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和符号象征
- 格式:doc
- 大小:2.30 KB
- 文档页数:2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关键的概念1、传播:Communication: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Information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反馈:Feedback-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符号:Sign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5、讯息:Message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6、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8、把关人:Gatekeeper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9、媒介:Media(Medium)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0、受众: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11、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12、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选择过程(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记忆)、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舆论领袖。
13、模式:Model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4、宣传:Propaganda拉斯韦尔认为,“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全部内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符号理论与大众传播研究作者:李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6期[摘要]符号学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且还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方法论。
符号理论的发展将对传播研究产生深远意义。
本文根据莫里斯符号三分法来探讨此问题。
[关键词]符号理论;莫里斯符号;传播研究符号和语言研究是传播理论的重要核心。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观察传播的方式,而且对目前在传播理论研究中运用的各种观点都带来强大影响。
一、符号学理论的发展符号学(semiology或semiotics)是关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科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能指是具体的事物(符号形式),所指是心理上的概念(符号内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武断的。
这就是索绪尔所说的二元关系的符号理论。
应用这种理论,我们很方便地解释一切符号现象。
例如中国的“龙”是符号,那种奇特的动物形象是符号的能指,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所指。
在这种二元关系理论提出的同时,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种:符号形体(representamen)、符号对象(object)和符号解释(interpretant)的三元关系。
在他看来,正是这三元关系决定了符号过程的本质。
应用这种三元关系的符号理论,我们也能很方便解释所有的符号现象。
例如商店的招牌是符号,招牌上的文字或图案是符号形体,它所指代的商店是符号对象,文字和图案所传达的讯息是符号解释。
二、从语形学看大众传播研究莫里斯将符号学的研究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语形学不是研究符号的整体,因为符号的整体包括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而语形学只研究符号的形式,研究一个符号系统内部符号的形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符号形式即是能指,因此,语形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更为准确、鲜明地表达为语形学研究符号系统内的符号能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
语形学上有一点讲的是利用语法上的规则来将各种符号组织起来,这也被称之为句法代码。
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陈阳约翰·费思克(1990)把大众传播研究分为两大派别,一派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行为,故称为过程学派(process school),它视传播为影响他人行为或心理状态的过程,关注媒介如何编码受众如何解码;另一派认为传播是意义的生产与交换、是一种产品,被称为符号学派(semiotic school),它关注的是信息与文本如何与人们互动并产生意义,即文本的文化功能,主要研究方法是符号学。
大众传播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符号,印刷媒体中的文字与图画,电子媒体中的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和画面,网络媒体中电子报纸、在线聊天,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符号(sign) ,即代表某种事物或思想的记号或标志。
按Wallace C.Fotheringham(1966)对大众传播所下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有关符号的选择、制造和传送的过程,以帮助接受者理解传播者在心中相似的意义。
”大众传播过程中充满了符号和由符号构成的文本(text),符号对于理解和研究大众传播,开辟了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符号学(semiology或semiotics)是关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科学。
它认为,符号由能指(s 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能指是具体的事物(符号形式),所指是心理上的概念(符号内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武断的;符号的意义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文化背景。
皮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种:像符(icon)、征像(index)和象征(symbol),符号学研究的重点在第三种,因为在象征符号这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更加约定俗成,符号学关心的就是这个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能指与所指间如何产生联系。
符号学理论流派异彩纷呈、各有所长,它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学界近年来的“语言学转型”和哲学、文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突破深化。
