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详解
- 格式:pptx
- 大小:754.61 KB
- 文档页数:51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四)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五)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六)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七)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腧穴及其特定的定位和操作方法。
经络腧穴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疗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点的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
1.风池穴(GB20):位于颈部的两侧,枕骨与斜方肌之间,是治疗头痛、眩晕、颈椎病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2.四白穴(SI3):位于手背侧腕关节横纹的尺侧,是治疗头痛、颈肩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3.内关穴(PC6):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的上1.5寸,是治疗心脏病、胃痛、呕吐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4.合谷穴(LI4):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掌指关节褶处,是治疗头痛、感冒、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5.足三里穴(ST36):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方,腓骨与胫骨之间,是治疗脾胃病、虚弱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6.气海穴(CV6):位于腹中线下脐4寸,是治疗脘腹痛、腹泻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以上只是经络腧穴学中的一些重要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方法的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腧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个人体质和具体疾病情况进行操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而腧穴则是这些经络通道与外界相连的特定点位。
经络腧穴学是指对于人体经络及其分布、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经络腧穴学的概念、起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经络腧穴学的概念与起源1.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经络腧穴学中,“经”指经脉,即人体内独立血管通路,分布于全身,其中包括12经、15络和24节律;“络”指络脉,是经络的分支,起到联系内脏器官与肢体组织的作用;“腧”指腧穴,是经络的特定点位,是能够与外界相通的阳性点位。
因此,经络腧穴学的本质是探究人体内部经络的构成、组织和生理特性;经络通彻全身,贯穿人体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
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产生了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而腧穴是经络通达体表的特定点位,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经络腧穴学的起源经络腧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已经包括了关于经络腧穴的诸多内容,如脉、络、腧、灸、针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络腧穴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书更是对经络腧穴学做出了深入的系统阐述和总结。
二、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1.经络机理经络机理是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和二十四节律,共通彻全身,形成一个广阔的网络,通过经络产生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经络主要有四个功能,即循环营养、防御抗病、调节平衡、感应反应等。
·循环营养:传送气血营养,供应全身各个部位。
·防御抗病: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调节平衡: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感应反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体现出经络的敏感性。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经络以及经络上的腧穴。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经脉分布的通路。
而腧穴则是经络表面的一些特定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保持着人体整体内外运行的协调平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腧穴则是经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经络腧穴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的医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和腧穴的存在,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经络腧穴学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起到调节内外、承接气血的作用。
腧穴理论则是指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刺激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经络的循行路径、腧穴的位置及特性、经络和腧穴的生理功能等方面。
经络的循行路径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其中经脉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而络脉分布在经脉之外,作为经络的辅助通道。
腧穴的位置是经络腧穴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地确定腧穴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治疗、保健养生、美容美体等方面。
在临床应用中,经络腧穴学常常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在保健养生方面,可以通过按摩腧穴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起到保健、强身健体的作用。
而在美容美体方面,经络腧穴学也常常被用于面部护理、减肥、瘦身等方面。
虽然经络腧穴学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明确,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络腧穴学,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