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完整版)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完整版)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完整版)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

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

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认为诗人凭借其生花妙笔“能将最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

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西方美学史上提出“理智直观”学说的思想家是谢林;

西方美学史上提出“本质直观”学说的思想家是胡塞尔;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是普罗泰戈拉;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从悲剧的性质和效果看,构成悲剧内涵的核心要素有:冲突、抗争、毁灭;

从艺术的起源角度来看,分为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

从艺术的本质角度来看,分为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和符号说;

从艺术的功能角度来看,分为载道说(教化说)、娱乐说;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文艺必须具有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

艺术品鉴赏的过程分为:观、品、悟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有接受者的个性;

悟: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最具有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是审美活动;

19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出现;

在各种审美活动之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

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就是哲学方法;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其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将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

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

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美学学科的独立以1750年鲍姆嘉通著《美学》一书为标志,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既然可以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丑虽然“不在美的范围之内”,“但又始终决定于美的相关性,因而也属美学理论范围之内。”标志现代丑学的开启。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在1952年创作的《等待戈多》就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德国当代著名神学家蒂利希曾经指出,象征乃是“谈论上帝的唯一真实的途径”;

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指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意境一词最早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答: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简述柏拉图的美育观?

1,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哲学家;

2,柏拉图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对人施行严格的教育,而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美育。他认为用故事形成儿童的心灵,比用手形成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因此,必须用高尚的文艺作品陶冶青少年的心灵;

3,柏拉图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很多;

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

1,蔡元培是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也是中国近代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2,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3,他十分推崇美育的价值,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他把美育看成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

简述梁启超的美育观?

1,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倡导美育的先驱之一,他的美育思想因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力而颇受时人重视;

2,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拿趣味当手段,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拿趣味当目的,才是真正的美育;

3,他认为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的,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他趣味教育观的补充。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联系: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如呼吸,密切相关,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存在着两重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审美趣味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1,我们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审美主体的特点: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2,它是主体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

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4,它是能够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

审美经验的特点:

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是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精神性的对话和交流,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

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2,只有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3,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发生理论的概述

1,游戏说(柏拉图、康德、席勒)

2,生物本能说(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3,巫术说(泰勒、弗雷泽)

4,劳动说(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康德的游戏说贡献和缺点;

贡献:1,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

3,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

缺点: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体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真正形成人呢的意识;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巫术的神秘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形成;

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3,历史性;

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个体相对性生成)

2,贯通性(民族文化)

3,兼容性(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二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优美的特点:

1,优美是超越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3,是和谐统一的内容

4,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崇高的特点:

1,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2,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3,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4,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崇高和优美的不同

1,优美是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崇高则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

2,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韵弘扬,是对人生存在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3,人生存在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引导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4,崇高是一种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

崇高在不同人生实践的领域,崇高则有不同的体现:

1,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

2,崇高体现在为人与社会的对立和超越;

3,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悲剧的特征: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4,

喜剧的特点:

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

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喜剧的情感形式变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丑的特征: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荒诞的特征:

1,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从这种非二元论的立场出发,审美经验便与美感之间有了许多明显的差异:(审美经验的外部特征)

1,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

2,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

3,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

审美经验: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比德: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种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畅神说: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快。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直接性)

2,非功利性

3,超越性

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

1,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2,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件事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审美愉悦。

3,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尽管要求主体安排除各种功利性或利害的考虑,从而获得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但由于审美对象本身就包含一定的思想内容,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和思想境界,从而产生一定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一般感知与审美感知相比,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1,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2,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3,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想象:审美经验中的核心因素

想象包含初级形式(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接近联想: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类似联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取象日比、取义日兴;

对比联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相互关系: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1,游戏说(康德)

2,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1,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表现说(康德)

3,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

4,符号说(苏珊.朗格)

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1,载道说(教化说)(韩愈、柳宗元)

2,娱乐说(李渔、亚里士多德)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不是自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菲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人们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或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

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示层、客体层;

意象的主要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

意象与意境的主要区别:

1,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3,意象属于艺术范畴,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品的三个基本特征:

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虚静:是一种一要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艺术敏感: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种形式:

象征性艺术(建筑);古典型艺术(雕刻);浪漫型艺术(绘画、音乐);

美学家划分艺术类型:

1,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艺术作品划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

时间艺术: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

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

音乐是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

戏剧实际上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

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到了美育一词;

朱熹“消融査滓”的过程;

金圣叹:“见文当观心、见文不见心,莫读我此传”

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

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文艺必须具有三个特征: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

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学史上正是出现了;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

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在于自身。

分析审美教育的内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手段与效果一直的原则;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独特性的原则;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联系:1,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

3,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区别:1,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二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

3,从活动的存在结构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

美育的特点:

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美育的功能:

怡情养性、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是由荀子提出,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本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美育的目的:

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

2,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3,审美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培养;

4,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全国自考美学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考美学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考美学试题试卷 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 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4月自考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西方美学史上,〃迷狂说〃的创始人是() A.毕达哥拉斯 B.德谟克利特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运用的是 () A.接近联想 B.类似联想 C.对比联想 D.关系联想 3.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 A.康德 B.席勒 C.布洛 D.叔本华

4?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艺术的功能B.艺术的本质 C.艺术的起源 D.艺术的存在 5.把艺术品的结构划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 A.英伽登 B.布隆博格 C.汉斯立克 D.克罗齐 &王国维所划分的意境的两种类型是() A.物态之境和宇宙之境 B.有物之境和无物之境 C.仁达之境和至善之境 D.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7.商业广告所表现的艺术功能是() A.教化功能 B.核心功能 C.外围功能 D.启迪功能 &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关键是() A.艺术形式 B.艺术意象 C.艺术的思想内容 D.创作主体 9?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 A.超群的理性思维与敏锐的感性能力 B.自然生理机制和超群的思维能力 C.先天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机遇 D.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

2011年4月全国自考《美学》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孔子的“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形象地说明美育的特点是() A.诉诸感性 B.潜移默化 C.能动性 D.艺术性 2.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 A.董仲舒 B.顾炎武 C.朱熹 D.韩愈 3.“艺术天才”的正确表述是() A.人人都是艺术天才 B.唯心主义看法 C.客观存在的现象 D.子虚乌有的东西 4.艺术本体论从根本上讲就是艺术() A.存在论 B.形式论 C.行为论 D.功能论 5.被定义为“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的是() A.艺术想象力 B.艺术敏感 C.艺术灵感 D.艺术技巧 6.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内在感官说”的美学家是() A.荷加兹 B.哈奇生 C.博克 D.夏夫兹博里 7.在西方美学史上,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是() A.杜威 B.桑塔亚那 C.维特根斯坦 D.柏格森 8.在艺术的定义问题上,提出“集体无意识说”的美学家是() 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苏珊·朗格 9.模仿说的合理性在于() 全国00037#美学试卷第1页(共6页)

A.始终肯定人的主体因素 B.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C.始终注重艺术的情感性因素 D.始终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 10.主张艺术必须抒发主体内心情感的艺术观是() A.神启说 B.表现说 C.有意味的形式说 D.符号说 11.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实体和媒介是指()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12.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 A.文化的认同 B.社会的发展 C.艺术的变迁 D.实践的提升 13.荒诞的表现形式是() A.优雅 B.壮丽 C.怪诞 D.喜剧 14.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关系是() A.完全等同 B.平行关系 C.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D.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15.鲍姆加登用于命名自己著作的“Aesthetics”原意是() A.艺术学 B.自然学 C.理性学 D.感性学 16.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当代中国美学家是() A.朱光潜 B.宗白华 C.蒋孔阳 D.李泽厚 17.“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 A.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 B.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 C.审美活动直接是现实的人生实践 D.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 18.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恩格斯 D.普列汉诺夫 19.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是() A.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 B.具有社会性要求的劳动 C.人的精神属性的满足 D.人的生物属性的满足 20.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命题的是() 全国00037#美学试卷第2页(共6页)

