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疾病的神奇效果
- 格式:docx
- 大小:17.35 KB
- 文档页数:6
三伏天艾灸可以治疗的疾病和注意事项三伏天艾灸治疗的疾病1、三伏天治妇科病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2、三伏天治慢性咳嗽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那么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3、三伏天治腹泻拉肚子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4、三伏天美容养颜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等问题。
取穴:合谷、太溪、水分、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
作用:加速血液循环、美容养颜。
5、三伏天治空调病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
颈部正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
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
而督脉那么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散寒。
6、三伏天艾灸治皮肤问题夏季湿气重,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实力增加,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
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纳艾灸来治疗。
另外还要勤晒被褥、保持房间和自身卫生,饮食以清淡为主,幸免饮酒、吃牛羊肉等发物。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7、三伏天治暑湿症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病症,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病症。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三伏天艾灸四大留意事项1、提前问诊再贴天灸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中体质,天灸对阳虚质和气虚质的人效果很好,但对阴虚质和体质湿热的人就不适合天灸,天灸所用都是性温通、温阳的药物,体质湿热的人一旦贴药,就像火上浇油。
艾灸的作用和作用艾炙是用艾草叶制成的艾炙原料导致的艾热刺激外皮穴道或独特部位,依据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身体错乱的生理学生物化学作用,从而保证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那么艾灸的作用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艾灸的作用和作用1.舒筋活血舒筋活血是艾炙的重要作用之一,经络是血气运行的安全出口,倘若气血不通,身体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病症,而艾炙则能寒湿肌肤,连接经络,能减少身体因气血不通造成病症,此外还可以缓解大家的血滞和经痹。
2.行气活血艾炙具备温经通痹的作用。
依据热灸对经穴的寒湿性冲动,可行气活血,提高身体血气运行,保证临床治疗目的。
艾灸疗法能用以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导致的痹证、腹泻等病症,预期效果甚为显着。
3.养血活血化瘀、祛淤消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平均温度则血液循环系统。
艾炙为寒湿刺激,可使血气和睦、营卫和畅、气血和利而养血活血化瘀,祛淤消结。
4.阴潜阳人体五脏的平衡是病症造成和发展趋向的根本。
运用中医艾灸的补泻作用,保证阴潜阳之作用。
5.健康保健身体、预防传染病健康保健身体,预防传染病也是艾炙的重要作用之一,因为平时大伙儿经常做艾炙,可以提高人体内白细胞计数的吞食专业能力,可以避免体细胞忽然转变,因忽然转变还可以加快免疫能力细胞再生,而且能提高大家身体人体内脏的作用,从而也就减少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造成,它对维持身体身心健康有十分大的好处。
6.改善严重便秘艾炙能够提高肠胃的肠蠕动作用,能有效改善严重便秘,消除胃肠内的郁气,有的人做艾炙时,肚子咕咕响就是艾炙促进肠胃蠕动的具体表现,干了艾炙要大量喝水,有利经络身体身体排毒及胃肠排便。
以上就是为大家详解的艾灸的作用和作用相关内容,艾炙具有舒筋活血、行气活血等作用,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使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成分来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艾灸的常见作用:
1. 温通经络:艾灸可以通过热量的作用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它可以帮助缓解气滞、血瘀等问题,改善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症状。
2. 暖阳驱寒:艾灸被认为具有温热的性质,可以帮助驱散体内的寒气。
它常被用于缓解寒性痛症,如寒性关节痛、寒性腹痛等。
3. 放松肌肉:艾灸的热量可以渗透到肌肉组织中,促进肌肉的放松。
它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僵硬和痉挛,有助于改善运动损伤和慢性肌肉问题。
4. 提升免疫力:艾灸被认为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能量流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5. 改善内脏功能:艾灸可以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来调理内脏器官的功能。
它常被用于改善消化问题、调节月经不调和改善泌尿系统问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一种疗法,应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或艾灸师进行操作。
在使用艾灸前,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使用压缩成棒状的艾叶,点燃艾叶并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疗法。
其原理是通过燃烧的艾叶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物质的作用,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 温通经络:艾灸的热量可以温热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
它可以帮助舒缓疲劳、舒展肌肉、缓解筋骨疼痛等症状。
2. 疏散寒湿:艾灸的热量能够温暖体内,驱散体内的寒湿邪气。
它可以改善寒湿所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僵硬和冷痹等症状。
3. 补虚固本:某些特定的草药在燃烧时会产生草药的特殊成分,这些成分能够通过经络作用,渗透到穴位和经络中,具有温补的作用,帮助补气血,益阳气,固本培元。
4. 调节内分泌:艾灸疗法的另一个作用是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激素的平衡。
它可以帮助改善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等。
5. 强化免疫力:艾灸的热量和草药的成分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艾灸还可以增加白细胞的产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自愈力。
