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板集热储能相变传热的数值模拟
- 格式:pdf
- 大小:287.96 KB
- 文档页数:5
太阳能储能地板设计及传热模型仿真分析周玉成;宋明亮;马岩;杨春梅;张佳微;邓英健;蒋婷【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18(054)011【摘要】[目的]提出一种新型太阳能储能地板供暖系统,为家用型供暖地板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方法]首先介绍太阳能储能地板总体结构和构成,基于三维软件绘制太阳能储能地板供暖系统的三维实体;然后分析太阳能储能地板的工作原理和传热过程,对室内地板供暖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热平衡关系对太阳能储能地板供暖系统中的铝芯-地板-保温层系统传热数学模型,对各控制单元的数学关系模型进行离散化,采用MATLAB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得出铝芯和地板截面的温度分布云,并结合ANSYS软件对铝芯-地板-保温层系统进行仿真,得出系统温度分布云.[结果]由铝芯温度分布云可知,铝芯宽度方向温度传热速度不同,长度方向温度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总体温度大于30℃的比例较大,且温度分布在40℃左右的区间也较大,铝芯的传热效果较好.通过Origin 9.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铝芯板材2 m处宽度方向温度分布二次曲线,其相关系数R2=0.989 5,值接近1,曲线拟合效果较好.从地板截面温度分布云可知,地板传热速度较慢,与自身导热系数有关.经过ANSYS软件模拟仿真求解,得到太阳能储能地板供暖系统的温度分布情况,地板面温度分布基本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最后稳定在24℃左右.试验分析表明,随着时间增加,地板面温度不断升高,升温50 min 时,地板面最低温度为20.5℃,拟合度为85.42%,模型准确度较好.[结论]本研究所设计的太阳能储能地板,经模型建立、温度分布仿真及试验验证,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度较高,可为太阳能储能地板设计和研究提供一定思路,有利于新时期太阳能储能地板的发展利用.【总页数】9页(P149-157)【作者】周玉成;宋明亮;马岩;杨春梅;张佳微;邓英健;蒋婷【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济南250101;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72;TU111【相关文献】1.太阳能热泵相变储能复合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J], 王长宁2.基于形状因子的辐射地板传热量计算等效热阻模型∗ [J], 吴小舟;赵加宁;王沣浩3.基于效能-传热单元数法的地板传热结构设计 [J], 李清清;陈超;张叶;邵宗义4.基于太阳能利用的储能缓释地板模块的研制 [J], 邹越;韩健5.基于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的相变储能地板联合供暖系统 [J], 刘净净;蒋绿林;傅杰;蔡佳霖;卢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变蓄能抗冻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设计与研究赵静;王智平;王克振;陆鑫;张楠;寇宗丽【摘要】提出一种具有抗冻功能的相变蓄能太阳能平板集热器.该集热器在吸热板与保温层之间增加了一层相变潜热大、相变温度为277.15~281.15 K的相变蓄能材料.根据该集热器的传热机理,给出计算相变蓄能层设计厚度的公式.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该集热器的三维非稳态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集热器的出口温度及其内部水的最低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环境温度最低日,相变蓄能抗冻集热器内水的最低温度高于275.15 K,能很好地起到抗冻作用;相变蓄能抗冻集热器与相同结构的普通集热器相比,冬季阴天和晴天代表日的净得热量分别高1.3 MJ/m2和0.7 MJ/m2.【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7)010【总页数】7页(P3575-3581)【关键词】相变蓄能层;抗冻;数值模拟;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作者】赵静;王智平;王克振;陆鑫;张楠;寇宗丽【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13;TK519随着太阳能热利用的快速发展,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将太阳能集中转换为热能的部件,其传热过程分析[1−3]和结构优化设计[4−6]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重视。
在低温工况下,平板集热器常因其内部传热工质水结冰膨胀而损坏。
目前常用的防冻方法主要有用循环介质作传热工质的双回路系统、强制循环系统和排空系统[7]。
