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232.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更新:2018-12-30 10:17:06开设课程: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有关民族语言史、古代汉语、有关民族现代语言、现代汉语、汉语一民族语语法对比、文学概论、有关民族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有关民族历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少数民族语、文字、文学、文献的教学、研究、编辑、翻译、新闻、文学创作等方面工作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民族语言、文学、文献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系统教育和从事专业工作所需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3.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4.了解我国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及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中国涉外提单解释的七项规则-法官应同分析和解释其他一样来解释提单1.然而,诸多解释书面文件规则中的一部分,更适合于解释提单。
下面的七项解释规则经常在海牙规则和海牙-威斯比规则中适用,因此,更适用于海上货物运输。
当然,他们同样适用于其他。
然而,要牢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这七项解释原则只有在提单条款“含混不清(ambiguous)”时,才能适用 2.一份美国判决对合同“含混不清”的定义如下:“一个智商健全的人在全面审核整个合同后,结合特定贸易中的惯例、习惯用法和术语,能够作出一种以上的理解”3.相反,当合同的条文具有准确的含义,且合同的主旨没有被误解的危险、有关的条文不存在作出不同解释的合理基础时,合同的条文就不是“含混不清”的。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I. 简介A. 专业概述B. 专业发展历程C. 专业主要方向II. 专业学习内容A. 语言学相关课程B. 文学相关课程C. 民族文化相关课程III. 专业发展方向A. 学术研究方向B. 教育教学方向C. 文化传媒方向IV. 就业前景A. 教育领域B. 文化传媒领域C. 政府机构领域V. 挑战与建议A. 学科建设方面的挑战和建议B. 就业市场方面的挑战和建议C. 个人成长方面的挑战和建议VI. 结论A.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B.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摘要: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探讨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
一、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具体内容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涉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的专业教育。
具体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音韵、语法、词汇、翻译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鉴赏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此外,该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设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课程,以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并运用。
二、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翻译、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外语教学、学术研究等。
随着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不断地扩大。
三、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就业前景1、教育领域:对于该领域来说,毕业生有机会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教授、研究、翻译、编辑、出版等方面开展工作。
彝学学院彝学学院是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院,是国内培养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和彝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民委和四川省的双重重点学科,是四川省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彝学学院下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涵盖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即彝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彝英双语、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彝汉双语经济管理、彝汉双语行政管理、彝汉双语师资;有二个硕士点,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历史文献学硕士点;三个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10多年来,我院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著作30余部,有近10项成果获部级和省人民政府奖,30余项获地、市(州)级和学院奖,获奖达40多人次;有10多位教师先后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国家科研项目;有几位教师应邀参加了许多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不少学术水准高的论文。
我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在国内外同一学科领域里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和其它文科知识的,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党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教学、研究、管理、编辑、翻译、新闻、出版、文学创作、文秘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现代彝语、彝文写作、彝族传统文化、彝族文献学、彝族文学概论、彝族尔比克智、彝族诗学、彝语言与文化、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应用写作、汉语普通话、文艺美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彝族史、彝族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新闻学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英双语)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向以培养具备彝、英双语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英双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有关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方向素质的培养。
启榜整理:四川高校的国家级示范专业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动画、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水利水电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轻化工程、法医学、历史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英语、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制药工程、哲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医学信息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特色专业:经济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成都,是我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
学校以工见长、理工交叉、医工结合、文理渗透,形成了工科、理科、人文社科和生命学科“四大学科板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稳居全国第一,测绘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名列全国前茅。
学校已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拥有成都九里校区、成都犀浦校区、峨眉校区。
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业介绍彝学学院彝学学院是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院,是国内培养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和彝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民委和四川省的双重重点学科,是四川省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彝学学院下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涵盖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即彝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彝英双语、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彝汉双语经济管理、彝汉双语行政管理、彝汉双语师资;有二个硕士点,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历史文献学硕士点;三个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10多年来,我院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著作30余部,有近10项成果获部级和省人民政府奖,30余项获地、市(州)级和学院奖,获奖达40多人次;有10多位教师先后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国家科研项目;有几位教师应邀参加了许多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不少学术水准高的论文。
我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在国内外同一学科领域里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和其它文科知识的,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党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教学、研究、管理、编辑、翻译、新闻、出版、文学创作、文秘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现代彝语、彝文写作、彝族传统文化、彝族文献学、彝族文学概论、彝族尔比克智、彝族诗学、彝语言与文化、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应用写作、汉语普通话、文艺美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彝族史、彝族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新闻学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英双语)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向以培养具备彝、英双语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英双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有关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方向素质的培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中国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
它旨在培养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将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背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和文化。
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实习等方式,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和影响。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学生将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学生将通过阅读、研究和写作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还将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
