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即事即景感怀诗鉴赏【复习要点】1、了解即事即景感怀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即事即景感怀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一、概念: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或眼前景物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思想内容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情深意长的劝勉,游历山水的感悟等。
三、艺术特色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想象与联想、烘托与渲染等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考查重点分析诗歌即时即景而引发的所思所感所想,鉴赏诗作刻画的形象,区辨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赏析炼字炼意所在。
【方法点拨】1.从关键信息入手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信息包括命题给出的注释,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字词,承载情感的意象,题干中透露的信息等,它们往往成为把握诗意的切入点。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①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陂(bēi):池塘。
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③床敷(fū):床铺。
结合诗意,简析诗歌借助哪些景或事,表达了怎样的心境?【答案】诗歌描摹了半山的春天,有花落后树枝叶茂送来的绿茵,有春鸟飞过留下的悦耳鸣声,1我或小憩,或踏青,表达了诗人闲居半山的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选材与思想感情间的关联。
诗歌标题给出的信息有时间和地点,春天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愉悦欢快,也可能是惜春伤感。
前两句描写了春花虽然凋落,但“红瘦”换来的是“绿肥”。
由此我可以在这样一个春末的季节,或休憩,或踏青,就连春鸟送来的也是悦耳的声音。
经诗人过滤的春景,留给他的感觉是愉悦的,闲适的。
2.揣摩引发作者所思所感的触发点对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作用。
即事即景感怀诗往往借助某个场景或某个细节来表情达意。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菩萨蛮①【南宋】李弥逊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一)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学习过程: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三、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找准诗眼,把握感情基调。
3、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帮助理解。
4、了解诗歌的常用意象。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5.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四、背诵《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五、默写《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六、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诗歌鉴赏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 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即事抒怀诗鉴赏一、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第三步:分析感怀的表达技巧(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怎样结合)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例如思乡怀亲、送友、赠人、人物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对此,我们要了解到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诗人所抒之“怀”是深挚感人的。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赠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
我们要细加领会。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诗人以浅易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诚恳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事”与“怀”的结合是很自然、高明的。
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战乱离散的妻子,情与境是自然协调的。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
“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答题技巧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1.学会分类鉴赏。
现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
正像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一样,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从1994年开始,写景诗考了两年,即1997年和1999年。
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三方面入手:①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最后这一点,尤其重要。
下面的两首写景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思乡之情。
②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
其中月落霜天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
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字可以与之引证。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色,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根据诗歌的意境,试用200字扩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
扩写(略)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答: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③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幽静恬美而清新活泼,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心境。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即事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
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
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
例谈从题材入手鉴赏古代诗歌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诗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焚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答案解析:D [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不是虚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解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答案] 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
突出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衷情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学生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怀念。
分析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写了秋夜中的景色,如梧桐叶、砧杵声等,这些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同时,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在客乡的孤独和无助,如“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这些细节描写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然后通过分析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情节,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和氛围,不要只看到表面的形象描写,而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3读___的《金陵望汉江》回答: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答案诗中运用了孤帆、碧空、长江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广阔、壮美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之情。
分析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远方的向往之情。
孤帆、碧空、长江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广阔、壮美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豁达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的意象,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和氛围,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分析时,要注意把握诗的整体意境和氛围,同时也要注意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篇文章分析了元曲《浪淘沙·北客行》和唐诗《塞下曲》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作者通过秋天夜晚的梧桐叶、明月、___、砧杵声、___和孤雁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客居异乡、孤单悲苦的思乡之愁。
