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399.42 KB
- 文档页数:11
民族国家一词的相关内容
中华民族国家一词
作为一名中华民族,每个人都有义务热爱自己的国家,也应当尊重他人的民族
国家。
说到民族国家,不得不提到“中华民族国家”这几个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拥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
如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孝”与“礼”、刑罚制度、治学思想以及更多文化财富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民族国家”还是中华民族积极拥护一国两制原则、博爱多元文化、尊重社会和谐与调和的重要内涵。
历史中,中华民族永不放弃在自己的国家持续发展的信念,经历苦难与洗礼,直至今日,中华民族的主权地位得以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更加的稳定与振奋,传统文化也得以延续,中华民族及其社会文明发展日渐强大,不断受到世界的关注。
Icon
因此,“中华民族国家”这几个字的出现可以代表着祖先们不畏艰险,热爱祖
国的不可割断的血肉使命,为了中华民族更加坚韧以及继续向前,也代表着祖先们所创造的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面貌,不断经历着更加完善的国家形象,丰富的文化艺术积淀,民族文明的发展更加的完整繁荣,以及拥抱新的未来的使命。
因此,protected 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诚实守信,不辜负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踏实做人,秉持中华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丰富文化艺术的使命,共同把未来的中华民族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3周 平内容提要:民族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欧,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形式。
民族国家并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逐步成为世界国家体系的基本单元,并向全球扩展,进而成为基本的国家形态。
民族国家遍及全球以后,民族国家具有了复杂多样的形式,相当数量的民族国家虽然具有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但与最早出现于西欧的民族国家有相当的差别。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民族国家建设的问题随之出现。
当今世界的许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现代民族;民族国家;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
“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惟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
”①我国也是民族国家,并处于民族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
然而,对于民族国家这样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我国的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却尚未形成全面的、一致的认识,既有的知识系统尚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就连“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歧义丛生。
这一现象表明,在全面、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国家准确的认识,仍然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本文就从民族政治学的角度,阐述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一、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中文的“民族国家”概念,来自于英文的“nati on 2state ”,即“民族—国家”,是对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的概括。
作为民族与国家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国家既有民族的内涵,又有国家的内涵,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现实中的这种状况,为各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民族国家提供了可能。
也许正因如此,高度关注民族国家的民族学学科和政治学学科对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并构建了大相径庭的民族国家概念。
其间,民族学学科偏重于从“民族”的角度来界定“民族国家”,因而强调“民族国家”的民族属性,进而把民族国家解释为单一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聚集着共同民族特征的人民所建立的国家。
民族主义则是指以民族为基础,强调民族利益和国家独立性的一种政治思想。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内涵、特点、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国家的内涵与特点民族国家是由共同民族特征的人民所组成的国家,其基础在于民族认同和归属感。
在民族国家中,人们以共同的语言、宗教、文化和历史传承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群体。
民族国家的核心理念是维护民族利益和实现国家独立。
它追求国家的整体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国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国家倡导民族认同和归属感,鼓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民族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体系上通常以保护和维护本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再次,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民族主义的内涵与特点民族主义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一种政治思想和行动。
它强调民族利益的优先性,倡导民族团结和国家独立。
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是民族自决和自主权利,认为每个民族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治权。
民族主义追求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族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主义关注民族利益和权益的维护,强调民族团结和统一。
其次,民族主义倡导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重视本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等独特文化元素。
再次,民族主义在政治上追求民主和自治,强调民族的自决权和自主权。
此外,民族主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对外民族利益的捍卫和扩展。
三、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首先,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依赖于民族主义的推动和支持。
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
民族国家的意义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由特定民族组成的独立政治实体,具有自主的政治权力和独立国家地位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中,民族国家被视为一种主权国家形式,是世界国际体系的基本单元之一。
它的意义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首先,民族国家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民族国家中,同一个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团结力。
这种团结和认同感能够凝聚全体民族成员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民族国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语言。