学生将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学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学生将面临学习难度大、知识面广的挑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同时,学生也将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认可的问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也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的学科,学生可以在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文化传媒机构等各个领域找到工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旨在培养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彝语的介绍
彝语又称“古彝语”,是古代羌族人民在我国西南地区使用
的语言。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西等省。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通行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北部等地区。
但也有少数地区通行于贵州东部和广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彝族聚居区。
彝语在语言学上属于西南彝语支。
彝语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人民使用的一种古老的语言。
其发音与汉语相近,语法结构与汉语略有不同,词汇十分丰富,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彝语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彝族聚居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占全国彝语使用人口的60%左右。
在历史上,彝语曾有过不少名字,如“古乌蛮”“阿昌族”“白族”“独龙族”“白族”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语言,将一些相近的名称合并成一个彝文名称——彝族语文。
现在使用的彝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年里由云南省文工团及西南民族学院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共同创制的。
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彝族语文是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的一种。
—— 1 —1 —。
彝语言文学类发展过程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总人口为77623万人,彝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有47057万人;四川省,有212万人;贵州省,有90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近1万人。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大小凉山一带;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部;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
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
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
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约有一万多字,是处于表意向表音发展中的一种音节文字,通行于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方言地区。
发现较早的金石彝文有:贵州的《拦龙桥碑记》(1259年)、《成化钟铭文》(1485年),云南的《镌字崖》(1533年)等,后又发现贵州的《妥阿哲纪功碑》,推测可能是蜀汉时期的作品。
从字体看,那时的彝文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按照我国宪法所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从继承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化的长远利益出发,相关部门及国内的相关彝学专家学者先后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传统彝族文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并在各省的彝族聚居区试验推行了各自规范(整理)后的彝文,取得不同水准的推行效果。
西南民族学院也顺应时代要求,开办了彝语文专业。
一、新彝文的出台及彝语文专业的设置1950年,中央西南各民族访问团在西昌专区访问期间,就协助西昌军管会对彝族语文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1951年1月设计了一套拼写彝语的新文字。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曦曦老师对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向考研进行解析。
主要有以下板块: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专业简介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0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2蒙古语言文学03维吾尔语言文学04哈萨克语言文学05朝鲜语言文学06藏语言文学07民族语文翻译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攻读博士学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企业。
二、专业目录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研究方向:0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招生年份:2023年所属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所属门类名称:文学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01]中国语言文学拟招生人数:9学习形式:全日制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1语言学概论与文学理论④830现代汉语、作文三、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1 科目名称:语言学概论与文学理论I. 考察目标本大纲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概论”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与文学概论均为上述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语言学考试内容涉及语言的本质、功能、演变和发展、接触、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文字、语用等,初步涉及语言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等。
文学理论考试内容涵盖文学理论性质与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等学科基础内容。
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汉族以外还有56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高级人才,为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加强国家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做出贡献。
一、专业课程设置1.语言课程:包含汉语普通话、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化等基础课程,及中外语言学理论课程。
2. 文学课程: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文学史及文学类型、文化传承等,以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涉及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文化精神、文学创作和批评、文化交流等。
二、就业方向1.地方文化和旅游局:示范区域、旅游景点和景区的文化宣传、翻译、手册、语言学术研究等工作。
2.新闻媒体:新闻、文艺、书评、文化评论等各类媒体报刊、电致机台等从事编辑、记者、撰稿、翻译、评论工作。
3.民族出版社:民族图书出版、编译、翻译、策划、审校等工作。
4.大学、学院、中学、小学:以该专业受训为基础,从事语言字典编写、教学、研究、广告设计、出版社编辑工作。
5.公共机构、政府机构:面向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文化、宣传、协调工作,外交和友好交流工作等。
三、相关职业竞争力1.身份认同:毕业生有中国少数民族出身,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为了该专业的专业性需要把中文当成第二语言学习。
2.多语言优势:人才在学习了本专业的各类语言后,加上汉语,成就了其语言方面很大优势,有很高的求职竞争力。
3. 独特的视野: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以多语言、跨文化交流为习惯,具有开阔的视野,无论是在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推广方面,还是在社交、商务方面,都具有优势。
4.受雇机会多:每年都有国内和国际层面的文化和语言交流活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会议、交流、调查等,均需要本专业人才的参与。
5. 继续深造:本专业毕业生不仅有本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深造机会,也可以选择其他语言、文学、文化教育学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学。
因此,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各个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学类学科,旨在培养熟练掌握某一少数民族语言,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批判能力,掌握该民族文学的思想、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了解该民族文化和社会现状的高层次文化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文化产业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主要的学科内容包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基础、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
民族语言文字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分为口语和书写两部分,旨在让学生熟悉该民族的语音、语法、文字等基本知识。
民族文化基础涉及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以帮助学生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背景。
文学理论则是针对文学创作和鉴赏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流派。
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则帮助学生了解并能够创作该民族的文学作品。
毕业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文化产业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例如,在民族文化传承领域,他们可以担任该民族文化项目的策划、翻译、解读等职位,与文化机构紧密合作,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方面,他们可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师,传授该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知识。
在文化产业领域,他们可以从事该民族文化内容的开发、策划和管理等工作,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国际视野、深入了解和理解各个民族语言和文学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他们不仅为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推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概述中国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多数,但其他55个少数民族也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涵盖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传承等方面。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们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同时也会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
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将学习所选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本知识,以便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他们也将学习文字和写作系统,以便能够理解和使用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字,包括拉祜族的苗文、藏族的藏文等。
