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火山岩K-Ar地质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99.41 KB
- 文档页数:8
辽河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谷团;陈淑凤;苑丽;李朝阳;刘玉平【期刊名称】《矿物学报》【年(卷),期】2006(26)3【摘要】辽河盆地形成于新生代时期,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多期次的火山活动,主要形成了明显富钠质的粗面质和玄武质碱性系列火山岩。
稀土元素反映其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是大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
东营组和沙河街组火山岩的Sr、Nd同位素表明其可能源于软流圈,且地壳物质混染微弱,而房身泡组火山岩可能来自上地幔较浅源区,且受到了下地壳物质较强的混染。
盆地内新生代火山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储集、封盖、遮挡、聚集和成藏有着重要的有益的影响。
火山岩的异常热效应对烃源岩的生排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火山活动和火山岩就位过程及其后来被改造的过程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封盖遮挡条件和圈闭构造。
辽河油田近年的勘探实践表明,东部凹陷中段粗面岩油气藏的成藏要素配置良好,已发现了整装的千万吨级的黄沙坨油田,且开发效果良好,展示了新生代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潜力,为老油田的产量接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勘探目标。
【总页数】10页(P325-334)【关键词】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成藏;关系;辽河盆地【作者】谷团;陈淑凤;苑丽;李朝阳;刘玉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火山岩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 [J], 白振华2.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J], 李明刚;漆家福;童亨茂;于福生;王乃军3.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储层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J], 魏喜;宋柏荣;李学万;温国强;赵都菁4.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有利成藏条件分析 [J], 刘诗文5.辽河油田大洼地区中生界基性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 [J], 曹宇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玄武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测井响应杨凯凯;边伟华;缴洋洋;周旭红;徐琛琛;卢忠琼【摘要】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45口钻井的305.79 m玄武岩岩芯、176个岩芯薄片和其对应井段的测井资料,将东部凹陷玄武岩分为致密玄武岩、气孔玄武岩和角砾化玄武岩等3类.致密玄武岩呈致密块状,蚀变程度低,测井响应以高密度(平均值为2.71 g·cm-3)、低自然伽马(平均值为36 API)为特征;气孔玄武岩气孔发育,多被沸石、方解石等充填,蚀变程度最高,测井响应以低密度(平均值为2.47 g·cm-3)、高声波时差(平均值为72 μs·ft-1)为特征;角砾化玄武岩呈自碎角砾状,发育角砾间孔,测井响应以低电阻率(平均值为8Ω·m)为特征.这3种玄武岩的测并响应机理与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蚀变类型及程度、孔缝发育程度及后期充填改造、流体类型等密切相关.【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9页(P235-243)【关键词】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玄武岩;岩石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作者】杨凯凯;边伟华;缴洋洋;周旭红;徐琛琛;卢忠琼【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地质研究所,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45;P631.322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自中生代以来,长期作为辽河盆地内岩浆活动中心区域[1],火成岩发育广泛。
辽河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发现较早, 1971年首次在东部凹陷的热24井安山岩中获高产工业油气流。
此后,东部凹陷一直是辽河盆地火山岩油藏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2, 3]。
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成因及意义
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成因及意义
辽河坳陷雷家(Lei Jia)地区湖相碳酸盐岩是近期备受关注的热点岩石,有关
其成因和意义的探讨仍备受广泛的讨论。
本文就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成因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因是海洋逊潮成熟度的不断降低、流
体流动及其作用。
在辽河坳陷古近系时期,由于地层及其厚度下降,海洋逊潮成熟度开始降低。
降低的海洋逊潮成熟度在沉积过程形成湖相碳酸盐岩,滞留性碳酸盐岩、沉积性碳酸盐岩等多种碳酸盐岩层都可以在辽河坳陷雷家地区被发现。
其次,受到多气相流体的影响,流体会发生持续的循环。
这种循环流体会产生充满有机物、微量离子和稀土元素的腐殖液体,进而形成有机质碳酸盐岩等湖相碳酸盐岩。
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对该区乃至更大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坳陷内
湖相碳酸盐岩表明湖相油气成藏条件及环境特征,特别是其有机质含量高,表明低逊潮水文条件及湖层的年代的硬性指示。
此外,丰富的稀土元素及其微量元素可能有助于确定湖层的古气候特征与古环境演化。
综上所述,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成因主要是海洋逊潮成熟度的不
断降低、流体流动及其作用。
它对该区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湖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硬性指示,也可以有助于了解古气候特征与古环境演化。