总的来说,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热量和草药的作用,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温通经络,有助于缓解病痛,促进健康。
然而,在使用时应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避免不当的使用和潜在的风险。
艾灸的作用和功能主治及禁忌1. 艾灸的作用和功能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利用燃烧艾草的热量和草质中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具有以下主要的作用和功能:1.1 收敛止血艾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促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液凝固,从而起到收敛止血的作用。
艾灸可用于治疗一些出血性皮肤病、月经不调、崩漏等问题。
1.2 温通经络艾灸温热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从而增加机体各个组织的供血量和氧气供应。
这对于改善经络的通畅、调理气血、促进新陈代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 驱寒祛湿艾灸的热量能够温暖人体,对于一些寒湿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如寒证、湿证、关节痛等。
艾灸温热的作用能够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增加体表的温度,有助于改善寒湿体质。
1.4 肌肉放松与疼痛缓解艾灸对于肌肉疼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它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从而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疼痛感。
1.5 调理内脏功能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密切相关,艾灸在经络系统得到调理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内脏功能的调理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艾灸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失调,促进身体整体的平衡与健康。
2. 艾灸的主治疾病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拥有广泛的主治范围。
下面列举了一些艾灸常用于治疗的疾病:•常见的疼痛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痛、便秘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失眠、焦虑等。
•皮肤疾病,如湿疹、痤疮、银屑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治疗疾病时应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根据具体疾病的情况使用。
3. 艾灸的禁忌虽然艾灸有很多的益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以下列举了一些艾灸的禁忌情况:•孕妇禁忌:孕妇对于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艾灸可能引起子宫收缩,造成不良影响。
•疮疡受伤:局部有破溃、出血、红肿等情况的皮肤不适合进行艾灸。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用于调理身体、促进健康。
它的作用和功效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康复保健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以下是关于艾灸的作用和功效的详细介绍。
1. 温通经络:艾灸能温热经络,通过将艾叶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灸热,使得皮肤毛孔张开,经络得以舒展。
艾灸能够帮助通经活络,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增加机体抵抗力。
2. 疏通经脉:艾灸温热的功效可以温通经脉,疏通气血。
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艾灸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淤血瘀滞,缓解疼痛,改善疾病症状。
3. 驱寒保暖:艾灸可以温暖体内,驱散寒气。
由于艾灸所产生的热能直接作用于皮肤,可以提高局部的温度,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尤其对于寒症、寒湿等体质的人群来说,艾灸能够有效缓解寒冷的不适感。
4. 提神健脑:艾灸不仅可以调理身体,还可以提神醒脑,提高大脑的活力。
在古代,艾灸被用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当艾叶祛寒驱湿的热力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神经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细胞的供氧量,提高大脑功能。
5. 健脾益肾:艾灸对于脾胃和肾脏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中医认为,艾灸能够补气养血,调理脾胃,增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同时,艾灸还可以温补肾阳,促进肾脏功能,提高体质。
6. 减轻疼痛:艾灸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通过艾灸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引起的疼痛,如颈椎病、关节炎等,艾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总之,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
它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改善气血循环,还可以缓解疼痛,调理脏腑,提高免疫力。
但是,在使用艾灸时需要注意健康状态,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中医养生艾灸疗法的奇效艾灸疗法是中医养生中一种常见的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艾灸疗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本成分,通过对皮肤表面的热刺激来达到预防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艾灸疗法的奇效。
一、温通经络中医学认为,身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艾灸疗法可以通过温热作用,促进经络的畅通。
艾灸疗法使艾草中的有效成分渗透到皮肤表面并通过经络输送,从而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通过艾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疲劳、肌肉酸胀等。
二、调理内脏功能中医认为,艾草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故艾灸疗法可以用于调理内脏功能。
例如,对于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可以在脐部进行艾灸,通过热刺激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对于肾虚的人来说,可以在腰部进行艾灸,温热作用有助于补肾壮阳。
艾灸疗法的温热刺激还可以加强气机运行,调节气血平衡,对许多内脏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效果。
