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三部曲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从后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孤独从后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孤独【摘要】本文以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为中心,对其主人公的独孤形象进行浅析。
文学属于人类学,自然不能脱离作家本身。
笔者结合夏目漱石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他微妙的情感,试图找寻出作家和作品之间不可割舍的情怀,从而窥视出独孤乃是夏目漱石创作的原动力。
【关键词】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独孤;原动力在文学造诣上,夏目漱石可堪称天才型作家。
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被大众所喜爱。
笔者初次与他的“接触”缘于他的名作《心》。
其中对厌世而独孤的主人公——先生印象颇深。
之后,拜读了漱石的许多作品,不自觉地被卷入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之中。
笔者认为,这种“孤独感”在漱石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以《春分过后》《行人》《心》为代表的后期三部曲尤为突出。
如果仅一部作品也就罢了,而这三部作品无一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孤独感,也就让人感到这绝非偶然了。
于是,笔者试图找出这种孤独感与作家夏目漱石本人的内在联系。
一孤独的人物作品中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笔者认为这缘于作品中的主人公内在都有着孤独的一面。
以下将对这三部作品中的三位主人公的独孤进行探讨。
1 痛苦的须永《春分过后》的主人公须永与千代子青梅竹马,但却从未对千代子有过爱恋之情。
父亲临终前的话让他怀疑起自己的身世,并且这种怀疑与日俱增。
天生敏感的须永渐渐变得神经质。
对母亲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却把自己对母爱的需求转移到了千代子一边。
于是对母亲提出的娶千代子为妻的要求也从不答应。
千代子面对这样的拒绝自然伤心绝望,二人的关系无法继续维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情敌高木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局面,让须永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安。
虽然从未想过娶千代子为妻,但在须永内心却一直将她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此刻的须永油然而生出一种即将失去千代子的痛苦感。
在母亲那儿得不到母爱,而母亲的代替者千代子也将远离自己,此刻的须永感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
也就在此时,须永得知所谓的“母亲”也并非是自己的亲身母亲时,一种被谎言所欺骗的苦楚让他陷入了绝望。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
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
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
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
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
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
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
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
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
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夏目漱石的早期三部曲, 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 三角关系。
要《三四郎》中那个无名无姓的女子, 成为《从此之后》中的三千代、《门》中的阿米。
作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不经意间通过文学表达出来, 这不是偶然的。
从未享受过母爱、缺乏恋爱的体验、没有幸福婚姻的夏目漱石, 在其冷峻的外表下, 有着一颗对人世间的亲情、温情、爱情无比渴望的心。
在夏目漱石早期三部曲之一的《三四郎》中, ———是什么时候初会的呢? 描写了两个爱情故事: 一个是大家所熟悉的小川三———二十年前。
( ) 《三四郎》十一) ( 小说译文均出自参考文献[3 \ 〗四郎和里见美弥子之间的恋爱, 这一朦朦胧胧、似梦中的广田在茂密的森林中, 突然遇到了同20 是而非的恋爱, 在某种意义上是来自乡下的纯朴、木讷的大学生三四郎和在大城市长大的聪明、骄傲年前一模一样的女子, 那女子美貌如初, 一动不动的美弥子之间心理上的角逐。
这一故事是贯穿小说地站在那儿。
现实中的广田是在明治22 年( 1889) , 的主题, 因而评论它的文章很多, 本文不再赘述。
即明治宪法颁布的那一年观看森有礼( 当时的日本另一个爱情故事是人们在阅读该小说时不太注内阁文部大臣, 被刺杀) 葬礼的时候见到那个女子意的广田的恋爱。
在小说几近结尾的时候, 从午睡中醒来的广田对三四郎说: ———我刚午睡的时候, 做了一个有趣的梦。
你说怎么着, 我梦见了生平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子……——, 什么样的女子? —哦——二三岁, 长得很漂亮, 脸上有颗—十痣。