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将有助于揭示区域古环境与历史演化,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火山岩测井评价探讨摘要: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的地形非常特殊,这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火山岩油藏,根据其地质特点,对其火山岩测井进行有效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站在岩矿分析的角度,对火山岩的岩石特性、测井评价机理等进行简单研究,对于该地区火山岩测井评价技术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火山岩测井评价探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的岩性类别主要为安山岩、凝灰岩、过渡岩类、粗面岩类、玄武岩类,其化学成分含量也是多种多样的,要对其各种岩石的种类进行区分,可以通过其化学成分来进行区分,其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的主要类型是裂缝-孔隙型,对其储集空间进行分类又可以划分为次生类与原生类两种类型,本文就在其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火山岩测井评价方法进行简单分析探讨。
一、火山岩测井评价机理在测井评价工作中,测井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主要用来反映岩石的孔隙流体、发育程度、裂缝、矿物成份等,在实际的岩石测井评价工作中,影响火山岩测井响应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火山岩矿物组份的不同。
碱性长石是粗面岩矿物的主要组成成份,并且其中还含有少量的辉石、斜长石等暗色的矿物质。
辉石与斜长石是玄武岩的主要组成成份,其中还含有少量的角闪石与橄榄石。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的火山岩成岩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强烈的蚀变现象,沸石化在蚀变过程中转化成为充填矿物方沸石,橄榄石与辉石在蚀变过程中转化成为绿泥石,长石在蚀变过程中转化成为高岭石,所以,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的矿物种类进行简单分析,主要有方沸石、高岭石、绿泥石、角闪石、橄榄石等,如果从化学成分及颜色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暗色矿物系列与浅色矿物系列两种。
其中暗色系列的矿物主要有:绿泥石、橄榄石、角闪石、辉石等几种,这类矿石的测井响应主要表现为:地自然伽马、高中子、相对高密度以及高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浅色系列矿石主要有:绢云母、高岭石、方沸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等,其测井响应主要表现为:绢云母的密度较大,而其他矿石的表现为相对低密度,斜长石的自然伽马值比较低,而碱性长石的自然伽马值恰恰相反,表现出比较高的值,长石类矿物的中子孔隙总体表现比较低,而绢云母、高岭石、方沸石等因蚀变产生的矿石的中子孔隙度是比较高的。
辽河外围张强凹陷章古台地区地层认识摘要:以区内完钻井资料为基础,以地震反射特征为参照,结合火山岩鉴年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辽河外围张强凹陷章古台地区地层划分方案进行调整,即九佛堂组由一分调整为二分,凹陷中西部早先认为义县组顶部火山岩划归到九下段。
关键词:辽河外围张强凹陷;九佛堂组;地层划分;火山岩1 前言辽河外围张强凹陷自1991年开始勘探,完成各类探井38口(图1)。
北部章古台地区经历年勘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该带为张强凹陷油气的主要富集区,义县组和沙海组上、下段为三套主要含油层系。
但目前资源探明率仅为12.8%,因此章古台地区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然而,相比于主力含油层系的成功,九佛堂组勘探引起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有必要针对九佛堂组进行专门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章古台地区九佛堂组地层特征。
图1 研究区位置图2 地层特征张强凹陷是发育于前中生界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坳型沉积凹陷。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周边露头资料,将凹陷内地层划分为:基底,即前震旦系、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白垩系上统泉头组;第四系等。
张强凹陷南、北地区的基底结构、中生界下白垩统的岩性和沉积环境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九佛堂组来看,北部章古台地区为灰色砂砾岩、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南部七家子地区以紫红色、灰绿砂砾岩、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
章古台地区原地层划分方案为:九佛堂组一分,其下揭示较厚层火山岩即认为进入义县组。
本次地层调整主要区域为凹陷中西部。
九佛堂组二分,早先认为的较厚层火山岩划归到九下段。
主要依据如下:( 1)章古台地区洼陷主体部位完钻井九上段均未钻穿,但依据地震反射特征,结合辽河外围整体认识,推测早先认为的义县组顶部沉积岩发育(图2)。
图2 研究区Trace1830地震剖面图(2)区内白5井深度967.2-1038.7m三个样品同位素测年年龄为109.1±6.9Ma,而通过1983年以来104套测年数据显示(图3),义县组年龄范围应为115-140Ma,因此,白5井这套地层应划归九佛堂组下段。
卷(Volume)18,期(Number)增刊(Supplment)矿物岩石 页(Pages)142-145,1998,9,(Sept,1998)J M INERAL PET ROL 断陷湖盆的沉积层序特征——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胡宗全 孙立春(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成都 610059) 刘志飞 时志强(成都理工学院沉积所,成都 610059)【摘 要】 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河街组-东营组沉积层序的研究得出,构造沉降是断陷湖盆层序的最主要控因。
构造沉降级次控制着层序的级别,一次完整的继承性沉降形成一个I I级层序,整体显示由细变粗的水退旋回;该沉降期内部又以沉降平静期为界分为三个沉降阶段,分别形成三个II I级层序,各层序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粗-细-粗的水进水退旋回;构造沉降的特点影响沉积层序的完整性;通过影响盆地的补偿性质,构造沉降速率控制着沉积相的类型及演化。
【关键词】 断陷湖盆 辽河盆地 层序 构造沉降 补偿性质中图法分类号:P512.3ISSN1001-6872(1998)S I-0142-45; CODE N:KUYAE2收稿日期(M anuscript received):1998-05-25 改回日期(Accepted for publication):1998-06-20第一作者简介:胡宗全 男 27岁 博士生 石油地质专业 研究方向:储层地质学1 断陷湖盆层序的基本控因海相层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沉降、绝对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应情况和气候这4个环境参数[1]。
