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作用机制(2013年7月21日)
- 格式:docx
- 大小:20.47 KB
- 文档页数:2
2013年草甘膦行业分析报告2013年7月目录一、受益于高粮价,2013 年全球农资需求旺盛 (4)1、“供应紧张+库存低位”助涨国际粮价 (4)2、全球各国加大对农业补贴,提升农资产品需求量 (5)3、农药作为农资产品,是农业丰产的重要保证 (7)二、草甘膦是应用最广、份额最高的除草剂品种 (8)1、草甘膦主要用于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非耕地 (8)2、草甘膦具有广谱灭生性、低毒环境友好等特性 (9)(1)独特的作用靶标与作用机制 (9)(2)良好的内吸性和极宽的杀草谱 (9)(3)杂草不易产生抗药性 (10)(4)对人类、生态和环境表现友好 (10)三、需求端:转基因作物推动草甘膦需求稳定增长 (10)1、预计2013~2015 年草甘膦需求量增速至少为8~10% (10)2、转基因作物角度:玉米和油菜转基因化率低,有较大提升空间 (12)3、转基因耕地面积角度:转基因作物耕地面积占比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 (13)4、转基因种子方面:转基因种子销售良好,预示草甘膦未来需求量大 (15)四、供给端:环保政策趋严,中国草甘膦供给收缩 (17)1、中国占据世界草甘膦70%产能,是出口大国 (17)(1)中国是草甘膦出口大国 (17)2、生产工艺:未来IDA法将成为中国草甘膦生产主流工艺 (17)3、环保压力:环保政策将压缩产能,提高生产成本 (19)(1)环保政策日趋严格 (19)(2)57号文将有效压缩产能,提高生产成本 (20)(3)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出台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法则 (22)4、环保趋严有效压缩供给,草甘膦价格步入中长期上扬通道 (22)(1)草甘膦行业过渡到补库存阶段 (22)(2)草甘膦价格步入中长期上涨通道 (23)五、中国主要草甘膦生产企业 (23)1、扬农化工:草甘膦工艺优势+如东项目,支撑公司业绩高增长 (23)(1)草甘膦生产工艺优势明显 (24)(2)凭借拳头产品,菊酯业务保持稳定增长 (25)(3)2014~2015 年如东项目,为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源 (25)2、江山股份:最为受益草甘膦价格提升,业绩弹性最大品种 (26)(1)产业配套完整,坚持环保理念 (26)(2)公司不断优化生产工艺,草甘膦业务业绩增长迅速 (26)(3)草甘膦业务外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27)3、沙隆达A:中国草甘膦与百草枯优质龙头企业 (27)(1)中国农药龙头企业 (27)(2)草甘膦成公司主要增长动力 (28)(3)百草枯迎来新发展机遇 (29)4、新安股份:国内草甘膦与有机硅双龙头企业 (29)(1)受益草甘膦价格上扬,公司农药利润增长迅速 (29)(2)配套草甘膦生产,有机硅业务成本优势明显 (30)一、受益于高粮价,2013 年全球农资需求旺盛1、“供应紧张+库存低位”助涨国际粮价国际粮农组织和FAO 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 世纪后人均耕地锐减,2030 年人均耕地将从2011 年的0.51 公顷/人降至0.38 公顷/人,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除草剂(herbicide)是一种用于控制或杀死杂草的化学物质。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取决于其种类和化学成分。
不同的除草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杂草产生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除草剂作用机理。
非选择性除草剂是广谱杂草控制剂,可以杀死各种类型的植物,包括作物和杂草。
它的作用机理通常是通过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来实现。
a. 草甘膦(Glyphosate)是一种常用的非选择性除草剂。
它通过抑制植物中的类氨基酸磷酸化酶(EPSP酶)来起作用。
该酶在植物体内起着调节氨基酸合成的重要作用。
草甘膦的使用会导致植物无法合成足够的氨基酸,最终导致植物无法生长。
b. 百草枯(Paraquat)是另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
它通过直接与植物的叶绿体中的电子传递链相互作用,引起氧化应激,造成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这会导致植物细胞膜的损伤,导致植物死亡。
选择性除草剂是专门设计用于杀死杂草而对作物没有或只有轻微影响的化学物质。
a. 拉草酮(Lactofen)是一种广泛用于大豆田等作物的选择性除草剂。
它通过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合成来起作用。
拉草酮被吸收到植物细胞中,然后在光合体系II中与植物叶绿素结合,导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受阻,最终导致植物的死亡。
b. 但草除(Fluazifop-P-butyl)是一种常用于玉米田和其他谷类作物的选择性除草剂。
它通过抑制植物草酸的合成来起作用。
草酸是一种重要的能量转移分子,参与植物细胞的代谢过程。
但草除通过干扰草酸合成的途径而导致植物死亡。
微生物除草剂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生物体来控制杂草生长的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除草剂是利用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来控制杂草。
a. 菌核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oae)是一种常见的细菌,用于控制泽泻科的杂草。
它产生一种可能抑制泽泻科杂草的化合物,从而阻止其发芽和生长。
b. 拮抗性真菌(Antagonistic fungus)是一种产生具有杀灭杂草活性的化合物的真菌。
除草剂作用机理汇总
除草剂,也被称为除草药或草甘膦,是用于控制和杀灭杂草的化学药剂。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除草效果。
以下是除草剂的一些常见作用机理:
1.阻断植物生长素合成:植物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除草剂可以阻断植物生长素的合成,从而抑制植物细胞分裂和伸长,导致植物停止生长并最终死亡。
2.阻断叶绿素合成: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色素。
一些除草剂可以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导致植物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死亡。
