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染色体核型分析范文
染色体核型是指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
人类细胞核内一般包
含有46条染色体,分为22对体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体染色体又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其中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男性有一对XY性染色体,女性有一对XX性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
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片等步骤,可以将细胞的染色体展开并形成核型。
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检测法,另一种是间接
检测法。
直接检测法主要通过染色体制片与染色体特异性染料的染色,观
察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结构等特征,从而得到染色体核型。
而间接检测
法则通过染色体Banding技术,如GTG染色、Q带染色等,对染色体上的DNA分布进行检测,从而判定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异常。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临床遗传疾病的诊断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疾病,患者的核型为47,XY或47,XX,21三体遗传异常。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唐氏
综合征的染色体异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
可用于其他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如爱德华综合征、智力低下等的诊断。
除了临床应用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对不同物种、品种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了解
物种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揭示不同染色
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摘要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可以帮助鉴定染色体异常,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的原理、操作步骤和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意义。
引言人类染色体是一条条长短不一的DNA分子,其中包含了人类遗传信息的全部。
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不同的遗传疾病和癌症的发生。
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染色体检测方法,利用一种特殊染色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从而鉴定染色体异常。
方法样本采集与培养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需要获取患者的外周血、羊水或胎盘组织等样本。
对于外周血样本,使用抗凝血管采集一定数量的血液。
对于羊水或胎盘组织样本,可以在妊娠期间进行采集。
采集的样本需要进行细胞培养,目的是获取足够数量的细胞进行分析。
细胞处理细胞培养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和药物对细胞进行处理,停止细胞分裂并保留染色体的形态。
常用的方法包括用胆碱能抑制剂停止细胞有丝分裂、用高渗溶液进行裂解和固定等。
染色体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经过处理的细胞用一种特殊染料(一般为吉姆萨染料)进行染色。
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可以对染色体进行鉴定,并进行核型分析。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得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信息。
根据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复或染色体结构异常等。
根据结果,可以进行遗传辅助诊断,帮助确定疾病诊断和预后。
临床应用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应用包括:遗传疾病的诊断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的关系。
例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和Patau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都与特定的染色体异常有关。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准确诊断这些疾病,为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
复杂遗传疾病的研究对于一些复杂的遗传疾病,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可以帮助鉴定潜在的遗传因素。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核型: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 karyotype )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面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 idiogram )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2带染色技术也称为改良的 iemsa 染色法。
因用 iemsa 染色,所以称为带。
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
染色体标本放到37℃胰酶中是带显示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它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质特定的成分,从而经 iemsa 染色后获得良好一致的分带类型。
带的形成与 iemsa 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分不开。
iemsa 染料即噻嗪-曙红染料,染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同DNA 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它们结合一个曙红分子,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物积累的疏水环境。
通过胰前预处理可以使阴性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的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从而造成了染色体蛋白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明暗相间的染色体带。