对陆相湖盆层序的研究结果表明,陆相层序的控因也不外乎这几种参数,只是它们彼此间的相对重要性与在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中有很大的区别,构造沉降在陆相湖盆(尤其是断陷湖盆)层序发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造沉降速率、活动期延续时间及幕次特征直接影响沉积物的类型、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及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沉积物沉积速率是另一种重要的层序控制因素,一般陆相盆地的沉积物供应速率都是很快的,沉积物沉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之间的对比关系控制着沉积相的迁移模式;绝对湖平面升降是影响可容空间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但同构造沉降相比,湖平面绝对升降对可容空间的影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2003年4月地 质 科 学CHINESE JOUR NAL OF GE OLOGY 38(2):214—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733110)。
王永新,男,1973年11月生,博士,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1-10-23收稿,2001-11-13改回。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王永新1 汪集2 胡圣标2(1.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 要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测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该区的热历史,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热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到东营组沉积期(距今43~25Ma )盆地热流为66~82mW m 2,现今热流值为47~70mW m 2。
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距今43~25Ma )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
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关键词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大地热流 热史恢复 构造沉降 构造—热演化1 概 况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由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大民屯凹陷及中央凸起、东部凸起和西部凸起构成“三凸三凹”的构造格局,其基底由前第三系组成。
东部凹陷面积约3300km 2,自北而南发育牛居—长滩、沙岭、驾掌寺和二界沟4个次级洼陷(图1),由于凹陷发育相对较晚,石油地质条件不如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优越。
盆地现今热状态及其热历史不仅是研究盆地内烃源岩生烃状态的时空分布、油气运移和储集的重要物理参数,同时也是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
本文在东部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盆地热史恢复结果,结合盆地构造沉降分析,讨论了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2 现今地热场特征(1)现今地温梯度由于受地下流体活动及岩石热导率等因素的影响,地层地温梯度随深度变化较大,垂向上从上往下存在偏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讨【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在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对其规律与特征产生的主要认识,分析研究了二者的概念。
然后以吉林市松辽盆地地区为例,从地质成藏、地质构造与地质沉积等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在研究石油地址过程中,规律与特征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发现认识具有局限性、阶段性的特点,规律则是对整个发展阶段的认识与总结,石油地质特征则是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从中可以看出,规律具有可认识性,想要正确的认识石油地质的规律,必须通过推论与综合的方法。
【关键词】石油地质规律特征阶段性分析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相近的词语,即规律与特征,这两个词语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表示不同地址要素的作用、样式、演化以及分布等,同时也用来总结不同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
尤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成藏研究领域中,二者的出现更加频繁,例如油藏分布规律与油藏分布特征。
由于规律与特征的表示范围比较接近,因此很多人在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区分二者真正的含义,本文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理解石油地质研究中特征与规律的概念并辨析二者区别根据字典中的解释,特征指的是特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他群体与其他群体特点与性质的总和。
规律又叫做法则,指的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与本质性的联系,规律具有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完善,同样的规律必定会重复出现。
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发现,特征具有外在性、片面性、孤立性、当前性与静态性的特点;而规律具有内在性、全面性、联系性、历史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初步区分、理解特征与规律。
1.1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沉积特征并探索其规律首先,以认识吉林松辽盆地梁家楼砂体过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1963年,在进行吉林油田的探明挖掘过程中,纯44#井的沙四段发现含油砂岩,该砂岩具有块状厚层的特点,并储存在深灰泥岩层之中,随着探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砂体成因认识的不断深化,勘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