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养生——艾灸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黄帝内经》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盖言艾灸之妙,在于其能补药之不足,针之不及。
今译其文如下:艾灸者,古之养生术也。
以艾草之烟熏灼皮肤,以养生保健。
古称“艾炷灸”,以艾草为炷,置于皮肤之上,以火点燃,使热气透达脏腑,调理阴阳,祛病强身。
《黄帝内经》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盖言艾灸之妙,在于补药之不足,针之不及。
【注释】1. 艾灸:艾草之灸法,以艾草为炷,置之皮肤之上,以火点燃,使热气透达脏腑,调理阴阳,祛病强身。
2. 艾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作药用,其烟熏灼皮肤有养生保健之效。
3. 艾炷灸:古时艾灸的一种方法,以艾草为炷,置于皮肤之上,以火点燃。
4. 《黄帝内经》: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祖,其中记载了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
5. 药之不及: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
6. 针之不到:针灸无法到达的部位。
7. 调理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
调理阴阳,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8. 祛病强身:通过艾灸等方法,去除疾病,增强身体机能。
艾灸之法,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其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故而流传至今。
然艾灸之法,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今人艾灸,多以艾条、艾炷、艾柱等形式进行。
艾条,即艾草制成之细长条状物,点燃后置于皮肤之上;艾炷,即艾草制成之圆饼状物,亦置于皮肤之上;艾柱,即艾草制成之圆柱状物,可用于局部或全身艾灸。
艾灸之时,宜选择安静舒适之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施灸前,应先清洁皮肤,以利艾烟熏灼。
艾灸过程中,应注意调节艾条、艾炷、艾柱之高度,使热气均匀透达皮肤。
艾灸后,应休息片刻,待皮肤恢复正常温度。
总之,艾灸之法,古已有之,乃中医养生之宝。
吾辈宜继承发扬,以保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然艾灸之法,非一日之功,需潜心研究,方可掌握其精髓。
愿吾辈共同努力,传承中医文化,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应用。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黄帝时代的医学家神农氏是艾灸的创始人。
神农氏发现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治疗疾病。
艾叶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温通经络、驱寒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和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艾灸在中国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等。
同时,艾灸也被认为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反抗力。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在宋朝时期,医学家朱震亨撰写了《艾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艾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艾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后,艾灸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明清时期,艾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医学家李时中在《医学入门》中详细介绍了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将其列为“十三种治疗法”之一。
此外,明代医学家李时中还提出了艾灸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即“针灸艾灸适合”,进一步拓宽了艾灸的应用领域。
三、艾灸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艾灸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疲劳等疾病。
艾灸可以通过热量的传导作用,温暖经络,舒缓病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艾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生,如艾灸美容、艾灸减肥等。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艾灸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份,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古法艾灸原理
古法艾灸是由经络穴位、药草渗透、温热效应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
1、经络穴位: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停留聚集的地方就形成穴位。
穴位不仅在气血运行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同时还是机体与外界相互交流的门户,通过这个门户,外界的药物、能量、信息能够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体各处,灸疗时对准穴位就是要将药物和热量从窍而入,已到迅速驱病的目的。
2、药草渗透:药草指艾条、姜、蒜、盐、附子等灸疗需要的药物,这些药物能在温热的环境下,极大地发挥药效渗透到体内,增强灸疗效果。
3、温热效应:将艾条或药草点燃或加热产生热量辐射和药物弥散传播,随后将其放置在穴位所在的皮肤表面,通过穴位这个门户,以经络的传导疏通,向体内输入药力、热能与信息,从而激发人体自身的反应,来调节体内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使之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作用。
所以艾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就是穴位、药草、温热。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引言概述: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艾灸的历史起源、传播、发展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艾灸。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1.1 古代中国的艾灸起源艾灸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艾灸最早由黄帝所创,被称为“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艾灸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1.2 艾灸在古代的发展在古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艾灸被认为可以调和人体气血,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艾灸在古代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疗法之一。