4.阻断氨基酸或脂肪酸合成:氨基酸和脂肪酸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一些除草剂可以阻断植物氨基酸或脂肪酸的合成,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死亡。
5.干扰细胞壁合成: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保护和支持结构。
一些除草剂可以干扰细胞壁的合成,导致植物细胞壁脆弱,无法正常发育和扩张,最终死亡。
6.干扰DNA或RNA合成:DNA和RNA是植物基因表达的关键分子。
一些除草剂可以干扰DNA或RNA的合成,从而阻碍植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
7.干扰脯氨酸合成途径:脯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植物非蛋白质氨基酸,对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除草剂可以干扰植物脯氨酸的合成途径,导致脯氨酸积累不足,限制植物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除草剂可能具有多种以上作用机理的复合效果。
此外,除草剂的作用机理也可能因植物种类、生长阶段、剂量以及应用方法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和使用方法,并遵循相关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
制作农作物除草剂的原理
农作物除草剂的原理基于阻断杂草的生长和抑制其对农作物的竞争。
主要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阻断光合作用:农作物除草剂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或阻断杂草的光合作用,使其无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从而导致杂草无法合成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最终导致杂草死亡。
2. 干扰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农作物除草剂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干扰杂草内部的生长调节物质(如植物生长素和赤霉素等),破坏杂草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使其无法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
3. 抑制蛋白质合成:农作物除草剂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杂草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破坏杂草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代谢过程,从而导致杂草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4. 干扰细胞膜和细胞壁:农作物除草剂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干扰杂草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外物质的流失,最终导致杂草细胞死亡。
总之,农作物除草剂通过各种机制抑制杂草的生长,并减少其对农作物的竞争,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注意,合理使用农作物除草剂非常重要,以避免对农作物
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除草剂类型及作用机理自1979年氯磺隆开发成功以来,世界除草剂工业便进入了超高效时代,特别是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磺酰胺类、嘧啶水杨酸类等系列超高活性品种的问世,给除草剂新品种开发及化学除草带来了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除草剂类型按化学结构分类,除草剂可分为苯氧乙酸类、酰胺类、二苯醚类、取代脲类、均三氮苯类和五氯酚钠等。
按作用方式,除草剂可分为选择性和灭生性两类。
选择性除草剂,是指有选择性地杀死田间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的一类除草剂。
例如,2,4-D,2-甲-4-氨能杀死双子叶杂草,而对禾本科作物无害;西玛津能杀死玉米地里杂草,而对玉米无害;敌稗能杀死稗草而不伤害禾苗等。
灭生性除草剂也叫非选择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能杀死地里所有植物。
例如,五氯酚钠和亚砷酸钠等属于这类。
按药剂在植物体内移动的情况,可将除草剂分为内吸性除草剂和触杀性除草剂。
例如,2,4-D,西玛津、敌草隆和扑草净等属于内吸性除草剂;除草醚、五氯酚钠等属于触杀性除草剂。
二、主要的除草剂及其作用机理1.苯氧乙酸类主要包括2,4-D,2-甲-4-氯苯氧乙酸和它们的钠盐、胺盐等,这是生长素类除草剂,在低浓度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高浓度下能杀死双子叶植物,但对单子叶植物影响很小。
这类药剂可促进植物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过度分裂和伸长,组织因过度生长呈畸形,从而阻碍物质运输,导致植物死亡。
2.磺酰脲类自杜邦公司于1979年开发成功氯磺隆之后,磺酰脲类除草剂就得到迅速发展,磺酰基所连苯环,可改变成各类杂环,三嗪环亦可改变成嘧啶环衍生物,先后开发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超高效除草剂,到目前已有30多个品种问世,其中杜邦公司开发的占一半以上。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最大特点是高活性,使用剂量通常在5-100g/hm²。
该类除草剂具有极低的哺乳毒性和良好的环境特性。
但进入90年代,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其应用过程中已遇到一些难题,最突出的是残留药害和杂草的抗性问题。
农药的作用机制杀虫剂的作用机制杀虫剂使用后,害虫接触,吞食了药剂,或者通过呼吸而吸进药剂的气体,经过一定时间,即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如兴奋、不停地运动,痉挛、呕吐、腹泻、麻痹直至最后死亡,药剂引起害虫中毒或死亡的原因称为作用机制,或叫毒理。