学生们还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方言之间的差异。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其在特定历史和地理背景下的分化和交流。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除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还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传统口述文学等,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社会观念。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分析和解读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学形式、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和传译,以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此外,学生们还将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这包括学习文学作品的保存和整理方法,以及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他们还将了解如何运用文学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和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
文化传承与交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也关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传承与交流。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学生们将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与其他语言和文化进行对话,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此外,学生们还将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联,比如人类学、民族学、文化研究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简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学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研究和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遗产,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专业课程1.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介绍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语音、词汇和语法。
2.少数民族文学概论:概述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3.语言学导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结构与运用。
4.文学理论基础:讲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
5.民族文化与社会: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帮助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背景和内涵。
6.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为汉语或其他外语。
就业前景1.研究机构:可在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机构从事语言文学的研究工作,参与语言调查、编纂学术著作等。
2.教育机构:可在中学或大学担任语言文学教师,教授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课程。
3.文化旅游:可以从事文化交流和旅游领域的工作,帮助传承和推广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4.新闻媒体:可以从事新闻编辑、记者等与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相关的工作。
5.翻译服务:可以从事翻译行业,将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翻译为其他语言,促进跨文化交流。
专业挑战1.语言困难:由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多样性,学生需要面临学习不同语言的挑战。
2.文化了解: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需要掌握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进行大量的自学和实地考察。
3.学术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术研究,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方法。
总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学科,致力于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
专业课程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等,就业前景有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文化旅游、新闻媒体和翻译服务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引言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群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分析。
就业方向1. 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拥有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
2. 高校教师高等学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以选择成为大学或高中的语言文学教师,传授相关知识并培养人才。
3. 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语言和文学方面的遗产。
毕业生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工作,参与保护、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学遗产。
4. 翻译与口译行业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翻译与口译行业逐渐兴起。
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毕业生在这个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可以从事文学作品翻译、口译等工作。
5. 文化媒体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类文化媒体从事相关工作,如编写文化报道、撰写专栏、担任文化节目主持人等,为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做出贡献。
就业前景分析1. 少数民族事务部门扶持政策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扶持政策。
相关专业人才将受益于这些政策,其就业前景较为稳定。
2.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需求随着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更多关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毕业生在各类研究机构、高校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都能找到稳定的工作。
3. 跨领域发展机会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知识的毕业生有机会在多个领域发展。
他们可以通过翻译与口译行业参与国际交流,也可以在文化媒体行业跨界发展。
4.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专业人才进行传承与保护。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概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以研究和保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及其相关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随着我国民族团结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逐渐扩大。
就业方向教育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教育部门中从事相关岗位,如高中、中专、职业学校的语言教师,或是从事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和研究的学术研究员。
文化行政部门毕业生可以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从事文化整编、文化传媒等相关工作,负责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翻译行业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毕业生可以从事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为国际交流提供专业支持,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文化旅游业毕业生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从事导游、策划等工作,通过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向游客传递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情。
求职技巧提升口语能力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应通过多听多说,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掌握多种方言和语言,能流利地交流,将成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大优势。
增加实践经验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语言文学陈列馆、实地调研、实习等,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简历。
学习相关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外,毕业生可以学习相关的IT技能和办公软件,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处理能力。
这对于从事文化行政、媒体传媒等岗位的求职者来说尤为重要。
多元化发展除了专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外,毕业生可以学习一门外语、接受市场营销等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的推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智能化处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文化交流的需求跨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而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毕业生来说,文化交流领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蒙古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属文史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设置了蒙古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朝鲜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等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社会科学本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设置了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等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藏语言文、蒙古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壮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彝语、景颇语、傈僳语、拉祜语、佤语、维吾尔语言教育、哈萨克语言教育、壮侗语族语言文化等专业合并调整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可注明藏、蒙、维、朝、哈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为050104,属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104,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
四年
四、学分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
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
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
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
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
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3、专业平台课程(70学分)
(1)专业必修课(44学分)
彝汉双语方向专业主干课程
彝英双语方向专业主干课程
(2)专业选修课(26学分)
修读彝汉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下列三个课程组中修满26学分的课程。
修读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下列三个课程组中修满28学分。
4、实践平台课程(16学分)
学生必须在实践平台修满16学分。
七、其它说明
将该专业作为辅修专业的,应修满专业必修课的4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