染色体带技术为染色体遗传病诊断、杂种细胞检定、特殊细胞株标记、染色体的识别等开创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
○3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3个:描述染色体的三个参数: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应用人类染色体分析,为诊断疾病、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因此染色体的研究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类染色体分析与鉴定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准确性。
因此如何准确识别染色体,鉴别正常与异常染色体是十分必要的。
(一)染色体的命名和常用命名符号人类细胞遗传学标准化国际命名体制(ISCN1985)包括了1960年、1963年、1968年、1971年、1978年、1981年、1985年7次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会议的结果。
主要决议的文本是人类细胞遗传学的国际法规,为了简便地记述人类染色体及染色体畸变,制定了统一的命名符号,详见表13-5。
表13-5染色体常用命名符号表示符号说明表示符号说明ace→bcen:::csctdelderdirdicdisdup无着丝粒片段从→到断裂着丝粒断裂断裂与重接染色体染色单体缺失衍生染色体正位双着丝粒体远侧端重复/+-?minmospph1przqrrcprearec将不同的细胞分开多余丢失不能确定微小点嵌合体染色体短臂费城染色体粉碎染色体长臂环形染色体相互易位重排重组染色体(续表)表示符号说明表示符号说明eendffrafemghiinvmalmar互换内复制断片脆性位点女性裂隙次缢痕等臂染色体插入倒位男性标记染色体robsscettantertrivar;罗伯逊易位随体姊妹染色单体互换易位串联易位染色体末端三射体三着丝粒体染色体可变区在涉及一个以上染色体重排中,用来分开各染色体1.非显带染色体的命名:一个典型的中期染色体由2条姊妹染色单体组成,2条姊妹染色单体借着丝粒(次缢痕)相连,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长臂和短臂,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中着丝粒、亚中着丝粒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人类的1号、9号、16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端有1个次缢痕。
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上,常借1个纤细的染色质丝连接上1粒状结构称随体。
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引言:一、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步骤:1.收集样本:收集需要研究的人类标本,可以是血液、组织、胎儿细胞等。
2.细胞培养:将收集的样本进行细胞培养,通常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如使用无菌培养皿和细胞培养基。
3.处理样本:细胞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使用震荡器等设备将细胞从培养皿上剥离下来,制备成单细胞悬液。
4.固定细胞:将细胞悬液进行固定处理,一般使用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5.染色:染色是核型分析的关键步骤,可以使用吉姆萨染色法、G显带染色法等多种染色方法,使染色体可见并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和颜色。
6.干燥和贴片:将染色的载玻片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透明胶带将玻片贴到载玻片上。
二、核型分析方法:1.显微镜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直接通过目视的方式判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2.数字图像分析法: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体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计算机算法分析染色体的长度、形态、染色体异常等指标。
3.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利用标记有特定荧光标记物的探针与染色体特定区域发生互补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4.光学显微镜配合显影法:使用特定的显影剂,使染色的染色体呈现出明亮的色带,详细观察和分析色带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等。
三、核型分析的意义:1.遗传病诊断: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一些遗传疾病有关,通过核型分析可以确定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的关联。
2.胎儿异常筛查:通过对孕妇的羊水或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等。
3.种群遗传学研究:核型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了解不同人群间的遗传差异。
4.基因定位:核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进而研究与之相关的遗传疾病或性状。
结论: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遗传学研究手段,通过制备标本和观察分析染色体,可以了解人类的遗传信息和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人类G显带核型分析简介人类基因组由一系列的染色体组成,其中包含有关个体遗传特征的信息。
通过分析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可以获取有关个体的核型信息。
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中,G带染色体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核型信息。
G带染色体技术G带染色体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核型分析方法,它能够显现染色体的带状结构。
该技术利用了染色体的染色质中富含的AT和GC碱基对的差异,通过特定染色剂的作用,可以将染色体分成明显的带状结构。
G带染色体技术通常与显微镜观察相结合,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染色体核型图。
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步骤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细胞培养:首先需要从个体的脐带血、外周血或骨髓等获得细胞样本,然后将其进行细胞培养,使细胞增殖到足够数量。
2.处理染色体:将细胞处理以使染色体展开,并进行固定。
通常通过加入适量的高渗液来使细胞膨胀,然后进行固定。
3.涂片制备:将处理后的细胞进行涂片制备,通常使用玻璃片或载玻片。
制备涂片时需小心操作,避免细胞损伤或重叠。