不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俗,这些文化资源对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个体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国家的存在保障了每个民族都能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的进步。
第三,民族国家有助于建立符合本民族利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在民族国家中,民族成员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和福祉。
民族国家为每个民族提供了一个建设自己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平台,使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管理和发展国家,实现民族自主和权益最大化。
此外,民族国家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政治环境,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国家力量的集中和协调,民族国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同时,民族国家也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法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此外,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民族国家作为主权国家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平等地位和权力。
每个民族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参与国际合作和对话,维护本民族的权益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同时,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有助于加强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国际和平的维护。
然而,民族国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民族国家的存在有时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和种族歧视等问题的产生。
民族国家的通俗理解
民族国家的通俗理解是指建立在特定民族基础上的国家。
民族国家的核心概念是民族,即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语言、血缘或其他特定身份认同的人群。
在民族国家中,民族成为国家的基础,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一个民族国家通常以该民族为主导,以其语言、文化、历史等为基础来构建国家制度和价值体系。
民族国家的建立通常伴随着文化认同、自我决定和国家主权等概念。
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民族成员对共同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民族认同和归属感,即成员对自己是某一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和认同;民族自决权和独立性,即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命运;民族多样性和包容性,即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的权利和利益。
然而,民族国家的定义和理解因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于包含多个民族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等,民族国家的概念与民族多样性和民族和谐的平衡相结合。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更多地强调文化认同和民族自治。
总之,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构建的国家形态,其理解和实践因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而有所不同,但共同特征是民族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是什么?
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基于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利益产生,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他是伴随这个民族产生的,是人都有,够不够系统罢了,发展够不够完善,国家意识是基于民族意识产生,民族的国家,民族通过一定制度法律化所形成的的。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是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民族意识包括2个层面:
1、自我认同。
即认识到自己是某个特定族群的成员。
2、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民族意识比较成熟,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意识相对不够成熟。
这是因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原来是经济文化落后的殖民地,甚至还未形成民族。
民族国家名词解释民族国家是指由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和价值观等因素所凝聚起来的一个自愿形成的、具有图腾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的人们所居住的国家。
它是一个政治实体,由民族构成,具有自主的政治权力和自治权力。
首先,民族是民族国家的基础。
民族是具有相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一个群体,拥有共同的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的结果,是逐步发展形成的。
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促进了共同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
民族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国家的性质和特点。
其次,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自愿的。
民族国家的人民是自愿形成和维系的,他们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认同感。
民族国家的形成不能强加,必须是人民自愿选择的结果。
这种自愿形成的特性使民族国家更具凝聚力和稳定性,人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豪感更加强烈。
然后,民族国家具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享有国际主权和政治权力。
它有权决定自己的内外政策,制定法律和规定,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
民族国家的独立性保证了民族的自治和自决权。
此外,民族国家具有自治权力。
民族国家保护和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保障民族的文化、语言和宗教等权益。
它制定和实施政策,以促进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民族国家通过自治权力,满足不同民族的需求和利益,维护民族的多样性和平等。
最后,民族国家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它鼓励民族之间的和谐和融合。
民族国家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和意愿,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多元化使民族国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各民族之间的互补和交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综上所述,民族国家是一个由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和价值观的民族自愿形成的、具有独立政治权力和自治权力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多元化的,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统,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