美学笔记整理

美学笔记整理 1. 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 2. 美学的诞生1775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命名。 基本的美学读物: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美学理式)康德《判断与批判》黑格尔:美学三卷本弗洛伊德 3. 美的产生①自然和谐说:毕达哥拉斯、达芬奇②主观决定论③移情说:立普斯 ④历史及实践决定论⑤游戏说:席勒·斯宾塞⑥关系说:狄德罗 自然美的形成、内容、渊源: 自然美的历史就是一个自然美被忽略的的边缘化的过程①鲍姆加通通过对美学的定义,从这个学科定位看出自然美是从主体角度研究;康德沿袭从主体角度建构美学的思路,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为审美判断能力,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之情的落脚点不是自然对象,而是落脚在以自然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最高证明,将自然问题置换为人的主题精神的哲学取向同样体现在黑格尔的美学中。“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其本身或其的美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显现而产生出来,自然为其它对象为美,也就是为我们而美,为理解美的心灵而美。”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而再生的。康德通过自然把人的自由本性提高到合法性,黑格尔通过艺术的优先性把自然美弃置到边缘。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美学最适合的解释对象是人自身或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而自然因为与人的远离成对立而必然被弃置于美的边缘。 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①自然的实践化——自然美是人类世界的创造性成果,所谓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人的自由的表现。 ②自然人情化——作为情感主体的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自然对象之中,使之因为人的情感再造和改装而成为美。 自然美的内容: ①自然始终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其实是赞美自然对人生活的意义,日月山水成为了人的世界; ②自然美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与创造力,是人主观心灵的投射,是心灵的创造物。例如梅兰竹菊; ③自然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然美视为远离生活的形式,但形式本身是有意味的。

美学自考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C ) A.培养审美能力 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D ) A.虚拟性 B.敏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B ) A.审美快感 B.意象 C.形式 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 ) A.感性的 B.愉快的 C.不可抗拒的 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 A.艺术批评 B.艺术接受 C.艺术品 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C ) A.游戏说 B.模仿说 C.表现说 D.娱乐说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 A.《论美书简》 B.《判断力批判》 C.《审美教育书简》 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类的生产劳动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的分工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立普斯 B.费希纳 C.布洛 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美学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 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西方文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二,各非西方文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学结构中产生美学的;其三,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自己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文化的“美学史” 4、西方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西方美学的产生,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基础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的产生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后面必然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而且他们相信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也就是西方追求本质的西方模式。 基础二: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 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知识的完善的。(注:古希腊人比较较真,首先他们对知、情、意划分的很清楚,而且他们还要一一对应,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那么,情也应当对应一门学科,譬如“美学”)。 基础三: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与技术和科学分离开来,成为美的艺术。而它们既然都叫美的艺术,那么就应该有统一的性质,这就是追求美,由此就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 5、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美学呢? 答:其一,中国人虽然经常谈到美,却绝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中国人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中国人并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的。中国人主张的是“言不尽物”“言不尽意”。因此中国人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我和表达上下功夫,从而也没有对美的本质为核心来建立美学。其二,中国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方人的几何划分,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去分析,所谓知情意三者在中国文化看来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其三,中国的各门类艺术从来没有被统一的论述过,因为在中国文化看来,各门艺术的地位本就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诗文最高的理论,导致了古代中国虽然有诗学、有建筑学、音乐学等等,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学,从而在艺术方面也没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 三、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第一阶段:柏拉图的美学,一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静态结构,美的本质直接与美的现象相对应;二是体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的提升自己:首先面对美的形体,接着进入心灵美,进而行为制度的美,再进一步,各种知识学问的美,最后达到美的理式。

