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夏目漱石
- 格式:ppt
- 大小:535.00 KB
- 文档页数:30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摘要:众所周知鲁迅曾在日本留学七年,也正是由于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导致他最后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可见日本文学对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鲁迅是在留学时期受到了夏目漱石对日本社会强烈批评和讽刺的精神的影响,在后来的写作中形成了类似漱石的富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
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走向这样严峻课题,鲁迅以文学的形式给出了深刻也极具个性的回应。
本篇论文从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文学观;比较研究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最喜爱的作家“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还有日本的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对于明治文坛的日本文学不甚关心的鲁迅,却对夏目漱石的评价极高,且几乎保持了终生的兴趣。
鲁迅与作为日本“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在19、20世纪之交相似的时代状况中,各自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如何“现代”的课题,以文学的方式做出了极为深刻同时也极具个性的回应,加上鲁迅对夏目漱石在事实上的文学阅读,二者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来说具有丰富的探究空间。
1.鲁迅和夏目漱石鲁迅于1902年在日本留学,当时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
因他在预备学校中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开始醉心于科学。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对西方的科学最早是从接受医学开始的,这驱使他1904年赴仙台学医,来救抬病人的疾苦。
但不久,他便发现“医学并非紧要事”。
因为愚弱的国民,当务之急,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样,他毅然弃医从文,希望借文学力量,来唤起国人的自觉,也就是改造“国民性”。
鲁迅早年介绍到我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第一位就是夏目漱石。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之二》中也说“鲁迅当时在日本留学时期对日本文学没有注意……不过,由于夏目漱石的徘谐小说《我是猫》很有名。
豫才(鲁迅的号)每逢漱石的作品单行本一出版,总要接二接三地买了来读……以后豫才写的小说,原不同于漱石的风格,但那种富于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实际受漱石相当的影响。
鲁迅与夏目漱石讽刺作品比较研究鲁迅与夏目漱石是20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两位重要的作家,他们分别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观察力,带领着中国和日本的现代文学发展。
在他们的作品中,讽刺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社会、人性、政治等方面的讽刺,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对比鲁迅与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以及对其作品中讽刺手法的研究,探讨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在其讽刺作品中的表现。
首先要介绍的是鲁迅的讽刺作品。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点,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鲁迅的讽刺作品以《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为代表,以其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讽刺作品之一,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国民性的讽刺,展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精神。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讽刺作品则代表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另一支流。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包括《我是猫》、《三四郎》等,其中《我是猫》以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批判和讽刺而著称,成为了日本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夏目漱石在作品中通过对日本封建社会、官僚制度和个人自由等方面的讽刺,展现了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在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两位作家的文化和思想背景存在差异,但他们对社会、人性和政治等方面的关注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者的讽刺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无论是鲁迅的《阿Q正传》还是夏目漱石的《我是猫》,都在作品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体制和个人自由受到的压制和束缚,以及人性中的丑恶和畸形,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忧虑。
两位作家的讽刺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同样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和警示的意义,令人深思。
尽管鲁迅与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文化和思想环境不同,他们的讽刺手法和表现方式也各具特色。
