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财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问题解答
- 格式:pptx
- 大小:121.49 KB
- 文档页数:36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这些规划和项目,地方政府纷纷以各种形式举债,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不断增加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隐患,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管理。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和提出对策建议。
1.地方政府规范逼迫:地方政府在面对各种发展和项目建设需求时,受到规模逼迫,急需筹集资金以支持相关项目。
为了解决短期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发行债券、举债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以支持相关项目的实施。
2.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与经济增长挂钩,部分政府官员着眼于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债务管理的风险。
政府官员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政绩,在债务管理方面缺乏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问题。
3.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不完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缺乏有效的审计手段和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无序和管理混乱。
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存在较大的风险盲区。
在面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时,有些政府官员没有深入研究债务管理的风险,导致了债务管理问题逐渐严重化。
5.地方政府债务违法违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当下的资金需求,存在违法违规的债务行为。
以地方政府名义非法设立融资平台、变相扩大规模、隐性债务等问题使得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增加。
二、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的债务限额和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应设立债务上限制度,确保地方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
建立健全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2.加强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向社会公开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并公开地方政府债务使用情况,使社会公众更清晰地了解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王荣涛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年第03期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新《预算法》颁布实施,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成绩显著。
但同时,部分地方仍存在落实债务管理责任不力的现象,违法违规举借债务和担保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规范。
本文阐述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建议近年来,国务院颁布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新颁布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处理作出新的规定,各省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具体办法,对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防范区域性系统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我行我素,未能严格按造国务院43号文件的要求执行。
一、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1)政府债务总的规模逐年增大,地方偿还政府债务的能力降低。
近年来,受国家行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及治理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整体呈下行趋势,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但预算支出逐年增加,硬性缺口逐年增大。
地方财力难以承担较大的道路、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每年预算安排时因财力不足,一些应该安排而未能安排的硬性支出,不得不靠政府举债来解决,这也是政府债务逐年增加的原因,导致政府性债务总额增加,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债务风险增大。
(2)政府性债务管理未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
按照新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要求,全部政府债务收支均应纳入预算管理,但目前,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除上级财政部门代发的债券资金纳入预算外,其他债务收支尚未纳入预算管理,部分债务资金还存在举借、使用不规范现象。
国务院已明确要求取消地方融资平台替政府融资的职能,但仍有部分融资平台将所融资金提供给政府使用,并且地方政府违规为融资平台的借款提供担保。
财政部负责人就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答记者问第一篇:财政部负责人就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答记者问财政部负责人就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答记者问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答记者问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问: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情况如何?答:据审计署审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
分级次看,全国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32111.94亿元、46632.06亿元和28430.91亿元,分别占29.96%、43.51%和26.53%。
分地区看,东部11个省(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余额53208.39亿元,占49.65%;中部8个省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4716.35亿元,占23.06%;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性债务余额29250.17亿元,占27.29%。
多年来,地方政府通过举债融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对两次金融危机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一是为应对危机和抗击自然灾害提供资金支持。
在应对1998年和2008年的亚洲、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通过发行国债并转贷地方政府、代地方发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多方筹集资金,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各级政府筹措政府性债务资金558亿元用于灾后重建,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实施。
二是为推动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风险隐患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
而在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时,需要制定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现状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居高不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稳定经济增长,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举债投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剧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已达25.6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2. 违规融资问题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较多,地方政府违规融资问题较为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规避风险评估和审批限制,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担保公司等渠道违规融资,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并且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3. 风险隐患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约,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无法偿付债务,导致债务违约风险加大。
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目标,极力扩大投资规模,但又面临较小的财政收入,从而形成财政收支矛盾。
为填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只得通过借债来融资。
2. 政府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
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等方面负债累累,形成了债务规模庞大的问题。
3. 建设项目收益低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但一些项目收益不佳。
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债务无法得到有效偿还。
1. 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税制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权和财政收入能力。