4.染色:将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剂包括吉姆萨染色剂或戈姆萨染色剂。
染色剂的选择会影响染色体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5.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涂片,通过对各染色体的形态和带状结构进行分析,得到染色体的核型信息。
G带染色体分析的应用G带染色体分析广泛应用于临床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检测染色体异常:通过G带染色体分析,可以检测到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或重排。
这些异常经常与遗传疾病相关,对于儿童发育异常或个体的生育能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遗传咨询和筛查:G带染色体分析可用于进行遗传咨询和筛查,帮助家庭了解染色体异常的潜在风险。
例如,在孕期通过羊水细胞或绒毛组织进行G带染色体分析,可以帮助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3.种群遗传学研究:G带染色体分析也可以用于种群遗传学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种群的染色体组成和遗传变异,可以揭示人类种群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历史。
实验八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原理在19世纪后半期许多生物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染色体, 1875年Edwar.Strasburge.描绘了活的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879年, Walthe.Flemming随之从两栖类幼体的固定和染色组织中描绘有丝分裂的过程。
他创造了今天常用来描述有丝分裂过程的述语, W.Waldeyer 将有丝分裂中期可观察到的主要结构命名为染色体, Theodo.Boveri和walte.S.Sutton在1902年将遗传物质和染色体联系起来。
随着细胞学技术的改善, 在许多动物和植物细胞内观察和研究了染色体。
尽管如此, 人类染色体的研究进展却很慢, 因为研究材料不容易得到,还有被应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技术不能够用于人类, 当人类细胞离体培养生长时这些困难就解决了。
培养中的分裂细胞能够用碱性的秋水仙素处理, 使染色体不受分裂细胞纺锤体的影响, 接着在培养中的细胞暴露在低渗溶液中, 这种低渗溶液可以引起细胞膨胀, 因此可以单独观察和数出细胞的染色体。
当徐道觉和A.Levan(在1956年)采用这些技术培养人肺胚胎组织细胞时,人类染色体数目被确定为2n=46,在英国,研究生殖巢组织的C...Ford不久就确认了这个观察结果,确定人类染色体数目为46的其它研究是以骨髓和皮肤活组织的细胞培养物为基础的,人类染色体的数目有重要意义研究在1959年,那时J.Lejeune和他的合作者将机能失调的唐氏综合症归因于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从此以后,许多主要的生理和精神错乱都与人类染色体的畸变联系起来了。
对人类染色体的研究通常使用血液白细胞, 这种血液白细胞能很方便获得、培养, 并诱导有丝分裂(实验七), 当一切准备适当, 可看见各种各样长度的人类染色体(最长约10um, 最短约2um)和不同位置的着丝粒(主要的狭窄区)。
二、实验目的1.根据大小, 着丝粒位置和随体的有无描述人类染色体的形态。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G显带核型分析报告概述核型分析是指通过对细胞的染色体观察,了解它们的数量、形态,从而判断个体的性别以及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本文将介绍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以及采用G显带染色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材料与方法标本制备:1.通过体内生长的细胞系培养得到细胞,并将它们发送至染色体形态捕获系统实验室。
2.将收到的细胞进行样品准备。
先加入均浆剂净水,并初次混合。
待与细胞量相等的5%高马尔谷酸(Na2HPO4)特性缓冲液和1%偏硫酸,最后混合。
3.轻轻转动管子,并且离开它说较长时间,使得细胞得以与溶液完全变淡。
4.通过四氯化碳进行固定,直至样品中的细胞结构都没有被损坏。
5.利用各种化学剂处理样本,以预处理出更好的结构。
G显带染色:1.将钟室内的标本压片,使细胞的核形成按制定的标准排序,并在有机玻璃片底部粘贴。
2.加入如下染料:a. Giemsa液:Giemsa指的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波尔多区Giemsa教授。
G显带染色技术将溶液中的Giemsa染色质直到他们的总量到达6倍于DNA总量。
Giemsa染料在滴定时间内还要使染色质呈现某些将染色质透过玻片清楚可见的颜色。
b. Sorenson’s Buffer:Sørensen’s缓冲液是一种被设计为模仿人类体液的缓冲液。
在G显带染色过程中,它发挥的作用是将不同颜色的细胞内组成分离出来,使得它们不会在一幅核型图像中混杂在一起。
3. 在加入染料后将玻璃片封起来,等待颜料与核相结合。
4. 将镜头放置在显微镜底座中,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
分析:我们使用的显微镜是能见度很好的显微镜,能够让细胞结构非常清晰可见。
我们可以在屏幕上观察到标本图像。
我们首先计算出图像中每个单独的染色体的数目以及它们的大小和形状。
在一张图像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区分每个单独的染色体,并根据它们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确定它们在细胞核中的位置。
结果我们的细胞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这个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为46个。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引言:人类染色体是人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负责传递和保存人类遗传信息。
人类染色体共有23对,分为22对体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和核型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遗传疾病。
一、人类染色体的识别:1.细胞培养和准备:从人群体内采集细胞样本,如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等。
将细胞样本培养在含有培养基和适宜温度的培养皿中,使细胞得到良好生长。
2.细胞处理:培养细胞到足够的数量后,停止细胞分裂,使染色体得以固定。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醋酸乙酯加热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
-醋酸乙酯加热法:将细胞溶胀后,加入冷甲醇-冷醋酸乙酯(3:1)混合液,使染色体得以固定。
然后将固定后的细胞涂片中加入碘化钾并加热,使染色体显色。
-免疫细胞化学法:利用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将标记染色剂连接到染色体上,使其显色。
3.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细胞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聚焦调节,可以看到显色的染色体。