有机磷杀虫剂主要与突触部位的神经冲动传导,对保证突触部位正常神经传导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碱酯酶产生抑制,使它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功能,从而使得突出后神经仟维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突触部位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受阻塞、中毒昆虫最初出现高度兴奋,痉挛,最后瘫痪、死亡。
高等动物中被抑制的乙酰胆碱酯可以用化学药物使酶迅速恢复,常用的药品是阿托品,解磷定和氯磷锭。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也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但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稍有不同,它的抑制作用是竞争性和可逆性的。
高等动物氨基酸酯类杀虫剂中毒,常用的解毒药品是阿托品。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于轴状突上的神经冲动传导,使正常神经冲动传导受阻塞。
沙蚕毒、巴丹和烟碱等杀虫剂作用于突出后膜上的神经冲动传导,害虫表现为动作缓慢,不能在农作物上爬行落地而死。
阿维菌素主要作用于昆虫或螨类的GABA受体,中毒的昆虫以麻痹为主要症状。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杀菌剂对菌类毒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作用方式是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
杀菌剂破坏菌体细胞结构:1、破坏菌体细胞壁;2、破坏菌体细胞膜;3、干扰菌体细胞代谢除草剂的作用机制1、干扰光合作用;2、抑制色素合成达到除草目的;3、干扰植物激素;4、干扰核酸、蛋白质与类脂的合成。
农药药害的成因分析:一、农药本身的原因:A、使用不合格农用;B、农药本身对某些作物就有毒害作用;C、农药中擅自添加有隐性成分。
二、使用技术:A、选择农药不当;B、混用不当;C、使用剂量不当(浓度过大、重复喷施);D、使用时间及作物生育期不当;E、使用剂型不当;F、人为误用农药;G雾点过大,喷药不均匀。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2003-03-15 16:08:00 来源:除草剂被植物根、芽吸收后,作用于特定位点,干扰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反应,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或死亡。
除草剂对植物的影响分初生作用和次生作用。
初生作用是指除草剂对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的最早影响,即在除草剂处理初期对靶标酶或蛋白质的直接作用。
由于初生作用而导致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影响到植物的其它生理生化代谢,被称着次生作用。
(一)抑制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在光反应中,通过电子传递链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在ATP;在暗反应中,利用光反应获得的能量,通过Calvin-Benson途径(C3植物)或Hatch-Slack-KortschaK途径(C4植物)将CO2还原成碳水化合物。
除草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抑制光合作用: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链、分流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抑制光合磷酸化、抑制色素的合成和抑制水光解。
1.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链约有30%的除草剂是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如三氮苯类、取代脲类、尿嘧啶类、双氨基甲酸酯类、酰胺类、二苯醚类、二硝基苯胺类。
作用位点在光合系统II和光合系统I之间,即QA和PQ之间的电子传递体B蛋白,除草剂与该蛋白结合后,改变它的结构,抑制电子从QA 传递到PQ,使得光合系统处于过度的激发态,能量溢出到氧或其它邻近的分子,发生光氧化作用,最终导致毒害。
2.分流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联吡啶类除草剂百草枯和敌草快等是光合电子传递链分流剂。
它们作用于光合系统I,截获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而被还原,阻止铁氧化还原蛋白的还原即其后的反应。
这类除草剂杀死植物并不是直接由于截获光合系统I的电子造成的,而是由于还原态的百草枯和敌草快自动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根阴离子导致生物膜中未饱和脂肪酸产生过氧化作用,破坏生物膜的半透性,造成细胞的死亡。
3.抑制光合磷酸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商品化的除草剂的初生作用是直接抑制光合磷酸化的。
但有些电子传递抑制剂如二苯醚类、联吡啶类和敌稗等,在高浓度下也能抑制光合磷酸化,使得ATP合成停止。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及安全使用技术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除草剂的常见类型,并总结出了除草剂的安全使用技术,以减少农民劳动强度,降低农作物药害,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关键词:除草剂;作用;使用技术S482.4 : A : 1674-0432(2014)-15-85-11除草剂的发展及使用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草灭灌从手工物理方法发展到化学防除,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自动化的程序。
1941年美国首先合成2,4-D丁酯,意外发现它有防除双子叶杂草的效果,而对小麦、水稻很安全,且用药量小,成本低。
这使2,4-D丁酯在经济上和生物上获得极大成功,开辟了化学除草这一崭新的现代事业,开创了新的化学工业。
随后,各地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除草剂的研究试验。
到60年代,除草剂已发展到100余种,目前全世界生产的除草剂品种多达300种,制剂有6000多种,磺酰脲类、苯握拳羧酸类、三嗪类和酰胺类除草剂是国内市场的主流品种。
在农药市场中除草剂已占47%,1997年世界化学除草面积已达1亿公顷。