鲁迅与夏目漱石讽刺作品比较研究鲁迅与夏目漱石是20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在他们的作品中,讽刺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两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对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在讽刺的方式和风格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对鲁迅和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两位作家的生平背景、文化传统、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他们讽刺作品的异同之处。
要对鲁迅和夏目漱石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对封建社会、官僚制度、封建礼教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是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长起来的,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主要关注日本社会的现代化和个人心理的挣扎,对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个人人性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鲁迅的讽刺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他深受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人生观、道德观进行了批判和改写。
夏目漱石则更多地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深受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从作品风格的角度来看,鲁迅的讽刺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犀利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他运用夸张、讽刺、讽刺等手法来揭露社会现实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都是鲜明的代表。
夏目漱石的讽刺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细腻的探讨和含蓄的讽刺,他运用讽刺、讥讽、暗示等手法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他的作品《我是猫》、《坊ちゃん》、《三四郎》等都是夏目漱石讽刺的经典之作。
从影响和价值的角度来看,鲁迅和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都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被广泛地传播和传颂,成为了中国和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夏目漱石与鲁迅作品比较作者:黄嘉怡夏迦楼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8期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二人在中日文坛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把握时代脉搏,深度挖掘人性,洞察世事,笔法独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人的文学观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同时,在某些层面上又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就二人的作品成果而言,夏目漱石的成就主要在小说领域,除此之外,他对散文、随笔、短歌、俳句、时评等均有涉猎。
鲁迅的创作则主要集中在杂文领域,但其小说、诗歌、散文诗等也均有建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人对中日语言文化均有较深的涉猎,鲁迅早年赴日学医,对日本文学关注颇深,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找到使用日文进行创作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日文翻译的作品。
而夏目漱石则在汉字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对中华文化兴趣颇深的夏目,熟读古诗,曾创作过诸多汉诗,也有以中文创作而成作品。
中日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影响,在二人的作品结构中便可窥见一隅。
在作品风格上,二人有诸多相似之处。
夏目漱石与鲁迅身处的时代具有相对的相似性,不管是夏目所处的日本还是鲁迅所处的中国,当时的社会都正处于社会变革阶段,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显著,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悄然盛行。
具有相似社会背景下的二人,在创作风格上,都好用讽刺的笔调批评社会,揭露矛盾,描绘社会现实。
夏目漱石的早期小说风格具有浓厚的俳谐和讽刺意味。
而鲁迅的著作中也不乏谐谑、嘲弄的色彩。
他们按自己的见解,使用辛辣的现实讽刺笔法,把人性的卑劣放在阳光下批判。
在鲁迅的其他杂文中,也多善用讽刺化的现实笔法,对国民劣根性的各种具体表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在对文学价值观的认知上,鲁迅很大程度上的受到夏目漱石的影响。
010名家名作黄雅伦一、夏目漱石和鲁迅夏目漱石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他的作品角度独特,文笔辛辣,对社会及其人性的无情批判讽刺引起了当代甚至是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位文学大家与他的文风相似的话,那就是鲁迅了。
关于两位文学大家,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把关注点集中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相似的“思想”以及“样式”上。
其实,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夏目漱石和鲁迅都曾做过教师,同时又都作为作家一直进行文学创作。
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似乎也根据自身的一些经历,塑造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经典角色。
二、夏目漱石和鲁迅作品里的“伪知识分子”佐藤洋一在论文①中曾提到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分类。
和鲁迅创作的人物形象相似,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类:伪知识分子、沉默无言的知识分子、觉醒的知识分子。
下面通过比较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来进一步地分析和整理两个作家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共同点。
在上述佐藤洋一的论文中,就有提到鲁迅作品中的《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就是“伪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假洋鬼子”是村里有钱人钱太爷的儿子,在城里的“洋学堂”里上课,又到日本留过学。