通过财政体制的改革,合理分配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2. 规范政府债务融资严格规范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划定地方政府债务的用途范围和融资担保责任,限制政府债务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风险隐患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些地方政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透明度不高、风险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导致债务管理风险加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也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有效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以及优化债务结构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引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地方债务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增加、债务使用效率低下、债务融资方式单一以及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发展,也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存在,首先源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变相举债、隐性债务等方式规避监管,增加了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失衡,债务结构单一,财政风险隐患增加。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不高,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资金使用不规范,难以有效监督和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短期债务融资,存在偿债风险。
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和优化债务结构等,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债务管理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详解《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来源:兴业证券作者:张忆东蒋仕卿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通过仔细阅读,我们认为这是一份极为重磅的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文件,并会对未来的宏观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仔细对此进行解读。
回顾从2011年以来的三次审计署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摸底统计来看,2008年之后,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较快。
这种快速扩张,一方面保持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弹性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债务扩张使得也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背负的债务负担越发沉重。
地方政府无法主动进行阳光化举债,因此绕道融资平台公司的模式,导致政府和企业分别应承担的责任划分不清,融资风险表外化和难以控制,大量金融资源被无效部门占用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腐败频发等问题。
因此,如何规范和硬化地方政府财政纪律,是中国“去杠杆”的核心问题,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移除的一块拦路石。
随着9月份新《预算法》修正后,地方政府举债的正路已经打开。
本次的《意见》,我们认为需要和新《预算法》,以及9月24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综合来看,这代表着本届政府对于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全局性部署。
主要目的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不匹配和缓解地方债务危机,以时间换空间,最终消化存量地方政府债务,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走上可持续道路。
《意见》我们认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融资主体和渠道、权责定位的约法、配套改革措施、当前应对四个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借主体上,明确为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通过省级政府代为举借。
《意见》提出“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
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
在过去,由中央政府代省级地方政府发行集合地方债。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王友叶摘要:随着我国地方性债务进入一个集中还款期,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本文根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建议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按照国办发明电[2011]6号要求,审计署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第二类是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综述(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类别结构情况根据《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78908.66亿元,大约相当于2012年GDP(519322亿元)的34.45%,大约是2012年全国财政支出(125712亿元)的1.42倍、财政收入(117210亿元)的1.53倍。
在178908.66亿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59.17亿元,占60.8%;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655.77亿元,占14.9%;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393.72亿元,占24.3%。
(二)各级政府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及结构截至2013年6月底,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省、市、县、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51939.75亿元、72902.44亿元、50419.18亿元和3647.29亿元,在全部债务中的占比分别为29.0%、40.8%、28.2%和2.0%,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县级和省级在政府性债务中的占比差不多。
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省、市、县、乡镇的占比分别为16.3%、44.5%、36.4%和2.8%,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其次是县级债务,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远低于市级和县级。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解读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落实新预算法相关规定,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坚决制止违规举债,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意见内容进行了解读。
省级政府为举债主体,只能发行政府债券,限定规模及用途意见的一大亮点,是明确了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以及举债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并通过建立风险预警和完善应急处置等落实偿债责任,着力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的问题。
意见明确,经国务院批准,省级政府可以适度举债,市县确需举债的只能由省级代为举借。
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
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
对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借的一般债务,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借的专项债务,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
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限额内举借债务,必须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在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上,意见也作了严格规定:一是限定债务用途。
债务资金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建立对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
二是纳入预算管理。
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或有债务确需政府承担偿债责任的,偿债资金要纳入预算管理。
如何落实地方政府偿债责任?意见明确指出,划清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偿债责任。
分清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边界,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
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同时,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定期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
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627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21.06.28•【文号】财预函〔2021〕87 号•【施行日期】2021.06.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627号建议的答复财预函〔2021〕87 号辛琰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地市级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地市级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的问题预算法(2014年修订)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和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经省政府批准,计划单列市政府可以自办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考虑您所提建议,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认真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券全过程监管的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开前门、堵后门”的思路,加快建立了涵盖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体系,持续加强监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2021年,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财政部已发文要求地方政府尽快将债券额度对应到具体建设项目,优先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区域战略和重点项目。
同时,要求各地合理把握发行节奏,根据库款管理要求、财政支出使用需要等科学制定发债计划,适当放宽发行时间限制,合理把握发行节奏,避免债券资金沉淀浪费。
对已发行的债券资金,各地要尽快将资金拨付到项目上,并督促主管部门尤其是项目单位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有效发挥政府债券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