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沉淀制备方法临床输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方法与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2-12-26T10:28:39.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王曙霞陈峰[导读] 成人中、重度血友病A患者所需的冷沉淀剂量大,容易导致循环超负荷。
王曙霞陈峰(青岛市中心血站 266071)【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327-01【摘要】本文通过对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与临床应用的详细介绍,使临床输血更加明确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输注作用。
【关键词】冷沉淀制备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副作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是指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1-6℃融化后,分离出大部分的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解物质在1小时内速冻呈固态的成分血。
1、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方法1.1我站现采用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全血采集后6 h内分离制备为新鲜冰冻血浆袋置于4±2℃水浴装置中,另一空袋悬于水浴箱外,位置低于血浆袋,两袋之间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
1.2血浆融化后,随时被虹吸至空袋中,当融化至剩下40-50ml血浆与沉淀物时,闭合导管、阻断虹吸。
将血浆与沉淀物混合,制成冷沉淀凝血因子。
将冰冻血浆袋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袋热合隔断。
1.3质量标准:来源于400ml全血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容量为40ml-50ml/袋,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袋,Ⅷ因子含量≥80IU/袋。
2、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2.1用于治疗抗血友病球蛋白缺乏症(HA)主要用于儿童及轻型成人HA出血的预防、治疗。
冷沉淀的应用剂量为以1袋/10kg体重,每2—3周1次即可,外科手术需大量输血或有出血倾向时,可输注冷沉淀l0—20袋/次,连输2—3 d,也可根据需要同时补充血小板和抗凝血酶制剂。
2.2用于治疗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乏或异常,临床表现为出血和出血时间延长。
推荐的冷沉淀剂量是1袋/10kg体重。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及临床应用摘要】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2℃~6℃融化后,经离心后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将剩余不溶冷沉淀物质在1h内速冻呈固态的一种功能性血液成份,是新鲜冰冻血浆中大部分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品,富含纤维蛋白原(Fib)、纤维结合蛋白(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等。
近几年来本血站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量和使用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冷沉淀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因缺乏Ⅷ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出血的病人及血友病患者[1]。
随着医疗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再局限于血液病的治疗,而更多的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如深度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手术、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成分输血;成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输注【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00-011.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用于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采集、制备过程和储存条件等,国家标准有严格的规定。
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规定,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原料为新鲜冰冻血浆,而新鲜冰冻血浆严格为离体6h(保养液为ACD)或8h (保养液为CPD或CPDA-1)内,不超过18h并储存于2~6℃的新鲜血液,将血浆分离出来并速冻呈固态的成份血,每400ml全血制备的200ml以上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为2个单位;其中Ⅷ因子含量≥80IU,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容量:20~30ml,同时还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各种免疫球蛋白等[2]。
1.1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1)取出符合制备冷沉淀条件的新鲜冰冻血浆,置于(4±2)℃冰箱中过夜融化(时间约为12~l5h);(2)次日,当血浆基本融化时,其中尚有部分冰晶即从冰箱取出,配平后重离心,离心条件为:离心力2000g、(4±2)℃、10min。