1.3 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治疗方式。
艾灸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被认为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二、艾灸的传播2.1 艾灸的传播到东亚地区随着中医文化的传播,艾灸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
在日本,艾灸被称为“灸疗”,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在韩国,艾灸被称为“뜸”(ttum),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2.2 艾灸的传播到西方国家随着中医文化的传播,艾灸也逐渐传播到西方国家。
在欧美国家,艾灸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艾灸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保健疗法。
2.3 艾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艾灸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艾灸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安全、有效的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接受。
艾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康疗法。
三、艾灸的发展3.1 艾灸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中,艾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艾灸被认为可以缓解疼痛、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等。
艾灸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式。
3.2 艾灸的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艾灸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艾灸设备的出现,使得艾灸更加方便、安全、有效。
使用艾灸最佳季节
艾灸是一种很常见的古法保健方法,很多的人在日常保健的时候都十分的喜欢用艾灸。
但是很多朋友会发现,有的时候使用艾灸的方法会很好,有的时候却效果一般。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使用艾灸比较好呢?到底应该什么季节去使用呢?下面就这个问
题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艾灸的相关使用上的说明。
古人很早就开始用艾灸保健养生了,并对都有了解。
比如,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
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两阳相得,其效自倍。
此外,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
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
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
切合自然规律进行治
病防病是中医的特色,但是当季节和气候交替变化的某些特殊时段,人体相对于外界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这时我们应该避之有时,减少不利因素。
上述的就是关于什么时候不适合做艾灸的相关回答。
通过上述的文章想必大家对于艾灸什么时候做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做艾灸治疗的时候在时间和季节上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建议大家不要盲目的去做艾灸,做之前还是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比较好。
古法艾灸消百病,懂艾灸人每日必灸之!从古至今,人们寻求长寿的愿望一直未改变,古代老寿星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古法艾灸》带你探索古人长寿的秘密!孔子常常“无病自灸”,能长寿离不开艾灸的功劳。
《扁鹊心书》中也提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唐代医圣孙思邈“艾火遍身烧”活百岁,尤其爱灸足三里,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年过百岁还能著书立说。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使气海常温,以求长生。
挖掘古籍30年——古为今用,安全有效中国人用艾灸治疗疾病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代艾灸粉丝之多,应用之广,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将这个神奇的疗法作为治病保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传统的艾灸养生秘技,如同散落在大海的珍珠一般,隐藏在浩瀚的古籍当中。
作者石晶明行医30多年,有心地从发黄的古书中将那些艾灸的“瑰宝”一颗颗捡拾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用翻看晦涩难懂的中医古籍,你也能获得古人的养生智慧。
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零基础也能快速上手古人的养生方法真的超简单,一团艾草、一个穴位,每日坚持十几分钟,就能扫除身体里的寒湿之气,让生命之火烧得旺旺的,健康就是这么容易。
现代人却担心取不准穴位,担心艾灸会烫伤皮肤,担心艾烟对人体有害,其实这都是源于对艾灸的不了解。
如果知道了什么样的艾品质最佳,怎样艾灸不上火,什么时候艾灸效果最好,艾绒的优劣怎么鉴别,艾灸如何安全操作等,这些担心统统都是纸老虎。
骨骼图+真人图——精准定位快速取穴不用愁不少人对取穴又敬又怕不敢下手,本书一页12张图片连排,骨骼精准定位图配合真人快速取穴图,看图取穴,简单施治,在模特一步一步的演示下,不用耗费心思琢磨,看完4组图片,你就学会了一套家庭艾灸技法。
一本书,全家人都能用女人艾灸,不寒不虚美到老。
宫寒不孕、胎位不正、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盆腔炎、美白祛斑、减肥瘦身、丰胸……艾灸可以排毒祛瘀、温气行血、散寒除湿,让女人一辈子美美的。
艾灸知识心得一、艾灸古法养生1,可以用艾草的根煲汤,祛风暖胃;产妇们用艾草泡的水洗澡和熏蒸,达到理气血,逐寒湿的作用;农村和郊区焚烧这种艾草可以驱赶蚊蝇;2,中国古代医学书籍,提到到艾灸这种治疗方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是说很多针药无愈的病症,艾灸能治愈。
3,“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说艾能续命,艾能补肾。
二、艾灸特点:不用服药,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绿色原生态疗法。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火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艾热之热,废其他发热的物质所能比拟,“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
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脉的功能。
艾灸和针灸一样都是在人体的内部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发感传作用,是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恶性循环得以遮断和阻滞,从而达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针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双重作用。
