿轮零件磨削烧伤的危害、检测和预防作者:许红平鲁建锋吴伟明徐嘉军来源:《专用汽车》 2019年第1期齿轮类零件作为机构中的重要零部件,在渗碳淬火后往往要进行磨削加工。
在磨削加工工艺中,砂轮与零件的接触区会因摩擦产生大量热量,而大部分热量会通过传导进入零件浅表层,容易导致表层金相组织的变化。
若磨削参数设置和砂轮选择不当,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引起表层金相组织改变,并出现较大的残余应力,形成“磨削烧伤”。
零件磨削烧伤会使零件表层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接触疲劳强度降低,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裂纹,从而引发质量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淬火类齿轮的磨削烧伤现象,总结和分析了磨削烧伤的种类和危害,提出了针对不同种类烧伤的不同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磨削烧伤的预防措施。
1.磨削烧伤的种类齿轮零件磨削加工的过程中,接触区域的瞬时高温(可达looooc)使得零件表面的金相组织产生局部变化。
根据磨削烧伤表面组织结构的不同,可以将磨削烧伤分成两类。
1.1回火烧伤当磨削接触区表面层温度显著超过马氏体转变温度,而低于相变临界温度Acl的时候,零件表面马氏体产生回火,转变成硬度较低的索氏体和屈氏体,这种烧伤称为“回火烧伤”,如图l(a)所示。
此时该表面的硬度一般为HRC51~57。
1.2二次淬火烧伤淬火钢的马氏体组织在7500C~8000C以上的磨削高温下转变成奥氏体。
如果冷却速度较低,则会重新变为马氏体,零件表层比原淬火硬度稍有提高,一般在HRC63左右。
但此变质层性能稳定性较差,脆性较高,二次淬火烧伤区域周围通常伴有一圈严重的回火层,如图1(b)所示。
2.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磨削烧伤的变质层内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当残余应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时,容易导致裂纹的出现。
磨削烧伤不一定伴随磨削裂纹出现,但是磨削裂纹通常都伴随磨削烧伤产生。
磨削裂纹的方向一般与砂轮的轴向进给方向垂直,如图2(a)所示。
齿面存在裂纹后,润滑油会侵入裂纹。
酸浸法简单易懂,一学就会,现介绍如下(包括样品图),本方法与GB/T17879中的方法略有差别,仅供参考:试剂:5%硝酸溶液3%盐酸酒精溶液5%碳酸钠溶液清水无水乙醇步骤:工件放在5%硝酸溶液浸蚀15~30秒→水中清洗20~30秒→3%盐酸酒精溶液浸蚀20~30秒后→水中清洗30秒→立即放入5%碳酸钠溶液中中和1min→无水乙醇中浸入约10秒→取出立即观察磨削表面是否有黑色区域(如附图),黑色区域的多少即为烧伤程度的大小。
至于合格程度可能要双方协议规定或参照GB/T17879-1999 《齿轮磨削后表面回火的浸蚀检验》这一阵忙,上网本是找个别的问题的,即然来了就说说,酸洗磨削烧伤是每个轴承厂必不可少的检验,但真的在下面进行酸洗的又是些工人,而且酸洗成份控制并不容易(随酸洗量的增加,使用时间变化,酸洗液成份要发生变化)我们酸洗的配方与JB1255的略有不同的,用的是1 脱脂无水碳酸钠25-35 g磷酸三钠25-35 g氢氧化钠10-20 g水玻璃2-3 g水1000毫升2 热水清洗水100%3 流动水清洗水100%4 酸洗硝酸15-25ml水 1000ml5 流动冷水洗水100%6 明化1铬酐130-150g硫酸4 g水1000ml7 流动水清洗水100%8 明化2盐酸(d=1.19)100-200ml二氯化锡2g金属锡100-200g水1000ml9 流动冷水洗水100%10 中和无水碳酸钠4-6%水余量11 流动冷水洗水100%12 防锈亚硝酸钠6-8kg无水碳酸钠1-2kg水余量酸洗后烧伤部位呈黑色,无烧伤呈灰色(白烧伤很少见,一般如磨削发生严重操作失误时可能会出现)磁弹仪测烧伤还是很有效的,但有时磁弹值会受附近电磁信号的干扰,还有就是检测位置比较受限,受探头的影响一些位置测不到,特别是内表面,另外测试效率低,测试仅及一条线,不可能所有表面都测到谢谢各位了.