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

面瘫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面神 经 炎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 TCD 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 ICD-10 编码: 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疾病分期 ( 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 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 (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 (面神经炎)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 瘫(面神经炎)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治疗日为W 60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 G51.802)。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 听神经瘤、 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或各种原因导 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 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 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2)神经系统检查 ( 3)面肌电图( EMG ) 中医临床路径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石 2007 年)。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2004 年)。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91759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面瘫病 西医病名:面神经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 沈艳平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 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 诊断依据: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 面瘫可分成两型: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面瘫病(风寒袭络证)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风寒袭络证: 2. 风热袭络证: 3.风痰阻络证: 4.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

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颅脑损伤者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颅脑手术治疗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脑CT、MRI检查正常。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面瘫病 西医病名:面神经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面瘫病(风热袭络证)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得患者、 一、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与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风寒袭络证: 2、风热袭络证: 3.风痰阻络证: 4、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得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她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颅脑损伤者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颅脑手术治疗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脑CT、MRI检查正常、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得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等、

最新面瘫-中医病历模板

首次病程 患者:吕月平,女,67岁。因“口角歪斜一天”于2013-09-05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二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左侧耳后疼痛,遂到小诊所就诊,具体治疗不详,昨日喝水时发现左侧口角漏水,口角向右歪斜。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中医:面瘫;西医:面神经麻痹”收住我科。刻下:患者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左侧面部板滞,麻木,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后完骨处压痛明显。病程中无发热畏寒,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纳食香馨,夜寐安宁,二便正常。 2.体检:T: 36.2 ℃P: 78 次/分R: 20 次/分BP: 150/10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正常,未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不亢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3. 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患者因“口角歪斜一天”入院,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四诊合参,辨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患者老年女性,络脉空虚,今日天气突然降温,风寒乘虚而入,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发为本病,辨证当属风寒证。本病当与“中风,面痛病”相鉴别。中风: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謇涩等临床表现。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症。 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1.口角歪斜一天 2.查体:BP150/10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左侧贝尔征阳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3.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4.鉴别诊断:本病当于中枢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相鉴别。中枢性面瘫:有口角歪斜但额纹正常还伴有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可鉴别。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 风寒证 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腔隙性脑梗死

面瘫诊疗规范(修订版)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2016年 一、概述: 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 《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 侧患病多见。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斜,不能闭目等症。 (二)西医鉴别诊断

面瘫辩证分型

面瘫辩证分型 外感风寒型:口眼斜,头痛,或患侧头痛,耳后痛,周身不适,鼻塞或兼有发烧,近日有受寒或汗出当风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肝胆湿热型:口眼斜,头痛眩晕,口苦咽干,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肝阳上亢型:口眼斜,头痛目眩,面赤耳鸣,心悸健忘,舌红苔黄,脉弦。 肝血亏虚型:口眼斜,头晕失眠,咽干嘛欲饮,舌红而干,苔白,脉沉弦细。 令病人嗽口后仰坐于靠背椅上,在其患侧口内颊部近咬合线上、下各选3—4个丛剌点,避开腮腺管口,在每个丛剌点上用三棱针以雀啄式点剌5—6次,剌破粘膜及怒张小静脉,并轻轻搅动按摩,加大剌激量,使其少量出血,剌毕后嗽口,将已调好的单位黄芥子粉糊膏摊在纱布上,呈直径为5—6厘米之膏药状,用胶布固定于颧髎穴处,依其皮肤之老嫩,敷贴1至4小时,使其有烧灼感。1周后复诊,不愈者可重复治疗。肝阳上亢或肝胆湿热型患者,只丛剌,不敷药。取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合谷等,外感风寒型加风池;肝阳上亢型加太冲;肝胆湿热型加阳陵泉;肝血亏虚型加足三里。 中风 治则治法:治宜平肝息风、化痰通络。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随症加减。1、半身不遂:上肢取风池、肩髎、曲池、外关,手不摄物则用合谷透后溪。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昆仑。2、口眼斜:取太阳、下关、贀风、水沟、地仓透颊车、合谷、内延。眼睑不能闭合取睛明、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3、语言蹇涩取上廉泉、哑门(不留针)、通里、照海。 齐鲁针灸名医经验选粹 马同如 旁强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下0.5寸,向两侧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子宫脱垂。一般斜刺0.3—0.5寸。 足跟痛 1、足跟疼痛,痛甚牵制足心,不敢着地,同时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周身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此系肝肾亏虚所致,针剌足三交,太溪,用补法,加艾灸,泻昆仑。5次后疼痛大减,共针15次痊愈。 2、浸泡凉水后两足出现沉重感,两天后突然两足疼痛难忍,不敢着地,阴雨天加重,局部压痛明显,无红肿,舌苔白腻,脉濡滑。此系风、寒、所致。针阴陵泉,风市,用补法,配太溪、昆仑。3次后足跟痛减,稍能着地,6次后走路有轻微疼痛,共针剌12次痊愈。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面瘫中医病历模板

首次病程患者:吕月平,女,67岁。因“口角歪斜一天”于2013-09-05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二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左侧耳后疼痛,遂到小诊所就诊,具体治疗不详,昨日喝水时发现左侧口角漏水,口角向右歪斜。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中医:面瘫;西医:面神经麻痹”收住我科。刻下:患者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左侧面部板滞,麻木,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后完骨处压痛明显。病程中无发热畏寒,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纳食香馨,夜寐安宁,二便正常。 2.体检:T: 36.2 ℃ P: 78 次/分 R: 20 次/分 BP: 150/10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正常,未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不亢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3. 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患者因“口角歪斜一天”入院,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四诊合参,辨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患者老年女性,络脉空虚,今日天气突然降温,风寒乘虚而入,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发为本病,辨证当属风寒证。本病当与“中风,面痛病”相鉴别。中风: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謇涩等临床表现。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症。 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1.口角歪斜一天 2.查体:BP150/10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左侧贝尔征阳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3.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4.鉴别诊断:本病当于中枢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相鉴别。中枢性面瘫:有口角歪斜但额纹正常还伴有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可鉴别。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 入院诊断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 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 (一)临床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 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 1)风寒袭络证 2)风热袭络证 3)风痰阻络证 4)气虚血瘀证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 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 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 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 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