归国后,他的“辫子不见了”。
“假洋鬼子”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教育,看上去似乎还跟清末革命先进派一样,以“断发”来展示对腐朽封建传统的抵抗。
但是,事实上刚好和这表面的假象相反。
作者在文中借母亲的口道出了“断发”的缘由。
“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
”②由此,已经可以看出“假洋鬼子”的“假”。
更别说,他为了能考取功名,特意去买了一条“假”辫子。
戴着“假”辫子,穿上长衫,再无革命先进青年的做派。
而当他听闻革命派的消息时,又立刻马上摇身一变,把自己的“假”辫摘掉,从长衫换回了西装。
如此两面派,怪不得作者要借阿Q之口叫他“假洋鬼子”了。
这样的虚伪文化人在夏目漱石的《哥儿》里也有一位——教导主任“红衬衫”。
“红衬衫”是当时“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妥妥的“优秀”知识分子。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他们,一个是处在本国进入帝国主义内部相对安定时期的日本作家;一个是投身到社会伟大革命激流中去的中国作家。
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时代条件不同,作家本人从家庭环境到社会经历也各自不同,所有这些都使他们走着各自的道路,取得各自独特的成就。
同时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也有着差异很大的地方。
先从文学出发点来看,鲁迅的文学出发点,是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黑暗中,燃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于是毅然弃医从文,成为勇敢彻底的民主主义战士,并针对中国民众几千年来所受的封建压迫,希望借文学的力量,来唤起国人的自觉和清醒,使之抗争;对于丑陋的封建卫道者,则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抨击。
而夏目漱石由于初入社会即碰上了日本教育界的腐败与黑暗,作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便开始以辛辣的讽刺来发泄自己的愤懑和孤独。
他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则是对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处处效仿西方所表现出的担忧和对之进行的批判。
两位作家的文学出发点有许多类似之处,他们都站在不顺随时俗的立场上,重视精神的力量,具有敢于独往独来的反抗精神。
但这种反抗精神又有不同之处。
鲁迅的反抗是针对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于是集中批判的锐器对吃人的礼教予以猛烈的抨击。
他属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而夏目漱石的反抗则是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邪恶群体的不满,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例如《我是猫》《哥儿》等中无不充满批判意识,提倡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观念,这使他成为真诚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这也正是两人最基本的区别。
除此之外,他们都对自己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心,创作动机也全在于指出各自民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两位都是具有明确而强烈的使命感的作家。
鲁迅一直想借西洋的先进之处来挽救国家的危邙,无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杂文,都是自觉地遵从迫切要求新文化革命到来的人民大众的意旨,目的是使国人觉醒进而反抗。
夏目漱石则是停留在个人道义、自我尊严的角度,发出愤撼的抗议。
以使人们意识的觉醒。
总的来说,他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充斥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使命感。
鲁迅与夏目漱石鲁迅与夏目漱石是两位文学巨匠,他们各自代表了中国和日本近代文学的巅峰。
在二十世纪初,他们的作品在东亚地区广为传播和高度赞誉。
本论文将着重探讨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作品和思想以及他们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影响力。
以下是九个提纲标题:一、鲁迅和夏目漱石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介绍两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背景、创作经历以及对文化和历史的不同反应。
二、两位文学巨匠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与探索分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与探索,以及他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普遍问题的看法。
三、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学创作风格分析探索鲁迅和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风格,比较他们的文学特点和创作手法。
四、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影响与相互作用分析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了解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学交流历程,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交流。
五、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化地位的比较比较鲁迅和夏目漱石在中国和日本文学以及当前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了解两位巨匠对文化发展的贡献。
六、两位文学巨匠对于殖民与帝国主义的理解分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对于殖民与帝国主义的理解,探讨他们的重要性。
七、同时代历史环境下的两位文学巨匠的不同反应和思想探究鲁迅和夏目漱石在同时代历史背景下的不同反应和思想。
八、鲁迅和夏目漱石在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中的地位介绍鲁迅和夏目漱石在中国和日本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对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
九、强制性文化运动对于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探究强制性文化运动对于鲁迅和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探讨他们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背景下的重要性。