的, 当时她坐在送葬的车子上。
那时的事情广田大都忘记了, 但只记住了那个姑娘, “她当时的模样在头脑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想起来就火辣辣的”20 年后那女子终于在他的梦中复活了, 然而。
广田与那女子在现实中却只有一面之缘。
贯穿于夏目漱石早期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之后》《门》一、生平与创作概述:夏目漱石( 1867 — 1916 )是日本近代最杰出的作家。
浅析夏目漱石后期三部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张佩瑄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5
【摘要】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本文聚焦于其1910年修善寺大患后的第三创作时期的作品,即被称为“后期三部曲”的《春分之后》《行人》《心》。
前期三部作品聚焦于人性和现实的矛盾,而后期三部作品则转向了对“自我”的探讨,强调世间的不幸皆来源于自我意识过剩。
本文将从原文出发,以发表时间为顺序依次探究三部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元素,结合夏目漱石的汉学经历以及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对夏目漱石的影响,探究转变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张佩瑄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
【相关文献】
1.“花园里的机器”——论福克纳后期作品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汽车景观书写
2.探析明治文学作品中“新”女性的精神世界——以夏目漱石早期三部曲中女性形象为例
3.浅析张艺谋作品《长城》中的中国五行哲学元素
4.浅析大广赛公益广告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5.浅析视觉元素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对日本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内在矛盾的揭示而闻名。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和代表性语句:
著名作品:
1. 《我是猫》:这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只名叫“吾輩”的猫的视角,揭示了日本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2. 《坊っちゃん》: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小栗風太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的独特个性。
3. 《三四郎》:该小说以主人公三四郎的视角,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追求自由与社会期待之间的难题。
4. 《草枕》:这是夏目漱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年轻学者的视角,描绘了他在乡村生活中的思考和体验,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追求。
代表性语句:
1. "寂寞也不坏,那样子偶尔独自舒舒服服,也没有不好的。
" ——《我是猫》
2. "世间之事,有时虽如闲云野鹤,然实不可轻忽也。
" ——《坊っちゃん》
3. "人的一生就像坐在汽车上观光,不能自己决定走哪条路线。
" ——《三四郎》
4. "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但我倒不觉得。
岁月是一种很好的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原力,使人恢复精神,身体恢复健康。
" ——《草枕》
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近代日本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三四郎》(1908)、《从此以后》(1909)、《门》(1910),是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小说,通称前《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及故事情节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主题思想上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小说《三四郎》描写青年主人公小川三四郎,由故乡熊本高中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在同学校和社会上各方面人士交往的过程中,他对一切都感到新鲜。
相比之下,自己过去的乡间生活显得多么闭塞而又贫乏。
在大学里,三四郎遇到了同乡野野宫宗八。
他是个知名的物理学家,每天钻在地窖里埋头于科学研究,对交友和恋爱都不感兴趣。
三四即的同窗佐佐木与次郎,是个热爱文学、精力充沛的青年,但又不免流于肤浅。
他还结识了少女美祢子,生活中充满了绮丽的幻想,他爱慕她,却又不敢对爱情采取积极的态度。
美祢子是个富有教养的新型女性,她天真热情,具有独立的判断事物的能力。
但她又看不起平民出身的三四郎,终于同一个上流社会的男人结了婚。
作品还塑造了自由主义者广田先生的形象,他清高自诩,卓然不群,对待人生和社会始终抱以高蹈的批判目光。
从广田先生这个人物身上,读者可以窥见作家本人的影子。
《从此以后》的主人公长井代助是一个无职业的“高等游民”。
他头脑聪敏,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职业只会使人堕落。