中国农村卫生2019年4月第8期总第158期China's rural health,April 2019,No.8,Total No.15814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梁慧慧(山东省临沂市中心血站成分科 276000)【摘要】目的:对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份制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对新鲜血浆进行解冻、融化、分离等一系列措施,另选取15份已经制备好的冷沉淀,利用血凝仪对FⅧ与Fg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新鲜血浆在经过解冻、融化等一系列措施后,冷沉淀容量为27.0±3.1ml,FⅧ为141.5±15.4IU/袋,Fg为210.0±22.3mg/袋,达到了国家有关规定,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冷沉淀制备技术保证了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等疾病患者的治疗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冷沉淀制备技术;血液成份;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1X(2019)04-0014-01随着我国科技不断的发展提升,冷沉淀制剂技术越来越成熟,冷沉淀有着丰富的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在先天性、血管性血友病等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也适用术后出血、严重外伤等患者的治疗中[1]。
冷沉淀是由新鲜冰冻血浆制备成的成分血,是在4℃的特定环境中进行解冻、融化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将其制成白色沉淀物[2]。
此次研究针对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以下为详情报告。
1研究材料与方法1.1仪器所需仪器有大容量离心机6000i型、CA-50凝血酶仪、T-1000型电子秤、WG-RH-I高频热合机、CyTO THERM 4T型号低温水浴融化箱等。
1.2试剂所需试剂由凝血Ⅷ因子试剂、质控血清、APTT试剂等。
1.3血袋四联血袋。
1.4冷沉淀原料血浆的制备采用Q-400四联血袋以静脉的方式抽取400ml全血,进行分离,分离出的血浆约230ml,然后马上放入-50℃的速冻机中进行速冻,保证在60分钟内将血浆中心温度降至-30℃以下,在60min后取出放在-30℃的冰箱中备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输注疗效分析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是一种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的血液制品,主要用于治疗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
Cryo可以在体外凝血系统衰竭时使用,来促进血液凝固和止血。
Cryo中富含的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物质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在临床上,Cryo的输注疗效备受关注,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要介绍的是Cryo的成分。
Cryo主要包含纤维蛋白、凝血因子Ⅷ和Ⅸ、抗体和白蛋白等成分。
这些成分是人体正常凝血功能所必需的,在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体内往往由于某些原因缺乏或者功能异常。
通过输注Cryo,可以有效地补充这些凝血因子和其他成分,从而恢复患者的正常凝血功能。
Cryo的成分对其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来分析Cryo的输注疗效。
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资料,Cryo的输注疗效是非常明显的。
在对血友病患者进行Cryo输注后,往往可以迅速提高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凝血因子Ⅷ、Ⅸ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达到止血的效果。
对于DIC等疾病,Cryo的输注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情的发展速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Cryo的输注还可以在手术前、产科疾病和创伤等情况下使用,用于预防和控制出血。
Cryo的输注疗效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临床上发现,不同病人对Cryo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对Cryo的输注反应良好,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而有些患者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这可能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免疫系统功能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应用中需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Cryo的输注适应症和禁忌症。
Cryo主要用于血友病、DIC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对于这些疾病患者来说,Cry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20世纪60年代冷沉淀被pool博士发现,1964年首先应用冻融沉淀法从血浆中提取出来白色沉淀物。
因富含FⅧ、Fg、Fn等凝血因子,而用于HA、Fg缺乏、凝血因子ⅩⅢ缺乏和vWD等出血性疾病治疗,是现代成分输血的一部分。
