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小食心虫
- 格式:ppt
- 大小:430.50 KB
- 文档页数:8
梨黑星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把病害控制在未发或初发阶段。
3.1处理越冬病菌病菌主要集中于病叶、病芽上越冬,秋冬季清除残枝、落叶后喷渗透性强的杀菌剂,清除病源。
发病期,及时清除病果、病叶、病枝等,集中销毁。
3.2农业防治发现病花、病花、病枝、病果应及时摘除并集中深埋,减少病菌。
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对保护地、田间通风降湿,保护地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
合理修剪,生长期内要随时剪除病枯枝、干桩等,剪掉徒长枝,增大枝条角度,使果树通风透光。
选用抗病品种。
增施磷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
适量灌水,增施有机肥。
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
预防冻害。
3.3药剂防治根据国家农药安全使用办法及有关规定,禁止在果树上使用有机砷杀菌剂—福美胂、五氯酚钠作为铲除剂或灌根。
药剂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还可用1∶3∶200波尔多液。
为了防止果树产生耐药性,可和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如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70%二噻农水剂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等。
在花期、幼果期及嫩叶期喷药保护。
作者邮箱:****************桃小食心虫防治技术李松(河北省衡水市林果病虫害防治检疫站053000)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幼虫蛀食桃、梨、苹果、枣、山楂等果树的果实。
幼虫多由果实胴部进入,没有充分膨大的幼果受害多呈畸形,果内充满虫粪,俗称“猴头果”“豆沙馅”。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
主要集中在树干周围1m范围内3~6cm土层中。
越冬幼虫出土日期因地区、年份和寄主的不同而异。
一般在5月初开始出土,5月中旬到6月上旬为出土盛期,一般整个出土期延续1个多月。
当雨后土壤含水量达10%以上时进入出土高峰期,干旱天气则推迟出土日期。
越冬幼虫出土时期与温度关系密切。
出土前的平均气温一般在17℃左右,5cm地温为19.7℃。
汇报人:2023-12-01如何正确防治桃小食心虫分布危害桃小食心虫的分布与危害成虫桃小食心虫成虫一般会在隐蔽处如树皮缝隙、杂草堆里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以花蜜为食。
成虫产卵于果实表面,一般产在果实萼洼处,每处产卵1-2粒,卵期约10天。
幼虫孵化后蛀入果实,在果肉中蛀食,并逐渐发育成长。
幼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每个果实内一般只有1-2头幼虫。
老熟幼虫在果内化蛹,蛹期约15天。
成虫羽化后并不立即飞翔,而是在蛹壳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再破壳飞出。
成虫寿命一般为7-10天,飞翔力较强,可飞散到较远的果园内危害。
卵蛹成虫寿命幼虫防治桃小食心虫可以减少其危害,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也可以提高果实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果农的经济收益。
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防止果品损失科学管理清理果园套袋防虫030201农业防治天敌控制生物农药生物防治药剂选择施药方法化学防治监测定期观察和记录虫害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预报根据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预测虫害发生趋势,提前做好防治准备。
加强监测与预报提高防治意识了解危害了解桃小食心虫对果树的危害,提高防治的重视程度。
增强防治知识学习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治效果。
选择低毒农药严格遵守使用规定合理混用农药注意安全使用农药成功防治案例介绍案例一案例二经验一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既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又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经验二经验三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实践经验总结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不断提高,采用绿色、安全的防治方法已成为主流。
因此,科学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推广价值通过推广和应用科学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经验和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该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高果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果农的经济收益。