三、缓解疼痛通过对痛点进行局部艾灸,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艾灸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热量,改变局部温度和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对于一些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艾灸疗法可以成为中医养生的良好选择。
四、提升免疫力艾草中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因此艾灸疗法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经常进行艾灸可以激活身体的自愈机制,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五、调节情绪传统中医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情绪的稳定密切相关。
艾灸疗法可以通过对经络的调理,达到平衡身心的效果。
艾灸所产生的热量和草本成分能够温暖和舒缓身心,深层次地调理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艾灸疗法具有许多奇效。
通过温通经络、调理内脏功能、缓解疼痛、提升免疫力以及调节情绪,艾灸疗法可以在中医养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使用艾灸疗法前,我们应该注意艾灸的方法和技巧,避免烫伤和过度刺激。
艾灸的17种好转反应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在艾灸的过程中,人体会出现一些好转反应,这些反应通常是身体对治疗的正常反应,有助于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下面将介绍艾灸的17种好转反应。
1. 疲劳感减轻:艾灸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疲劳物质,从而减轻疲劳感。
2. 睡眠质量改善:艾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促进放松,提高睡眠质量。
3. 精神焕发:艾灸可以激活身体的气血流动,增加氧气供应,让人感到精神焕发。
4. 食欲增加:艾灸可以刺激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使食欲增加。
5. 皮肤改善: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皮肤营养供应,改善面色暗黄等问题。
6. 体质改善:艾灸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
7. 疼痛减轻:艾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病痛。
8. 免疫力提升:艾灸可以刺激免疫细胞的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力。
9. 便秘改善:艾灸可以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问题。
10. 经期调理:艾灸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缓解经期不适症状,如经痛、月经不调等。
11. 去除湿气: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除体内湿气,改善湿疹、湿疮等问题。
12. 改善血液循环:艾灸可以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减少血压问题。
13. 提高性功能:艾灸可以促进生殖系统的血液循环,提高性功能。
14. 养颜美容:艾灸可以提升面部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改善面部肌肤问题。
15. 声音改善:艾灸可以刺激咽喉部位,改善声音沙哑等问题。
16. 头晕眩晕减轻:艾灸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头晕眩晕问题。
17. 消除体内寒气:艾灸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改善手脚冰凉问题。
通过艾灸治疗,人体可以产生以上多种好转反应。
当然,在使用艾灸疗法前,需要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艾灸是一个温和的疗法,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避免过度使用。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了解艾灸的好转反应有所帮助。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利用艾草的独特效果,在经络穴位进行热炙,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百姓之间,凭借其独特的功效与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一、艾灸的功效与作用1. 温经散寒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寒为病之始,热为病之终”的观点,而艾灸因其具有温补作用,在寒邪困扰的病症中特别有效。
艾灸的温散作用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缓解寒邪的困扰。
在经络受寒,血气运行不畅的情况下,适当的艾灸可以起到温散经络的效果,从而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2. 理气调血艾灸的功效之一是理气调血。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运行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当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时,容易引发各种病症。
而艾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通过热炙经络,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使体内气血得以流通,从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3. 祛湿化痰湿邪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一种病因,它容易积聚在身体内部,导致痰湿的产生。
艾灸因其温热的特点,可以驱散寒湿,使体内的湿气得以蒸发,从而达到祛湿化痰的作用。
艾灸对于湿气在肌肉、骨关节等部位的堆积与滞留有独特的祛湿作用,对于一些慢性湿疹、皮肤湿痒等症状也能发挥祛湿化痰的功效。
4. 消肿止痛艾灸对于消肿止痛具有显著的疗效。
艾灸因其温热的特点,可以提高局部的温度,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消散局部的炎症与淤血,减轻细胞的水肿情况,达到消肿的效果。
同时,艾灸通过刺激人体经络,使病痛部位的血气畅通,促进病灶的恢复,达到止痛的效果。
5. 健脾开胃艾灸具有温热的特性, 可以有效地刺激和调理人体的脾胃功能。
中医理论中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健脾开胃可以改善消化能力,提高饭量,保持身体的营养状态。
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脾胃的活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到健脾开胃的作用。
6. 益气固表艾灸具有温热刺激的特点,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改善阳气的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艾灸的作用原理
艾灸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的挥发物质吸收到人体经络和穴位,刺激经络的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基于中医的经络和热疗原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热疗作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穴位渗透到人体深层组织,提高局部温度,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代谢物的排出,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