民族国家的观念与中国实践作者:吴飞来源:《文化纵横》 2009年第6期吴飞一、从世俗国家到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世界基本的国家形态。
有人指出,我们经由日文把nation-state翻译成“民族国家”是一个错误,因为这个概念所指的并不只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是“世俗国家”。
确实,nation-state的含义并不只是单一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是摆脱了神权枷锁的主权国家。
不过,对这个概念的误解,并不是从它的日文翻译或中文翻译开始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觉醒的浪潮中建立的很多国家,就已经把nation-state理解成了“单一民族的国家”。
日文和中文的理解,只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对这个概念的普遍理解的一个延续,而不是因为日本人和中国人特别地误解了它。
在欧洲早期现代,随着世俗王权的强大和宗教改革的推进,nation-state也逐渐形成了。
当时民族国家的主体,确实不是20世纪意义上的族群概念。
不过,由于世俗方言的兴起,以及新教各教派的形成,也就形成了单一语言、单一教派、世俗王权至上,这样三位一体的nation-state,来对抗罗马教廷拉丁语的神权统治。
这些国家的公民,也就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族,而这样的“世俗国家”,也就慢慢可以被理解为“民族国家”了。
这一点尤其可以在19世纪末德国完成统一的过程中看到。
随着拿破仑的战争以及普鲁士帝国的逐渐强大,以前极为分散的德意志各邦的民族意识日渐兴起。
但把这100多个小邦国统一成一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不是易事,在理论上要说服每个邦国的公民也需要大量的工作。
因此,当时德意志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所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看上去非常不同的各个小邦国人民之间的共同性,然后把他们塑造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从而成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虽然这些学者的工作在大多数邦国是成功的,但在奥地利这个与德意志民族有明显亲缘关系的人群中,却始终未能建立起民族认同。
德意志的统一,既是德意志强大的现代世俗国家的建构,也是德意志民族的形塑过程。
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
民族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体系,它是政治、经济和文化融合的
体系,在其中反映着不同民族的联系。
民族国家的存在确保了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和国家安定。
首先,民族国家为多民族族群提供了优先权。
拥有实现自身发展
梦想的机会,不同民族看到有一个国家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彼此。
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文化时,也会增进民族之间的友
好关系。
其次,民族国家能够维护社会稳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言论和
愿望,如果没有民族国家,就不可能使民族之间融洽相处。
只有民族
国家才能满足民族之间的需求和利益,避免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民族国家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多民族共同创造
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民族团结,促
进国家的发展。
总之,民族国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体系,它不仅是民族不同文化
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的发展。
如何保
护民族国家,构建多民族团结协作的国家,是当今时代处理民族问题
的重要内容。
民族与国家探究论文民族与国家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
一、民族与国家的概念民族和国家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民族是指一个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人群,他们通过相似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了共同的认同感。
国家则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由一定的领土、人民和政府组成,具有一定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职能。
二、民族与国家的联系和区别民族和国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方面,民族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元素之一,如中华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础,韩国民族是韩国国家的基础。
另一方面,国家不是所有民族的归宿,如亚洲各国和美洲原住民民族都没有独立的国家。
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区别也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国家是一个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而民族则是一种文化认同,缺乏具体的行政职能。
在文化层面,民族不仅强调语言、习俗、信仰等文化因素,还强调共同的记忆和价值观。
国家则更多的是以建立在共同的国家制度、法律和合法的政治权威上的对共同利益的追求。
在社会层面,民族能够塑造一个社会和美好的未来,国家则更多的以监管和管理的角色存在,提供各种制度和法律架构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民族与国家的互动关系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互动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民族认同可以作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而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又可以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跨国关系中,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推进全球化进程,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议题影响力等。
四、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全球化加速了国际交流,促进了民族共同认知和跨文化交流,冲淡了个体民族主义的色彩,在国际化浪潮中民族也越来越多地扮演了开放和合作的角色。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一、本文概述本文《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旨在深入探讨和重新解读民族国家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和现代政治的重要概念,其定义、特性及演变过程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首先概述民族国家的传统定义和特征,包括其历史形成背景,以及在全球化、多元化浪潮下民族国家所经历的变化。
接着,文章将分析民族国家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如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冲击、移民潮引发的民族认同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等。
通过梳理这些挑战,本文将提出对民族国家的新认识,即民族国家应如何在保持其独特性和凝聚力的适应全球化趋势,构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结构。
文章将展望未来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民族国家的定义与特征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历史和地理概念,是指拥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和领土的人民所组成的国家。
其定义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民族国家的居民通常共享一种或多种共同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同时,民族国家的居民往往拥有相似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国家的独特文化特征。