2除草剂分类及其作用机理根据作用机理不同,将除草剂分成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根据使用时处理方法的不同,将除草剂分成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和茎叶、土壤处理剂;按照农田类型分,有旱地除草剂和水田除草剂;根据除草剂的化学结构不同,将除草剂分成三氮苯类、磺酰脲类、取代脲类、咪唑啉酮类等。
2.1触杀型除草剂除草剂入植物体后,就与原生质发生牢固的结合,在破坏了组织和器官活力的同时,它本身也被固定在处理部分而不能向其它部位传导。
也就是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
只能杀死杂草的地上部分,对杂草的地下部分或有地下茎的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则效果较差。
主要品种:除草醚、敌草快、百草枯等。
2.2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此类药剂经喷施后,迅速被杂草茎叶吸收,沿着韧皮部中的筛管运经生长旺盛的顶芽,幼叶和根尖,积累于植物体的分生组织区,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代谢,使植物细胞的生长分裂不能正常进行,最后导致植物死亡。
双草醚除草剂的防治对象是什么双草醚如何使用双草醚(Glyphosate)是一种广谱除草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特定酶活性,进而破坏细胞酵素作用,导致植物无法合成氨基酸和DNA,最终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最终死亡。
双草醚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杂草,并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果园以及园林绿化等领域。
1.杂草:双草醚除草剂的广谱性能使其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杂草,如狗尾草、莎草、旋覆花等。
它可以消灭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于地下块茎、根茎和根系的杂草尤其有效。
2.不良植物:双草醚也可以被用来控制不良植物的生长,如一些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外来植物入侵。
双草醚可以阻止它们的生长并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3.作物前除草:双草醚也可以被用于作物前除草,即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利用双草醚来清除田地中的杂草,以保证作物在生长初期能够得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
双草醚的使用方法如下:1.选择合适的时间:通常,在杂草生长期和作物播种、移栽前的7-10天使用双草醚最为有效。
2.选择合适的浓度和剂量:双草醚可以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和草地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浓度和剂量。
一般来说,对于成年杂草,需使用高浓度的双草醚;而对于年幼的杂草,则可以采用较低浓度的双草醚。
3.使用喷雾装置:双草醚通常以喷雾的形式施用于杂草或草地上,因此,需要准备合适的喷雾装置。
在喷雾前,需要将双草醚均匀地稀释和溶解在水中。
4.均匀喷雾:在施药时,需要确保双草醚均匀地喷洒在整个杂草或草地表面上,以保证其有效吸收和作用。
5.注意安全:在使用双草醚时,需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药剂。
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使用说明,确保使用方法的正确和安全。
总之,双草醚作为一种广谱除草剂,在农田、果园和园林绿化中有广泛应用。
在使用双草醚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和草地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浓度和剂量,并注意安全和正确施药方法。
除草剂的药性及使用时需注意的事项发表时间:2013-03-21T14:43:34.45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2月供稿作者:张景东[导读]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除草剂的应用品种和使用面积逐年增加,在使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无棣县水湾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张景东【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除草剂的应用品种和使用面积逐年增加,在使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特对除草剂的药性做出分析。
阐述产生药害后的缓解办法和补救措施。
【关键词】除草剂;影响;应用【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106-02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除草剂的使用在农作物种类和面积上都有明显增加,因而,在大面积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除草效果差,作物发生药害等。
为了广大农民增加一些对除草剂药害相关知识的了解,尽量减少或避免除草剂药害的发生,我们将除草剂药害的产生原因及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供广大农技人员、经销商在指导农民用药或农民直接用农药时参考。
一、除草剂的药性除草剂药害发生在除草剂与作物之间,但又发生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影响除草剂药害有三个方面,即除草剂本身的特性,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或耐药性及施药时和施药前后作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了解这些,对分析作物药害产生的原因,预防和减少药害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一)除草剂与药害相关的特性。
除草剂的特性与除草剂药害的产生、造成的药害类型以及药害发展的趋向有密切关系。
①吸收特性:可将除草剂分成四类。
第一类,以幼芽和幼根吸收为主;第二类,以茎叶吸收为主;第三类,以根系吸收为主;第四类,茎叶和根系均能吸收。
②传导特性:可将除草剂分为四类。
第一类,通过木质部随蒸腾流传导;第二类,通过韧皮部随光和产物流传导;第三类木质部和韧皮部均能传导;第四类,在植物体内不易传导,或只能通过细胞间作有限传导。
③选择性机制: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