全国自考美学04年-11年试题

2004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 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艺术鉴赏过程的三阶段按顺序应为() A.观、品、悟 B.品、悟、观 C.读、解、达 D.感、品、悟 2.下列要素不属于艺术想象的是() A.意象的触发 B.意象的发展 C.意象的鲜明 D.意象的形成 3.在艺术孕育过程中,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主要是() A.反映 B.模仿 C.认识 D.感动 4.诗与画都是艺术,其作品结构中都必然具有且性质相同的层次是() A.物质材料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5.造成艺术品具有“他律性”的核心要素是() A.意象 B.材料 C.流通 D.形式 6.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古希腊人把“艺术”理解为各种工匠的技术或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A.物质产品 B.精神产品 C.人工制品 D.自然物 8.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主要是()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9.模仿说的主要缺陷是() A.忽视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B.忽视了艺术的认识功能 C.忽视了艺术的审美特征 D.夸大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 10.柏拉图的“美本身”、普罗提诺的“理型”说、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实质上都体现着一种基本的观念,这就是() A.美即自然 B.美即感性 C.美即有用 D.美即完满 11.康德自称他在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美学上说,这个“革命”主要是指他把美学研究() A.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 B.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C.从重内容转移到重形式 D.从重形式转移到重内容12.在荣格看来,艺术家应该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人”,即() A.拥有自由意志的人 B.自我实现的人 C.审美的人 D.集体的人 13.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 出明显的() A.相对主义观念 B.形而上学观念 C.怀疑论的观念 D.开放性的观念 14.美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直接基础是() A.艺术活动 B.客观存在着的美 C.审美意识 D.审美理想 15.“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的意思是() A.感性学 B.现象学 C.审美学 D.解释学 16.从美学史上看,绝大部分美学家在探讨美学基本问题时,其研究的主要对象都是() A.美的规律 B.艺术 C.美感经验 D.审美关系 17.在孔雀等鸟类中,雄鸟往往会在雌鸟面前展示其美丽的羽毛,这是因为() A.它们已具备了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能力 B.它们具有与人相同的情感要求 C.它们已懂得欣赏美 D.它们具有性选择的本能需要 18.人们看电影时,看到滑稽的场面忍俊不禁,看到悲伤的场面痛哭流涕。这表明美感教育() A.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 B.需要接受者客观冷静 C.接受者缺乏自制力 D.对冷静理性的人没有效果 19.对中国古代“感物斯应”的正确理解是() A.一种低级的美学观 B.一种感官美学 C.一种心与物的交流 D.一种官能刺激 20.梁启超说:“艺术的陶冶可以将情感善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邪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服淘汰下去。”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艺术可以扬善抑恶 B.美育是从情感的角度进行的 C.艺术是无功利的 D.艺术有助于推动道德的形式 21.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恰当的审美理解是() A.人的异化 B.感情专一 C.人为美而兴奋倾倒 D.审美是件苦差事 22.亚里士多德的“净化”或“陶冶”主要是指悲剧的() A.感化作用 B.娱乐作用 C.认识作用 D.教育作用 23.崇高()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 2.是研究艺术的学科黑格尔 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审美 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工丑),最后有审美的人。所以,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D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C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B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D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C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D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美学笔记完整版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2016年04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883年从西文翻译《维氏美学》的日本学者是(A) A.中江肇民 B.花之安 C.今道友信 D.小尾郊一 2.美学学科属于(D) A.自然学科 B.社会学科 C.信息学科 D.人文学科 3.意象的主要类型不包括(C) A.兴象 B.仿象 C.物象 D.xx 4.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学者是(D) A.柏格森 B.荣格 C.克莱夫贝尔 D.苏珊-朗格 5.关于艺术功能不正确的表述是(D) A.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B.艺术具有多元的功能 C.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D.艺术的审美功能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6.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对审美想象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C) A.感知 B.理解 C.情感 D.移情 7.西方美学史上提出“理智直观”学说的思想家是(A)