“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是艾灸疗法对这些中医基本原则的灵活运用。
古人强调养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至少在日常习惯上,“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艾灸适应范围广泛,既适宜体弱病久的慢性病人,也适于体壮病新的急性患者,对热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
艾灸法,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培补能量,提高正气,通调经脉,祛除病邪。
像肾虚,失眠,虚胖,贫血,各种慢性妇科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等,对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通过重灸关元等穴位,都可以治愈。
灸关元是以后天补先天为道理。
人体内自由大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六脏六腑共有募穴12个,艾灸募穴,可以治疗本脏腑的病症。
预防经常性感冒,艾灸也很有效果,可以用温和灸的凡事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一般性肠胃问题,可以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中医知识:艾灸知识大全中医的养生手段繁多,尤其是在夏季,正是践行“冬病夏治”理论的最好时机,从三伏贴、三伏粥,三伏姜、三伏参、三伏酒到今日的三伏灸……无一不是爱健康的您最佳的选择,可供您随喜而为之。
您或许对三伏灸这个词不陌生,但对艾灸究竟是什么感到困惑,今天小编就来为你一次把艾灸说明白。
古法养生手段——艾灸杏为医家之花,艾乃医家之草。
《本草》记载:艾草性味苦辛、温热,宜养脾、肝、肾。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就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记载。
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且能与针疗相辅相成,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中医实施针灸术时,也常以揉捻成团的艾炷固着于针尾,点燃后用作辅助治疗。
艾叶艾梗,还能熬制成祛病的汤剂,现在南方福建、广东等地的产妇还保留用艾草煮水洗澡或者熏蒸的习惯,达到调理气血、祛除风湿的作用。
艾灸养生治病的原理健康的人体状态,内脏器官通过经络体系与身体的穴位气孔息息相通。
艾灸和针疗一样,都是在人体内部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人工激发感传作用,使得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恶性循环得以遮断和阻滞,从而达到养生治病的功效。
这种感传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是艾灸疗法对这些中医基本疗法的灵活运用,艾灸疗法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之阳称之为地之阳。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强调的是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艾灸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能,激发人体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功能。
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艾草燃烧产生的红外线的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
艾火连续的燃烧和传递可以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
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效。
艾灸的原理和应用原理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使用艾叶进行燃烧,通过热能作用于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达到治疗目的。
艾灸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艾叶的特性:艾叶具有辛温的性质,能够温通经络、散寒痹和驱散湿气。
艾叶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通过穴位渗透到人体内部,起到调理气血、增强阳气的作用。
2.穴位的选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上的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
在艾灸中,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灸治。
通过对特定穴位的热刺激,可以调节对应器官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3.热能的传递:艾叶燃烧后产生的热能可以通过皮肤渗透到人体内部。
热能的传递过程中,可以达到深度刺激穴位的效果,激活穴位所在的经络,促进气血的循环。
4.热效应:艾灸产生的热效应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
热能的刺激对于关节、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能够缓解疼痛、消肿、舒缓疲劳。
应用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艾灸在不同疾病和保健方面的应用:1.风寒感冒:在感冒初期,可以选择温经穴位进行艾灸,通过温热的作用促进汗液排出,缓解症状。
2.肩颈痛:艾灸可以有效改善肩颈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的紧张,缓解疼痛和僵硬。
3.腰腿痛:艾灸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缓解腰腿部的不适和疼痛。
4.妇科疾病:艾灸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是一个重要的辅助疗法。
如经痛、不孕症、月经不调等,艾灸能够调节子宫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5.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胀等症状,可以选择艾灸胃经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部不适。
6.神经衰弱: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作用,缓解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促进身体的放松和休息。
7.保健养生:艾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的疗法,也常用于保健养生。
艾灸可以选择艾穴和经络穴位进行,有助于调节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保健领域。
本文将从艾灸的历史起源、传播发展、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1.1 古代艾灸的起源古代艾灸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已有人们使用艾草进行灸疗。
1.2 艾灸在古代的应用在古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病、肠胃疾病、妇科疾病等。
艾灸被认为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