同时,还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应用前景应用前景及推广价值VS感谢观看THANKS。
桃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昆虫,以桃子为主要食物。
它的身体呈橙红色,并具有一对剪刀状的前脚,因此得名。
桃小食心虫虽然很小,但其行为却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无限想象和探索。
桃小食心虫的生活习性与其他昆虫有所不同。
它喜欢在温暖的季节内繁殖和觅食,尤其在桃树成熟的时候更为活跃。
一旦发现有成熟的桃子,桃小食心虫会用敏锐的感觉器官捕捉到桃子散发出的无法察觉的香气。
然后,它便会迅速地用剪刀状的前脚划开桃子的表皮,然后通过口齿细长的身体将甜美而多汁的果肉吸入食道中。
桃小食心虫不仅仅是吃桃子,它们还会摄取桃子中的养分,并将之转化为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桃小食心虫的繁殖也十分特殊。
雌性虫在春天开始繁殖期,会在桃树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用自己的唾液和分泌物制造一个茧,然后将卵产在茧内。
在卵孵化后,虫卵会进一步生长成为若虫,然后经历数次蜕皮,最终成为成虫。
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桃小食心虫的繁殖周期相对较长。
尽管桃小食心虫对桃树的果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这种昆虫在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帮助传播桃树的花粉,从而促进了桃树的繁殖。
此外,桃小食心虫还是许多鸟类和其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它们的存在与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对于桃农而言,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数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有机农药来控制其繁殖。
有机农药相对于化学农药更为环保,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
此外,及时清除店铺周围的烂桃子等过熟水果也有助于减少桃小食心虫的数量。
总而言之,桃小食心虫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昆虫。
它们以桃子为食,通过剪刀状的前脚将果肉吸入食道。
尽管它们对桃农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桃小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和桃树的健康非常重要。
桃小食心虫防治措施引言桃小食心虫(Peach Fruit Moth),学名Grapholita molesta(Busck),属于鳞翅目昆虫,是桃树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
它以桃果实为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桃树并减少桃小食心虫的危害,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可行的桃小食心虫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这些措施旨在帮助农民和园丁提高桃树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桃小食心虫危害造成的损失。
1. 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昆虫和寄生虫来控制桃小食心虫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1.1 引入天敌昆虫某些天敌昆虫如中华食心虫、蜂蚜蛛等天敌可以帮助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数量。
可以从健康果树上采集这些天敌昆虫,然后释放到受感染的果树上,以达到控制桃小食心虫的目的。
1.2 利用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如菜粉蝶、豆蠹等能够寄生在桃小食心虫体内,从而减少它们的数量。
可以通过采集这些寄生虫,培养并释放到桃树上,以实现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目的。
2. 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种物理手段来预防和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措施:2.1 树皮粘板在桃树的主干和侧干上安装树皮粘板,可以吸引并捕获桃小食心虫的成虫。
这些树皮粘板可以定期更换以保持其粘附性。
2.2 红色陷阱制作红色陷阱,用颜色吸引桃小食心虫,然后将它们困住。
将这些陷阱放置在桃树上,有助于减少桃小食心虫的数量。
2.3 人工摘除虫害果实经常巡视果园,将受害的果实及时摘除并销毁,可以有效减少桃小食心虫的生存和繁殖。
3. 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来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防治措施:3.1 农药喷洒在发现桃小食心虫危害或达到防治指示阈值时,可以采用农药来喷洒,以控制其数量。