8.自调节审美除了要做到有目的和无目的的辩证统一,还要求(D) A.鉴赏调节 B.同化调节 C.反思调节 D.反馈谓节 9.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B) A.艺术的形式构成 B.艺术的存在方式 C.艺术的创作方法 D.艺术的本质特征 10.艺术创造的核心是(C) A.形象的创造 B.主题的表达 C.意象的生成 D.情节的构思 11.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A) A.再生成的 B.直接传递的 C.作品中固有的 D.艺术家规定的 12.所谓自由人生境界,就是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D) A.自然境界 B.功利境界 C.道德境界 D.审美境界 13.明朗的秋日、淡淡的远山、薄薄的晨雾、轻盈的雪花,从审美形志看都属于(A)A.优美B.意境C.壮美D.自然 14.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区别开来的美学家是(D)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叔本华 D.尼采 15.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其形成直接源于西方的(C) A.荒诞派小说 B.荒诞派绘画 C.荒诞派戏剧 D.荒诞派电影 16.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D)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7.孔子以山水比德,屈原以芳草自喻,体现了中华审美文化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即(A)A.美善相兼B.美善相分C.以美启真D.以美储善18.在中国先秦,提出“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这一命题的思想家是(C)

美学原理 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 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 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 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 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 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 【29-32】 导读:本文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篇】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 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 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C) A.图式化结构 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 C.意象世界 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 A.艺术创造过程 B.艺术品中 C.艺术接受过程 D.艺术传播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D) A.集体无意识 B.普遍的互相联系 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 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 A.创作冲动 B.主体的灵感 C.艺术操作 D.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

A.不期而至的惊讶 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 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 D.完全的精神升华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C) A.精神层面 B.初步 C.物态化和物化 D.形而上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B) A.实质上不存在 B.客观存在 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 D.完全不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 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 B.突破客观的规律 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 D.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D) A.《法律篇》 B.《克力同篇》 C.《巴门尼德篇》 D.《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 A.艺术的形式 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 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 D.败笔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D.审美特性的差异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 A.黑格尔 B.布托 C.刘勰 D.柏拉图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 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 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 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 变化。19 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 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 4) 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22、费希纳 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 “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4月全国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美学研究的各种审美现象中,最重要的是() A.社会审美现象B.心理审美现象 C.自然审美现象D.艺术审美现象 2.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美学研究倾向是() A.“由下而上”的方法B.“由上而下”的方法 C.重视科学实验的方法D.实证主义方法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 A.唯物论的反映论 B.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一命题的人是() A.康德B.席勒 C.马克思D.车尔尼雪夫斯基 5.从文献材料看,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柏拉图的() A.《斐多篇》B.《大希庇阿斯篇》 C.《伊安篇》D.《会饮篇》 6.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人要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就必须具有() A.闲暇时间B.自由意识 C.物质条件D.艺术趣味 7.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A.性力B.权力欲望 C.集体无意识D.力必多 8.审美关系最本质的特点是() A.他律性B.排他性 C.自由性D.社会性 9.人类普遍爱好人体美,这说明() A.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B.美感来源于性选择 C.美感离不开性D.美感是人的性选择的社会化 1

10.埃塞俄比亚原始部落里的人以嘴大为“美”,这反映了原始人的美感()A.与特定观念相联系B.模仿动物 C.包含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D.与性感紧密相连 11.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人美感() A.与生殖崇拜观念相关B.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D.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12.林黛玉对于贾宝玉送给她的一块旧手帕产生天下至美之物的感受。这是因为林黛玉采取了() A.实用态度B.伦理态度 C.审美态度D.认知态度 13.“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是出自()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大希庇阿斯篇》 C.《判断力批判》D.《美感》 14.艺术创造最主要的是创造() A.艺术境界B.艺术形式 C.艺术情感D.艺术意象 15.马克思把艺术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这说明艺术品是() 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 C.意象思维的结晶D.抽象思维的结晶 16.有意味的形式说的倡导者是() A.席勒B.斯宾塞 C.克莱夫·贝尔D.康德 17.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 A.孔子B.韩愈 C.柳宗元D.陆机 18.在“意境”范畴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做出直接贡献的美学家是() A.刘勰B.司空图 C.王昌龄D.王国维 19.认为艺术“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思想家是() A.奥古斯丁B.黑格尔 C.克莱夫·贝尔D.海德格尔 2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艺术根本上是存在于() A.人类社会中B.动态流程中 C.人类历史中D.人类心灵中 21.中国古人认为,艺术活动起于艺术家的“人心之动”,这个“动”包括()A.意象的生产和意象的创造B.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 C.意象的孕育和意象的创造D.意象的创造和意象的接受 22.西方文论中,有时会把闪现灵感的心灵称作() 2