蛇形流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数值分析曹丽华;张来;姜铁熘【摘要】为了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和减小占地面积,对传统的平板集热器流道进行改进,把整体空腔流道改为蛇形流道.利用CFD软件对蛇形流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集热器入口流速对集热器出口温度和集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蛇形流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内部特殊的流道为空气提供有效的漩涡生成场所;入口速度越大,漩涡越大;相邻两气腔内的漩涡越近,集热效果越好.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集热器效率明显增加直到稳定.该模型下的集热效率最高能达到0.76.集热器出口温度随入口流速的增加逐渐降低直到稳定,稳定温度下对应的最低流速为4 m/s,并且出口温度随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期刊名称】《东北电力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01【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蛇形流道;数值模拟【作者】曹丽华;张来;姜铁熘【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13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是将太阳辐射在其表面上的太阳能传给其内部工质(空气)转化为空气热能的装置[1~2].现阶段我国主要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用在热发电(高温)、化工(中温)、取暖(低温)等领域.其中,在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供暖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25%,在我国寒冷地区该比例可达到50%[3].我国大部分采暖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2/3地区年辐照总量大于5020 MJ/m2,年日照时数在2 200 h以上.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太阳能技术的发展、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目前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对太阳能平板空气集热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孙可亮等[4~5]分析了环境温度、入口温度对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的影响.胡鹏飞等[6]提出地热-太阳能联合发电,利用太阳能提高地热资源的焓值.Rustum等[7]对二维水平翅片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了模拟.王武等[8]运用TRNSYS仿真平台模拟了主、被动双效太阳能集热器的采暖过程.王金平等[9]分析了集热器的瞬时效率随传热工质温度的变化.高志强等[10]分析了关键运行参数和结构参数对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卢郁等[11]引入效率因子,对带有翅片的集热器进行理论计算和模拟得出效率因子随焊缝宽度的关系.该文通过对集热器流道的改进,将整体进出式结构改为蛇形流道式结构以强化传热,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传热效果和计算了集热效率.1 太阳能集热器的物理模型本文研究的带有金属隔板的蛇形流道平板集热器,如图1所示.集热器长722.4 mm、宽500 mm、高45 mm;金属隔板8个,每个隔板长450 mm、高45 mm、厚0.3 mm;隔板间隔80 mm.底部及四周保温层厚度为15 mm.空气从集热器入口流入集热器,绕过各个肋片板,呈蛇形往前流动,直至从集热器出口流出.空气在集热器内充分吸收来自太阳能吸热板的热量,达到集热效果.图1 蛇形流道平板集热器的立体图蛇形流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优点在于:(1)通过在集热器内部设置肋片将集热器分割为蛇形流道,增加了工质在集热器中的流程和增加集热时间,从而提高集热器出口温度.(2)相对于普通的集热器,蛇形流道集热器能增大工质的有效吸热面积和减小散热面积,从而提高集热器的效率.(3)对于相同容量的集热器,蛇形流道平板集热器的安装场地小,占地面积小.2 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学模型2.1 控制方程吸热板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热量,其中绝大部分传递给流进集热器的工质即空气;另外一部分通过导热、对流或红外辐射散失到环境中.在模拟的过程中,将吸热板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等效为吸热板的内热源.计算域内工质的流动和热量传递满足以下控制方程:连续性方程;(1)动量方程p+;(2)能量方程T=·(KT)+Sk;(3)式中:为速度,m/s;ρ为密度,kg/m3;p为压力,Pa;为重力加速度,m/s2;为应力张量,N/m2;cp为定压比热容,J/(kg·K);T为热力学温度,K;K为导热系数,W/(m·K);Sk为体积热源的源项,W.采用(DO)辐射模型模拟平板空气集热器内部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作用.运用离散坐标求解空间坐标系下的辐射强度的输运方程,对于光谱辐射强度其辐射传播方程为,(4)式中:为位置向量;为方向向量;为散射方向;λ为辐射波长,m;aλ为光谱吸收系数,1/m;n为折射系数;Ibλ为由普朗克定律确定的黑体辐射强度,W/m3;Φ为相位函数;Ω′为空间立体角,sr.