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体现--以炉霍县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中地域特色体现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4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1.说出城市功能区的一般类型,指出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
2.会结合模式图,分析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重难点) 3.初步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成因。
(重点) 4.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教材整理1 城市功能区阅读教材P 44至P 4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功能区的形成:因城市各项活动发生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而成。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1)住宅区:最基本的功能区,在城市中其用地最为广泛。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3.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教材整理2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阅读教材P 47至P 49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2.经济因素 (1)主要表现①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由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决定。
②付租能力: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
(2)影响⎩⎪⎨⎪⎧商业区: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住宅区:分布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工业区:分布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区位上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整理3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阅读教材P 49至P 50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城市建筑景观(1)例证:欧洲城市中心区很少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少见高大楼群聚集,而美国则相反。
(2)原因:城市发展历史的差异。
2.影响城市建筑格局(1)表现(2)例证①杭州作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山水城市,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②北京的皇宫建筑群规划建设,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华盛顿的城市以国会大厦为轴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正误判断:(1)城市的功能区有明确的界线。
( )(2)我国目前许多城市的开发区建设主要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李忠东;高竹军【摘要】炉霍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9级大地震.本文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对炉霍县历次地震遗迹下的断陷盆地、地裂缝、地鼓包等地震遗迹进行了系列调查,总结研究了地震遗迹的类型、规模、特征、空间分布等规律,浅析了炉霍地震遗迹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4页(P213-216)【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遗迹;科学价值;炉霍【作者】李忠东;高竹军【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2炉霍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的北段,鲜水河—折多山褶断构造带上。
主要出露地层有四套,由新至老分别是第四系、古近系(下第三系)、三叠系和二叠系上统。
炉霍断裂带北西起于甘孜县东谷区的卡苏,向南东经炉霍县的朱倭、旦都、县城、虾拉沱到仁达乡的占堆,全长90km,它是鲜水河断裂带最北西的一条次级剪切断裂带。
其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与三叠系砂板岩之中,断裂总体走向北西45°,与地层走向呈斜切关系,其夹角小于30°,愈靠近断面夹角愈小,甚至地层走向与断裂走向近于平行,显示出强烈的区域挤压特征。
现今,沿鲜水河河谷的整个断裂带几乎全为第四系所覆盖,在老的破裂基础上,发生多次强烈活动,至今仍在活动,切断上覆所有地质体呈左旋扭动。
整条断裂又由19条2~20km的,更次级剪切级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组合,次级破裂又由十余米到百余米三级剪切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或雁列(图1)。
2.1 历次地震概况炉霍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带上,据历史记载(表1),从公元前30年到这次地震前,鲜水河地震带共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3次,6~7级地震13次,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
2.1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1)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分布状况2、城乡空间结构(1)功能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2)功能区特点: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3.城市功能区(重点)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⑥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5. 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重点) (1)交通通达度 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如图:市中心:有多条 穿过,通达度最高, 地租最高,形成地租 高峰。
城市主要道路与 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 高峰。
(2)距市中心远近 越近,地租越高; 越远,地租越低,如图:OA 段地价最高,为 区; AB 段地价次之,为 区; BC 段地价最低,为 区。
6.乡村空间结构①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②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
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7.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重点) (一)自然因素(1)地形:①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的地域与地方特色呈现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使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还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探讨一些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方法,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从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首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使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来呈现地域特色。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材料和工艺传统,这些传统材料和工艺代表了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设计师可以运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陶瓷等,以及传统工艺,如木雕、瓷绘等,来打造独特的环境艺术作品,展示地域能源源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的魅力。
其次,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地方特色的融合与创新。
地方特色并不是僵化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便能够融入到设计中。
同时,设计师也需要进行创新,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可以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现代化的艺术作品。
第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与地方特色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运用来呈现。
艺术形象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通过使用具有地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象,设计师可以打造出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环境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可以是对自然景观、建筑结构、社会习俗等元素的抽象表达,也可以是对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的体现。
通过艺术形象的运用,设计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示地域与地方特色。
