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艾灸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的中国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帝王,他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说黄帝亲自尝试了艾灸疗法,并将其纳入了《黄帝内经》中,成为了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1. 古代发展阶段在古代,艾灸主要是通过将艾草燃烧后,将产生的热量和烟雾直接作用于人体特定的穴位上,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艾灸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这一阶段的艾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经络不通等。
2. 中世纪发展阶段在中世纪,艾灸逐渐传入了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方式和技术也有所变化。
例如,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艾灸方法,称为“艾灸法”。
这种方法使用特殊的艾草和独特的灸具,对特定的穴位进行灸热刺激,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3. 现代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艾灸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因此,艾灸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成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三、艾灸的应用情况艾灸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风寒湿痹: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经络的通畅,舒缓疼痛,缓解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不适。
2. 内脏疾病:艾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对一些内脏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妇科疾病:艾灸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引言概述: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艾灸的历史起源开始,探讨艾灸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艾灸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起源于古代中国1.1 艾灸的起源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传说,艾灸最初是由黄帝的医师岐伯发明的。
1.2 艾灸在古代的应用古代医学家将艾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
1.3 艾灸在古代医学中的地位艾灸在古代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发展至现代2.1 艾灸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艾灸逐渐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在当地得到发展和推广。
2.2 现代艾灸的应用范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不仅可以治疗传统中医学所涉及的疾病,还可以用于调节免疫系统、改善睡眠等。
2.3 艾灸的现代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艾灸的应用更加便捷和精准,如电子艾灸仪器的出现,使得艾灸疗法更加普及和现代化。
三、现代艾灸的应用3.1 艾灸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艾灸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如治疗慢性疾病、调理体质等。
3.2 艾灸的美容保健作用艾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美容保健,如改善肌肤质地、减少皱纹等。
3.3 艾灸在康复理疗中的应用艾灸在康复理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减轻疼痛。
四、艾灸的未来发展方向4.1 科学研究的深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艾灸的机制和疗效,为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4.2 国际合作与交流艾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疗法。
4.3 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未来,艾灸疗法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艾灸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语艾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疗法。
神奇的艾草文化传承了中国的千年智慧中国拥有悠久的草药传统,并以艾草文化而闻名。
艾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在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独特药性和丰富疗效使其成为中医的宝贵资源。
本文将介绍艾草的起源、传承以及艾草文化对中国千年智慧的贡献。
一、艾草的起源与发展艾草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草药中的瑰宝。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艾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在古代,人们发现艾草的疗效,便逐渐发展了艾灸疗法。
艾草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驱邪、祛病、养生等多个方面。
二、艾灸疗法与养生文化艾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将艾条点燃,使其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特殊气味渗透人体的经络,起到调理身体气血、养生保健的作用。
艾灸疗法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风湿病、疲劳倦怠等疾病,并能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因其疗效显著,艾灸被许多人所喜爱,并成为艾草文化的重要一环。
三、艾草文化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草文化逐渐形成。
它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养生、保健等领域,并世代相传。
比如,《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草药学著作之一,其中对艾草的记载极为详尽。
同时,艾草还出现在诗词歌赋、绘画、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
这些表达方式言传身教地将艾草文化传承下来,为后人所学习和保留。
四、艾草文化的智慧艾草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