采用标准κ-ε两方程湍流模型模拟流道内的湍流流动.2.2 能量平衡方程其能量平衡方程为QA=QU+QL+QS,(5)式中:QA为单位时间内吸热板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W/s;QU为单位时间内集热器的有用输出能量,W/s;QL为单位时间内集热器的热损失,W/s;QS为单位时间内集热器存储的能量,W/s.QA=AC(τα)GT,(6)式中:Ac为集热器的有效吸热面积,m2;τα为总辐射的透过率和吸收率的乘积;GT为吸热面上的总辐射强度,W/m2.QU=ACmcP(To-Ti),(7)式中:m为通过集热器内单位截面积工质的质量流量,kg/(m2·h);cP为工质的定压比热容,J/(kg·K);To及Ti分别为工质流经集热器出口和入口温度,K.QL=ACUL(TP-Ta),(8)式中:UL为集热器总热损失系数,W/(m2·K);TP和Ta分别为吸热板和环境温度,K.Qs=Ccdt/dτ,(9)式中:Cc为集热器的热容量,J/℃;τ为时间,s;t为温度,K.2.3 集热器的瞬时效率η集热器瞬时效率η即为稳态或准稳态下,规定时段(常为5 min~15 min)内,传热工质从太阳能集热器获得的能量与同时段下集热器吸热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之比,即η=QU/Ac(τα)GT.(10)3 数值模拟计算3.1 模型和网格划分运用Fluent软件对蛇形流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数值模拟.采用Gambit建立模型,模型尺寸如图1所示,并且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本文利用高质量的六面体结构网格,经过网格无关性验证,100万网格已经满足计算要求,此后改变网格数量对计算结果基本无影响.最终取网格数量为101.2万.3.2 计算方法采用DO辐射模型模拟流道内部各个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辐射热源采用附加源项法,将热辐射及太阳能辐射强度作为吸收面的体积热源,并假定表面温度均匀.3.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入口边界为速度入口边界、出口边界为自然出流.上表面为玻璃盖板,其密度为2 500 kg/m3、比热容为840 J/(kg·K)、导热系数为0.76、太阳能透射率为0.9、吸收率为0.06.下表面为吸热板,其密度为2 719 kg/m3、比热容为871 J/(kg·K)、导热系数为202.40、太阳能吸收率为0.95.吸热面以下均为保温层,并假定保温层为绝热层.空气入口初始温度288 K,环境温度301.15 K,环境风速为2 m/s.4 模拟结果及分析4.1 集热器内空气流动状况蛇形流道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内空气从入口流入沿直线朝前流动,当遇到第一个180°弯道时气流主流改变运动轨迹,偏转180°继续向前流动,在转弯处产生漩涡,漩涡区为低压区.继续向前流动的过程中重复前面过程转向形成漩涡继续向前流动,直到从集热器出口流出.由Dittus公式换热系数由于工质气体pr为1、n为0.4,定性温度取可视为定值,得换热系数α与雷诺数的0.8次方成正比.图2 入口速度不同时的集热器内空气流动流线图不同入口速度时集热器内的空气流动流线图,如图2所示.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加,流道内出现的漩涡越明显,相邻两漩涡距离越近,重合度也越高,即产生了更大的扰动,破坏了流体边界层,使得雷诺数增大从而使换热系数增加,换热效果变好,漩涡区域温度明显较高.4.2 集热器水平中心面温度分布云图入口速度不同时的集热器中心水平面温度分布云图,如图3所示.工质流入集热器后,慢慢被加热直至流出集热器.随着空气流速的加大,集热器出口温度明显降低,且在流道内部沿左侧内壁的温度较右侧高.结合图2的分析,这是由于漩涡一般都发生在左侧内壁附近,漩涡的发生使其局部雷诺数变大,更趋于紊流,换热系数增加换热效果明显.但是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工质在流道内部停留时间变短,加热时间减少,从而使得出口温度降低.图3 入口速度不同时的集热器中心水平面温度分布云图4.3 集热器出口温度随入口速度的变化集热器出口温度随入口速度变化规律图,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一定辐照强度下,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集热器出口温度急剧降低,直到入口流速增加到一定值时出口温度下降的速度减小,最后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集热器出口温度趋于稳定.由对流换热公式q=α(tw-t),热流密度与对流换热系数成正比,而对流换热系数随速度增加而增大.开始阶段入口速度不大时,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加换热系数增加并不明显,但是随着速度的增加吸热时间却明显降低.当速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对流换热系数增加的幅度较大,换热效果变好多吸收的热量抵消一部分由于吸热时间减小而少吸收的热量而使得出口温度下降且速度降低.4.4 集热器出口温度随辐射强度的变化集热器出口温度随辐射强度变化规律,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集热器出口温度随辐射强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吸热板接收到的能量增加,温度升高,内热源加大,从而出口温度提高.在入口速度为0.4 m/s,辐射强度为1 000 W/m2时出口温度最高能达到329.36 K.在同一辐射强度下,随入口速度的增加,工质在流道内部吸热时间变短,导致出口温度降低.图4 集热器出口温度随入口速度变化规律图图5 集热器出口温度随辐射强度变化规律图图6 集热器效率随入口速度的变化规律图4.5 集热器效率随入口速度的变化在辐射强度为1 000 W/m2时,集热器效率随入口速度的变化规律,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得出,速度增加不大的阶段,集热器效率随入口速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该阶段换热系数增加换热效果明显而且输出工质流量加大.