1.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该提纲将介绍两位文学巨匠的个人背景,概括他们的成就以及对文化和历史的反应。
2. 两位文学巨匠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与探索:该提纲将探讨鲁迅和夏目漱石的对现代性的理解和探索,以及他们对人类普遍问题的看法。
3. 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学创作风格分析:该提纲将分析鲁迅和夏目漱石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以便比较他们的文学特点。
夏目漱石:鲁迅早期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摘要:夏目漱石是鲁迅最喜爱的日本作家之一,在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曾倾心阅读夏目漱石的小说,比如《我是猫》、《三四郎》等。
为什么鲁迅会倾心于夏目漱石的小说,有两点原因:一个是他的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具有“低徊趣味”的风格特点;另一个原因在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的思想引起鲁迅的共鸣。
在鲁迅早期的文学探索的道路上,有很多作家对他产生影响,比如章太炎、尼采等等,夏目漱石是其中的一位。
当然,夏目漱石的小说风格与后来的鲁迅大异其趣,他的影响只限于一定的时期和范围之内。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日本文学;刘柏青作者简介:赵志(1974-),男,河南郑州人,硕士,任教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一、鲁迅对夏目漱石的阅读记录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和中篇小说,他的作品兼具东方古典美学的特点和对社会的批判性,深刻表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他是鲁迅在留学时期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和人生观对鲁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1906年到1909年之间,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后,决心走文学创作和翻译的道路,这个时期正好是夏目漱石的小说风行的时候,日本学者藤井省三这样描写当时鲁迅的生活状态:“跟当时的日本学生一样,鲁迅身穿和服,腰间系带,下着裤裙,唇上的德式胡须也留了起来。
他把学籍挂靠在德国学协会附属德语专修学校,每天流连于丸善书店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书店书摊,专心搜罗书籍杂志,尝试文学评论和欧美文学介绍。
”[1]1907年6月,夏目漱石开始在报纸上连载长篇小说《虞美人草》时,鲁迅每天早上醒来后的头一件事就是,依偎在寓所的床铺上,嘴里叼上常见的敷岛牌香烟,翻阅报纸的小说版面。
关于鲁迅对夏目漱石的阅读记录,他的二弟周作人也给予了详细的说明。
「こころ」と「薬」の比較——日本文学史のレポート夏目漱石(1867~1916)と魯迅(1881~1936)も近代の大変偉大な作家。
私は友たちを聞いて、大部分は夏目漱石先生のことを知っていた(友たちの専門は日本語じゃない)。
日本では魯迅が有名人になったそうだ。
中国の子供たちはみんな学校で魯迅の作品を勉強した、私は日本の子供たちも同じ夏目漱石の作品を勉強したと思う。
日本にとって夏目漱石は中国にとって魯迅とは同じだと思う。
何というと、このふたりも文字に通じて深い考えがある。
文学の面で夏目漱石と魯迅の関係が微妙だと思う。
ふたりは似てる社会歴史文化背景があっている、あの時日本は明治維新中国は五四運動を経験した。
この背景で人文批判型作家としてふたりはこころから挫折を感じた。
そして、ふたりも必ず人間の本質の奥底までを描いている。
「こころ」はこういう事情を話す:私と『先生』と『K』で話は進められる。
『K』は親から医者になるように勧められ学校に行き寮生活をして勉強をしていたが仏教に関心を持ち始め、僧侶になることを決意、それを知った親は激怒して仕送りを止め絶縁することに。
『K』は下宿の“お嬢さん”を好き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が『先生』はそれを知りながら『K』のいないところで“お嬢さん”に告白する。
親にも見離されていた孤独な人間が一度、恋愛をしたらその後の孤独には耐えられない、そうして『K』は孤独のため夜中、『先生』の寝床の隣で自殺してしまい『先生』は『K』の死体と遺言をよんでしまう。
『先生』は罪の意識を感じて生きていた。
明治が終わり自分の息子を含む多くの部下を戦地で殺してしまった乃木将軍は明治天皇のために自害した。
そして『先生』は明治天皇のためではなく乃木将軍のためでもなく明治の精神のために自殺をした。
『先生』も『K』を失い孤独だったのだ。
でも、私にとってこの背景がよくわからないので奥に隠された意味をつかむのは難しい。
私から見れば『K』の死はまったく『先生』のせいで、このために『先生』自身も一生苦しいになった。
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文明批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影响◎高旭东 郝 鑫内容提要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学因缘既有思想内容上的文明批判,亦有表现技巧上的反语讽刺。
尽管鲁迅与夏目漱石之间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着泛化的现象,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在文明批判上所受夏目漱石《我是猫》的影响还缺乏全面深入的反思。
鲁迅对夏目漱石《我是猫》“异类叙述视角”的接受与改造,体现在他的文明批判与国民性批判上,并且暗含着二人在文学趣味和风格上的相似性。
当然,由于历史语境与文化背景的异同,鲁迅对“异类叙述”的艺术处理表现出不同于夏目漱石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异类叙述 《我是猫》 鲁迅 文明批判 接受与变异〔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4-0090-09 夏目漱石和鲁迅之间的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有关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主要涉及二人在文学观(余裕文学观)、文学创作手法(讽刺、反语)、人生经历(海外求学体验、家族由盛转衰等)、精神气质(个人主义、国民作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然而以往的研究对于二人在“文明批判”方面的比较研究较少,缺乏有深度的学术探讨。
本文通过对两位作家之间影响关系的梳理和考察,着重分析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猫》中的文明批判精神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影响,并围绕两位作家在文学表现形式、文学倾向和精神追求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相似点和差异性,去探究他们在国民性批判、社会和文明批判中叙述视角、批判立场和文化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一、夏目漱石与鲁迅的文学因缘1906年3月,鲁迅抱着“改良思想、辅助文明”的社会理想弃医从文,一改此前希望从科学入手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思路,转而从文化角度思考重塑国民性问题。