应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和建议剂量进行喷洒。
3.2 农药包衣将农药包衣于桃树的干枝上,使其渗透到树体内部,可以长期有效控制桃小食心虫的危害。
7月防治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是桃、苹果、梨、花红、山楂和酸枣等果树上的害虫,在国内分布范围较广,那么7月来临,如何防治桃小食心虫呢?
7月桃小食心虫如何防治:
一、人工防治
1. 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将树根颈基部土壤扒开13~16厘米,刮除贴附表面的越冬茧。
2. 于第一代幼虫脱果时,结合压绿肥进行树盘培土压夏茧。
3. 摘除虫果。
在幼虫蛀果危害期间(幼虫脱果前),于果园巡回检查、摘除虫果,并杀灭果内幼虫。
每10天摘一次虫果,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量。
二、地面防治
1. 于降透雨后幼虫出土时,可在6月份进行地面防治,用辛硫磷颗粒,每亩撒5~7.5公斤(或喷800倍液的辛硫磷)拌细土制成毒土,撒施于树冠下,撒药后应将树盘土壤浅耕一遍,以提高防治效果。
2. 于7~8月份专门喷2~3次1500~2000倍液的桃小一次净进行杀卵,用于保果。
3. 入春后在地上盖膜、树下培土等措施也是防治桃小食心虫行之有效地农业技术措施。
三、树上防治
在发生严重的果园,分别在每代成虫发生盛期或卵发生盛期进行喷药。
发生轻的果园于各代卵孵化盛期喷药一次,常用药剂有:10%天王星乳剂5000~6000倍液,20%灭扫利或2.5%功夫2000倍液。
7月防治桃小食心虫用什么药:
5月份用埋茧法进行越冬幼虫出土观察,当幼虫大量出土时,及时进行土壤药剂处理,6~7月份用桃小性外激素诱捕雄蛾,当每个诱捕器日均诱蛾达3~4头后1~4天时喷药防治的适期,同时还要做好卵果率调查,当卵果率达到1%时,要及时喷药,要准确掌握虫害的发生动态,确定喷药的范围和时间,提高防治效果。
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摘要:桃小食心虫是危害苹果、桃、梨等多种果树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在果实内部取食,导致果实品质下降,产量减少。
本文综述了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包括其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基于当前的研究成果和农业生产实践,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该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果树害虫一、引言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oto)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害虫,主要危害苹果、桃、梨等果树。
其幼虫在果实内部取食,导致果实内部组织受损,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导致果实脱落,给果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对于保障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1. 形态特征桃小食心虫成虫体长5~7mm,翅展13~16mm,体色灰褐色,前翅近三角形,后翅扇形。
卵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红色,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体长10~13mm,头胸部淡褐色,腹部桃红色。
蛹长6~8mm,纺锤形,初为淡绿色,后变为褐色。
2. 生活习性桃小食心虫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土壤中越冬。
越冬幼虫在春季土壤温度上升、湿度适宜时出土,化蛹羽化为成虫。
成虫在白天静伏于树叶上,夜晚活动,交配产卵。
卵多产于果实萼洼、梗洼处及叶背。
幼虫孵化后,从果实蛀入孔进入果实内部取食,虫道弯曲,内有红褐色虫粪。
幼虫在果实内部为害约18天,然后脱果入土化蛹。
3. 为害特点桃小食心虫主要为害果实,幼虫在果实内部取食,导致果实内部组织受损,品质下降。
被害果实表面留有针状大小蛀果孔,呈现黑褐色凹点,四周浓绿色,常伴有泪珠状果胶外溢,干涸后呈白色蜡质膜。
幼虫入果常直达果心,并在果肉中乱串,排粪于遂道中,俗称“豆沙馅”。
被害果品质降低,有的脱落,严重者不能食用,失去经济价值。
4.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寄主植物等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桃小食心虫中文名称:桃小食心虫别名:桃蛀果蛾、桃蛀虫、桃小食蛾、桃姬食心虫、桃小学名: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C.niponensisWalsingham)分类地位:昆虫纲,鳞翅目,蛀果蛾科寄主:苹果、梨、海棠、花红、槟子、榅桲、木瓜和枣、桃、李、杏、山楂以及酸枣等。
成虫形态特征:雌虫体长7~8mm,翅展16~18mm;雄虫体长5~6mm,翅展13~15mm,全体白灰至灰褐色,复眼红褐色。
雌虫唇须较长向前直伸;雄虫唇须较短并向上翘。
前翅中部近前缘处有近似三角形蓝灰色大斑,近基部和中部有7~8簇黄褐或蓝褐斜立的鳞片。
后翅灰色,缘毛长,浅灰色。
翅缰雄1根,雌2根。
卵形态特征:椭圆形或桶形,初产卵橙红色,渐变深红色,近孵卵顶部显现幼虫黑色头壳,呈黑点状。
卵顶部环生2~3圈“Y”状刺毛,卵壳表面具不规则多角形网状刻纹。
幼虫形态特征:幼虫体长13~16mm,桃红色,腹部色淡,无臀栉,头黄褐色,前胸盾黄褐至深褐色,臀板黄褐或粉红。