最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与地方特色需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环境艺术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和谐。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周围景观、建筑和空间的特点,以及人们的活动和日常生活习惯,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呈现地域与地方特色。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光线、声音和材质等来增强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效果,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城市空间结构一、选择题下图为市中心城区就业密度与部分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图中色块深浅代表就业密度高低,符号①、②、③、④代表功能区(物流区、商业区、科教区、工业区),符号的大小表示规模大小。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A.①—科教区B.②—物流区C.③—工业区D.④—商业区2.影响①功能区布局的直接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B.交通便捷C.基础设施齐全D.人口流量大3.据图判断,影响市二环内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历史因素B.社会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1.C 2.D 3.A [第1题,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需结合地理位置、城市交通网,综合分析城市的历史、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及其附近的交通通达处;工业区往往位于城市外围交通干线处,但就业密度稍大;物流区则位于城市外围交通便捷处,但人口密度小等。
所以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分别为商业区、科教区、工业区、物流区。
第2题,①功能区为商业区,其布局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可见影响商业区布局的直接因素是人流量大小。
第3题,市中心有故宫等历史文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中心并非商业中心,环内城市功能区布局受历史因素影响较大。
故选A。
] 那曲县(现为那曲市色尼区)位于藏北高原,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地无定居聚落。
随着青藏铁路通车(2006年)和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2009年那曲县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下图示意2006~2017年那曲县定居聚落的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2006~2017年,那曲县定居聚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②牧民市场意识逐渐加强③向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沿线集中④区域自然环境明显改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5.2006年后,那曲县西部聚落萎缩的原因最可能是( )A.西部地表崎岖B.西部水源枯竭C.西部交通闭塞D.生态移民4.A 5.D [第4题,由图可知,原来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附近,扩X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公路和铁路沿线,原来的聚落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①正确;扩X的聚落靠近交通线分布,对外联系便利,但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原因”,而③描述的是结果,③错误;扩X聚落靠近交通线分布,有利于畜产品的交易和运输,②正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没有明显变化,④错误。
地理必修二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点乡村和城镇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它们是人类聚集和定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地理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乡村和城镇的定义、发展历程、空间分布、功能特点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点。
乡村是广大农民定居居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居形态。
乡村的定义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有所调整。
在我国,乡村指的是除城市以外的非农业人口不占绝对多数,人口相对较少、聚居地点分散、经济活动以农业为基础的地域。
而城镇则是市区范围的行政区域,包含交通、商业、办公、居住等多个功能区。
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历程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产业和资本的聚集地。
乡村则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一直是乡村主要的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逐渐出现了人口过剩、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在空间分布上,乡村和城镇有明显的差异。
乡村分散,农民聚居地点相对分散,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散点状或线状分布。
乡村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存在农业生产的差异,农业空间结构非常复杂。
城镇则具有集中的特点,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由多个功能分区组成,相对集中式空间结构。
乡村和城镇的功能特点也有所不同。
乡村的主要功能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而城镇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决策、管理、服务等功能。
农村人口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农民的生活与农业密切相关,农民的居住和生产活动空间融为一体。
城镇则具有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交通、商业、文化、政治等活动在城镇中相对集中。
总之,乡村和城镇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形式的聚居地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城乡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备课资料一、城市地域形态类型城市地域形态大体上能够归纳成五种类型,它们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态的代表模式。
(一)团块状城市这是在城市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域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样为单中心城市。
即便有一些伸展轴也较短,与城市地域半径的比值小于。
这种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治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加倍经济。
但团块状城市进展到必然规模就会产生一系列弊病。
随着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往往造成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城市,这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工业布局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域一种较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
如中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堪萨斯城等。
团块状城市若是受到地形等因素的阻碍,只向一侧延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
合肥市城市地域以老城为中心向外扩展,除在东北面铁路外侧,城市计划中成心识保留其间农田和菜地,其余三个方向都有延伸,形成新的建成区。
(二)带状城市主若是在沿交通线进展的轴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阻碍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有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进展沿交通线(铁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
现在,这些交通线便成为城市的进展轴。
带状城市的外部形态是有两个相反方向的超长轴,与城市半径之比大于。
我国南方河网地域和沿铁线路的中小城市中,很多具有带状的地域形态,如常州、西宁、沙市等。
日本筑波科学城也是带状地域形态,该城为20世纪70年代计划建设的科学城。
一条长达9千米的南北中轴决定了城市地域形态为带状,平行南北主轴有两条高速干道,与境外高速公路接轨。
(三)星状城市当城市的进展轴并非一条或平行的假设干条,而是由3条以上彼此交叉的轴线组成时,城市在沿交通线的轴向力和对磁心的向心力一起作用下,形成有3个或3个以上的超长伸展轴的星状地域形态。
第19讲城市空间结构[考纲呈现]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考纲解读]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重点)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思维导图]考点一城市区位分析1.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含义特点实例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经济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如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的空间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邻近矿产资源地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邻近铁路及铁路交会处形成铁路枢纽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某某、某某的发展得益于其毗邻某某、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河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考向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某某某某)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解析第1题,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该城市某某而建,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同时陆路交通也比较便利,故水陆交通便利,D项正确。
