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练习题

(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从先人还家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1)父利其然也。

(2)余闻之也久。

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以钱币乞之。(2分)

(2)不能称前时之闻。(2分)

21.填空。(2分)

(1)文中与方仲永“世隶耕”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

(2)文中写他人对方仲永非凡才能的反应是通过“父异焉”和“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22.题目中的“伤”字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而惋惜呢?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mì()食的时候才好。④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bǐ()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食,走到

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jiá()的“张飞鸟”,性子很zào(),养不过夜的。

7.根据拼音写汉字,填在文中括号内。

8.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动词。

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A.两样:___ __ B.相宜:__ __ 10.这段文字叙述的重点是()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B.冬天可以在百草园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C.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无人鉴赏。 D.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捕鸟充满了乐趣。11.用原文中的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不超过11

个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2.本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3.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 C D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5.(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7.(3分)①相当,符合②牵,拉(或“通…攀?,牵,引”)③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岂”、“治”各0.5分)9.(3分)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参考答案: 24.(1)啊,表感叹语气(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参考答案: 1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分。“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 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 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答案:18.(1)写(书写)

(2)拜访

(3)跟随(跟从)

19.(1)父/利其然也。(2)余闻之也/久。

20.(1)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或(有的,有的人);乞(求,索取,这里有“花钱请”的意思)] (2)(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称:符合;闻:名声)

21.(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答“未尝识书具”亦可)

(2)邑人奇之

22.①为天才的天折而惋惜;(为方仲永才能衰退而惋惜)②为仲永的父亲“不使学”而惋惜;③为仲永遭到世人的捧杀而惋惜。(

答案:7.觅;秕;颊;躁。8.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啄;拉;罩。9.A.不同。B.一样合适。10.D 。11.拍雪人塑雪罗汉不相宜。12.D

答案:3.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2、D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5C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导语:通过对方仲永的描写,表达了对天才的教育之道,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 教与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 1025 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震动乡里。明道二年( 1033 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 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 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 定元年( 1040 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 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 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 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 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word

伤仲永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素材

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伤仲永》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参考答案: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2005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

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 5 课《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内容 [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 讲述]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 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 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 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质疑探究 [ 投影] 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 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 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 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 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 投影]

最新人教版伤仲永原文及课下注释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哀伤,叹惜。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4.尝:曾经。 5.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6.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7.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8.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10.自是:从此。11.立就:立刻完成。12.文理:文采和道路。 13..邑(yì)人:同县的人。14..稍稍:渐渐。15.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16.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7.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18.扳(pān):通“攀”,牵,引。19.环谒(yè):四处拜访。 20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1.称:相当,相称。22.泯(mǐ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2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24.通悟:通达聪慧。 25.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6.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7.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28.不至:没有达到(要求)。29.彼其:他。30.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参与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各弱”的局面, 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最后退居江宁,世称荆国公。谥号“文。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 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 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三.感知课文,梳理文意。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 作者:〔宋〕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文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纸、笔、墨、砚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感到惊奇,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争着)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就不像先前那样聪明了。又过了十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我)说:“(仲永的才华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 参看课文注释。 2. 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浅谈《伤仲永》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浅谈《伤仲永》故事得到的启发 《伤仲永》这个故事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从而也告诉了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个人能否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方仲永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最终他成了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身心发展除了有先天的生物因素(内部因素),也有后天的社会因素(外部因素);也受到了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个人即使有再好的内部条件,也必须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否则内部条件没有发挥的机会。而在这里外部因素中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身心发展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能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主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任何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就的。如果你从小就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可仗着自己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不去努力学习,最后你不会比普通人强到那儿。如果故事主人公方仲

永能有良好的氛围,接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就很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之才。 当然方仲永没能成才的很大责任应该由他的父亲承担,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使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就像现代许多选秀节目,很多小孩子不过5、6岁,就因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带上电视,可是最终结果呢?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演艺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终还是泯于众人矣。 方仲永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他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相当重要,像他这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智慧的人,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不是天生聪明的人,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都不如。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重视教育,珍惜好受教育的机会,奋发努力,掌握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初中教材文言文系列——伤仲永

伤仲永 朝代:宋朝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意动用法) 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县。 民:百姓。 世:世代。 隶(lì):属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精炼、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参看课文注释。 2.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结合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异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