前胸K毛群只2根刚毛。
腹足趾钩单序环10~24个,臀足趾钩9~14个,无臀栉。
蛹形态特征:蛹长6.5~8.6mm,刚化蛹黄白色,近羽化时灰黑色,翅、足和触角端部游离,蛹壁光滑无刺。
茧分冬、夏两型。
冬茧扁圆形,直径6mm,长2~3mm,茧丝紧密,包被老龄休眠幼虫;夏茧长纺锤形,长7.8~13mm,茧丝松散,包被蛹体,一端有羽化孔。
两种茧外表粘着土砂粒生活史:甘肃天水1年发生1代;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和陕西1年发生2代;山东、江苏和河南1年发生3代。
在辽宁,越冬幼虫一般年份于5月上旬破茧出土,出土期延续到7月中旬,盛期集中在6月份。
出土后在地面做夏茧化蛹,蛹期半月左右。
6月上旬出现越冬成虫,一直延续到7月中、下旬,发生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成虫白天在树上枝叶背面和树下杂草等处爬伏,日落后活动,前半夜比较活跃,后半夜零点到3时交尾。
交尾后1~2天开始产卵。
桃小食心虫的监测技术探究桃小食心虫(学名:Grapholita molesta Busck)是桃树上一种非常危害的害虫,它在桃树上产卵,幼虫孵化后便进入果肉内部,造成果实腐烂并成为其食物,严重影响了桃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品质。
对桃小食心虫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桃小食心虫的监测技术,希望能够为农民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一、桃小食心虫的监测方法1. 外观观察法桃小食心虫成虫体长约6-7毫米,呈浅灰色,前翅呈三角形,有深色横纹。
其幼虫体白色,头部呈黑色,体型较小。
农民可以通过对桃树进行仔细的外观观察,来发现桃小食心虫成虫和幼虫在桃树上的存在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农民有一定的经验和观察眼力。
2. 落虫板法落虫板是一种常用的虫害监测工具,农民可以将落虫板悬挂在桃树上,待一定时间后取下观察是否有桃小食心虫的存在。
这种方法需要配合适当的监测时间和频率,可以有效的掌握桃小食心虫在桃树上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 气味诱捕法桃小食心虫对一些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趋向性,例如苹果酯等。
农民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制作气味诱捕器具,放置在桃树附近,吸引桃小食心虫成虫进入诱捕器具内,从而进行监测和控制工作。
1.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例如繁殖周期、趋向性和适应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监测和防控方案。
了解了桃小食心虫的疫情爆发期和繁殖期,我们可以在这些时间节点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2.化学物质分析研究桃小食心虫对一些特定化学物质的趋向性和反应机制,可以为我们设计更有效的监测和诱捕工具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分析桃小食心虫对特定气味的偏好,我们可以制作更具诱惑力的诱捕器具,提高监测效果。
3.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也被引入到桃小食心虫监测工作中。
利用遥感技术对果园进行高精度监测,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桃小食心虫的存在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苹果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及防治CATALOGUE 目录•食心虫概述•苹果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苹果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防治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食心虫概述定义特点食心虫的定义与特点降低果实品质减产食心虫的危害自然传播桃小食心虫的幼虫会在果树的树冠下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后,通过雨水、风等自然因素传播到其他果树。
人为传播桃小食心虫也可以通过果实的运输和销售进行人为传播。
食心虫的传播途径02苹果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苹果桃小食心虫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害虫,主要寄生在苹果、桃子、李子等果实中。
幼虫孵化后,会蛀入果实中,在果肉内形成隧道,并造成果实的畸形或腐烂。
幼虫在果实中生活约10-15天后,会离开果实并进入土壤中化蛹。
果树的品种和成熟度土壤类型和质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苹果桃小食心虫的监测与预测监测通过定期调查果实中苹果桃小食心虫的数量和发育情况,以及对土壤中蛹的分布和数量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该害虫的危害。