此外,热疗还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痛感。
2. 草药挥发物质作用:艾草燃烧时释放出的挥发物质可以通过经络和穴位被人体吸收,起到药物疗效。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作用,如艾叶入肾经,可以温补肾阳;艾叶入脾经,可以健脾和胃等。
3. 艾灸效应:艾灸可以改变人体的生理状态,如增强免疫力、调整机体的兴奋和抑制状态、促进体液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经络调理: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艾灸可以通过热疗和草药的作用刺激经络的气血流动,调理经络络脉,排除经络中的病邪,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总之,艾灸通过热疗和草药的作用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和气血的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艾灸治疗疾病的神奇效果
针灸是中医家族中的两朵姊妹花,都是以经络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两者有相辅相成之效,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通常灸法多指艾灸,是运用艾草或附加其他药物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目的,它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艾灸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古文献对艾灸的记载: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春秋战国主要论述十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癫狂》篇:“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
《背腧》篇:“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泻之,虚则补之”。
《伤寒论》,张仲景著。
其用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
阳衰阴盛证。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
厥不还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金匮要略》张仲景著。
“程林曰:厥阳独行,故卒死而壮热。
岐伯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
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针灸资生经》为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执中著。
书中多记载有灸治急症的内容,并首先记载了天灸法治疗疟疾。
《针灸资生经》以痹病为目,详细论述了穴位选择及其主治证候,记述了针灸治疗风痹、臂肘痛、肩痹痛、足麻痹不仁等痹病的方法,并强调了灸法在治痹中的重要作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能灸治百病”。
《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
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以之灸火,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灸法对人体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1、灸疗可使人体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血清免疫体等显著增加,可以提高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机体防御抗病能力;
2、灸疗可以调节异常血压,使其恢复到正常范围;
3、灸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
4、灸疗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5、灸疗可以改善呼吸功能,使通气量、肺活量、耗氧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能使气道阻力下降;
6、灸疗可以促进利尿,改善肾功能;
7、灸疗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兴
奋或抑制过度增强时,艾灸可使之恢复正常;
8、灸疗具有调整各种分泌腺的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对消化液、唾液腺、以及副肾、睾丸、卵巢、甲状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使各种分泌腺的功能趋向正常;
9、灸疗还具有解热抗炎、抗癌、止痛等作用;
10、灸疗可以减轻肌肉疲劳,对于防止疲劳和恢复疲劳都是十分有效的。
总之,灸法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已被临床所证实,灸法在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艾灸的注意事项:
一,灸法的取穴原则:
二,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作为灸法的临床治疗实施方案,配穴处方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14条经络线上有361个穴位和众多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
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腧穴,为正确拟定灸法处方打下基础。
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
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三,(1)近部取穴: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便具有近治作用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为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
如:胃痛选中脘;鼻痛选迎香。
四,(2)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疼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远离部位的病证。
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即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
如:上牙痛选内庭;下牙痛选合谷。
(3)辩证对症选穴:又称对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如: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
溪、行间。
五、灸法的禁忌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
疾病、皮肤痈疽疮并有发热者;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
(4)患者过劳、过饱、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之时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