我搜索到了一份操作指导书,原文贴出,供大家参考:磨削烧伤痕迹的显示:1 浸蚀溶液配方:4%硝酸酒精浸蚀:工件在溶液中浸蚀2分钟2 清洗工件在清水中清洗2分钟。
磨削烧伤的检测方法可能形成网状裂纹,它会导致齿面剥落.这当然是绝对不允许的。
用硬度测试法鉴别磨削烧伤的方法,并用超声波硬度计进行了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磨削加工中。
磨削烧伤及其常用检查方法在机械类产品中,很多重要零部件如轴承、齿轮、曲轴、凸轮轴、活塞销和万向节等,在热处理之后均需经过磨削加工。
相比之下,磨削时单位切削面积上的功率消耗远远超过其它加工方法,所转化热量的大部分会进入工件表面,因此容易引起加工面金相组织的变化。
在工艺参数、冷却方法和磨料状态选择不当的情况下,工件在磨削过程中极易出现相当深的金相组织变化层(即回火层),并伴随出现很大的表面残余应力,甚至导致出现裂纹,这就是所谓的磨削烧伤问题。
零部件的表面层烧伤将使产品性能和寿命大幅度地下降,甚至根本不能使用,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
为此,生产企业一方面通过执行正确、科学的工艺规范,减轻和避免出现磨削烧伤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零部件的检验,及时发现不合格工件,并判断正在进行的磨削工艺状况。
但长期以来,对工件表面磨削烧伤的检验,除了最简单的目测法外,就是采用已延续多年的传统方法——酸洗法,即在被检零部件表面涂上酸液或将其浸入盛有按规定配制的酸液槽中。
之后(或在把工件取出后)根据表面呈现的不同颜色,对磨削烧伤的程度作出相应的判断。
一般地说,若色泽没有变化,就表明情况正常;而当颜色变成灰色,则说明已有烧伤情况存在,随着色泽变得越来越深,表示工件表面因温度更高,引起的磨削烧伤更为严重。
酸洗法具体如下:This is only a suggestion from my collegue ( Dino Calvanelli ) to find theburns on the gears此为有关过烧检测的建议:Clean each sample (part) to be inspected (free ofdirt,oil,grease,fingermarks,protective coatings,etc.).清洗产品,确保无灰尘、油污、手印、表面覆盖物等。
磨削烧伤的检测方法(5篇)第一篇:磨削烧伤的检测方法磨削烧伤的检测方法可能形成网状裂纹,它会导致齿面剥落.这当然是绝对不允许的。
用硬度测试法鉴别磨削烧伤的方法,并用超声波硬度计进行了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磨削加工中。
磨削烧伤及其常用检查方法在机械类产品中,很多重要零部件如轴承、齿轮、曲轴、凸轮轴、活塞销和万向节等,在热处理之后均需经过磨削加工。
相比之下,磨削时单位切削面积上的功率消耗远远超过其它加工方法,所转化热量的大部分会进入工件表面,因此容易引起加工面金相组织的变化。
在工艺参数、冷却方法和磨料状态选择不当的情况下,工件在磨削过程中极易出现相当深的金相组织变化层(即回火层),并伴随出现很大的表面残余应力,甚至导致出现裂纹,这就是所谓的磨削烧伤问题。
零部件的表面层烧伤将使产品性能和寿命大幅度地下降,甚至根本不能使用,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