二、核型分析:1.统计染色体数目:统计观察到的染色体个数,人类正常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个。
2.染色体排序:将染色体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排列,通常按照染色体大小和带纹特征,可分为7组:1,2,3,4,5,6和X,Y。
对于体染色体,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编号;对于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
3.染色体的异常分析:检测并分析染色体的异常,如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改变等。
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单体、三体、四体等。
4.矫正:如果在染色实验中发现了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结构异常的情况,可以进行矫正。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如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使用等,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核型结果。
结论: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和核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遗传疾病。
这些分析对于遗传学研究、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核型是指胚胎及成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和大小的组合情况。
人类正常核型为46,其中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是指除了性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按从大到小顺序分为1~22号染色体,其中1~22对染色体构成了每个人的基因组。
性染色体分为X和Y两种。
女性的核型为46,XX,男性的核型为46,XY。
在正常核型分析中,常用的技术是染色体核型分析。
该技术通常使用外周血细胞或胚胎细胞作为样本,通过染色体的捕获、染色、显微观察和图像分析等步骤,可以得到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大小等信息。
异常核型分析:异常核型分析是指对染色体异常进行鉴定和分析。
在人类中,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两种。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指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唐氏综合征,即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核型为47,XY或47,XX,+21、唐氏综合征是由于第21对染色体出现三个而非两个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智力发育迟缓、面容特殊、心脏疾病等症状。
结构异常是指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发生缺失、重复、倒位、转座等改变。
常见的结构异常有易位、缺失和重复。
染色体易位是指两个或多个染色体间一部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缺失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缺失。
重复是指染色体上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出现重复。
染色体核型的异常往往与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有关。
通过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总结起来,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通过对正常和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来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也为人类遗传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一直是遗传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染色体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主要结构,它们的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唐氏综合症、染色体异常等。
因此,对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类染色体的识别方法和核型分析技术。
人类染色体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染色体观察、核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方法。
染色体观察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有染色体异常。
这可以通过显微镜下染色体的结构特征、染色体带分析、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画图等技术来实现。
染色体带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各种染色剂对染色体进行着色,并根据染色体上的不同带纹来识别染色体的类型。
核型分析是确定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方法,通过计数染色体的数量,并观察其带纹图案,从而确定核型的类型。
另外,染色体画图是将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展示在图上,通常配合核型分析,可以更直观地显示染色体的结构。
分子遗传学方法是一种高效且准确的识别染色体的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微阵列分析(CGH)。
FISH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它通过标记具有特定序列的探针,与待测样本中的染色体特异序列发生互补杂交,从而标记特定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
FISH技术可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染色体重排及部分基因扩增或缺失等。
CGH是一种高通量全基因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得到全部或部分染色体的大的扩增或缺失。
CGH技术主要通过比较待测样品的DNA和对照DNA的荧光信号强度来判断染色体的异常情况。
核型分析是对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综合评估,可以通过核型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核型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常规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胚胎分期和染色体分析等。