此前鲁迅的目光还多集中于自然科学,先后发表论文《中国地质略论》,与人合作编纂出版了《中国矿产志》,编译了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造人术》等;而从1907年起陆续发表的《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作品来看,鲁迅明显由科学转向人文(与其弃医从文是一致的),并注重文明批判与改造国民性。
鲁迅与夏目漱石讽刺作品比较研究
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20世纪初期日本和中国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两位作家都有着尖锐的批判眼光,在其作品中常常通过讽刺手法来揭示社会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
本文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位作家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点。
首先,两位作家都在其作品中采用了夸张和嘲讽的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夸张阿Q的自大和愚昧来讽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自卑、无知和无力感;而在《我是猫》中,夏目漱石则通过嘲讽猫的自认高贵和狂妄,来揭示人类社会中的虚伪和愚蠢。
其次,鲁迅和夏目漱石在揭示社会弊端的目的上也略有不同。
鲁迅虽然讽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端,但他的目的更多是希望激发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而夏目漱石则更多地是为了提醒人们要警惕社会上那些虚伪的伪善和愚蠢的人性弱点,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思考。
最后,两位作家在讲述故事的方式上也有一定的不同。
鲁迅在《阿Q正传》中采用的是叙事体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的农民阿Q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遭遇和感悟,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端。
而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则采用的是猫的视角,通过讲述一只猫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反思,来揭示人性的丑恶面。
综上所述,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以讽刺手法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的重要作家,两位作家在揭示社会问题的目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和描写手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通过比较和分析两位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讽刺的力量和价值。
282文_学术探讨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的代表性作家,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这两个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被人们所熟知,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夏目漱石的《克雷格老师》通过幽默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认识的克雷格老师的形象。
鲁迅将《克雷格老师》译成中文,并在夏目漱石的影响下创作了《藤野老师》。
这篇论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人物形象,比较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
一、夏目漱石与鲁迅夏目漱石与鲁迅都是当时各自国家的文豪,现如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他们虽然都拥有留学的经历,但却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最终在文学界取得了成功。
在这里,以夏目漱石创作《克雷格老师》时期与鲁迅创作《藤野老师》时期的两人为主体进行介绍。
1、关于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在1905年发表《吾辈是猫》,以此为契机在文学界出道。
从出道到夏目漱石离世的11年间,他不仅创作了十册以上的长篇小说,还创作了大量的俳句、汉诗、随笔。
夏目漱石的作品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形成以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意味深远的思想和对艺术性的精通使其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1905年,夏目漱石通过文部省的派遣留学英国。
留学期间,他亲身体验了西洋文化的同时,也深感日本社会的发展之慢。
英国留学对夏目漱石的人生以及文学创作都给予了很大的影响,萌发了对日本近代的文明开化的批判思想。
夏目漱石以在英国的留学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克雷格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克雷格老师》是表现了人物形象的一部作品。
通过幽默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认识的克雷格老师的形象。
2、关于鲁迅1902年,鲁迅为了学习医学而远渡日本留学。
最初,在东京学习日语时感受到了“清留学生”完全没有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觉悟。
鲁迅从心里憎恨这一现象。
也就是这个原因,鲁迅离开东京,转移到了仙台求学。
在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鲁迅师从藤原严九郎学习医学。
藤原老师不仅对学问极其严谨,也不抱有民族偏见意识。
对当时从弱小国家而来的鲁迅尽心指导,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异国留学体验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夏目漱石和鲁迅为例朱翔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12
【摘要】夏目漱石和鲁迅分别是日本和中国的著名文学大家,他们在两国近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夏目漱石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过大量中国的“汉文学”作品。