本文的重点在于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运用与局限,以及符号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传播学界有益的启示。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与大众传播相互影响和塑造现代社会。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不仅推动了物质生产和消费的繁荣,而且通过符号化手段赋予了商品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首先阐述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接着分析消费主义文化中符号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和产生机制,然后探讨大众传播在消费主义文化符号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最后对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消费主义文化如何通过各种符号化手段塑造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以及大众传播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也旨在引发对消费主义文化符号化现象的批判性思考,以期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消费与生活的关系,避免被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所束缚,实现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在消费主义文化中,商品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工具,更是承载和传递社会意义、文化价值和个人身份的符号。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品成为身份认同的标识。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通过购买和消费特定品牌的商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个人品味。
商品品牌、款式和设计成为人们区分彼此身份的重要标志。
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广告成为符号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广告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文字和音乐等元素,将商品转化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的符号。
广告通过构建理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场景,诱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了商品的符号化传播。
第三,符号化特征使得消费主义文化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使得商品和品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
消费者通过模仿和追求这些符号,进一步推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名词解释:1、理论范式:范式,港台译为典范,英文原文是paradigm,即在某科学领域中公认的理论模型或模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
2、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Elite Media)或"议程设定媒体"(Agenda-setting Media)。
这类媒体设置着新闻框架(the Framework)。
所有二、三流的媒体每天都在这个框架内筛选新闻。
在美国,主流媒体不但社会影响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一张严肃的报纸并不需要花哨的形式,吸引读者的是权威性和实实在在的内容。
比如《华尔街日报》,一直在严肃、重大选题上做文章,依靠记者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挖掘、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吸引读者,在美国新闻界几十年领导潮流。
这些报纸报道严肃、深入,信誉卓著,社会地位很高。
3、社会性别:由社会建构的,由文化所形成的男女角色、性格、地位、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他人的关系。
4、传播语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所构造的传播的背景。
5、不确定性降低:申农1948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论文中,把信息看作是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信息就是通信的内容,通信,或传播的作用就是消除通信者的某种不确定性。
6、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从第一印象(如相貌、学识、人品等)开始的,随着交往的深化和了解,进一步发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美,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
有人说“衣服越新越好,朋友越老越好”,因为老朋友,相互了解,所以吸引力就牢固。
7、新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既包括人际媒体的“一对一”和大众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还包括“多对多”模式。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后者就是美国《连线》杂志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大众传播和符号象征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2
大众传播和符号象征演变历程 3
(一)符号 3
(二)符号的意义 3
(三)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 4
(1)仪式符号崇拜 4
(2)宗教符号崇拜 5
(3)身份符号崇拜 5
(四)小结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摘要
追溯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符号崇拜演变分为:获取者社会的意识符号崇拜,生产者社会的宗教符号崇拜,消费者社会的身份符号崇拜。
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
关键词:意识符号崇拜、宗教符号崇拜、身份符号崇拜、传达特定信息
大众传播和符号象征演变历程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符号有异乎寻常的崇拜心理。
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
符号崇拜无论是喜爱还是畏惧,都建立在相信符号具有某种神力的基础之上。
古代尤为典型的符号崇拜是符咒、图腾、测字、语言禁忌等,现代最为盛行的是数字崇拜。
(一)符号
法国学者拉康①指出,符号是挖空存在使之成为欲望的东西。
即符号正是由于客体的不在场,才具有意义。
因此,某种东西在我们内心所激发的情感会自发地附加在代表这种东西在符号上。
这自然容易导致符号崇拜现象:我们爱慕、畏惧、崇敬的是符号,我们觉得感激和快慰的是符号,我们为之献身的也是
符号。
十字军东征争夺的耶路撒冷不是领土,是他们信仰的旗帜,是神圣的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符号。
(二)符号的意义
我国翻译象征的英文表达基本上都是symbol,这一术语在英文中:一是符号,二是一种
修辞格。
如《韦伯斯特英语大字典》对象征的阐释为:系用以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出之于理性的关系、联想、约定俗成或偶然而非故意的相似;特别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现看不见的事物,有如一种意志、一种品质、或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教会之整体,一种表征。
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本来在我国只有修辞格一种内涵的象征也具有了这两种含义。
但即使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符号。
(三)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
追溯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符号崇拜演变分为:获取者社会的意识符号崇拜,生产者社会的宗教符号崇拜,消费者社会的身份符号崇拜。
(1)仪式符号崇拜
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着仪式崇拜。
在《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
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原因。
而原始巫术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由于人们创造了支配现实的形象,人们就能实际地支配现实,因此,以事先施行的祭仪作为实践活动获得成果的原因。
总之,原始人相信,只要举行对应的仪式,即只要有那些仪式符号,他们形形色色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