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茶道简史介绍

中国茶道简史介绍

中国茶道简史介绍
中国茶道简史介绍

中国茶道简史介绍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

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

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钅复]、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2.选水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

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氵开]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

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

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

的关键。

5.习茶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庭筠、皮日休、陆伟蒙、齐己等人对煎

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二)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

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

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

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

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三)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上艹下三个田字]跻岩,引[纟亘]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

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

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诸子

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爰诞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

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莺飞花拂,清风丽日,环境清幽。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习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翠竹摇曳,树影横斜,环境清雅。

(四)修道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

平事,尽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

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

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

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

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中唐以降,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

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

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具备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

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

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

而成熟。: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一)点茶道茶艺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

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2.选水

[宋代]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

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

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汗,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

甘活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4.候汤

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

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

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

绎进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茶老则以赵

说为是。

5.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①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蔡襄、赵佶、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而外,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林通、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点茶

艺都有所贡献。苏轼的《叶嘉传》,明写人,暗写茶,文中暗含点

茶法。

(二)茶礼

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

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

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点茶道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

(三)茶境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清静。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瓯林下记相逢",陆

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四)修道

《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

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

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祛襟涤滞,

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附图及赞语。以朝迕职官命名茶县,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赞语更反映

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赞有"上应

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金法槽(茶碾)赞有"柔亦不茹,刚亦

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石转运(茶磨)赞有"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胡员外(茶瓢)赞有"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问,

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罗枢密(罗合)赞有"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

者抑之,下者扬之。"宗从事(茶帚)赞有"孔门子弟,当洒扫应付。"

陶宝文(茶盏)赞有"虚已待物,不饰外貌。"汤提点(汤瓶)赞有"养浩

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竺副帅(茶筅)赞有"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多。"

朱权《茶谱》序日:"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

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日:"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

而云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

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

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以

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

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

静的品性。

综上所述,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亡于[明代]

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项羽本纪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汉元年(前206)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见关门禁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此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的项王营)。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安营霸上。谋士范增劝

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素有交情,当夜策马至刘邦军中将范增的计谋密告张良,劝张良赶快逃避。张良马上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请项伯从中调解,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到鸿门。随后,项伯连夜赶回鸿门,劝说项羽。项羽认为项伯所说有理。第二天早晨,刘邦亲自来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于是指示项羽堂弟项庄来席前舞剑助兴,意在击杀刘邦。项伯见此情况,也拨剑起舞,并经常用自己身躯保护刘邦。张良也离席去叫樊哙,樊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脱身。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

