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限值参考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53.79 KB
- 文档页数:8
国标: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如下:粉尘种类游离SiO2含量(%)呼吸性粉尘浓度(mg/m3)煤尘≤5 5.0岩尘5~10 2.510~30 1.030~50 0.5≥500.2水泥尘<10 1.5煤尘(游离SiO2 含量<10%) Coal dust(free SiO2<10%)总尘 4 6呼尘 2.5 3.5小型水全气动止回阀:[推荐]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90)中煤总安字第171号文附件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关于防治粉尘危害的各项规定,消除井下粉尘危害,防止煤尘爆炸事故发生,珍惜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壮健,杀青安全分娩,特制定《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矿务局、矿在防治粉尘危害及粉尘检测处事中必需执行本规范。
第2条矿务局局长,矿长是防治粉尘危害的第一责任者,矿务局及矿的总工程师(包括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对粉尘的防治处事负技术责任,矿务局透风防尘治理部分对各矿的粉尘防治处事负业务治理责任。
第3条创立防尘齐抓共管制度。
采煤、掘进、机电、通防各职能部分都要在本职处事范围内对防治粉尘危害实行岗位责任制度,重点是采掘颖匦氚巡汕陀纺防尘装备管好用好、充足发挥效?SPAN lperg=EN-US>,把粉尘浓度降到规定目标以下;机电部分要保证所负责维护的防尘机电设施的完好率;运输部分要负责运输道内防尘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并把粉尘浓度降到规定目标以下;要有分析防尘岗位责任制,并有正经的赏罚制度和考核想法。
第4条矿透风科(区)必需创立防尘专业队伍,配备专职测尘员,负责本矿的粉尘防治设施的安装和测尘处事。
第5条安全监察部分负责监视本规范的执行,并行使监察权即有权对粉尘防治设计措施及其计划进行查察;有权对技术措施的实施情状进行检查;有权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及提出办理私见。
第6条矿务局每季度、矿每月必需分别由局长、矿长负责组织有关职员参加对《矿井分析防尘标准》的执行情状进行一次全体大检查,凡分析防尘未达标准的矿井,同期不得评为特级矿井,并在矿井总平均分数中扣除10分;分析防尘未达标准的采掘处事面,同期的工程质量等级降低一级。
ICS 13.100C 52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2007年06月18日发布2007年12月30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T 192.1-2007前言GBZ/T192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本部分是GBZ/T XXX的第1部分,是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析仪器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刘占元、陈卫红、陈镜琼、李济超、易桂林、杨静波、梅勇、祁成、彭开良、刘家发、叶丙杰。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5748-85。
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中国粉尘浓度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粉尘浓度标准指的是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限制要求,旨在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包括细小的灰尘、烟雾、颗粒等。
如果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过高,会对员工的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造成危害,甚至引发职业病。
制定和执行粉尘浓度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对粉尘浓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已经相当成熟,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和管理体系。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值。
粉尘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浓度的限制要求也被详细规定。
根据标准,不同类型的粉尘有不同的限值,如石英粉尘、铅粉尘、炭黑粉尘等。
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国际标准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中国粉尘浓度标准的规定,不同行业和工种有不同的粉尘浓度限值要求。
一般来说,工商业企业的粉尘浓度限值要求较低,而一些特殊行业如矿山、建筑工地等的粉尘浓度限值要求就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不同行业和工种对粉尘的暴露程度不同,对员工的健康影响也有所不同。
制定不同行业和工种的粉尘浓度标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确保粉尘浓度标准的有效执行,我国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首先是需要每个企业建立相应的粉尘监测系统,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进行定期监测。
监测结果需要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是需要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对粉尘接触较多的员工进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患有职业病的员工。
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粉尘危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还对违反粉尘浓度标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明确的惩罚措施。
对于粉尘浓度超标的企业,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如罚款、责令整改等。
对于在工作场所违规操作导致粉尘暴露的员工,也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罚。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粉尘浓度标准的执行,减少因粉尘暴露导致的职业病发病率。
粉尘卫生标准均是粉尘卫生标准是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
粉尘是由各种来源产生的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烟尘、花粉、细菌、霉菌等。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粉尘卫生标准来规范室内空气质量。
粉尘卫生标准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粉尘浓度限制:根据不同场所和用途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粉尘浓度限制。
一般来说,室内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是常用的指标。
例如,住宅区和办公室的粉尘浓度限制要低于工业生产场所。
2. 粉尘来源控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这包括合理设计建筑和通风系统,使用空气净化设备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粉尘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如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控制,维护建筑的清洁和修缮等。
3. 粉尘清洁管理:建立粉尘清洁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清洁和维护工作。
例如,清洁地板、家具和空调设备等,定期更换和清洗过滤器,确保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 健康监测:建立常规的健康监测机制,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粉尘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抽样检测和检验,及时掌握粉尘浓度超标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5.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粉尘危害和卫生标准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活动、健康教育等手段,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室内卫生习惯,提高对粉尘卫生的重视程度。
在实施粉尘卫生标准的过程中,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形成联防联控机制。
相关部门如卫生部门、环保部门、建设部门等应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室内空气质量和粉尘卫生问题。
总之,粉尘卫生标准对于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合理的粉尘浓度限制、控制粉尘来源、进行勤清洁管理、加强健康监测和教育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粉尘污染,确保人们在良好的室内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
说明