因其纯度不高,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在发达国家,除非无可先择或紧急情况,并不考虑应用冷沉淀治疗HA、vWD和FⅩⅢ缺乏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临床输血技术快速发展,该项技术突破传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除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的治疗,还有报道应用于深度烧伤、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激发的口腔溃疡等病的替代治疗。
现将冷沉淀组成和作用机制,制备方法,规格与储存,在临床中的应用,输注剂量及注意事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冷沉淀制品能更好地服务与临床。
1冷沉淀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抗血友病球蛋白(FⅧ)是由FⅧ促凝活性、FⅧ促凝抗原、FⅧ有关抗原和FⅧ有关的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等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可加速FⅩ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FⅢ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生物体内半衰期在8~12h,变化较大。
纤维蛋白原(Fg)由肝脏合成的,在凝血过程中,由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都加快。
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起到加快止血、改善微循环、防止出血的作用。
纤维结合蛋白(Fn)又称纤维连接蛋白,1974年国外开始研究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和组织液中,分子量约450KD,由两条相似的A链和B链组成的二聚体高分子糖蛋白。
有促进细胞粘着、上皮细胞移行、纤维蛋白交联,抗感染、抑制细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提高白细胞活性、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控功能,为上皮修复营造环境条件等多种生物活性。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SF)即Ⅲ因子存在于血小板及血浆中,经凝血酶切除部分肽段后被激活Ⅲa。
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冷沉淀(cryoprecipitate)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约0~4℃)解冻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集制品,其中主要成分有:ⅷ因子、纤维蛋白原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ⅹⅲ因子等。
冷沉淀因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临床应用广泛。
适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ⅷ因子缺乏症患者,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型甲型血友病患者,dic及大出血患者的替代治疗等。
因冷沉淀中的ⅷ因子为不稳定凝血因子,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每袋冷沉淀ⅷ因子含量各不相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跟踪验证,对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1 冷沉淀的制备方法冷沉淀制品是以新鲜冰冻血浆为原料,近年来因多联采血袋的广泛应用,冷沉淀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安全性更强,各地中心血站均能生产。
目前国内冷沉淀的制备常用两种方法[1]:1.1 离心法取出待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置室温中约5分钟,待双联袋导管(连接管)变软后,将血浆置入2~6℃水浴箱中融化。
当血浆基本融化时,取出血浆,在2±2℃的环境下重离心,使冷沉淀凝血因子下沉于塑料袋底部。
将上清分入空袋内,血袋底部的沉淀内大约含有20~30ml血浆,即为冷沉淀凝血因子。
1.2 虹吸法取出待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置室温中约5分钟,待双联袋导管(连接管)变软后,将新鲜冰冻血浆袋置于2~6℃水浴箱中,另一空袋悬于水浴箱外且位置低于血浆袋,两袋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时,上清血浆随时被虹吸入空袋中,冷沉淀遗留在新鲜冰冻血浆袋中。
在融化过程中控制水浴温度在2~6℃。
待新鲜冰冻血浆融化至约40~50ml时,即为冷沉淀凝血因子。
以上两种方法制备好的冷沉淀需迅速放入速冻机中冷冻,于-20℃以下冰箱中保存,保存期不超过一年,输注前于37℃水浴融化,并于4小时内输注。
2 冷沉淀的质量标准根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规定,冷沉淀外观:肉眼观察30℃~37℃融化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无气泡、无重度乳糜。
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工序(解冻、融化、分离等)对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采用血凝仪对制备好的冷沉淀(样本量为20)进行FVII和Fg含量检测,分析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20份抽查样本中容量为(27.15±2.05)、FVIII(141.38±35.08)、Fg(210.54±20.10),检测参数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相关标准。