中国茶文化王玲的介绍

中国茶文化王玲的介绍 《中国茶文化》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 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中国茶文化》一书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于1992年由中 国书店正式出版。此后,在三四年中连续印刷了五次。承蒙广大读 者抬爱,给了我许多鼓励。然而,越是得到鼓励,越感到诚惶诚恐。这并非是故作谦词,实在是发自心底的感觉。因为,我的本行本来 是进行北京史的研究,那时我们正在编写十卷本的大型学术专著 《北京通史》,我除了自己分工的卷次外,还要协助主编做些组织 和学术构架方面的事务。这样,便要把历史从头到尾的学习、思考。于是便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觉 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其中一点便是“以物载道”, 而并非像西方那样,把物质与精神严格分开或对立。比如中国的茶 文化、酒文化、园林文化等,皆是如此。于是,.便想选一种来探讨,做一种尝试。恰好单位的工作完成得早一些,便抽空“反串”,开 始研究茶文化。说实在话,那时我还很少喝茶,既不懂茶叶的制作、品质,更不懂经营销售,说我是“茶人”实在惭愧。但搜集资料, 进行考察,一年下来居然被这茶文化所震撼,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于是决定写一本小书,厘清它的脉络,找到它的核心。就这样,书 写出来了,但总感觉不满意。假如让我再写一遍,我想,我会用更 为通俗的语言和更加简洁的结构,写得更生动一些,更符合大众的 口味。用通俗语言表达深刻的內容其实是最难的。正因为这种功力 不够,加上当时的材料有限,所以留下了不少遗憾。此后总想修改,但事务缠身,无暇去做,只好与出版社商量,暂时先不再印刷了。 这样一来,便几次发现在南方出现盗版,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韵味的十个名字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韵味的十个名字 1、刘过,字改之。 《左传》宣公二年有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刘过以此为名,遂字改之。过素善陆游、辛弃疾、陈亮,有《龙洲集》、《龙洲词》,乃南宋一大豪放词人,又善饮酒,佳话存焉。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以过为名,可谓能谦冲自守矣;改之为字,可谓能磨砺日新矣。金庸取其意旨,作一杨过,亦字改之,得以流布天下;其名主人反寂寂无闻于当世,颇可叹也。 2、杜如晦,字克明 《诗》风雨篇有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所谓望眼欲穿,感极而悲者也;末了则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云开雾散、柳暗花明之意在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尚书》尧典篇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克明者,犹能明、自明,言人能使大德明于外也。如晦在克明之先,必待俊德而始明,足以为圣贤良相之名。 杜如晦为贞观名臣,惜其天年不永,四载而卒,空留“房谋杜断”之名,岂不惜哉!助文皇成盛世大业,亦成其“克明”之字矣。 3、纳兰成德,字容若 纳兰词名满天下,不知其名字从何典故?君子有成人之美,亦有成己之愿,“成德”盖成己成人之德矣。容者,盛大之状;若者,香草之名。则容若乃“香草盛集”之谓也。《楚辞》多以香草美人暗喻君子,君子必成己成人之德,此纳兰名字之解乎? 成德本姓叶赫那拉,译为“纳兰”,遂使唇齿生香。纳兰容若,亦可解为纳幽兰而容香草,君子有慕兰之德、好洁之癖,此解无不可。然则成德为避康熙朝太子之讳,改名性德,虽文辞可观,失其本意也。今人多不知若为香草之名,以若为若许、若此之谓,虽仍可通,失其美人香草之本意矣。 4、申时行,字汝默 时行有二义,其一为时兴、风行之谓,其二为伤寒之谓,大抵患伤寒者多在春秋换季之时,病状无少长皆相似,且往往流行,故谓之时行。 汝默者,清静默然之谓也。清人张廷玉有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此亦申氏所以教时行也。 时行者必风行天下,而汝当默然自守,无与时俱进,无随时而行;此名此字,意味深长。又时行为病,瘟疫行天下,书生唯一默而已。晚明风气,大抵如此,若不入于朋党,则归守一默。岂不痛哉! 5、萧望之,字长倩 太傅萧望之,汉之老臣也。以“之”为名,盛于魏晋南朝,望之及廷尉张释之可谓滥觞者。望之者,可谓人皆望之,亦可谓己望之。按“望”为仄声,则以“之”协调之,则字平气顺矣。 倩有二义,其一男子之美名,尤东方朔之“曼倩”;其二为笑语盈盈之貌,《诗》有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又以倩为请求之意,当不及于西汉。若以为男子美名,则身长高大、玉树临风之君子,谁人不愿望之;若以为笑语之貌,则美人顾盼,我亦望之,一段风流在其中矣。两解皆可通,令人不得不心驰神往。 6、傅以渐,字于磐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我們中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這5000年的歷史當中多個王朝演繹著王朝更迭史。而在這其中有著以下王朝存在著: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大一統的王朝有著:秦、漢、隋、唐、元、明、清。但其中統一中國當今版圖的國家也只有元、清(在中國歷史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之內的是元朝,其次是明朝和清朝;明朝雖然初期擁有新疆東部和西藏,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北元,為此明朝修建了近200年的長城,因此明朝沒有統一今天中國的所有版圖)。我這裏排除唐朝:因為終唐朝一代都沒有將西藏、雲南統一到中國的版圖之內。版圖最大的排名前三應該是清、元、明。在中國歷史以上的朝代當中其中有三個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朝代:秦、漢、清。在這裏排名的標準是:一、軍力的強大;二、經濟的繁榮、三、版圖的遼闊;四、制度與文化方面;五、給後世留下的基業。 首先講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6年)。 第一、在軍力方面:秦朝一統天下六國、北驅匈奴、南收南越;秦朝的軍力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期間疆界大幅擴展。除佔有原東方六國的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閩越地區。在北方佔領了河南地,將匈奴勢力一度驅逐到陰山以北。 第二、經濟方面,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 第三、版圖方面: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沒能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第四、制度與文化方面:創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設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第五、給後世的留下的基業:秦所立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制的楷模,而其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更是方便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與生活交流,特別是秦朝開創的天下大一統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並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 其次講漢朝,其中漢朝分為西漢與東漢。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與“東漢”(西元25年—西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兩漢存在的時間約為422年,這段時間國家一統,民族融合以及到漢民族的初步形成。其中西漢時期被稱為中國歷史的第一黃金時期。 第一、在軍力方面,完成國家統一;對外方面漢朝徹底將匈奴趕到了歐洲,其中漢將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山更成為千古佳話。 第二、在經濟方面有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也是在西漢時期產生的。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东周前770~前256年(515) [春秋前722~前481;战国前275~前221]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By cy 因为父母的缘故,喝茶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初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喝水的方式;现在,才终于理解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深入到历史和社会之中,深入到我们的情感和和生活之中。 第一次听说陆羽是在初中的时候,活动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知识,自然也少不了陆羽和他的《茶经》。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看了看那篇不长的古文,觉得不过尔尔,好像并没有想想中的那么惊人。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介绍,并不像想象中的文采斐然,意味深远。可是,那么一篇小文就这样流传下来,作为对于茶和茶文化的经典阐释。那时,我其实更喜欢裴汶的《茶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人寄托于茶中的眷恋。人们喝茶,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多的有着情感上的依恋或者说是文化上的解读。而我曾以为,《茶经》似乎并没有对于文化的解读。 再读《茶经》是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带着老师给的任务出差到安吉,品着当地的白茶,想着西湖的龙井——喝了这么多年的茶,龙井只是品尝过几次,但就那么几次,却是让我一直恋恋不忘的——这次总算是走到了西湖边,总要买点喝喝。可是其实我对于茶叶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如何判断茶叶的优良,实在是处于文盲的状态。在我的意识中,茶叶的品质虽然有高下之别,但是那些天价的茶总有些过分的夸张,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无非是树上的一些小叶子,不该贵的那么离谱的。为了不在买茶的过程中受骗,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关于安吉白茶与西湖龙井的相关内容。我翻着一页页的介绍,突然想起茶不仅是我们口中的饮品,也是那些美丽的传说,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纽带,是心情的寄托,也是茶农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它深入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于是,我再次阅读了《茶经》。这一次,多少有些惊叹。学习了四年文化人类学之后,再读从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几乎各个方面介绍了茶的《茶经》,以一种客位的角度来审视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在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茶文化以茶作为符号基础,系统的整合,为人们所共享,代代沿袭。这些,刚好满足了“文化”所有的特征。 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课程,一个方面是我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导师的指定。研究区域中茶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物品种,直接影响着茶农的生活质量。而不同茶叶品种的比较,和与茶叶种植和生产相关的文化特征也是茶叶产地重要的社会文化特质。而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是空白。带着这样的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