共同的历史和记忆:民族国家的人民通常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叙事,这些记忆和叙事通过教育、媒体和公共仪式等方式代代相传,塑造了国民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明确的领土边界:民族国家通常拥有明确的领土边界,这些边界通常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保护。
领土的完整性和主权性对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代表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性。
政府的主权与权威:民族国家拥有一个中央政府,该政府在其领土内拥有最高权威和主权。
这种权威和主权体现在对内制定和执行法律、对外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等方面。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结合:在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
国民不仅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也认同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民族和国家的角色在当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一、国家与民族的定义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领土、政府、国籍和主权。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是平等的主体,享有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
民族是指具有共同历史和文化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的社群。
民族之间通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文化交流。
二、民族对国家的影响民族因素是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和文化风格。
例如,欧洲历史上强调民族主义,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在亚洲,许多国家建立在强调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同时,民族也会产生地域性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联合。
三、国家对民族的影响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国家的统治下,不同的民族会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影响。
例如,在同化政策下,一些民族可能会失去其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进而影响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发达的国家中,政府也可以通过提供多元文化和民族权利来保护不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四、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互动中,民族因素仍然具有重要影响,但同化和融合的趋势也在上升。
例如,欧盟的建立使得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在同一时间,全球性的文化和娱乐产品也逐渐消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
这些变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影响。
五、结论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种关系中,国家和民族的角色和地位不断在变化中,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
同时,保护和维护民族的多样性和权利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之一。
民族国家理论反思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理论缺陷一、民族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其本身是19世纪的产物。
有学者认为,“总括起来将,所谓民族国家,就是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的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1]民族国家的实质性内容在于國家的统一性和文化的同一性,在西方古典主义理论看来,每个民族都应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式以防止民族之间的冲突,而现实中建立起来的大都是多民族国家,这两种情况可以视作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历史合理性,以单一民族为构想最终建立起多民族国家成为了国家建设的普遍规律。
二、民族与国家间的张力民族国家具有文化和政治的双重特征,这决定了民族与国家二者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民族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上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超越文化认同。
但仅依靠意识形态来维系政治认同而缺乏一定的文化内容作为基础,这种政治认同是不牢固的,因此政治认同仍需一定的文化认同支持。
其次,民族与国家是不同的实体,一种是文化上的,一种是政治上的。
民族并不等同于国家,一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多民族也可以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属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多个国家。
新文化运动能够为其提供证明,新文化运动领袖与当时复古派、保守派掀起对战,新派认为文化革新能够带来个人的觉醒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解放,而复古派、保守派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他们未能意识到依靠儒家文化并不能建立起一个新型国家。
新文化运动证明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依靠文化,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民族国家提供集体认同感,通过集体认同感来获得现代民族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民族与国家不是一个概念,一种是政治和领土的,一种是历史和文化的。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国家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有极少数国家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国家的领土和制度由一个唯一的、具有同种文化的、在种族方面可定义为民族的成员所控制的国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Social Sciences) 1999,27(4):29-34 V o l.27N o.4 1999P29-34Ξ 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张树青1 刘光华2(11兰州大学历史系;21兰州大学法律系,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宏观分析和审视,认为:1.民族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含义的范畴,它本质上意味着国内所有族体在国家范围内的统一(形成国族)和对国家的一致认同。
2.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主权独立、中央集权制、民主化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3.构建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政治努力的重大目标。
因此,在现实中,“民族国家”又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其中还包涵了相当的政治情结。
