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关系
- 格式:pptx
- 大小:38.02 MB
- 文档页数:3
专题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背景材料:材料一: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材料二:2008年3月14日,在达赖集团支持下,部分“藏独”分裂分子在西藏进行了一系列的破坏活动。
材料三:4月12日,胡锦涛主席会见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时表示,西藏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我们和达赖集团的矛盾,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人权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分裂祖国的问题。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更好的处理民族问题,我国建立了什么样制度?建立这项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P42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统一起来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的稳定、团结和共同繁荣。
2.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同15题)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科学发展观,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特别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
3.请你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①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新型民族关系?P42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P426.我们应当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P43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③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④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⑤我们要反对一切民族分裂行为,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行为的行为做斗争。
专题0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1.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辖彰显主权地区朝代机构新疆西汉设置①______ ,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西藏元朝设立②______ ,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台湾清朝设置③______ ,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文物见证历史(1) 写出材料一中①②③的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推动民族融合的不同方式。
(3)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1) 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
图二、图三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历史意义?(2) 材料二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3) 材料三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有关?结合所学回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写出一点)?材料二:阅读如图《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载: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2) 材料二图片内容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写出其中两件)材料三:读图(3)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今天我国哪个省份有关?(4) 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向世界证明了什么?(5)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的认识。
专题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专题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专题考点分析】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考点有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
这两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是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和重点。
原因有:①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②两岸民间团体和人员频繁往来;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和新疆建区以来的发展,以及近期来拉萨“3·14事件”和2011年新疆“7·18和田”事件;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很多地、州、市都存在民族区域自治问题;⑤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神圣使命;⑥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等。
【本专题知识要求】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1、我国的民族现状(民族国情)※ (1)我国是一个由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①大杂居、小聚居,各族人民融合。
②我国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
※ (3)我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发展相对于汉族而言比较落后,需要帮助发展。
※ 2、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1)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有利于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2)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集中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
★ 3、国家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即坚持①民族平等原则;②民族团结原则;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3)努力构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4)坚持反对民族歧视和分裂民族的一切言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保护主义);(5)持久开展内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等。
★ 4、青少年学生应怎样为维护民族团结作贡献?(1)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义务和责任;(2)积极宣传民族团结的意义,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3)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4)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关心等。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开放性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
1.正确的民族观第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第二,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2.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所作的贡献在边疆开发方面:(1)、各少数民族在边疆的开发方面,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经济上:A、在农业方面,①岭南的少数民族早在秦代就开垦农田,②今新疆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代能种植谷物、桑麻和葡萄等,他们的坎儿井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创造。
③水稻是东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④藏族在高原地带培植出了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B、在畜牧业方面,少数民族培育了为数众多的牲畜优良品种,输送到中原,同时把畜牧业技术传人中原.C、在手工业生产方面,纺织和手工技术从海南地区传人汉族地区及其他广大地区,如黎族的棉纺织技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手工品也具有较高水平,民族特色突出。
(3)、在精神文化的创造方面,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绚烂多彩、各具特色.有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民族音乐舞蹈等,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铸造了祖国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4)、在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方面:在古代,明朝时抗击倭寇;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抗击沙俄的侵略;在近代,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现代,反对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都有少数民族的参与。
专题(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合肥厚德学校2011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热点解读】我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和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仍将是2011年高考的热点。
【热点透视】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2010年7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专题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知识线索线索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民族融合线索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及统一问题二、专题演练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面有关西藏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是①赤壁之战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郑成功收复台湾④清设驻藏大臣⑤1684年清设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4.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个的联系与交往5.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下列措施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6.以下史实中,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②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③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④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7.以下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唐朝时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②清朝册封达赖、班禅③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④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⑤清政府确立“金瓶掣签”制度⑥土尔雇特部回归祖国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拉萨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⑦C.③④⑤⑧⑦ D.②③④⑥⑦8.右表表明我国古代就对____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专题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专题预测本专题中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区域,出现材料题、综合探究题或问答题的概率较大,一般来说,命题趋势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秦汉、隋唐、明清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特别是考查秦汉和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二是考查明清时期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积极行动;三是考查对祖国边疆的管辖措施;四是我国历代的对外关系,秦汉、隋唐、宋代的开放政策,与外国的友好往来如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等。
清朝的闭关锁国及影响;五是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等。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禅让制概括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实例尧→舜→禹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一直延续至清朝结束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内容周天子将王族、功臣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交纳贡品,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作用通过分封制,不但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郡县制雏形战国时,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建立县制的内容形成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影响秦朝确立的郡县制,为历朝一直效仿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央集权制度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理论最早是由战国的韩非子提出确立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度:①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开创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巩固西汉——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大诸侯国的实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
在当时有利于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完善隋唐——隋文帝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完备起来;隋文帝时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继续沿用并加以改革发展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顶峰明清——明: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在地方:设三司。
专题一之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班级姓名【中考考点】1、知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中央关系的变化;2、知道西藏、新疆与中央关系发展的史实;3、知道少数民族发展融合的阶段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文明融合的方式;4、知道新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策。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朝代特征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南海郡,促进了当地开发和经济发展。
(漳州——闽越族)②西部的贸易和交流: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③北方边境的战争:秦统一后,修长城、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汉初几代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皆因国力不足;汉武帝时期国力大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五胡内迁: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断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到北朝后期,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4.隋唐时期:(1)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