历年自考美学选择题及答案

全国2013年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1. 冯友兰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 A. 自然境界 B. 天地境界 C. 功利境界 D. 道 德境界 2.美学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年份是 A.1765 年 B.1750 年 C.1745 年 D.1730 年 3.审美情境产生于人生的 A. 幸福状态 B. 在场状态 C. 自由状态癫狂状 态 4.清代画论家戴熙指出:“古人书画多用熟纸。 今人以生纸为能,失合古意矣。”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品结构中的 A. 形式符号层 B. 意境超验层 C. 意象世界 层D. 物质实在层 5.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是 A. 思想性 B. 情感性 C. 娱乐性 D. 想象性 6.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学家是 A.康德 B. 布洛 C. 席勒 D. 荣格 7.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新诗鼓励青年改造人生和社会,这反映了艺术的 A. 思想启迪功能 B. 政治宣传功能 C. 社会 干预功能D. 道德教育功能 8.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 A. 精力的宣泄 B. 情感的表现 C. 生命的 绵延D. 性欲的升华 9.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审美对象的 A. 主观性 B. 客观性 C. 开放性 D. 想象性 10.在决定审美发生的诸多条件中首要的是 A. 人的精神活动 B. 劳动 C. 人的日常生活 D.宗教 11.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 A. 色彩的艳丽 B. 形状的奇特 C. 感性形 式的和谐D. 感性形式的整齐 12.在现代西方,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是 A. 人本主义美学 B. 经验主义美学 C. 实证 主义美学D. 理性主义美学 1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主体的心理世界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 A. 对立关系 B. 一致关 同构关系 14.艺术接受过程的三阶段是 A. 看、想、悦 B. 观、品、 思D. 望、受、想 15. 音乐是一种 A. 空间艺术 B. 时间艺术 D. 时空艺术 16.钟嵘《诗品序》云:“气之 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 A. 反映关系 B. 模仿关系 C. 感动关系 D. 认识关系 17.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不断演变的,这使其在历史性中又具有了 A.民族性 B. 当代性 C. 世界性 D. 糊性 18.审美活动发生的标志是 A. 美学思想的形成 B. 艺术活动的发生审美意识的产生D. 美学学科的确立 19.蔡元培倡导 A. “以美育代宗教” B. “以德育代宗教” “以科学代宗教” D. “以艺术代宗教” 20.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以审美教育人的美学 家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康德转自自考365) 二、多项选择题 21.艺术创造的源动力是 A. 艺术素质 B. 艺术经 C. 艺术趣味术 天才E. 艺术理论 22.在审美经验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有 A.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 23.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 映着一定的 A.民族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主体 E. 自由性 24.对崇高理论做出直接贡献的西方美学家有 A. 博克 B. 康德 C. 亚里士多德 D. 荷加 E. 黑格尔 25.决定美育内涵和性质的主要因素有 A. 教育者的主观目的 B. 所使用的媒介手段 C.受教者的特殊要求 D.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根本价值 国家的教育方针 2012 年7 月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实验美学》的作者是(D .维特根斯坦B .杜威C 费希纳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D .行为方式B .思维方式 D. C. 互补关系 D. 悟C. 感、悟、 C. 综合艺术 C. C. D. D. E. 触觉 E. 1. A D. 2. A D.存在方式 3.审美需求是人的一种(D A .普遍需求 B .自然需求 D.精神需求 4.客观事物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条件是(B A.具有审美价值B .与审美主体相联系C 条优美形状奇特D .色彩鲜艳功能强大5.认为审美发生于游戏的学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 )2-92 A .席勒 B .德谟克利特 C .泰勒 D .列汉诺夫6.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是(C )2-111 )1-4 .弗洛伊德 1-27 .审 美方式 1-31 .物 质需求 ) .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