为此,生产企业一方面通过执行正确、科学的工艺规范,减轻和避免出现磨削烧伤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零部件的检验,及时发现不合格工件,并判断正在进行的磨削工艺状况。
但长期以来,对工件表面磨削烧伤的检验,除了最简单的目测法外,就是采用已延续多年的传统方法——酸洗法,即在被检零部件表面涂上酸液或将其浸入盛有按规定配制的酸液槽中。
之后(或在把工件取出后)根据表面呈现的不同颜色,对磨削烧伤的程度作出相应的判断。
一般地说,若色泽没有变化,就表明情况正常;而当颜色变成灰色,则说明已有烧伤情况存在,随着色泽变得越来越深,表示工件表面因温度更高,引起的磨削烧伤更为严重。
酸洗法具体如下:This is only a suggestion from my collegue(Dino Calvanelli)to find theburns on the gears此为有关过烧检测的建议:Clean each sample(part)to be inspected(free ofdirt,oil,grease,fingermarks,protective coatings,etc.).清洗产品,确保无灰尘、油污、手印、表面覆盖物等。
磨削烧伤检查2#酸洗液配制合成:将5L浓度为69%~71%的工业硝酸缓缓注入酒精中,稀释成100L溶液,搅拌均匀,混合成酸洗溶液。
3#酸洗液配制合成:10L浓度为36%~38%的工业盐酸缓缓注入甲醇中,配制成100L溶液, 搅拌均匀。
4#中和液配制合成:1Kg的碳酸钠加入100Kg水中,搅拌均匀,混合成中和液(碳酸钠与水的重量比为0.01:1)。
加入足够的酚酞指示液,目视观察溶液的中和点(浅粉红色)。
当溶液不在为浅粉红色时,需将溶液废弃。
酸洗程序:1.清洗液:粗磨或精磨完了的零件上残留的可溶乳剂要用1#热水快速漂洗,再放在60~66C°的1#清洗液中清洗至少5分钟。
如果是超精研零件表面有油污时,可先用特殊的1#清洗液清洗煤油清洗后,再按正常程序进行。
2.酸洗液:将零件浸入2#酸洗液中,并且上下搅动,直到磨削面都变成黑色(不要超过10秒)。
通常腐蚀的时间为3~5秒,如果一定要超过10秒钟零件才能变黑,就要更换溶液。
3.自来水漂洗:将酸洗后的零件立即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
4.2#酸洗液:将零件浸入3#酸洗液上下搅动。
通常搅动的时间为10秒钟(但不要超过20秒钟),如果一定要超过20秒钟,就要更换溶液。
5.自来水漂洗:酸洗后的零件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
6.中和液:将零件浸入中和液中搅动2~5秒钟。
7.自来水漂洗:将中和后的零件再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
8.防锈:酸洗完了的零件应立即浸入专用防锈水中,取出仔细检查烧伤。
9.酸洗检验员检验后,将结果记录在“轴承零件表面酸洗检查记录”中。
酸洗结果的观察及解释:1.中度的灰色:意味着正常的磨加工表面。
2.黑色或深色区域:意味着表面存在再回火烧伤。
3.亮色或白色区域:意味着表面存在再淬火烧伤,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可接受。
特例:非常浅的表面再淬火烧伤如经过二次酸洗可以除去,则可以接受。
在接受批量前,请再二次酸洗有代表性的产品后,根据结果判定。
4.当目视判断有困难时,可进行二次酸洗。
完整的解释下,什么是磨削烧伤,磨削烧伤对硬度的影响是什么?对金相组织是什么?怎么样避免磨削烧伤?悬赏分:50 |提问时间:2010-12-10 12:20 |提问者:642347315完整的解释下,什么是磨削烧伤,磨削烧伤对硬度的影响是什么?对金相组织是什么?怎么样避免磨削烧伤?对于实际的操作中Cr5 Cr3冷轧辊辊身淬火后,精磨时的注意项。