PC-TWA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8小时)。
PC-MAC 最高容许浓度,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浓度。
PC-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5分钟)。
* 表1:数值系根据“超限系数”推算;表2:粉尘TWA的接触上限值。
** 表1:“其他粉尘”指不含有石棉且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有毒物质,尚未制订专项卫生标准的粉尘。
总粉尘指直径为40mm的滤膜,按标准粉尘测定方法采样所得的粉尘。
呼尘呼吸性粉尘,指按呼吸性粉尘采样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
效率为50%。
表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mg/m3)
表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mg/m3)。
空气中粉尘含量标准空气中的粉尘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因此,对空气中粉尘含量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空气中粉尘含量应当符合一定的标准,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根据《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规定,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分为不同级别,包括Ⅰ类、Ⅱ类和Ⅲ类。
其中,Ⅰ类空气质量标准适用于居住区、文教区等人口密集区域,Ⅱ类适用于一般城市和农村地区,Ⅲ类适用于工业区和污染源较为集中的地区。
根据不同的空气质量标准,粉尘含量的限值也有所不同,要求更为严格的区域其粉尘含量限值也更低。
其次,粉尘含量的监测和评价应当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相关规定。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当合理,能够全面反映空气质量的状况。
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时,应当参照国家标准,对不同级别的空气质量进行划分和评价,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公众公开空气质量信息。
此外,对于空气中粉尘含量超标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粉尘排放量,净化空气质量。
对于超标污染源,应当依法进行处罚,督促其整改,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空气中粉尘含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享受健康的生活。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标准
44 珍珠岩粉尘(93763-70-3)
总尘
呼尘
8
4
10
8
45 蛭石粉尘(总尘) 3 5
46 重晶石粉尘(7727-43-7)(总尘) 5 10
47 ** 其他粉尘8 10
*指该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接触上限值。
**“其他粉尘”指不含有石棉且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有毒物质,尚未制订专项卫生标准的粉尘。
注: 1)总粉尘(Total dust)简称“总尘”,指用直径为40mm滤膜,按标准粉尘测定方法采样所得到的粉尘;
2)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 dust)简称“呼尘”。
指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 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mg/m3)
TWA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8小时)。
MAC :最高容许浓度,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浓度。
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5分钟)。
油漆粉尘浓度标准为车间空气中一般油漆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每立方米,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油漆粉尘则为2毫克每立方米。
油漆粉尘排放浓度标准是根据行业的不同略有差别的,规定是在15到50毫克每立方米范围内。
卫生标准对车间空气中和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等作了规定。
例如,车间空气中一般油漆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油漆粉尘则为2毫克/立方米。
生产性油漆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油漆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油漆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每个采样点样的品数不得少于五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表示。
一般是有毒油漆粉尘,浓度要求很低,就必须防护。
例如化工、医药、二氧化硅等。
低毒无毒油漆粉尘,一般为有害油漆粉尘,浓度不高于4毫克就必须佩带防尘面具。
原则是,有毒油漆粉尘,超微油漆粉尘,选择N100等级防尘口罩,基本可以有效防护。
油漆粉尘浓度超出限值10倍以上,必须使用全面具防护或者主动供气式防护面具。
油漆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油漆粉尘进入到人体内,可以能会引起不同的病变,如呼吸性系统疾病、局部作用、中毒等。
1.长期过量吸入油漆粉尘,会得尘肺,尘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吸入生产性油漆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由于吸入油漆粉尘的质和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尘肺病的种类很多,其中下列12种被列为职业病,它们是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肺、水泥肺、云母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混合尘肺、铸工尘肺。
2.危害比较轻的是油漆粉尘沉着症,油漆粉尘吸入后,可在肺组织中呈异物反应,并继续轻微纤维化,但对人体危害较小,换了工作环境后,病变可逐渐消退。
3.油漆粉尘的局部作用是指油漆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引起的病变,如咽炎、喉炎、气管炎等,油漆粉尘沾于皮肤上还会形成粉刺,毛囊炎,脓皮病等,吸入油漆粉尘还会导致中毒,特别是吸入铅、砷、锰等有毒油漆粉尘,会出现中毒现象。
车间粉尘标准
车间粉尘标准是指在工业生产车间中,对粉尘含量进行监测和控制的相应规定。
车间粉尘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粉尘浓度限值:车间粉尘标准一般规定了不同类型工艺和生产环境的粉尘浓度限值,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
这些限值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工艺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2. 粉尘分级:车间粉尘标准可能对不同种类粉尘进行分级,根据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防护要求,将粉尘分为不同级别。
一般分为可燃性粉尘、有害粉尘和非可燃性粉尘等。
3. 粉尘监测方法和频率:车间粉尘标准会指定相应的粉尘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以便对车间粉尘浓度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
监测结果用于评估车间内粉尘浓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 粉尘控制措施:车间粉尘标准也规定了相应的粉尘控制措施,包括通风换气、局部排尘、防护设备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粉尘产生和扩散,降低粉尘浓度,保护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健康。
车间粉尘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和有效生产至关重要。
企业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采取适当的粉尘控制措施,确保车间粉尘浓度在合理范围内。
1. 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作场所物理、化学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检出浓度、测量范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作参考。
2. 依据文件: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因素》
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T 16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表2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
表3 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表4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表5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11.2.2 脉冲噪声工作场所,噪声声压级峰值和脉冲次数不应超过表6的规定。
表6 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