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作用的种类和作用机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24.00 KB
- 文档页数:27
草甘膦作用机理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内吸传导性较强,能够通过植物叶片和非木质化的植物茎杆吸收,传导到植物全株的各部位,特别是根部。
基于草甘膦的除草剂可以抑制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一种特定的酶--EPSP(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随后植物就会变黄,并在数天或数周的时间里死亡。
百草枯作用机理
百草枯为速效触杀型灭生性季胺盐类除草剂。
有效成分对叶绿体层膜破坏力极强,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很快中止,叶片着药后2-3小时即开始受害变色,百草枯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绿色组织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但无传导作用,只能使着药部位受害,不能穿透栓质化的树皮,接触土壤后很容易被钝化。
不能破坏植株的根部和土壤内潜藏的种子,因而施药后杂草有再生现象,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吸作用,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使其枯死。
2,4-D丁酯作用机理
2,4-D丁酯为苯氧乙酸类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
药液喷施到杂草茎叶表面后,穿过角质层和细胞质膜,最后传导到植株各部分。
杂草受害后茎叶扭曲、畸形,最终死亡。
由于
植物之间在外部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差异,对2,4-D表现出不同抵抗能力。
一般双子叶植物降解2,4-D的速度慢,因而抵抗力弱,容易受害,而禾本科植物能很快地代谢2,4-D,而使之失去活性。
因此,该药在禾本科植物小麦和双子叶杂草之间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除草剂分类及作用原理一、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1)作用机理: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是生物合成支链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中的一种关键酶。
在对ALS抑制和支链氨基酸生产的反应中造成植物死亡,但是毒害过程的发生顺序尚不清楚。
(2)化学结构类型: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嘧啶水杨酸类、三唑并嘧啶类和磺酰氨基羰基三唑啉酮类。
(3)通性:土壤和茎叶处理均可;均防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以及阔叶类杂草;多哺乳动物毒性低;较难淋溶。
咪唑啉酮类和三唑并嘧啶类通过茎叶和根吸收后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积累于分生组织,在土壤中不易挥发和光解,残效期长,可达半年之久,对后茬敏感作物有伤害;磺酰脲类和嘧啶水杨酸类通过植物根、茎、叶吸收后,在体内向下或向上传导,迅速分布全株,在土壤中降解速度快。
(4)有效成分:烟嘧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酰嘧磺隆、乙氧磺隆、啶嘧磺隆、氟吡磺隆、苄嘧磺隆、吡嘧磺隆、氯吡嘧磺隆、环丙嘧磺隆、砜嘧磺隆、甲嘧磺隆、噻吩磺隆、苯磺隆、氟唑磺隆、三氟啶磺隆、甲氧咪草烟、甲咪唑烟酸、咪唑烟酸、咪唑乙烟酸、咪唑喹啉酸、氯酯磺草胺、双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五氟磺草胺、啶磺草胺、双氯磺草胺、双草醚、嘧啶肟草醚、嘧草醚、环酯草醚、嘧草硫醚。
二、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1)作用机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催化脂肪酸合成中第一步。
据推测,ACCase 抑制剂类除草剂通过阻碍用于构建细胞生长所需新膜的磷脂的生成,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由于对ACCase的不敏感性,阔叶杂草对环己烯酮和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具有天然抗性。
类似的,一些杂草存在自然耐受,也是由于对ACCase缺乏敏感性。
如今,已经提出了另一种作用机制----破坏细胞膜的电化学势,但对于这一假设仍存在疑问。
(2)化学结构类型:芳氧苯氧丙酸酯类、环己烯酮类和新苯基吡唑啉类。
(3)通性:为内吸传导型除草剂,以茎叶处理为主,该类除草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仅对禾本科杂草有效,而对阔叶杂草无效;在环境中降解速度快;较难淋溶;对哺乳动物毒性低;芳氧苯氧丙酸酯类和环己烯酮类由植物体的叶片和叶鞘吸收,韧皮部传导,积累于植物体的分生组织内;杂草对芳氧苯氧丙酸酯类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