我知道问题有点多,也有点难度,有回答尽量回答把,我一定高分献上推荐答案一、磨削烧伤,是指由于磨削时的瞬时高温使工件表层局部组织发生变化,并在工件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的现象。
二、磨削烧伤会降低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疲劳强度,烧伤严重时还会出现裂纹。
淬火钢零件的磨削烧伤主要有良种形式:1、回火烧伤,指当磨削区温度显著地超过钢的回火温度但仍低于相变温度时,工件表层出现回火屈氏体或回火索氏体软化组织的情况。
2、淬火烧伤,当磨削区温度超过相变温度Ac1时,工件表层局部区域就会变成奥氏体,随后受到冷却液及工件自身导热的急速冷却作用而在表面极薄层内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次表层为硬度大为降低的回火索氏体,这就是二次淬火烧伤。
三、判别磨削烧伤的方法主要有:1、观色法,随着磨削区温度的升高,工件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就不同,因而会呈现出黄、草黄、褐、紫等不同的“回火色”。
但表面没有烧伤色并不意味着表层没有烧伤。
此判别法准确性较低。
2、酸洗法,利用钢件不同的金相组织对酸腐蚀有不同的敏感性,以轴承钢为例,正常回火马氏体酸洗后呈灰色,发生二次淬火烧伤时酸洗后呈白色。
生产中常用此法作抽检。
3、金相组织法,通过观察表层金相组织的变化来判别烧伤类别。
此判别法准确度高。
4、显微硬度法,工件表层金相组织变化必然导致其显微硬度的变化,因此,观察其硬度变化,可判断烧伤类别及测定变质层深度。
缺点是需要制作试件。
四、磨削裂纹,在磨削渗碳钢、工具钢、淬火高碳钢、硬质合金等工件时,容易在表层出现细微的裂纹。
THB轴承外观质量接收标准(企业标准)1 范围本文规定了按GB/T307.1、GB/T307.3、GB/T307.4、JB/T10336制造的一般用途滚动轴承套圈和滚子外观质量要求。
本文适用于轴承外径参见表1的轴承套圈以及该尺寸段轴承装用的Ⅰ、Ⅱ、Ⅲ级滚子的最终检验。
本文不适用于滚针轴承和带冲压套圈的轴承及转盘轴承。
2 引用标准和文件GB/T307.1 滚动轴承向心轴承公差GB/T307.3 滚动轴承通用技术规则GB/T307.4 滚动轴承推力轴承公差JB/T10336 滚动轴承补充技术条件JB/T6639 滚动轴承骨架式橡胶密封圈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3.1 表面3.1.1 工作表面轴承套圈的滚道、引导滚子和保持架的挡边表面。
滚子外径和与套圈引导挡边接触的滚子端面。
3.1.2 配合表面轴承内圈内孔表面、外圈外圆柱面和端面。
3.1.3 其他表面套圈工作表面和配合表面以外的表面。
滚子工作表面以外的表面。
3.2 表面缺陷3.2.1 裂纹零件表面存在的缝隙(折叠除外)3.2.2 折叠热加工时金属没有熔接起来而形成的表面缝隙,具有裂纹的外观。
3.2.3 夹杂物金属在凝固过程夹杂的异物。
3.2.4 点子表面上不规则的小穴,通常为黑底。
3.2.5 腐蚀因化学侵蚀在表面上造成的带色的孔蚀和弧蚀。
3.2.6 黑皮在磨削工序中未被磨削的部分。
3.2.7 斑渍非孔蚀或弧坑的表面色斑。
3.2.8 拉毛在磨削工序中,因定位支承块摩擦而在圆周方向造成毛刺的环带,是对磨加工表面的明显破坏。
3.2.9 磨伤表面局部被磨产生的缺陷,与正常加工表面明显不同,且都有一定的深度。
3.2.10 磨削烧伤是指由于磨削时的瞬时高温使工件表层局部组织发生变化,并在工件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的现象。
磨削烧伤会降低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疲劳强度,烧伤严重时还会出现裂纹。
3.2.11 彗星痕指在超精和抛光过程中,由于个别较大金刚砂颗粒脱落或搪塞于工作表面的低凹处,随着超精压力及运转形成的彗星状痕迹。