1.3 古代艾灸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在中医养生保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医书中也有大量关于艾灸的记载。
二、艾灸的传播发展2.1 艾灸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艾灸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这些国家也开始将艾灸融入到自己的医疗体系中。
2.2 艾灸在不同国家的应用在日本,艾灸被称为艾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在韩国,艾灸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可以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等。
2.3 艾灸的传统与现代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逐渐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治疗体系。
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艾灸更加便捷和有效。
三、艾灸的现代应用3.1 艾灸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3.2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缓解疼痛等。
艾灸还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养生领域。
3.3 艾灸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传统疗法的重新认识,艾灸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未来将有更多的科研机构投入到艾灸的研究与发展中。
四、艾灸的注意事项4.1 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在进行艾灸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艾灸工具,避免使用劣质产品导致皮肤过敏等问题。
4.2 控制艾灸时间和温度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5-30分钟。
温度也要适中,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3 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行艾灸在进行艾灸前后,应避免空腹或饱腹状态,以免影响艾灸的效果。
古法养生——艾灸(电视片解说词)什么是对身体最重要的能量?我们如何利用神奇的艾草?为什么艾灸疗法如此神奇?艾灸,一种无毒副作用的绿色原生态疗法,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艾草与艾灸艾,一种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种草,样貌非常普通,在中国南北方的农村,田头野地随处可见。
端午前后,这种草从地里被采进信守传统习俗的人家,默默为人辟邪祈福。
在中国南方,广东客家人喜欢用它的根煲汤,祛风暖胃;安徽农村地区,产妇们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达到理气血、逐寒湿的作用。
而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夜晚,焚烧这种草以驱赶蚊蝇是最常见的景致。
这种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提到艾灸这种治疗方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是说很多针药无愈的病症,艾灸能够治愈。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说艾能续命,艾能补肾。
艾灸是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不用服药,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绿色原生态疗法。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艾灸成为常规常法而载诸典籍,经历了漫长的试验、研究、发扬,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
故而中国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
故而养生贵在保养阳气、强壮阳气。
艾热之热,非其它发热的物质所能比拟。
“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
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络的功能。
艾火连续的燃烧传递,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用。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它药材和其它各种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等等与艾作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本文将从艾灸的起源、发展、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艾灸的起源艾灸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人们发现将艾叶燃烧后,用热气和烟熏烤身体可以缓解疾病。
这就是艾灸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被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艾灸的发展1. 古代发展:在古代,艾灸主要通过将燃烧的艾叶直接接触患处或特定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温通经血、祛除寒湿等作用。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 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现代艾灸不仅包括传统的直接灸烧方法,还涌现出了更多的技术和工具,如艾灸仪、艾条、艾灸贴等。
这些新技术和工具使得艾灸更加方便、安全、有效,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三、艾灸的应用艾灸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接受。
以下是艾灸的主要应用领域:1. 疾病预防:艾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疾病治疗:艾灸可以通过热力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艾灸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3. 美容养生:艾灸可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营养供应,改善皮肤质量,延缓皮肤衰老。
因此,艾灸也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养生领域。