当速度增大到4m/s时,效率达到最大,此时最大效率为0.76.随着入口速度继续增加,吸热面接受的能量一定,产热量也一定,再增加工质流量效率变化缓慢基本稳定在0.76.5 结论(1)蛇形流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内部特殊的流道为空气提供有效的漩涡生成场所,入口速度越大,漩涡越大;相邻两气腔内的漩涡越近,集热效果越好.(2)随着集热器入口速度的增加,集热器出口温度降低.当速度小于4 m/s时,随入口流速增加,出口温度的降低速度较大;当入口速度增加到4 m/s以后,出口温度降低的速度减小,直至稳定.(3)当入口流速固定时,集热器出口温度随表面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表面辐射强度为1 000 W/m2,入口流速为0.4 m/s时,集热器出口温度能达到329.36 K.(4)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加,集热器效率增大,增大的幅度随入口速度的增加而慢慢降低,最大效率能达到0.76.参考文献[1] 范海燕,迟炳章.太阳能热器及其适用性浅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30(3):118-121.[2] 朱冬生,徐婷,蒋翔,等.太阳能集热器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2,36(10):1582-1584.[3] 韩宗伟,王一茹,阿不莱提依米提,等.太阳能热泵相变蓄热供暖系统参数影响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5,36(8):2028-2035.[4] 孙可亮,朱跃钊,杨谋存.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稳态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6,31(4):117-126.[5] 孔祥强,林琳,李瑛,等.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模拟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3,34(8):1404-1409.[6] 胡鹏飞,李勇.地热-太阳能联合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5,35(5):41-45.[7] I.M.Rustum,H.M.Soliman.Numerical analysis of laminar mixed convection in horizontal internally finned tub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1990,33(7):1485-1496.[8] 王武,季杰,于志,等.一种主被动结合的太阳能空气采暖模拟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5,36(6):1331-1336.[9] 王金平,王军,张耀明,等.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传热特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7):185-191.[10] 高志超,隋军,刘启斌,等.30m2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31(4):541-544.[11] 卢郁,于洪文,丁海成,等.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数学建模及模拟[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3):293-297.。
套管式太阳能相变蓄热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李俊毅;王继芬;谢华清
【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1)1
【摘要】因太阳能相变蓄热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我国目前的能源发展要求,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而太阳能具有间歇性、不稳定等特点增加了其利用的难度。
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套管式相变蓄热器进行模拟,探究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在太阳能相变蓄热器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添加膨胀石墨可大幅度提升太阳能蓄热器的蓄放热效率。
相比于传统石蜡蓄热,在入口速度、环境温度等初始条件相同时,添加质量分数为20%的膨胀石墨的石蜡蓄热时长缩短了91.11%,起到强化传热的效果。
该研究为研制太阳能热水器、高效换热器及建筑节能和其他领域的热能储存等提供重要参考。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李俊毅;王继芬;谢华清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02
【相关文献】
1.套管式相变蓄热器强化传热研究
2.采用肋片强化相变蓄热器传热的模拟分析
3.肋片强化管壳式相变蓄热器传热的模拟分析
4.新型套管式相变蓄热器结构优化及传热研究