工件磨削烧伤及其检测、评定方法简析朱正德【摘要】阐述了磨削烧伤的成因与危害,并在对相应检测手段进行描述后指出,作为影响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现有测试方法已难以满足准确、快速检测的要求.介绍了一种新颖、高效、实用的“磁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制的专用仪器,尤其叙述了借助磁弹法检测工件磨削烧伤时的评定指标和仪器的特征值定标.最后还就诸多工艺因素对磨削烧伤的影响做了相关分析.【期刊名称】《柴油机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3(019)002【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磨削烧伤;检测手段;磁弹法;特征值mp和定标【作者】朱正德【作者单位】大众动力总成(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807【正文语种】中文近期在汽车行业内进行的一次调研表明,多数企业虽然对磨削烧伤这一工艺现象的成因及其可能引起产品质量的影响有所了解,但总体来讲,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检测、评定等具体事宜的处理上都大有需要改进、完善、提升的必要。
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切削加工,磨削广泛应用于零件的精密加工。
由于被磨削金属层较薄,产生的切屑也少,加之砂轮的导热性差,因此仅有不到10%的热量可以被切屑带走,而大约60%~90%的热量会传入工件。
这样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磨削表层聚集大量热量,从而形成局部高温,以致磨削区区域温度可达800~1 000℃甚至更高,从而在表面形成极大的温度梯度。
在磨削热量、磨削力二者的综合作用下,引起了零件表层的金相组织变化,并产生残余应力,而这就是所谓磨削烧伤的成因。
铁磁性材料的工件一般在磨削加工前都需经历热处理这道工序,借助在工件表面形成马氏体组织,将能够提供足够的硬度。
而磨削区的高温和很大的温度梯度会使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只要当温度一旦超过马氏体转变的温度,就会产生回火或退火现象引起金相组织转变,而这会直接导致工件表面硬度不同程度的下降。
另一方面,磨削过程中工件表面温度的急剧上升,以及之后开始的冷却直至最后冷却,会引起零件表层的热胀冷缩,造成自工件表面至内部的各层产生各异的残余应力。
酸浸法简单易懂,一学就会,现介绍如下(包括样品图),本方法与GB/T17879中的方法略有差别,仅供参考:试剂:5%硝酸溶液3%盐酸酒精溶液5%碳酸钠溶液清水无水乙醇步骤:工件放在5%硝酸溶液浸蚀15~30秒→水中清洗20~30秒→3%盐酸酒精溶液浸蚀20~30秒后→水中清洗30秒→立即放入5%碳酸钠溶液中中和1min→无水乙醇中浸入约10秒→取出立即观察磨削表面是否有黑色区域(如附图),黑色区域的多少即为烧伤程度的大小。
至于合格程度可能要双方协议规定或参照GB/T17879-1999 《齿轮磨削后表面回火的浸蚀检验》这一阵忙,上网本是找个别的问题的,即然来了就说说,酸洗磨削烧伤是每个轴承厂必不可少的检验,但真的在下面进行酸洗的又是些工人,而且酸洗成份控制并不容易(随酸洗量的增加,使用时间变化,酸洗液成份要发生变化)我们酸洗的配方与JB1255的略有不同的,用的是1 脱脂无水碳酸钠25-35 g磷酸三钠25-35 g氢氧化钠10-20 g水玻璃2-3 g水1000毫升2 热水清洗水100%3 流动水清洗水100%4 酸洗硝酸15-25ml水 1000ml5 流动冷水洗水100%6 明化1铬酐130-150g硫酸4 g水1000ml7 流动水清洗水100%8 明化2盐酸(d=1.19)100-200ml二氯化锡2g金属锡100-200g水1000ml9 流动冷水洗水100%10 中和无水碳酸钠4-6%水余量11 流动冷水洗水100%12 防锈亚硝酸钠6-8kg无水碳酸钠1-2kg水余量酸洗后烧伤部位呈黑色,无烧伤呈灰色(白烧伤很少见,一般如磨削发生严重操作失误时可能会出现)磁弹仪测烧伤还是很有效的,但有时磁弹值会受附近电磁信号的干扰,还有就是检测位置比较受限,受探头的影响一些位置测不到,特别是内表面,另外测试效率低,测试仅及一条线,不可能所有表面都测到谢谢各位了.