结论: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该种方式制备的血液成分产品符合相关成分血质量要求,也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血液成分,可以为临床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提供成分血,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成分血;凝血因子VIII;制备;冷沉淀制备技术;质量控制冷沉淀是一种白色絮状物质,含有凝血因子FVIII、纤维蛋白、纤维结合蛋白等物质,均是血液成分[1];目前冷沉淀制备已经在肝脏移植、血液疾病等疾病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研究表明,冷沉淀中含有丰富的FVIII、纤维原蛋白等成分,其不仅可以促进创伤组织快速再生,促进上皮细胞修复与机体免疫调控,还能有效阻碍弥漫性出血扩散,因此其在外伤、手术等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2]。
冷沉淀制备技术目前较为成熟,在实际制备过程中需要对时间、温度以及操作人员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从而提高冷沉淀质量[3]。
本次对制备的冷沉淀抽取20份进行FVII和Fg含量检测,分析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具体以价值,相关内容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冷沉淀技术所需仪器与试剂仪器:低温冰箱(-40℃)、速冻冰箱、电子秤、FJ-II型血液分浆夹、SW-CJ低温操作台、高频热合机、CA-50凝血酶仪、低温水浴冰冻血浆解冻箱、离心机6000i等。
试剂:APTT试剂、FB试剂、凝血VIII因子试剂等,质控血清(卫生部临检中心),所有试剂及血清均在有效期内合理使用。
浅谈冷沉淀制备与使用的注意事项摘要】冷沉淀是一种重要的成分血,随着对冷沉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临床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笔者就近年来关于冷沉淀制备与使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为冷沉淀的制备与临床输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冷沉淀血液制备凝血因子【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334-02引言冷沉淀为全血采集后6h(全血保养液为ACD)或8h(全血保养液为CPD、CPDA~1)内,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将血浆分离出并冻结制成的新鲜冰冻血浆在一定条件下制备而成的成分血。
冷沉淀含有新鲜冰冻血浆大部分的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由200 ml 新鲜冰冻血浆制备而成的冷沉淀应含Fg≥150 mg,FⅧ ≥80 IU。
临床上主要用于单一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出血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烧伤患者的治疗。
由于冷沉淀中的FⅧ活性极不稳定,制备过程与使用方法都容易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为保证临床输血效果,笔者浅谈冷沉淀制备与使用的注意事项。
1 冷沉淀的组成冷沉淀主要含有5种成分:FⅧ、Fg、vwF、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粘连蛋白,Fn)和FⅩⅢ。
FⅧ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可加速FX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有助于血小板因子Ⅲ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其含量增加可促进内源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FⅧ在体外半衰期较短,多为8-12小时,而易使其活性丧失,加之其接触异物表面时不同程度被激活,凝血酶和Xa也继续在此裂解FⅧ,导致其失活[1]。
对FⅧ缺乏患者而言,FⅧ的治疗作用无可替代。
Fn是一种粘性糖蛋白,具有促进纤维蛋白交联、细胞粘着、上皮细胞移行、修复和分化的作用,同时具有抑菌、抗感染和免疫调控作用。
Fg是凝血公共途径上的效应分子,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加快。
Fg还是血小板间的桥梁,含量增高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通过血液成分冷沉淀的制备研究,开发新的血液品种,确保临床用血的需要。
方法用新鲜冰冻血浆通过解冻、融化、分离、离心、冰冻等工序制备冷沉淀;随机抽取20份已制备好的冷沉淀采用血凝仪检测FⅧ和Fg的含量。
结果新鲜冰冻血浆通过解冻、融化、分离、离心、冰冻等工序制备的冷沉淀容量27±2 m1,FⅧ141.32±35 IU/袋,Fg210±20mg/袋。
结论我们制备的冷沉淀技术方法先进,产品符合国家《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为合格的血液品种,是临床治疗中常用血液成分,为临床治疗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的的治疗提供了保障,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冷沉淀;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制备;成分血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冷沉淀制剂的临床应用倍受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1]。
冷沉淀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广泛应用于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的的治疗,也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等患者的治疗。
冷沉淀是由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制备而成的成分血,是FFP在4℃特殊环境中通过解冻、融化、分离、离心、冰冻等工序制备而成的白色沉淀物。