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 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 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 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操作: 述要点如次1. 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2.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太冲用泻法;合谷在急性期用泻法,后两期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丰隆用泻法。3.急性期以谷谷、太冲等远部取穴配合健侧颊车,患侧面部头三天可不刺,三天后行浅刺。 (二)推拿治疗 适应于恢复期、联动期和痉挛期。 常用推拿手法:大鱼际揉法、指揉法、扫散法、掌根揉法、点按法、擦法,含偏锋一指禅法。 (三)其他外治方法: 1、灸法: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TCD编码:BNV120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一、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TCD-10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症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周围性面 神经麻痹(T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 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面瘫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理

面瘫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理 面瘫的中医分型?面瘫患者常一觉醒来发现一侧面部肌肉呆板麻木,抬眉无力,不能尘眉,露睛流泪,口角下垂歪向另一侧,刷牙漏水,纳食存食,味觉减退,听力放大。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出现病侧筋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至出现筋板肉紧等现象。面瘫的辩证分型1、风寒外袭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2、风热侵袭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地无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红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3、痰热腑实口眼歪斜,兼见胃胺灼热,口渴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4、肝胆湿热口眼歪斜,耳部起痕瘆,耳内剧痛,兼见胁助胀痛,口苦纳呆,厌油腻,大便不爽,舌红,答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5、肝阳上扰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目赤耳鸣,兼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6、肝郁气滞口眼歪斜,兼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胀满,走窜不定,舌暗,苔薄白,脉弦。7、脾虚湿盛口眼歪斜,兼见院腹胀满,渴不欲饮,肢体困重,舌红答黄腻,脉濡数。8、正气不足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

兼见少气懒言,头晕目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9、肝肾亏虚口眼歪斜,双目干涩,耳鸣,或见面肌抽动,兼见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10、瘀血阻络口眼歪斜,肌肉挛缩,面肌抽动,兼见面色黧黑,舌质暗,可见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湿。初起,以实证多见,如风寒或风热外袭、痰热腑实、肝胆湿热、肝阳上尤、肝郁气滞等。后期,以虚实夹杂或虚证多见,如脾虚湿盛、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又“久病多瘀”,故后期也常见瘀血阻络的证型。面瘫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普遍的一种症状,面瘫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中医治疗面瘫的做法 中医治疗方案针灸治疗辩证施治1、治则:温通气血、祛风通络化痰。取穴原则:手、足阳明经穴,辅以足太阳经穴为主。主穴:地仓透颊车、合谷。配穴:眼睑不能闭合者加刺阳白透鱼腰、攒竹,泪出不止者加刺晴明、太阳、迎香耳后乳实部疼者加刺翳风,头昏头晕者加刺风池,胃火盛者加刺内庭、太冲,老年体衰加针足三里。1.针法:上方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行针一次/10分钟,20分钟后拔针,面瘫初期5—7天不宜用电针治疗。2.辩证施治: 麻辛小白附子汤加减(初中期)(2) (1) ;、牵正散(后期) 。3.辩证施护:早晚热敷面部,保持充足睡眠及调节情感。4.加强患侧功能锻炼。5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者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

面瘫病辨证施护

中风病辨证施护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证型】风痰瘀阻证 【证候要点】 口眼歪斜,舌强语塞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头暗紫,苔滑腻。【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 2.观察患者眼睑闭合不全的程度。 3.观察患者四肢肌力,肌张力关机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4. 观察患者舌强语塞或失语的程度及吞咽障碍程度。 【临症护理】 1.【护理问题】肺炎:与患者吞咽困难,肢体活动困难,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措施】 (1)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示齿训练等。(2)适当的下床活动,多做肢体康复训练。 (3)在一定时期内,必要时可上胃管,避免呛咳或误吸。 (4)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滴注,以保护患者预防肺炎的发生。 【疗效评价】患者肌力有所恢复,能做简单的肢体运动。 2.【护理问题】压疮:与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指导患者做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促进肌力的恢复。 (2)遵医嘱,给予合理的膳食,保证营养供应。 (3)定时翻身,避免受压部位长期受压。

(4)对受压部位用活血通络的药酒擦拭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疗效评价】压疮情况好转。 【健康宣教】 1.生活起居:调摄情志建立信心,注意安全,防呛咳、压疮、跌倒坠床的发生。2.饮食护理:宜食祛风化痰开窍的食物,如:山楂、黄瓜等。忌食羊肉,狗肉、牛肉等。 3.康复护理:(1)抬眉训练: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用力抬眉,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 (2)闭眼训练:嘱患者开始轻轻的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防止关节僵硬:平卧床上,两手相握,肘部保持伸直,举过头顶,患侧骨关节屈曲、拉伸活动交替运动,保持关节活动度。 4.用药护理: (1)内服中药护理,颗粒药,如服养血清脑颗粒,。 (2)静脉输注神经节苷脂钠,如出现皮疹、寒战、心悸等情况时必须立即停药。5.情志护理:关心尊重患者,疏导其紧张情绪,指导患者听一些舒心的音乐,以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6.中医特色护理: (1)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患侧太阳、承浆、阳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位。 (2)中药熏洗:熏蒸患肢,熏蒸药液以50-70度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度方可冲洗患肢。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 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僻。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