我搜索到了一份操作指导书,原文贴出,供大家参考:磨削烧伤痕迹的显示:1 浸蚀溶液配方:4%硝酸酒精浸蚀:工件在溶液中浸蚀2分钟2 清洗工件在清水中清洗2分钟。
关于钛合金磨削烧伤的防预作者:杨园园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32期摘要:文章主要对钛合金零件在磨削烧伤问题上进行研究和试验,并总结出抑制磨削烧伤的参数,砂轮,冷却液等影响因素,防止钛合金磨削烧伤的发生。
关键词:钛合金零件;磨削烧伤;砂轮;冷却液1 概述钛合金磨削的研究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钛合金磨削机理上和钛合金磨削的性能上都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适用的规范和标准,其对机床、砂轮、冷却液、加工方式、磨削工艺参数的选择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目前,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在航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品精度大幅度提高,使得航空航天制造技术领先于我国数十年。
通过开展钛合金磨削试验,对钛合金磨削进行深入的研究,摸索出抑制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的磨削参数。
2 影响钛合金磨削烧伤的因素2.1 钛合金材料特点(1)比强度高;(2)耐热性好;(3)抗蚀性好;(4)热导率小;(5)弹性模量小。
钛合金的材料特点引起的磨削加工特点:(1)磨削力大、磨削温度高;(2)磨削过程中变形复杂;(3)砂轮粘附严重,粘附物脱落可导致砂轮磨粒破碎与脱落。
2.2 磨削原理磨削区域的放热现象是造成烧伤的主要原因,放热结果使工件表层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大大改变了它的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
2.3 机床为了保证零件尺寸精度和各项加工参数的稳定性,并能够实现轮廓磨削、振动磨削等功能。
机床具有振动磨削功能,操作面板,便携式操作单元,可设定修整工具速度,同时具有校正整个工件,修整特殊砂轮形状的功能。
2.4 砂轮根据钛合金磨削用砂轮的材料、粒度、硬度选择的一般原则,确定了适合钛合金磨削的砂轮牌号。
砂轮结构较疏松,有一定气孔,磨削钛合金时,效率较高,磨削温度较低,砂轮不堵塞;砂轮修整时选用金刚石修整滚轮来完成。
砂轮硬度为中等偏软,磨料的粒度为60-120。
砂轮牌号:圣戈班磨料磨具公司生产的诺顿GC60-J10 V02P 35M/S砂轮粒度:60磨粒材料:碳化硅(GC)砂轮硬度:软(J)砂轮结构:疏松的(10)砂轮结合剂:陶瓷结合剂(V02)砂轮可用最小直径:350mm磨削圆弧端齿的砂轮的形状如图1所示,是杯形砂轮,砂轮的长度为H2.5 冷却液根据冷却液成分的选择原则并结合机床厂家推荐我们选用了国际常用的嘉实多半合成切削液作为钛合金磨削加工用冷却液,并且保证浇注冷却液时喷嘴的方向可以直接浇注到零件与砂轮的接触表面上(图2),同时采用最大流量,从而达到冷却充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