关键词:民族;民族国家;国族中图分类号:D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04(1999)0420029206对于“民族国家”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论题,中外论者或从民族结构的角度认为民族国家就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①,或从国家的统一与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相结合的视角界定民族国家②。
对此,我们无意也很难完全以是非对错论,因为它们一个侧重于历史、民族和学术的角度,而另一个又着眼于现实的、国家的思考,并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情结在其中。
但是,我们认为,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国家”概念,必须严格把握以下几点:1.“民族国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民族”也特指“国家民族”(state nati on)③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民族”是个适用十分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语境之中,它有不同的含义和指示对象④。
“民族”虽然可以用来泛指民族共同体的一切历史类型,但在特定的场合和文脉中,“民族”则可能专指像“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法兰西民族”之类的与国家概念相联的族体对象即所谓的“国族”。
或特指多民族国家中的基本族体单位,如中国的汉、满、蒙、回等56个民族,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133个民族。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3周 平内容提要:民族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欧,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形式。
民族国家并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逐步成为世界国家体系的基本单元,并向全球扩展,进而成为基本的国家形态。
民族国家遍及全球以后,民族国家具有了复杂多样的形式,相当数量的民族国家虽然具有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但与最早出现于西欧的民族国家有相当的差别。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民族国家建设的问题随之出现。
当今世界的许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现代民族;民族国家;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
“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惟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
”①我国也是民族国家,并处于民族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
然而,对于民族国家这样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我国的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却尚未形成全面的、一致的认识,既有的知识系统尚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就连“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歧义丛生。
这一现象表明,在全面、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国家准确的认识,仍然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本文就从民族政治学的角度,阐述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一、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中文的“民族国家”概念,来自于英文的“nati on 2state ”,即“民族—国家”,是对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的概括。
作为民族与国家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国家既有民族的内涵,又有国家的内涵,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现实中的这种状况,为各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民族国家提供了可能。
也许正因如此,高度关注民族国家的民族学学科和政治学学科对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并构建了大相径庭的民族国家概念。
其间,民族学学科偏重于从“民族”的角度来界定“民族国家”,因而强调“民族国家”的民族属性,进而把民族国家解释为单一民族国家。
可是,在当今世界的众多国家中,纯粹单一民族的国家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民族学学科最终得出3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研究”(07AZZ001)研究成果。
安东尼・D ・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第122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了否定民族国家存在的结论,认为民族国家只是“理想的”国家或“虚构”的国家①。
政治学学科,尤其是国际政治学,则偏重于从“国家”的角度来界定“民族国家”,往往从主权、国际关系主体的角度使用“民族国家”概念,不注重其民族的内涵。
而这样一来,一切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都被视为“民族国家”。
然而,如果将民族国家等同于主权国家的话,不仅无法解释国家主权在民族国家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事实,而且也使“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失去本质内涵而不具有解释力。
在民族国家问题上,不论是偏重于民族国家的民族属性还是偏重于民族国家的国家属性的做法,都是过分强调民族国家的字面意义。
的确,仅仅从字面上来界定“民族国家”的内涵或使用“民族国家”概念,都很容易失之偏颇,甚至导致似是而非的结果。
其实,民族国家本身是历史上形成并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的国家形态,历史赋予它的内涵远比字面上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因此,惟有将其置于国家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才能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
人类社会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创造了诸多的政治形式。
国家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最为恰当和有效的政治形式。
因此,人类总是生活于不同的国家共同体当中。
而国家这种政治形式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采取不同的形式,从而具有多样性的形态,并形成了一个国家形态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国家形态的演进,构成了人类政治发展最主要的内容。
最早出现于西欧的民族国家,就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国家形态。
民族国家出现以后,由于这种国家形态自身的优势和世界历史的特点,这种国家形态逐步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进而成为基本的国家形态,成为世界国家体系的基本单元和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
于是,民族国家也就成为人类社会国家形态演进的一种基本形态。
回顾欧洲国家形态演进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最早出现的普遍性的国家形态是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城邦国家衰落后,取而代之的普遍性国家形态是罗马帝国。
“罗马灭亡之后,在西欧的广阔空间中形成了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一方面是林林总总的封建邦国,另一方面又是凌驾于这些邦国之上的一统权威———教皇,罗马教皇成为整个西欧社会的无上权威。
教皇把这些大小邦国联结而成为一统的基督教世界。
”②在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③的情况下,普世世界国家成为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形态。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各种以王朝名义命名的政治共同体逐步获得了独立性和主权,并最终取代了基督教普世世界国家。