四、艾灸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中医疗法的关注增加,艾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下是艾灸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1. 科学研究:未来应加强对艾灸机理的科学研究,深入探索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提高艾灸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技术创新: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艾灸的技术和工具,提高艾灸的便利性和效果,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帝王,他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说黄帝亲自尝试了艾灸疗法,并将其纳入了《黄帝内经》中,成为了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1. 古代发展阶段在古代,艾灸主要是通过将艾草燃烧后,将产生的热量和烟雾直接作用于人体特定的穴位上,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艾灸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这一阶段的艾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经络不通等。
2. 中世纪发展阶段在中世纪,艾灸逐渐传入了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方式和技术也有所变化。
例如,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艾灸方法,称为“艾灸法”。
这种方法使用特殊的艾草和独特的灸具,对特定的穴位进行灸热刺激,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3. 现代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艾灸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因此,艾灸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成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三、艾灸的应用情况艾灸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风寒湿痹: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经络的通畅,舒缓疼痛,缓解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不适。
2. 内脏疾病:艾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对一些内脏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妇科疾病:艾灸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
艾灸疗法的原理与作用促进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艾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燃烧艾条或压缩成艾叶,运用火热的刺激作用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
本文将从艾灸的原理及其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艾灸的原理艾灸疗法源于古代中医的独特理论,其治疗效果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
1. 热刺激原理:艾灸通过热刺激作用,可以刺激皮肤和经络,使阳热进入体内达到疾病部位,从而起到调理作用。
2. 气血运行原理: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经络的通畅。
3. 理气祛湿原理:湿气是中医认为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的一种因素,艾灸具有理气祛湿的作用,可以改善湿气阻滞的情况。
二、艾灸的作用艾灸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可以通过燃烧的热量和艾叶的刺激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缓慢的问题。
这对于一些气血不足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2. 调节免疫系统: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艾灸的刺激作用还可以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抗体的产生,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缓解疼痛:艾灸具有独特的止痛作用。
热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刺激胜过疼痛的感受,使人体产生舒适的感觉,从而缓解疼痛。
这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的缓解有着明显的效果。
4. 调节阴阳平衡:艾灸疗法具有较好的平衡阴阳之功效。
通过温热的刺激,艾灸可以促进阴阳之气的相互转化,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这对于一些体内阴阳失衡的人群,如月经不调、失眠等问题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总而言之,艾灸疗法通过热刺激的作用,促进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具有多种多样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然而,对于艾灸疗法的应用,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穴位。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和发展,包括它的起源、传播以及现代应用。
一、艾灸的起源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艾灸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在古代,人们发现通过燃烧艾草对人体进行热疗可以改善健康状况。
二、艾灸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在这些国家,艾灸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在中国,艾灸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艾灸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艾灸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突破。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的提高。
此外,艾灸还可以缓解疼痛、舒缓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等。
四、艾灸的应用艾灸有许多不同的应用方式。
最常见的是直接艾灸和间接艾灸。
直接艾灸是指将艾条直接点燃,然后将燃烧的艾条放在特定的穴位上,以产生热疗效果。
间接艾灸是指将燃烧的艾条放在一定的距离上,使热量透过皮肤渗透到穴位,起到相同的疗效。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关节炎等。
此外,艾灸还可以用于调理女性生理周期、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等。
五、艾灸的注意事项虽然艾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艾灸时应选择艾草质量好、无杂质的艾条。
其次,艾灸时应注意火候控制,避免烫伤皮肤。
此外,孕妇、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
六、结论艾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保健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功能,对许多疾病和症状具有疗效。
然而,在使用艾灸时仍需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艾灸的历史与发展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