艾草的使用和推广源于人们对草药的研究和实践,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智慧的积累。
艾草的疗效经过历代医者的实践检验,不断丰富和完善。
艾草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挥发油、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成分能够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具有很高的疗养价值。
艾草的运用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魅力。
五、当代艾草文化的发展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增加,艾草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不仅在中国,艾草也开始受到国际上的关注。
艾灸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运用,艾草产品也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
艾灸是怎么做的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过使用艾草对特定穴位进行热敷来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效果。
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中,如中医、经络学和经络穴位学。
艾灸的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艾灸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常见的艾灸方法。
一、艾灸的步骤1. 准备艾草:艾草是一种特殊的中药材,常用于艾灸。
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艾草有姜艾、艾叶等。
首先,我们需要获得新鲜的艾草。
可以将艾草晒干或烤干,以便后续使用。
2. 准备艾灸器材:在进行艾灸之前,还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器材,如艾灸炉、艾炷、火机、温水等。
艾灸炉是用来点燃艾炷的工具,艾炷则是用来点燃艾草的物质。
3. 按摩穴位:在进行艾灸之前,最好先按摩一些重要的穴位来疏通经络。
这样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的气血循环,并促进身体对艾灸的接受和反应。
4. 点燃艾炷:将艾炷放入艾灸炉中,用火机点燃。
艾炷应该点燃后产生的火焰较小,艾炷的一端应该红色,并冒烟。
5. 按摩穴位:当艾炷点燃后,将它的冒烟的一端对准需要艾灸的部位上方的穴位。
然后用艾炷轻轻热敷穴位,每次大约3-5分钟。
6. 调整火候:在热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调节火候。
如果感到过热或疼痛,可以暂时停止热敷并稍等片刻,待体温适应后再继续。
7. 结束艾灸:艾灸的时间一般持续20-30分钟,但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延长。
结束艾灸后,应该保持身体温暖,最好避免直接接触凉风。
二、艾灸的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的艾草: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艾草。
艾草也有温和和辛辣的区别,所以在选择艾草时应该根据个人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
2. 了解穴位与僵夸:穴位是人体上特定的部位,艾灸应该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
因此,在进行艾灸前,必须了解哪些穴位适合艾灸,以及如何正确找到这些穴位。
3. 控制火候:艾灸的火候很重要,火候太猛或太过柔和都会影响艾草的疗效。
因此,控制火候至关重要。
在进行艾灸时,应根据个人感受来调整火候的大小。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编辑:幽静的艾草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治疗方法都是应用各种物理方法或天然药物,通过刺激人体表面肌肤的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类疗法被称为“绿色治疗法”。
它们使用安全、疗效确切,对有些西医疗效欠佳的慢性疾病、疑难病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哮喘、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湿疹、带状疱疹、头痛、失眠、健忘、黄褐斑等等都是相当有疗效的。
由于这类治疗方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非常适合大众和亚健康人士及女性人士的美容美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时令秋冬,艾灸的灸疗方法是值得大家选用的,也是治疗与养生、健体最好的自我治疗、调理、保养强身的好方法。
祝大家身体健康!气质越来越好!一、艾灸的灸法: 1.直接灸 2.间接灸 3.灸具灸 4.仿灸器械二、艾灸作用传统应用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三、艾灸的作用1。
《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2。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灵枢经》和《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艾灸或艾熏的记载,故有“医家用灸治疗百病”之说。
4.《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5。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诶。
”6。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四、艾灸作用的传统应用1。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促进血循。
2。
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温热刺激。
3。
舒筋活络,解痉止痛----松松肌肉4。
升阳举陷,扶阳固脱----促进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
5。
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 6。
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
7。
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 8。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
五、艾灸作用现代药理1。
止血----外用内服止血 2。
急救强心----开窍醒神。
3。
调理肠胃----增加味口。
4。
解热----退实热,散虚热。
5. 镇静----改善睡眠。
6。
安胎---纠正胎位不正。
六、艾灸作用于人体基础依据经络与穴位的立体构筑学说:“经络与穴位是正常人体组织结构的综合功能表现,是由血管、神经、肌肉、结缔组织等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
将现代解剖学与针灸腧穴学有机结合的结果。
七、艾灸穴位效应解剖的层次结构1。
皮肤→各种感觉器官→ 局部扩散, 2。
皮下组织→ 深经膜,3。
深经膜深层← 神经、血管←肌肉。
4。
毗邻的结构(同组织)→传导穴位的功效。
八、穴位解剖结构1。
皮肤 2。
皮下组织3。
深经膜 4。
肌肉 5。
神经6。
血管 7。
深经膜8。
骨膜、或韧带、淆膜等九、艾灸的几种传导应用1。
透热2。
扩热3。
传热4。
局部不热远部热 5。
表面不热深部热6。
其它酸胀。
十、艾灸的几种操作方法1。
回旋灸法 2。
雀啄灸法 3。
循经往返灸法4。