在王朝国家时代,国家对国内居民进行了强有力的政治整合,并促成了王朝国家基础上的经济整合和文化整合,逐渐塑造出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后,就成为国家共同体内一股足以抗衡王朝政权的强大社会力量,甚至与王朝发生摩擦和冲突。
最终,民族与国家的二元关系又通过民族与国家融合的方式得到协调,形成了一种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国家形态,并取代了王朝国家。
这种全新的国家形态,就是民族国家。
不过民族国家也不是国家形态演进的最终形式,民族国家的出现并没有终结国家形态演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4期①②③对于这种现象,宁骚先生作过精辟的分析。
参见宁骚:《国家与民族———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第265~2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第249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0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进的进程。
国家形态的演进还将继续下去,民族国家也会被新的国家形态所取代。
①今天在欧洲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出现了超越民族国家的苗头。
虽然新的国家组织形式或超国家的政治形式才初露端倪,但毕竟一种新的趋势已经显现。
民族国家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的产物,但它出现以后就迅速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国家形态,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目标形态,逐步扩大到全世界,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国家形态。
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国家,就是指这种获得世界意义的国家形态。
从本质上看,民族国家就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主权国家。
具体说来,民族国家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多个侧面进行考察。
其中那些体现民族国家的本质并且将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形态区分开来的内容,构成了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首先,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
在王朝国家取代基督教普世世界国家的过程中,国家主权问题出现了。
国家主权的实现,是王朝国家最终取代基督教普世世界国家的根本条件。
深受尼德兰革命影响的格劳秀斯(1583—1645年)早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就提出了主权问题,并把主权独立的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
不过,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是通过长达30年的战争以及在此过程中签署的一系列和约实现的,从而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10月签订的西荷和约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而确定了国家主权和主权争端的解决方式。
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得在国家林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朝国家作为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对基督教普世世界国家的最终胜利,就是获得了国家主权。
而建于王朝国家基础上的民族国家,承继和包涵了王朝国家的国家主权,因而它首先就是主权国家。
拥有主权是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
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民族国家。
其次,民族国家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国家。
民族国家以民族来命名这一事实表明,民族国家的根本特征就是它的民族性。
民族国家的民族性要求实现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一致。
但这种一致并非就是形式上的民族范围与国家范围的一致,而是本质上的一致,即民族认同于国家并因此而将国家当作自己的利益保障,从而使民族取得了国家的形式。
如果民族不认同现行的国家,即使二者范围完全一致,也无法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的协调。
西欧建立王朝国家后,国内居民被整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即国家民族,但却引发了民族与王朝国家之间的冲突。
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协调一致,是通过民族认同国家的方式实现的。
这就表明,实现民族与国家一致的根本,是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只有在民族认同国家,民族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当作自己的政治屋顶的时候,即民族共同体将民族的认同与对国家的认同统一起来的时候,才能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协调一致。
民族国家的民族性,就集中表现为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最后,民族国家是人民的国家。
要全面实现和巩固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国家就不能只属于某些人,而应该属于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或民族的所有成员,即属于全体人民。
只有当人民认同国家,把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的时候,才能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真正统一。
所以,民族国家的人民性,是其民族性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民族国家的民族性就内在地包涵着人民性要求。
从①目前就有学者认为:民族国家“现在已经过时,正在被人们废弃,并且将被废止。
”见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290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西欧的国家形态演进来看,虽然王朝国家塑造了一个新的民族,但王朝国家只属于王朝而不属于人民,所以无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只有打倒专制君主,摧毁王朝国家才能构建起近代民族国家。
”①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并对国家政权进行宪政化改造,建立了人民控制国家的制度以后,民族认同国家的矛盾才得以解决。
欧洲历史上民族国家的最终确立,是在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宪政化改造完成以后。
不过,国家的人民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而且人民性的程度也是不断提高的。
作为民族性之体现的人民性,在民族国家建立时和以后的发展中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二、民族国家的历史构建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西欧,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的产物,但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长期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渐渐地沉淀下来,就成为民族国家历史内涵的组成部分。
所以,民族国家的内涵是历史上形成的。
早先建立民族国家的英、法等国,构建民族国家的历史起点、采取的具体方式和延续的时间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构建民族国家的各自特色。
但是,西欧各国构建民族国家所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问题,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问题。
从逻辑上看,民族国家的构建涉及两个基本的问题或环节,一是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二是新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