小城镇规划中的特色体现
雍建国;张冠峰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5(000)033
【摘要】结合山西省崞阳镇总体规划实例,以“突出城镇特色、塑造城镇品牌”为主要思路,针对其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从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地方文脉的传承、镇区整体风貌的塑造两方面进行特色规划,探索城镇特色在规划中的体现。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雍建国;张冠峰
【作者单位】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如何在小城镇环境规划中体现环境特色 [J], 吴海梅;赵继峰
2.论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体现--以炉霍县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中地域特色体现为例 [J], 周睿;周波
3.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如何体现地方特色 [J], 许卫东
4.体现新疆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以新疆达坂城镇区为例 [J], 饶娟;傅超英
5.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如何体现地方特色 [J], 许卫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后训练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只表现在物质方面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2.下列事物或现象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泰山日出B.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C.庐山云雾D.黄土高原的窑洞3.我国民间竞技体育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赛龙舟——水量大、水流急的河流上游B.赛骆驼——黄土高原C.赛马、飞马拾银——藏北高原D.赛牦牛——东北平原4.我国青藏地区的居民“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白天束带为衣,夜间解带当被”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①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②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③游牧地区的生活④定居牧区的生活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根据自然环境对戏剧的影响,判断“采茶舞”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地区的代表性舞蹈?()A.东北平原地区B.黄土高原地区C.江南丘陵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读“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思想B.皇权的至高无上C.民主与法制精神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7.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历史因素D.环境因素下图为某城市中最常见的女性装扮。
据此完成第8~10题。
8.这座城市可能是()。
①北京②麦加③银川④巴格达⑤雅加达⑥拉萨A.①③B.②④C.①⑤D.④⑥9.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A.清真寺B.教堂C.寺庙D.泰姬陵10.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A.红墙黄瓦飞檐斗拱B.白墙尖塔穹顶水池C.绿篱草地花园洋房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11.中国古代建筑多突出下列哪一项的重要地位?()A.教堂B.皇权C.佛教D.自由“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第十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乡村空间结构特征1.乡村空间结构特征外围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内部①公共服务设施:位于村落的中心。
②居住用地:住宅在村落中心外围环绕分布2.为什么乡村内部土地分化相对比较简单?提示:乡村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落后,对聚会、娱乐、商业等公共设施需求相对较小。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联系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特征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分为中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城镇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成3.城市空间结构读我国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某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图中住宅区的布局是否合理?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示:较为合理。
大部分住宅区位于市区的东西两侧,处在与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垂直方向上(避开了两类季风的下风向)。
(亦可答:有不合理之处。
部分住宅区处在西北季风的下风向)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傣族居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一般来说,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大多有傣族村寨。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地域文化对傣家竹楼有何影响?提示:由材料可知,傣族居住地周围盛产竹子,竹楼可以就地取材;同时居住地气候炎热,竹楼可以通风散热。
2.读下图,回答问题。
探讨图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的原因。
提示: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
而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历史短,受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命题视角(一) 城乡土地利用及内部空间结构实践性学习我国小城镇的时代变迁曲沟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世纪80年代,当地部分外出谋生的村民从外地钢铁厂将废料运回曲沟镇,对大块的废料进行简单破碎处理后,雇佣当地村民进行手工分拣,将有价值的各种铁合金进行出售。
2022炉霍县斯木镇总体规划
⑴合理规划布局。
编制《炉霍县斯木镇瓦达村示范区总体建设规划》,投入1500元,对瓦达村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旅游建设等内容合理规划布局,改造活动中心、民宿、旅游配套设施,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民俗体验度假村。
⑵文旅融合发展。
按照“以文兴旅、以旅促文”要求,充分利用“崩柯之城”文化品牌,突出村落风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打造“崩科”民宿。
通过开发农耕体验、亲子采摘等农事活动,将休闲农业旅游与文化创意融为一体,让游客真实体验乡村文化。
⑶规范运营管理。
采取“政府+运营商+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公司对农户接待服务进行规范培训,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等,农户通过自有房屋入股方式参与运营。
今年计划实施民宿提升改造农户15户,新建民宿1座,预计实现收益36万元。
依据地域区位的不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类型1主要枢纽地域。
它主要处于全国较大的综合枢纽地位上,多种交通运输与通讯信息形式相配合,主要枢纽成为区域的核心。
这种类型地域其空间结构有如下特点:第一,核心城市的规模大,经济内容也比拟复杂.知识密集产业,如信息产业和工业、交通运输业在城市生活中往往发挥重要作用。
核心城市在区域里的地位十分突出。
核心城市不仅在区内,而且也远远地影响着其他地区。
如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日本的东京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以主要枢纽为核心的放射状的网络系统十分兴旺,各种交通形式和通讯信息种类齐全。
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市,仅铁路路线就有条,公路路线更多,内河、航空、管道以及各种通讯线路错综复杂。
这种放射状的网络和一些环状线路相配合,对其外围地域给予强有力的影响。
类似的核心城市还有芝加哥和巴黎等。
第三,外围地域经济兴旺,环状地域结构明显,城镇体系比拟兴旺,与核心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外围地域的城市规模远比核心城市要小,以核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近郊、中郊、远郊的地域结构表达得十清楚显。
这方面的典型地域是大巴黎地区,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镇群亦初具规模,大东京城市圈也是这样。
第四,外围地域是核心城市控制其人口规模和城市范围、分散其职能的主要场所。
核心城市的辐射与扩散作用,主要表达和作用于这一地区。
我国在处理北京、上海与其周围地区关系的问题上也遵循这一思路。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这类地域主核心城市自身的扩展几乎势不可挡。
2港口地域。
面临港口的地域,多形成不同等级的、以港口为核心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
其核心、外围、网络三者的组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面临港口的地域,其港口多为所在地域的核心城市。
核心城市的大小直接与港口腹地的大小有关。
如上海腹地延伸到长江中下游,从而促进了上海港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连港口城市的腹地几乎普及东北,其规模不断扩大,作用不断增强。
核心城市在区域空间结构中居于十分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