整个制备过程必须确保冷链,否则冷沉淀中的各项指标达不到国家成分血质量标准,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我们用水浴融化虹吸法(水浴融化法)制备冷沉淀,各项检测指标达到国家成分血质量要求,为临床治疗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的的治疗提供了保障,值得推广运用。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大容量离心机6000i型(美国),低温水浴冰冻血浆解冻箱KJX-Ⅲ型(苏州),CA-50凝血酶仪(日本),WG-RH-I高频热合机(山东)、SW-CJ 低温操作台(上海),FJ-Ⅱ型血液分浆夹(苏州),T-1000型电子称(上海),MDF-U5411速冻冰箱-50℃(日本),MDF-U460BR低温冰箱-40℃(日本)。
冷沉淀在临床大量输血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患者短时间大量输入红细胞悬液后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时,输注血浆冷沉淀的疗效。
方法:查阅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上半年患者大量输血记录单,比较分析3例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输注血浆冷沉淀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结果:当患者短时间大量输血常常并发凝血机能异常,出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现象。
及时输注血浆冷沉淀后,可有效提高血液循环中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从而不同程度的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标签:大量输血;凝血功能;冷沉淀;效果现在我院临床输血采用的都是成分血液制品,由于创伤患者在失血过程中丢失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剩下的凝血因子也在止血过程中被消耗,而大量输注的库存红细胞悬液基本不含凝血因子,常常造成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从而达不到输血扩容的目的。
为了分析冷沉淀在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中的作用,故对2014年上半年我院3例大量输血患者出现异常凝血功能时,输注血浆冷沉淀的疗效做出合理用血评估。
1.资料与方法1.1 患者资料:1例是脾破裂切除术,2例是消化道大出血1.2 输血情况:患者平均输注红细胞悬液28u、血浆3430ml、冷沉淀40u。
1.3 仪器与试剂:Beckman ACL ELITE PR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1.4 检测项目:PT APTT FIB TT D-二聚体1.5 3例患者输入冷沉淀前后凝血时间结果比较(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输注前输注后参考值PT 26.45±7.62 18.48±5.58 9.3-14 SecAPTT34.08±15.87 31.34±6.61 22-39 SecFIB 0.96±0.53 2.53±0.87 2.2-4.96g/lTT 24.00±7.5 14.92±4.2310-18 SecD-二聚体 2.77±1.14 1.92±0.78 0-1.4 ug/ml2 结果为了抢救患者生命短时间大量输血输液后,患者凝血功能经常会出现异常,在输入悬红和血浆同时输注冷沉淀可以提高血液中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从而不同程度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对出血患者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浅析作者:王万仲张雪王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3期【摘要】冷沉淀主要应用在补充凝血因子Ⅷ、vWF、纤维蛋白原、因子ⅩⅢ等。
在手术中使用冷沉淀,可以加快术后伤口的愈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满足对于成分血的要求,对血友病患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手术患者、产科患者等患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冷沉淀制备;血液成分;应用1 冷沉淀的制备与质量1.1 冷沉淀的制备选取街头采集的全血300~400 ml,在6~8 h内分离出新鲜冰冻血浆,在零下50℃平板速冻机中冰冻成块状,再储存于零下30℃的冰箱中保存。
在制备冷沉淀时,将保存的新鲜冰冻血浆放置在4℃的环境下分离出白色絮状物即为冷沉淀。
其制备方法主要有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和水浴虹吸法两种方法。
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是把新鲜冰冻血浆放入到4℃的水浴箱内,等到血浆融化超过二分之一后将还没有融化的血浆捏碎成碎冰块,加速血浆的溶解,约1 h后,将还存有少许的血浆冰块取出,在零度、离心力3000 g的条件下离心10 min。
在100级净化台上分离出上层血浆,剩下的下层血浆和白色沉淀物就是冷沉淀。
水浴虹吸法是把新鲜冰冻血浆放在4℃的恒温循环水浴箱中,将另外一个与新鲜冰冻血浆相连通的空转移袋悬空在水溶箱外并低于新鲜冰冻血浆袋的高度,两个袋子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融化的血浆通过虹吸原理缓慢流入空袋中,剩余的约40~50 ml血浆块就是冷沉淀[1]。
整个过程要检测水的温度并进行调节。
两种方法在制备的时间上相差不大。
改良快速融化法虽然需要离心10 min,但是在血浆融化的过程中加入了捏碎步骤,减少了血浆融化的时间。
但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受到人为影响较多,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
而水浴虹吸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所需的仪器也比较简单。
所以,近来水浴虹吸法在冷沉淀制备中越来越受欢迎。