而在《塞下曲》中,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和葡萄酒等意象营造了肃杀严整的意境,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技巧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
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
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
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
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感因事起情由境生——即事抒怀类诗歌鉴赏指要作者:章磊来源:《成才》 2015年第7期章磊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即事”为题的作品,如王维的《山居即事》,李弥逊的《浣溪沙·春日即事》等。
所谓的“即事”就是由一点事由生发开来,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思乡怀人,人情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便是诗人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远方的妻子。
又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写路上逢雨,没带雨具,雨后放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了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即事”,我们便得明了触发诗人兴感的是何事;“抒怀”,我们就要探寻诗人因此生发了什么情怀。
而那些千古佳作之所以读起来情深意切,便是因为作者采用了高超的表现技巧将“事”和“怀”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所以,对于此类诗词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鉴赏: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如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作者是在国亡身囚,欢梦惊醒的景况中痛忆故国。
而同样是深陷囹圄,朱牟的《春阴》:“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却是在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着返乡。
由此可见,引发感怀的事由不同,诗人抒发的感情也自然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 --- 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惹起了心中的某种感想,于是描述当时的光景来抒发自己的感触。
与借景抒怀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一样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种诗作题材宽泛,诗人常常是兴之所至,好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种诗该怎样赏识呢?第一,要赏识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联合得能否高妙。
且看下边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立刻相遇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全。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走开了故土,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风景,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悲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由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切而率真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觉和蔼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受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迫地托他带个报安全的口信回家的情形。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芜和相遇的不测所惹起的诗人对亲人诚挚、深沉的怀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诚挚。
这瞬时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很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归纳,便拥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和之中显出丰富的神韵,自能人心所向,恒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会诗人所抒之“怀”能否诚挚动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拥有传奇色彩“本领”的《题国都南庄》:昨年今天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哪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
对于此的“本领”是的:“崔⋯⋯ 士下第,清明天,独游国都南,得居人庄,一之,而花木萃,寂若无人。
叩久之,有女子自隙之,曰:‘ 耶?’以姓字,曰:‘ 春独行,酒渴求。
’女子以杯水至,开,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不情而入,崔亦睠盼而。
嗣后不复至。
及来清明天,忽思之,情不行抑,径往之,如故,而已扃之,因于左扉曰⋯⋯”(唐孟棨《本领·感情》)本次句“人面桃花相映”不若桃花的“人面” 置了美好的背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并且委婉地表出人目注神,情意的情状和两方脉脉含情、未通言的情形。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2016年高考所选古诗中,即景抒情诗有全国卷Ⅰ(李白《金陵望汉江》)、北京卷(陆游《西村》)、上海卷(杜甫《野望》)、天津卷(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即事感怀诗有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卷Ⅲ(曹翰《内宴奉诏作》)。
本文只就即景抒情诗的鉴赏进行解说。
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
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学生答案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常年漂泊在外的悲伤之情,以及宦海沉浮,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分析答案找出了“漂泊”这个关键词,但用“宦海沉浮”概括不准确。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找出涉及情感的关键词或景物。
本诗涉及情感关键词有“客乡秋夜”,景物有“梧桐叶、月明、关山、寒灯、孤雁”。
然后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秋日晴空下飘落的梧桐叶,明月高悬的夜晚,耳畔传来的千家砧杵声;难以越过的关山,那传来砧杵声的白帝城,寒灯、孤雁这些意象,都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最后,分析意象的内涵,比如“梧桐叶落”寓意悲伤,“砧杵”寓意思乡,“寒灯、孤雁”寓意孤单。
由此,我们知道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客居异乡、孤单悲苦的思乡之愁。
示例①客居异乡的孤单寂寞之情,作者在秋天夜晚客居他乡,倍感孤单寂寞;②浓浓的思乡之情,砧杵、寒灯、孤雁都勾起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例3 阅读唐代诗人李颀的《塞下曲》,回答: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黄云雁门郡①,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②。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③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
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
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学生答案这首诗中的意象有:黄云、雁门郡、风沙、千骑、雪、云水,营造了肃杀严整的意境,抒发了战士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分析所列意象基本正确,但对意境和情感分析错误。
点拨此类题目所列答题方法是:首先找出诗中的意象——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
然后分析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黄云蔽空,风沙弥漫,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威风凛凛、庄严肃穆,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面对着云和水嘶叫着,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示例①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②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
归纳即景抒情诗的鉴赏步骤为:①提取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通过分析景物或特殊意象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表现手法;②品读意境,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悟情感,通过分析情景关系,以景物为切入口,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练习]
读杜甫的《野望》,回答: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示例]
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诗人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