预测通过分析气候、土壤、果树品种等多种因素对苹果桃小食心虫发生的影响,可以预测该害虫的发生趋势,从而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03苹果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030201生物防治天敌控制微生物农药化学防治04防治案例分析总结词综合防治方案在苹果桃小食心虫的防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的结合,有效控制了虫害的扩散。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综合防治方案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通过清除果园周围的杂草,减少越冬场所,同时利用成虫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在化学防治方面,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如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此外,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性,也是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的重要措施。
成功防治案例一:综合防治方案的应用总结词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结合是苹果桃小食心虫防治的成功之道,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释放天敌,实现了对虫害的有效控制。
桃小食心虫又名桃蛀果蛾。
可为害苹果、梨、枣、山楂、桃、李、杏、海棠、槟沙果等多种果树。
成虫体长6~8毫米,前翅灰白至黄白色,前缘中部有一个蓝黑色的三角形大斑。
卵椭圆形,初产下为白色,书后期为桔红色,卵顶有2~3圈“Y”形小刺。
老熟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
冬茧扁圆形,直径5毫米左右,质地致密。
夏茧圆纺锤形,长约7毫米,质地疏松,一端有羽化孔。
桃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冬茧中越冬。
越冬分布以根颈、表土和干周1米范围内土中居多。
翌年,麦收前雨后3~5天,幼虫出土,在地表结夏茧化蛹。
当5厘米土温旬平均19℃,土壤含水量10%时幼虫达出土高峰。
幼虫出土至成虫羽化,约需13~15天。
成虫白天栖息树上,夜间活动交尾,卵多产在果实萼洼处。
卵期5~6天。
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数小时后蛀入果内,入果孔流出胶汁物。
几天后胶汁物干涸成白色沫状物,蛀果孔凹陷、变硬,外有褐色环。
幼虫入果后先串食果肉,而后蛀入果心,虫粪排在心室中。
前期被害果常呈畸形。
幼虫在果内食害20~30天后老熟脱果落地。
早脱果的幼虫在地表结长茧化蛹、羽化、产卵,孵化为二化幼虫继续蛀果为害。
迟脱果者入土结冬茧越冬。
山西省中部,红星和金冠苹果园有10%左右的桃小食心虫要发生二代。
目前,桃小食心虫的防治仍以药剂防治为主。
防治策略是以地面防治为主,树上用药为辅,保护甲腹茧蜂、中国齿腿姬蜂等天敌。
药剂防治主要掌握地面杀出土幼虫和树上杀卵保果两个关键时期。
地面防治,首先清除杂草,平整地面,然后将药均匀地喷撒在冠下地表。
根颈附近药量宜大,山地果园应注意梯田壁和地堰的处理。
地面处理土壤的药剂有25%对硫磷胶囊剂、50%辛硫磷乳剂、40%甲基异柳磷乳剂和50%地亚农乳剂等。
每亩用原药0.5~0.75公斤,可用毒土或稀释100~200倍喷洒。
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也可防治出土幼虫。
树上防治在田间桃小食心虫卵果率1%时进行,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800倍,或菊酯类农药2500倍。
苹果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及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又名桃小食蛾、苹果食心虫、桃食卷叶蛾等。
该虫主要危害苹果、桃、梨、枣、山楂等果树。
一、危害症状幼虫多从果梗基部或顶部蛀入苹果,2天后从蛀入孔流出水珠状半透明的果胶滴,不久果胶滴干缩,在蛀入孔处留下一小片白色蜡质物。
随着果实的生长,蛀入孔愈合成一针尖大的小黑点,小黑点周围的果皮略凹陷;幼虫蛀果后,在皮下及果内纵横潜食,果面上显出凹陷的潜痕,明显变形。
近成熟期的果实受害,一般果形不变,但果内的虫道中充满棕褐色的虫粪。
幼虫老熟后,在果实面咬一直径2~3毫米的圆孔,孔外常堆积棕褐色的虫粪。
二、发生规律我省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土中越冬。
大部分在树冠下10~15厘米深的土层中,还有的在树干老翘皮缝隙内结茧越冬。
翌年当10厘米处地温在10℃左右时结茧开始向地表上移,越冬代幼虫在5下旬开始破茧出土,出土盛期在6月中下旬,出土后多在树冠下的荫蔽处(靠近树干的石块和土块下,裸露在地面的果树老根和杂草根旁)再做夏茧并在其中化蛹、羽化,羽化后经1~3天产卵,绝大多数卵产在果实绒毛较多的萼洼处。
初孵幼虫在果面上爬行几十分钟至几小时,才选择适当的部位,咬破果皮,然后蛀入果中,被害果极易脱落,大部分幼虫随果落地而完不成发育致死。
第一代幼虫在果实中历期为20~30天,于7月上中旬幼虫老熟脱果,或钻入树皮缝隙内,或入土做茧化蛹,蛹期7天左右开始羽化,第一代成虫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出现,盛期在8月中下旬。
成虫有夜出昼伏现象和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产卵选择性不强,但在晚熟的苹果树上产卵较多,在中熟、中晚熟的苹果树上产卵较少。
第一代成虫的发生期与产卵期大致相同,产卵盛期在8月中下旬。