他的朋友平冈本是个具有理想的实干家,但在现实面前累遭厄运,生活困顿,精神上一蹶不振。
平冈的妻子三千代,婚前原是代助的女友,代助看到平冈很爱她,便成全了他们。
三年之后,代助发现自已的这一行为并未能给三千代带来什么幸福,便毅然拒绝了父兄通过金钱关系为他包办的婚姻,下决心与三千代一起共同创立新的生活。
如果说《三四郎》中的广田先生对社会的批判只停留在一般的议论和冷眼旁观的立场上。
那么,到了《从此以后》,作者便让自已的人物置身于社会生活的激流之中,使得这种批判更深入、更直接了。
继《从此以后》之后,夏目漱激石于1910年创作了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门》。
夏目漱石主要作品的文学思想夏目漱石原名夏木金之助,是日本现代文学家中的泰斗,他生于1867年,也就是明治维新的前一年,生在一个武士的家庭,明治维新之后家道败落,他从小被送到盐田家作养子。
童年是在养父家中度过的,因为养父母不和,导致他生活异常不快。
他自幼好学,在中学时代就深受汉学的熏染,对汉诗和小说极为爱好,使他后来具备相当湛深的汉文修养,但是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化得加深,社会上兴起了洋学,汉学已不再像往日那样受到重视,因此他决心放弃他所喜爱的汉文改学英语。
1900年,漱石奉命留学英国,三年的海外生活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使他观察现实的眼界明亮起来了,一方面使他能高瞻远瞩来看祖国现实社会,对祖国有了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他接触了英国的社会生活,对所谓的西洋文明产生了批判的看法[1]。
1907年,他辞去了大学教师的职位,做了朝日新闻特约作家。
从此他继续了十年的创作活动,写了十多部长篇小说,1915年夏目漱石去世。
本文主要是对夏目漱石的三部主要作品分析,包括《三四郎》、《从此以后》、《我是猫》。
夏目漱石的三部曲之一《三四郎》写了一位由偏远地方熊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三四郎在东京所经历的事和所遇之人。
三四郎生长在山地僻村,来到东京上大学,在这个全国最好的大学里,他怀着美好的梦想,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与他的梦想将行渐远。
他固有的生活习惯无法融入到青年学生中的激烈聚会讨论中,对于科学、绘画,无法与那些东京的学者、女性有深刻共鸣,对于爱情它更有自己的苦楚,自始至终未对爱恋的美祢子表白,而美祢子一个现实美丽的女孩最终选择了上流社会的男人。
三四郎实际上东京生活中的一个过客。
犹如他认为的那样“三四郎眼前有三个世界,一个遥远,这个世界像与次郎所说具有明治十五年以前的风气,一切都平稳安定一切也都朦胧恍惚”,第二个世界里,有着遍生青苔的建筑,有宽敞的阅读室……,“再看第二世界的人影,大都长着未加着意修整的胡子,走起来有的脸朝上,有的低头瞅着地面。
夏目漱石经典作品推荐人生中最负盛名的小说《我
是猫》
本文导读:
我是猫
夏目漱石代表作
如果非要遴选出代表作的话,那就是小说类的《我是猫》、青春三部曲《三四郎》——《心》——《从此以后》;笔记类的《玻璃窗内》、《修缮寺日记》、《回忆种种》。
其他的诸如《草枕》、《虞美人草》、《梦十夜》等等也是不错的小说小品文字。
我是猫
《我是猫》简介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这部作品写于1904年至1906年9月,1905年1月起在《杜鹃》杂志上连载,不久,编成上、中、下三册出版。
夏目漱石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
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
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小说通过猫的视觉观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以幽默辛辣的语言,嘲笑和鞭挞了人类固有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时弊,还大量引用了古今东西哲人达士的名言,外外闪射着机智和文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
作品语言则典俚合炉,雅俗共赏,读来令人在笑声中抑制不拄惊叹。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
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三四郎》、《后来的事》、《门》等。
作品多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刻画知识阶层精神上的孤独和彷徨,提示出现代人的乖谬命运。
《三四郎》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写于1908年,与《其后》和《门》构成了爱情三部曲。
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
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
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美弥子所在的浮华世界所吸引。
三四郎对美弥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
她数次向三四郎提过“迷途的羔羊”这一词语,却最终与哥哥的朋友结婚。
平凡的青年人在与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中,也慢慢得到成长。
作者简介《三四郎》主要内容包括:三四郎面对着三个世界。
一个在远方,就是与次郎所说的,有着明治十五年以前的风味,一切平平稳稳,然而一切也都朦朦胧胧。
当然,回那儿去是很简单的事,想回去的话马上就能回去。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三四郎是不想回去的。
换言之,那儿就像是一处后退的落脚点。
三四郎把卸脱下来的“过去”封在这个落脚点里。
这第二个世界里,有生着青苔的砖瓦建造的房子;有宽大的阅览室,大得从这一头看不清那一头的人的脸。