通过了解艾灸的起源、传播和现代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古老的疗法来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
古法艾灸操作方法古法艾灸操作方法1、将灸柱点燃,对准穴位,以感觉温热舒适,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灸二十至三十分钟为宜。
艾灸前可在穴位涂抹汉医艾叶精油或者植物精油,以增强药物的渗透性。
2、配合艾炙器具进行艾炙,更安全更便利(艾炙器具配有介绍使用方法)。
艾灸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较大情绪波动后,不宜马上艾灸。
2、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艾灸无论对于养生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要持之以桓。
3、艾灸后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艾灸初期可能出现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
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4、艾灸过程中应注意室内通风情况,避免着凉。
5、艾灸前后都要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6、温和灸时,艾灸条燃后的烟灰温度也很高,注意不要接触皮肤或衣物。
7、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8、掌握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眼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9、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量、小剂量,以后再加大剂量,如用小艾柱,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小一些。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10、防止晕灸。
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现象,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止,并躺下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1、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大人或儿童,将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确保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疗效。
12、艾灸后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食用油腻生冷的食物。
如果是保健养生,可以灸中脘、关元、腰阳关、足三里四个重要穴位。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熏烤。
距离2-3厘米,温度适宜,要勤刮灰,注意不要烫伤。
13、不能接触皮肤;14、开始要有二厘米的距离。
根据自己的忍受能力和局部充血红晕的情况,调整艾条的距离,如果不赶时间的话,最好距离稍远一点,灸的时间长一点,效果也会好一点;15、距离可以时近时远,就是见热了就拉开一点,感到不够热又靠近一点,总之,以不灼伤皮肤为原则。
古法养生——艾灸
(电视片解说词)
什么是对身体最重要的能量我们如何利用神奇的艾草为什么艾灸疗法如此神奇
艾灸,一种无毒副作用的绿色原生态疗法,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草与艾灸
艾,一种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种草,样貌非常普通,在中国南北方的农村,田头野地随处可见。
端午前后,这种草从地里被采进信守传统习俗的人家,默默为人辟邪祈福。
在中国南方,广东客家人喜欢用它的根煲汤,祛风暖胃;安徽农村地区,产妇们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达到理气血、逐寒湿的作用。
而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夜晚,焚烧这种草以驱赶蚊蝇是最常见的景致。
这种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提到艾灸这种治疗方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是说很多针药无愈的病症,艾灸能够治愈。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说艾能续命,艾能补肾。
艾灸是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不用服药,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绿色原生态疗法。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艾灸成为常规常法而载诸典籍,经历了漫长的试验、研究、发扬,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
故而中国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
故而养生贵在保养阳气、强壮阳气。
艾热之热,非其它发热的物质所能比拟。
“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
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络的功能。
艾火连续的燃烧传递,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用。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它药材和其它各种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等等与艾作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中文的“艾”字,“乂”本意为治理恢复如初的意思,古代又称年轻美丽的少女为少艾,正是艾的医疗之用的理想外延。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奇邪何来疾病何来人体本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整体,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阴阳失调。
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某种病理产物的积滞,这种积滞的病理产物,如果能及时找到出路,病势则必然受到顿挫而走向痊愈。
中医工作者了解到,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种经络现象,就像在一台运转的发电机身上,在金属导线上有电压和电流,十二经络和三百六十五穴是人体脏腑各官能官与官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驿站和通路。
健康的生理状态,内脏器官通过经络体系与身体表面的穴位气孔息息相通。
在病理状态下,穴位气孔又是宣泄病理产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针灸一样,都是在人体内部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以特定是因子,人工激发感传作用,使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恶性循环得以遮断和阻滞,从而达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针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双重作用。
只不过,从某些意义上讲,艾灸的作用是补多泻少,针灸是作用是泻多补少。
针灸主通经脉,不能补元阳。
艾灸法是先补而
后泻。
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