第二代幼虫在果实内历期为15~35天,被害果多早熟不脱落,被害果虫道内积满了棕褐色虫粪,人们称为“豆沙馅”,果实无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幼虫脱果最早在8月下句,这一代老熟幼虫危害时间不整齐,脱果盛期在9月中下旬,有少部分在10月脱果。
桃小食心虫在阜新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汇报人:2024-01-07•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桃小食心虫在阜新的发生规律•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目录•防治效果的评估与展望•结论01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卵幼虫成虫蛹形态特征01020304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孵化前变为红色。
初孵化时淡黄色,老熟时变为粉红色,体长1.5-2厘米。
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2毫米,灰褐色。
黄褐色,长10-12毫米。
桃小食心虫在阜新地区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土中越冬。
成虫产卵于果实内,孵化后幼虫在果内蛀食,造成“豆沙馅”或“漏斗状”的果实。
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中旬为羽化盛期。
老熟幼虫离开受害果,入土做茧化蛹。
生活史生态习性01桃小食心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土质疏松、湿度适宜的果园发生较重。
02成虫对糖醋液有趋性,常在树冠下和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内活动。
03幼虫在果内蛀食期长达15-20天,有转移为害的习性。
02桃小食心虫在阜新的发生规律在阜新地区,桃小食心虫主要发生在果园、公园、绿地等苹果、梨、桃等寄主植物集中的地方。
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温度和湿度对其繁殖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桃小食心虫主要分布在阜新的各个季节,尤其在夏季和秋季最为常见。
分布与发生情况桃小食心虫在阜新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更容易发生活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则进入蛰伏状态。
桃小食心虫的幼虫在土中越冬,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出土活动,并在寄主植物上蛀果为害。
桃小食心虫的成虫羽化后,一般在黄昏或黎明时进行交配,产卵期可持续数天或十余天。
发生规律影响发生的因素土壤湿度01土壤湿度是影响桃小食心虫出土和繁殖的重要因素。
在干旱季节,土壤湿度较低,不利于桃小食心虫的出土和繁殖。
土壤温度02土壤温度对桃小食心虫的生长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桃小食心虫的生长和发育速度越快。
寄主植物03桃小食心虫对寄主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属鳞翅目,蛀果蝇科。
除为害苹果、梨外,还为害山楂、桃、李、杏等。
一、为害特点为害苹果、梨树严重。
为害苹果等仁果类,幼虫多由果实胴部蛀入,蛀孔流出泪珠状果胶,俗称“滴眼泪”,不久干涸呈白色蜡质粉末,蛀孔愈合成……小黑点略凹陷。
幼虫入果常直达果心,并在果肉中乱串,排粪于遂道中,俗称“豆沙馅”,没有充分膨大的幼果受害多呈崎形,俗称“猴头果”。
为害桃、山楂等多在果核周围蛀食果肉,排粪于其中。
被害果品质降低,有的脱落,严重者不能食用,失去经济价值。
二、生活习性一年一代。
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堆果场和果园土壤中过冬。
过冬幼虫在茧内休眠半年多,到第2年6月中旬开始咬破茧壳陆续出土。
幼虫出土后就在地面爬行,寻找树干,石块、土块、草根等缝隙处结夏茧化蛹。
蛹经过15天左右羽化为成虫。
一般6月中下旬陆续羽化,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至8月中旬结束。
成虫多在夜间飞翔、不远飞,常停落在背阴处的果树枝叶及果园杂草上、羽化后2~3天产卵。
卵多产于果实的萼洼、梗洼和果皮的粗糙部位,在叶子背面、果台、芽、果柄等处也有卵产下。
卵经7~10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果面爬行,寻找适当部位后,咬破果皮蛀入果内。
幼虫在果内经过20天左右,咬一扁回形的孔脱出果外,落地入土过冬。
一般在树干周围0.6m范围内过冬的较多,但山地果园因地形复杂、杂草较多,过冬茧的分布不如平地集中。
桃小食心虫历年发生量变动较大,过冬幼虫出土、化蛹、成虫羽化及产卵,都需要较高的湿度。
如幼虫出土时土壤需要湿润,天干地旱时幼虫几乎全不能出土,因此每当雨后出土虫量增多。
成虫产卵对湿度要求高,高湿条件产卵多,低湿产卵少,有时竟相差数十倍,干旱之年发生轻。
三、防治方法对此虫防治欲得到最佳效果,关键是做好测报工作,采取树下防治为主,树上防治为辅,人工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策略。
1、地面撒药防治幼虫和蛹。
在6月中旬~7月中旬各施药一次,每次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50%辛硫磷乳油0.8~1kg,加水50~90倍均匀喷于树冠下或对水5倍拌300倍的细土制成毒土,撒于树冠下,施用后及时耙土以防光解,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