健康中国青春期健康72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孙瑞玲 孙雪鸽烟台市中心血站 山东 烟台 264003【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烟台市中心血站供血的80例凝血障碍患者,按照数值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观察两组凝血指标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各凝血指标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凝血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凝血指标,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冷沉淀制备技术;凝血障碍;应用价值冷沉淀是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血液制品,是一种表现为白色絮状物的血液成分,在血液疾病、外科手术中有着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出血风险[1]。
冷沉淀通常是将冰冻血浆放置于低温环境中制备出来的产物,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其可在-30℃环境中保存1年,因此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现代患者对于输血治疗的需求,尤其是血液疾病、外科手术患者,有助于纠正凝血障碍、补充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
为了观察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烟台市中心血站供血的80例凝血障碍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烟台市中心血站供血的80例凝血障碍患者,按照数值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
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12~17岁,平均为(15.6±1.6)岁;其中血液疾病24例,手术患者16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11~18岁,平均为(15.2±1.5)岁;其中血液疾病22例,手术患者18例。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选标准:①符合凝血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
冷沉淀的制备方法及临床输注
[关键词] 血浆;冷沉淀;输血
[中图分类号] r457.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09-01
20世纪60年代冷沉淀被pooi博士发现,1964年首先应用冻融沉淀法,从血浆中提取其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ⅷ(fⅷ),而被称为冷沉淀[1]。
冷沉淀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功能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和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冷沉淀的应用已突破传统的用于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也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深度烧伤、黏膜和皮肤疾病等病人的替代治疗等,现将冷沉淀的制备方法及临床输注注意事项及护理等综述如下,以便使冷沉淀制品能更好更广地用于临床。
1 冷沉淀的制备
1.1 冷沉淀的制备剂量国外把450ml全血分离的血浆制成的冷沉淀作为1单位,国内把400ml全血分离的血浆制成的冷沉淀为1单位,也有少数血站把200ml全血分离血浆制备成的冷沉淀为1单位。
1.2 冷沉淀的制备方法从献血者的全血(400ml)获得的血浆制备的。
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在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血液成分都有人在不断研究改进它的制备方法。
目的是使这些血液成分用于临床更为安全和更加有效。
如多联采血袋的广泛
应用,使冷沉淀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性更强。
目前国内冷沉淀的制备常用两种方法[2]:数控水浴融化离心法和数控水浴融化虹吸法。
1.2.1 数控水浴融化离心法运用数字控制水浴式血浆融化箱
融化新鲜冰冻血浆。
首先,取出待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置室温中约5分钟,待双联袋导管(连接管)变软后,将血浆置入2-6℃水浴箱中融化。
待融化到保留少量冰渣时取出,配平,离心分离出上层血浆,下层(25±5)ml血浆和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
1.2.2 数控水浴融化虹吸法取出待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
浆(ffp),置室温中约5分钟,待双联袋导管变软后,将新鲜冰冻血浆袋置于2-6℃水浴箱中,使两袋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时,上清血浆随时被虹吸入空袋中,冷沉淀遗留在新鲜冰冻血浆袋中。
待新鲜冰冻血浆融化至约40-50ml时,即为冷沉淀。
1.2.3 两种方法制备冷沉淀比较运用数字控制水浴式血浆融
化箱,其利用恒温解冻,产生循环水流按摩血袋,以加速血浆融化的原理融化原料血浆,使融化过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恒温水浴融化箱,可以很好地把握冷沉淀制备过程中的水浴温度和融化速度两个关键控制点,在一小时内用虹吸法制备12袋冷沉淀,fⅷ回收率均数为64.17%,明显高于普通水浴箱[3]。
冷沉淀的质量好坏在临床疗效中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好的制备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国内各血站在制备过程中均采用比较先进的数控水浴融化
离心法和数控水浴融化虹吸法。
1.3 冷沉淀制备的质量控制
1.3.1 冷沉淀的制备过程对温度要求很严格。
融化温度及融化时间都会影响到冷沉淀的质量。
杨绍明等的研究表明,制备100袋左右冷沉淀时,冬季用热水、夏季用冰块将初始温度控制在15℃时,再放入血浆并在摇摆的过程中,定期观察水温,视情况加冰块,保证在30min内水温达到4℃。
然后维持4℃水温30min,这样制备出的冷沉淀较理想[4]。
1.3.2 冷沉淀的制备还受到采集、分离、制备环境和保存等多个环节的影响。