“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是艾灸疗法对这些中医基本原则的灵活运用。
古人强调养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至少在日常习惯上,“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我们现代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已太难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的环境,加上不恰当地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贪食生冷食物,经常身体保温不当、熬夜等等,人体健康所倚赖的阳气,容易被加速损。
增加炉膛中的生命之火,变得越来越为现代人所需要。
艾灸能治哪些病
艾灸适应范围广泛,既适宜体弱病久的慢性病人,也适宜体壮病新的急性患者,对热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
元气虚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差,服药治疗,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很多药物还必须耗用元气才能发挥作用。
长期服药而不及时恢复和补充元气,又必然更损伤元气。
艾灸法,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络以增补能量、提高正气、通调经络,祛病除邪。
象肾虚、失眠、虚胖、贫血,各种慢性妇科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等对于西药来说的不治之症,通过重灸关元等穴位,都可以治愈。
灸关元是以后天补先天为道理,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固定规律的,令元气逐渐充足,“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
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不必人为再去调整。
人体内自有大药!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六脏六腑共有募穴十二个,艾灸募穴,可以治疗本脏腑的病症,像用一股强气流去疏通经脉。
同时,总闸开闸放水去冲刷病灶,效果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冒的时候,可以取灸大椎穴,效果非常快,把大椎穴灸到皮肤发红发潮为佳。
每次操作做到微微出汗效果最好。
预防经常性感冒,艾灸也很有效果。
可以用温和灸的方式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现代人胃肠不适的很多,一般性肠胃问题,可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不论胃热畏寒,都可以灸中脘。
一般人无法记住太多的穴位,但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长期温灸之,就能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
这四大养生穴位是: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门穴。
不知道穴位怎么办哪里不舒服灸那里,用艾灸直接作用于不舒服的患部,古人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
也可以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处取穴,我们称之为就近取穴。
艾灸养生有什么讲究
人体随时在消耗,虽说我们随时可灸,但艾灸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值得大家注意。
艾灸后都要注意什么
艾灸后一小时之内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后要比平时多喝一些温开水,以协助排毒,但决不能喝冷水和冰水;
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呢孕妇、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以及嫉妒衰竭,无自制能力者不适宜艾灸。
一些特殊部位以及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为什么有些人艾灸后会出现疾病加重的反应
比如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
那些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这时候免不了会有各种反应。
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足够多的正气,病邪就会逐渐地出离体外。
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者有胃脘部不适,这有可能因为肝部隐患或胃脘部有疾病。
艾灸会主动帮助我们去调整。
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妇科方面的隐患,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
艾灸等等通窜功能就是在告诉我们,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
只要你调动的好,相关部分都会齐心协力一起工作。
每个人有不同的“经络敏感度”,所以灸感的个体差异非常大,青壮年人的灸感,往往
较老年人强和快。
女性的感传也容易比男性高。
《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
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所以施艾需用陈年艾。
这是历代医家反复强调的。
如何分别艾条和艾绒的优劣
主要从绒、色、味、烟四个方面入手。
我们到市场上挑选艾条、艾绒,可以看到新艾的颜色发青、暗,点着以后活力强烈,燃烧时烟气发青、发黑,比较呛人;好的陈艾,则颜色土黄或金黄,烟的颜色是淡白,不浓烈,燃烧后烟雾由下而上缭绕,气味温和有艾香,不刺鼻,渗透力强,灸治效果比较好。
现代的温和灸疗法:
由于对艾灸养生的重视,现代条件下已经开发出许多艾灸器械。
使用艾叶加工而成的艾条和各种温灸器具,因为一般都不会破损皮肤,安全稳妥,被称之为“温和灸”。
常用的大致有两种用法:
(一)手持移动法
点燃艾条,手持艾条对准穴位或患痛处,移动熏烤,用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之诸多手法,病人可长期自灸。
(二)工具支持法
目前,已有各种各样的现代温灸器,有手持的,有绑缚式的,目的均是为了缓解直接灸的烧灼痛与手持法的疲劳。
哪怕隔着衣服灸疗,也能使得渗透力源源不断地发生作用。
艾灸在世界上的传播与运用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古法艾灸不仅在我国深受重视,而且被多个国家追捧应用。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染病肆虐日本,一位名叫原志免太郎的人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国民三里灸运动”,大大提高国民免疫力。
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有一个艾灸的片段,长今的养父严重晕船陷入昏迷,长今考虑再三选用了艾灸为其治疗,养父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可见那时,艾灸疗法已经相当普遍,且以一种简单、安全的方式造福人民。
不仅如此,十七世纪左右艾灸疗法传到了欧洲,德国人甘弗在其着作《海外珍闻录》中,明确主张用艾绒施灸,且附注了一幅图,标明了施灸的穴位和适应症等。
将艾灸运用较为出色的是拿破仑军中的外科主任拉兰,自此,神奇的艾灸在欧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
但愿每一个现代人,都能从我们祖先的医学智慧里吸取营养,通过实践艾灸这种古法,让自己、家人和朋友都真阳充足,脏腑功能强健,最大减少疾病。
愿每一个人都能尽享自然寿命,能够更健康、更好地体验生命的真义,广行利济群生的事业!
(湖北乔桑八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