常规细胞培养是指在培养基中培养活细胞,使其进入有丝分裂期,然后对细胞进行取样,制备出细胞的染色体。
胚胎分期是通过观察胚胎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发育阶段,然后对其进行染色体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传统上是观察染色体形态,近年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荧光素标记的探针进行染色体核型特定位点的检测和标记,可以精确地检测染色体上DNA 链中,单个碱基的突变,从而大大提高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精度。
一、GRQ带技术人类染色体用Giemsa染料染色呈均质状,但是如果染色体经过变性和(或)酶消化等不同处理后,再染色可呈现一系列深浅交替的带纹,这些带纹图形称为染色体带型。
显带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
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
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
染色体特定的带型发生变化,则表示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一般染色体显带技术有G显带(最常用),Q显带和R显带等。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
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耦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可判断单个碱基突变。
此时,一个染色体核型,即为一个碱基。
三、光谱核型分析技术SKY(spectralkaryotying)光谱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是一项显微图像处理技术,SKY通过光谱干涉仪,由高品质CCD获取每一个像素的干涉图像,形成一个三维的数据库并得到每个像素的光程差与强度间的对应曲线,该曲线经傅立叶变换之后得到该像素的光谱,再经由软件分析之后用分类色来显示图像或将光谱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红绿蓝信号后以常规方式显示。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核型(Karyotype)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由苏联学者T. A. Levzky 等人提出。
核型分析的发展有三项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1952年美籍华人细胞学家徐道觉发现的低渗处理技术,使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散良好,便于观察;二是秋水仙素的应用便于富集中期细胞分裂相;三是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血淋巴细胞转化、分裂,使以血培养方法观察动物及人的染色体成为可能。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等。
核型分析是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核型分析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物种亲缘关系与进化、远缘杂种的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描绘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1960年,丹佛会议上,提出了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命名标准体制草案,为以后的所有命名方法奠定了基础。
1963年,伦敦会议上,正式批准Patan 提出的A、B、C、D、E、F、G七个字母表示七组染色体的分类法。
1966年,芝加哥会议上,提出人类染色体组和畸变速记符号的标准命名体制。
A组(1-3号)
1号:最大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外有次缢痕。
2号:最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3号: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比1号小三分之一。
B组(4-5号):为较大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二者不易区分。
C组(6-12号,X):中等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难区分。
6、7、9、11号:着丝粒略近中央。
8、10、12号:偏离中央。
9号:q有次缢痕。
X位于6、7之间。
D组(13-15号):中等近端着丝点染色体,p常有随体。
E组(16-18号)
16号:中等中央着丝粒染色体,q上有次缢痕。
17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8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p比17号更短。
F组(19-20号):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不易区分。
G组(21-22号,Y):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1、22号:p常有随体,q常呈分枝状彼此不易区分。
Y:p无随体,q通常平行靠近
实验试剂
Geimsa染色液等。
实验设备
摄影显微镜,显微测微尺,染色缸,吹风机等。
实验材料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
实验步骤
1、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放入染色缸,用Geimsa染色液染色10-15分钟→在盛水塑料杯中冲涮→风干→镜检
观察细胞的标准为:
(1)细胞完整,轮廓清晰,染色体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
(2)染色体形态和分布良好。
(3)最好无重叠,即使有个别重叠,也要能明确辩认,以免差错。
(4)所观察的细胞处于同一有丝分裂阶段,即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或染色体长短大致一样。
(5)在所观察的细胞周围,没有离散的单个或多个染色体存在,以免影响计数。
2、显微摄影:将制好的片子放在数码摄影显微镜下进行拍摄,以供分析。
3、核型分析
核型:一个细胞内所有染色体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代表着某一个体所有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包括数目、形态、大小等,分为A、B、C、D、E、F、G等七组和一组性染色体。
组型:把核型按模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代表一个种的染色体组成。
4、完成染色体组型分析。
注意事项
显微照片分析:
染色体计数;染色体测量;
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长度/ 整套单倍染色体总长×100 臂比率=q/p
着丝点指数=p/(p q) ×100w w.c e l s e r v i c e.c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