由于fⅷ是不稳定因子,随着时间的延长或制备期间温度的升高,fⅶ的活性降低,极易衰减,半衰期为12h-24h[5]。
除了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外,还应该严格控制原料血浆的制备过程,制备好的血浆冷沉淀尽快置入一50℃血浆速冻箱,1小时速冻成型后,移入-20℃以下冰箱保存,血浆贮存温度对保持fⅷ活性有很大影响。
有研究报道,同一批混合血浆储存在-20℃、-30℃、-40℃和-80℃达两年后检测发现,贮存在-20℃的血浆,40%fⅷ活性丢失;贮存在-30℃、-40℃的血浆,90%的fⅷ保持活性;-80℃以下贮存的血浆,fⅷ的活性几乎没有变化[6]。
1.4 冷沉淀对融化过程要求冷沉淀融化应使用带有自动温控
及循环水装置的血浆融化箱,融化温度为30-37℃。
融化时血浆垂直放置,血浆袋连接口的上部应高出水面,避免水污染连接口部位。
如果水浴温度高于37℃,则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活性被破坏和血浆蛋
白变性。
如果水浴温度低于30℃,不仅血浆融化时间延长,而且可导致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析出。
而融化后的冷沉淀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无气泡、无重度乳糜,储血容器应无破损。
2 冷沉淀的临床输注
2.1 冷沉淀输注适应症
2.1.1 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对严重创伤、烧伤、白血病和肝功能衰竭等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输注冷沉淀可明显改善预后。
2.1.2 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由于冷沉淀中含有较丰富的fⅷ,故常用作fⅷ浓缩剂的替代物。
2.1.3 血管性血友病(vwd)血管性血友病表现为血浆中vwf 缺乏或缺陷。
因冷沉淀中含有较高的fⅷ和vwf,所以 vwd替代治疗最理想的制剂是冷沉淀。
2.1.4 儿童及轻型成年人甲型血友病甲型血友病的治疗主要是补充fⅷ,冷沉淀是除fⅷ浓缩剂外最有效制剂之一。
2.1.5 冷沉淀中含有纤维粘连蛋白(fn)大量的研究证明,fn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增加创伤组织的修复,促进细胞在基底膜的粘附、伸展,具有免疫调节和抗感染作用。
2.1.6 低血容量并发dic
2.2 病毒灭活冷沉淀的临床应用输注冷沉淀传染病毒的风险高于血浆及红细胞和血小板。
因此,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是进一步降低输注冷沉淀传染病毒危险性的必要措施。
而冷沉
淀的病毒灭活属于目前输血界正在探讨的课题。
考虑到亚甲蓝处理后的新鲜冰冻血浆中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损失,为保证冷沉淀的质量,国内大部分血站制备的冷沉淀不进行病毒灭活。
值得注意的是,凡未经病毒灭活的冷沉淀制品如小混合血浆制备的冷沉淀有传播
病毒的危险,使用时要格外小心[7]。
2.3 冷沉淀输注注意事项及护理
2.3.1 冷沉淀在-20℃以下冻存。
冷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用之前,有效期从采血之日起为一年。
2.3.2 冷沉淀融化时的温度不宜超过37℃,10分钟内融化完成。
融化后的冷沉淀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一般在30分钟内输注完毕。
如因故不能及时输用,不可在冻存。
因为第ⅷ因子最不稳定,很容易丧失活性,而冷沉淀中fⅷ和fg的含量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8]。
2.3.3 冷沉淀溶解后为澄清或略带乳白的溶液。
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如有大块不溶物应停止使用。
2.3.4 冷沉淀以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为佳。
不需做交叉配血。
尤其对婴幼儿应掌握abo同型输注。
2.3.5 有时可发生变态反应。
如荨麻疹、发热、头痛及背痛等。
大量应用血型不相同(容)的冷沉淀常发生溶血性反应,输注abo 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冷沉淀可避免,其程度与剂量有关;有部分患者因反复输注冷沉淀而产生特异性抗fⅷ抗体,致使治疗困难或无效。
2.3.6 冷沉淀粘度较大。
如经静脉推注,最好在注射器内加入
少量枸橼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生凝集而阻塞针头。
如病情许可,在输注时可于冷沉淀袋的出口部位入少量生理盐水(10-15ml)稀释后经输血器静脉输注。
2.3.7 输注时注意输注反应。
观察输注效果,大剂量一次性输注应防止肺水肿,心功能不全者尤应注意。
输注剂量应根据病种及临床需要定。
一般情况下:①维持量:给予5-7mg/kg体重。
即一般成人每次输注冷沉淀5-7袋。
②大剂量:一般每次15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1次需输注15袋冷沉淀。
2.3.8 输注前口服苯海拉明25mg或静注氢化考的松50mg 可预防冷沉淀的变态反应。
2.3.9 每袋冷沉淀只有25-30ml 患者需要大量输注时,输血护士不能离开病床,应随时更换血袋。
参考文献
[1]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8,5(54).
[2]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9-140.
[3] 孙森,杜滨,许雷.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的关键控制点[j].中
国医疗前沿,2008,3(22):109.
[4] 杨绍明.冷沉淀制备的关键控制点[m].赣南医学院学
报,2006,26(1):86.
[5] 王军,李平,刘焕亮,等.冷沉淀因子ⅷ生物半衰期的测定及
意义[j].血栓与止血杂志,1977,4(3):125-126.转
[6] 曹锁春,张力超,刘息平,等.病毒灭活冷沉淀的制备及初步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3):67-68.
[7] 王培华,等.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8,81.
[8] 黄虹,陆典瑞,胡继征.冷沉淀制备工艺改良[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9(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