鲁迅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夏目漱石更是赞赏有加。
在英留学的夏日漱石意识到从“个人主义”立场的“自我本位”。
而在日留学的鲁迅意识到的是以文学为武器,唤醒沉睡的国民。
但无论是夏目漱石还是鲁迅,在留学期间考虑的都是国家与人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留学经历又有了相似之处。
该论文对比近代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与近代中国文学家鲁迅的异国留学体验:夏目漱石的研究从英文学转为汉文学,鲁迅弃医从文。
同时,该文通过分析二者精神世界的异同,浅谈二者异国体验及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朱翔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03
【相关文献】
1.试论鲁迅先生的民间文学思想——以鲁迅对民间文学的捍卫与贡献为例
2.浅析日本作品翻译对鲁迅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力——以《苦闷的象征》为例
3.异国学子的海外生活——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留学经历
4.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文明批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影响
5.漱石与鲁迅的异国体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年第8期总第144期山东社会科学sli^NDoNGSOCIALSC匝Na玛No.8GeneralNo.144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邓传俊(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纂】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象征性存在。
二者都提倡个人主义,鲁迅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漱石的个人主义则强调要受责任、义务和人格的约束。
两位作家均在各自的人生和创作中贯彻了其所提倡的个人主义。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个人主义【中圈分类号】1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7]08—0094—03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的现代文学巨擘,也是对现代文明洞幽烛微的思想家。
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问(1902—1909),痛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毅然弃医从文,并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里阐发了其个人主义即“立人“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之内面精神”…(嘟),“把晚清以来国民性讨论中国家民族本位的思想转换到了个人个性本位上来”。
[2】(讳’夏目漱石所生活的时期正是日本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时代,可以说他是明治维新的同龄入和见证人。
在英国留学期间(1900—1902),漱石探索到了“自我本位”的文艺观和人生观,进而予1914年提出了其“道义上的个人主义”(3】《升∞’思想。
无论是对于鲁迅而言还是对漱石来说,个人主义思想既是其生活原理,也是其文艺创作主题。
把握这一思想并对之进行比较。
或许会对我们理解这两位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家提供一个新鲜参照。
一、鲁迅的个人主义鲁迅个人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是在日留学期间所接受的尼采哲学思想。
他适值日本国内尼采热达到顶点的1902年来到日本,于尼采的积极的、意志的人性和“超人“说中,发现了强烈的主体性精神。
…附)鲁迅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两年日文后,转赴仙台医专学医。
1906年夏,以“幻灯片事件”为契机。
鲁迅做出了从事文学启蒙的新选择。
鲁迅与夏目漱石讽刺作品比较研究鲁迅与夏目漱石是20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两位杰出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东亚文学史的发展。
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都善于运用讽刺手法来揭露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鲁迅与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他们在讽刺手法、题材选择以及风格特点上的异同之处。
我们来看看鲁迅和夏目漱石的讽刺手法。
鲁迅的讽刺作品以犀利的语言和思想深刻的触及社会现实而著称。
他通过夸张、对比、具体细节的描写等手法,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公、腐败和丑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深思并震撼。
例如《狂人日记》中对传统封建礼教的讽刺、《阿Q正传》中对阿Q的荒谬及虚伪、《呐喊》中对绅士和庸人的讽刺等,都展现了鲁迅讽刺的独特魅力。
而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则多采用幽默、讽刺之外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探析,展现出他细腻而凝练的讽刺风格。
比如《我是猫》中对日本近代化进程和中产阶级的讽刺、《吾輩は猫である》中对中产阶级与上层社会的讽刺等,都显露出夏目漱石对时代风貌揭示的深刻洞察和精准点评的才能。
我们来看看鲁迅和夏目漱石的题材选择。
鲁迅的讽刺作品大多以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为背景,通过对封建社会、外来文化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百态。
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则主要围绕日本社会所展开,对日本人文风情、社会现实、政治制度等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审视,他们都使自己的讽刺作品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
我们来看看鲁迅和夏目漱石的风格特点。
鲁迅的讽刺作品以激烈、铿锵有力的语言为主,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揭露。
他笔下的角色大多具有鲜明的特征,用以突出社会的丑陋和荒诞。
夏目漱石的讽刺作品则多以平和、淡然的态度,纵使对社会现实进行点评,但却不带有对社会的愤懑之气。
他的作品更多展现出对人物内心和情感的追问和探索,显得更加含蓄和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