书籍摞得很高,不用梯子的话,书很难够得着。
由于翻破了书页,加上手指的油污,书籍发黑;金色的字迹发亮。
羊皮封面,牛皮封面,有两百年历史的纸张,以及所有的东西上都积着灰尘。
这是一些历时二三十年才很不容易积成的宝贵灰尘,是战胜了静谧的岁月的静谧的灰尘。
第三个世界宛如光灿的春天在荡漾。
有电灯,有银质匙,有欢声,有笑语,有杯里直冒泡沫的香槟酒,有出类拔萃的美丽的女子。
《虞美人草》主要内容: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久。
从夏目漱石代表作品分析其两性观念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大多以“两性关系”为基础构建故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前后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门》《春分之后》《行人》《心》)以及晚期作品《道草》和《明暗》。
这些作品刻画了一系列带有时代印记、个性鲜明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塑造了几段苦涩悲凉的情感故事,展现了男女两性在爱情或婚姻关系中呈现出的不同特色。
这些作品代表了夏目漱石小说的最高成就。
面对两性问题,夏目漱石始终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他的思索和进步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忠实地得以反映,他的两性观念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本论文意图以夏目漱石笔下的男女两性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流露出的作者的两性观念,并归纳总结作者两性观的发展轨迹,对其中难以避免的思想误区进行阐释。
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夏目漱石代表作品中的两性关系类型,将作品中八段不同特色的男女婚姻或恋爱关系分为三种类型:相濡以沫型、相敬如冰型和女尊男卑型。
第二部分介绍夏目漱石笔下男性和女性角色在相处时呈现的特点。
男性主人公往往沉浸在孤独空虚的情绪之中,无法信任他人,游离在社会体制之外,孤独而崩溃;女性主人公对自己的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放。
第三部分重点解读夏目漱石的两性理想及其成因。
夏目漱石渴望沟通无障碍的精神之恋,钟爱温柔、婉顺的女性形象,这些标准的产生既源自夏目漱石的生活经历,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元素。
第四部分介绍夏目漱石两性观的局限及发展。
夏目漱石前期的作品暴露了“女性轻视”的问题,作品大都以男性为中心展开描写,女性形象流于符号化,价值始终没有得到张扬,男性角色面对爱情吝于给予,男权思想根深蒂固。
但是到了创作晚期,他的两性观有了转变和突破,与此同时,他的晚期思想“则天去私”也对两性关系产生了指导意义。
《三四郎》(1908)、《从此以后》(1909)、《门》(1910),是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小说,通称前《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及故事情节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主题思想上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小说《三四郎》描写青年主人公小川三四郎,由故乡熊本高中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在同学校和社会上各方面人士交往的过程中,他对一切都感到新鲜。
相比之下,自己过去的乡间生活显得多么闭塞而又贫乏。
在大学里,三四郎遇到了同乡野野宫宗八。
他是个知名的物理学家,每天钻在地窖里埋头于科学研究,对交友和恋爱都不感兴趣。
三四即的同窗佐佐木与次郎,是个热爱文学、精力充沛的青年,但又不免流于肤浅。
他还结识了少女美祢子,生活中充满了绮丽的幻想,他爱慕她,却又不敢对爱情采取积极的态度。
美祢子是个富有教养的新型女性,她天真热情,具有独立的判断事物的能力。
但她又看不起平民出身的三四郎,终于同一个上流社会的男人结了婚。
作品还塑造了自由主义者广田先生的形象,他清高自诩,卓然不群,对待人生和社会始终抱以高蹈的批判目光。
从广田先生这个人物身上,读者可以窥见作家本人的影子。
《从此以后》的主人公长井代助是一个无职业的“高等游民”。
他头脑聪敏,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职业只会使人堕落。
他的朋友平冈本是个具有理想的实干家,但在现实面前累遭厄运,生活困顿,精神上一蹶不振。
平冈的妻子三千代,婚前原是代助的女友,代助看到平冈很爱她,便成全了他们。
三年之后,代助发现自已的这一行为并未能给三千代带来什么幸福,便毅然拒绝了父兄通过金钱关系为他包办的婚姻,下决心与三千代一起共同创立新的生活。
如果说《三四郎》中的广田先生对社会的批判只停留在一般的议论和冷眼旁观的立场上。
那么,到了《从此以后》,作者便让自已的人物置身于社会生活的激流之中,使得这种批判更深入、更直接了。
继《从此以后》之后,夏目漱激石于1910年创作了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门》。
反映了作家精神上的苦闷与动摇。
这部小说描写野中宗助和阿米夫妇惨淡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悲凉和绝望的气氛。
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当时发生了“大逆事件”,给作家的创作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家一旦放弃冷眼旁观的立场,试图正视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又不免流露出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