温和灸法5。
单手双点灸法6。
双手双点灸法7。
T型灸法8。
三角灸法十一、艾灸的种类1。
艾炷着肤灸法:压灸无瘢痕灸瘢痕灸法2。
艾炷隔物灸法:隔姜灸隔碗灸隔纸灸隔矾灸3。
隔醋灸隔粉灸隔蒜灸隔葱灸隔盐4。
艾条悬灸法:齐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5。
艾条隔物悬灸法:隔布灸隔药纱灸隔膏药灸隔药液灸隔药糊灸6。
艾条压灸法:指灸衬垫灸灸笔灸雷火针灸太乙针灸7。
铺灸法:大灸敷灸长蛇灸艾熨灸日光灸8。
艾灸器灸法:温盒灸温筒灸温管灸温架灸温罐灸熏器灸温篮灸核桃壳灸多功能艾灸器灸9。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温针灸隔姜温针灸麝艾温针灸电热艾针灸隔橘皮温针灸十二、艾灸的分类1。
艾绒艾粒灸2。
艾锥灸3。
艾柱灸4。
艾条灸5。
无烟灸6。
无烟艾灸7。
自发热灸十三、艾灸器具的分类1。
夹板灸盒2。
木板灸盒3。
塑料灸架4。
防火红木反射灸盒5。
木制灸架6。
铜温灸器7。
美容温灸器 8。
神灯(TDP)9。
激光灸具10。
红外灸器11。
发热灸器12。
超声灸具13微波灸具14。
薰蒸灸具+艾十四、防火保温艾灸优点1。
艾灸盒五面安装防火隔热锡箔纤维隔热层,全面反射艾灸红外光谱,集中于功能底面,达到小艾灸大反应。
2。
防火隔热层能防止艾火灼坏外层木板层,延长艾灸盒的使用寿命。
3。
防尘铜网能有效使艾火均匀透热,同时防止艾灸灰尘或残物下落,不易灼伤皮肤,也延长了艾灸盒的使用寿命。
4。
盒四面均开有透气助燃孔,使艾绒有氧气充分自燃。
各种烟雾和灰尘易清洁。
5。
进艾条口采用铜曲簧片,三维弹力灵活固定艾条,能方便上下移动,不易烧坏,也易维护。
6。
开放式上盒口,更可直接使用艾绒,也易倾倒灰尘。
十五、艾灸穴位的应用(一)感冒穴位灸疗选择如下:1。
灸风池穴2。
灸太阳穴3。
灸上印堂4。
灸大椎穴5。
灸肺俞穴(二)便秘穴位选择如下:1。
灸大肠俞2。
灸上巨虚穴 3。
灸迎香穴5。
灸天枢穴十六、艾灸的适应证1。
寒证----怕冷2。
湿证----肿胀3。
瘀证----瘀斑4。
痛证----疼痛5。
阳虚----畏寒6。
气血虚证----气短乏力7。
五脏虚----脏失所主8。
运动系统--肩周炎、过敏性鼻炎、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等疾病。
9。
呼吸系统--小儿及成人感冒、哮喘、咳喘、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
10。
体弱多病----平素阳虚体质、免疫功能低下、亚健康状态疾病患者。
11。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及虚寒性胃痛,如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受寒后腹痛腹泻,冬天尤其严重。
12。
泌尿生殖系统-慢性肾炎、结石、前列腺炎、盆腔炎、月经不调、痛经、经期综合症、少精不排卵、性功能障碍。
13。
神经五官----中风、脑瘫、神经衰弱、失眠、癫痫、视力不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耳鸣耳聋证。
14。
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15。
对艾灸过敏者;16。
皮肤有疱、疖、破损者;17。
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18。
2岁以下孩子。
18。
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
19。
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0。
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量多者。
21。
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
22。
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
十七。
艾灸并发症及处理晋代《针灸甲乙经·卷三》记载:“渊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
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
1。
见并发证:病似加重、过敏、上火、失眠、晕灸、烫伤、疤痕。
2。
病似加重的反应----发热不适为正邪交战,病邪久居体内,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
艾灸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邪气先顽强抵抗。
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
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3。
眠或嗜睡: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
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
4。
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
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
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5。
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6。
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出现,清代吴亦鼎著《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之,以壮其神”。
十八、晕灸的处理方法《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
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
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
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5)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
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
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
(6 )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
在百会穴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等症状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
机理: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
由于温灸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十九、、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帮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
是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
二十、艾灸的上火现象1。
口干舌燥,是艾灸的一种反应,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要多喝白开水。
2。
喉咙异常干痛,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可用沙参,麦冬.菊花泡水喝治疗。
二十一、烫伤的治疗:1。
用蛋清、熟蜂蜜或香油,混合调匀涂敷在受伤处,有消炎止痛作用。
2。
切几片生梨,贴于烫伤处,有收敛止痛作用。
3。
小儿烫伤后,用黑豆25克加水煮浓汁,涂搽伤处,有疗效。
二十二、艾灸注意事项1。
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宜少;头颈部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