5.太阳能螺旋槽管相变蓄热器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阳能热发电用高温相变蓄热器的数值模拟崔海亭;孙坤坤;李宁【摘要】对采用单级相变材料(PCM)蓄热的太阳能热发电用高温相变蓄热器的蓄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采用单级蓄热时熔化过程中PCM温度和液相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及不同时刻液相率的分布云图.通过对曲线和云图的分析,在保证蓄热量的前提下,提出了采用3种PCM级联蓄热的高温相变蓄热器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蓄热性能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级联蓄热的方案减小了蓄热的总时间,且有效地降低了单级蓄热末期“死区”对蓄热性能的影响,使PCM的液相率分布更加均匀,为太阳能热发电用高温相变蓄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6页(P219-224)【关键词】太阳能;太阳能热发电;高温蓄热器;相变蓄热;数值模拟【作者】崔海亭;孙坤坤;李宁【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聚光器将太阳辐射能聚集起来产生热量,并通过换热装置提供高温高压蒸汽,驱动热机发电,从而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1]。
但是由于太阳能是一种间歇性能源,既有昼夜之分,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为了保证热发电系统稳定运行,太阳能热发电站通常采取蓄热措施,在傍晚和云遮时依靠储存的热量来发电[2]。
蓄热系统是太阳能热发电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站运行时起着容量缓冲、稳定负荷和调节工况的作用[3],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热发电站的正常运行,因此建立蓄热系统的物理模型,并对其蓄放热特性进行研究,是提高太阳能热利用效率的必要前提[4]。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影响蓄热器蓄放热性能的蓄热材料以及蓄热器的结构进行了较多的研究[5-9],但对蓄热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单级相变材料(phase changematerial,PCM)蓄热的前提下进行的蓄热体的外形设计及蓄热器整体结构的设计上[10],对PCM在蓄热器内的熔化情况对蓄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的研究较少。
相变材料蓄热过程强化数值模拟研究相变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热学性质的材料,其在相变时可以吸收/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能量储存、温控系统等领域。
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强化数值模拟研究对于材料的设计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相变材料蓄热模型的建立: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数值模拟首先需要建立相变材料的热传导模型和相变模型。
其中,热传导模型可以采用传统的热传导方程,考虑相变材料的热传导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相变模型则可以采用双曲线模型、融化模型等,用于描述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等参数对于热传导过程的影响。
2. 数值求解方法: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可以采用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数值求解方法。
这些方法需要将相变材料的计算域离散成网格,并通过迭代求解离散化方程组,得到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
此外,针对相变过程中出现的固-液界面的追踪问题,也可以结合相场模型和格点法等技术进行求解。
3. 相变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模型:由于相变材料在蓄热过程中会产生能量耗散,因此在数值模拟中需要考虑能量平衡以及能量损失。
这涉及到热辐射、对流传热等与材料周围环境的热交换过程,以及相变界面能的耗散、多相材料的热融合等内部过程。
4. 相变材料性能参数的数值优化:相变材料的性能参数对蓄热过程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这些参数进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相变温度、不同相变材料厚度等参数对蓄热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设计参数。
5. 实际应用场景的数值模拟研究:除了对相变材料的基本性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外,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例如,在太阳能利用领域中,可以模拟相变材料在太阳辐射变化下的蓄热性能,以优化太阳能储热系统的设计。
总之,相变材料蓄热过程强化数值模拟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课题,需要涉及热传导、相变、能量耗散等多个方面的模型和参数。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深入理解相变材料的蓄热机制,为其应用提供有效的设计和优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