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表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 旧、新石器时代: 前100万年前后:正值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 前10万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伏羲时代。 前7千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前2700年前后:传说轩辕战炎帝,败蚩尤,而后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前2700年前后:传说史官仓颉造文字。 前2100年前后:传说大禹治水,禹之子启得帝位,开始 “家天下“。 夏、商、西周: 前1900年前后: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前1600年前后:自契到汤八迁,居于毫。 前1300年前后:盘庾迁殷。 前1100年前后:周文王被拘于羑,演周易,成六十四卦。 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 前841年;国人暴动,逐厉王,周召共和。 春秋战国: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称东周。 前679年:齐桓公称霸。 前498年:孔子在鲁国遭冷遇后,周游列国。 前494年:吴越之战,越败,越王勾践向吴称臣。 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前382年:吴起为楚令伊,变法,楚强。 前350年:商鞅颁布第二次变法令,开阡陌封疆。 前339-前278年:屈原作《离骚》、《天问》、《九歌》。 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变革,胡服骑射。 前270年:魏人范雎入秦为客卿,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 前221年:秦灭齐,天下统一,秦王嬴政定称号为“皇帝”,称“始皇帝”。前210年:秦始皇死,其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 前209年:成胜、吴广起义反秦。 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刘邦入关中,秦亡。 西汉: 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兵败自杀告终,刘邦即位,是为汉高祖。 前186年:张良卒。 前150年前后:董仲书强调天人感应学说。 前138-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 前119年前后:汉武帝颁布新的耕作方法——代田法。 前90年:司马迁卒,其所著《史记》名垂青史。 西汉末年:“再受命”之说风靡一时,公元8年王莽代汉。 东汉: 25年:刘秀称帝,是为光武帝。

中国茶文化英文介绍

中国茶文化英文介绍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drinking of tea, place much significance on the act of "savoring." "Savoring tea" is not only a way to discern good tea from mediocre tea, but also how people take delight in their reverie and in tea-drinking itself. Snatching a bit of leisure from a busy schedule, making a kettle of strong tea, securing a serene space, and serving and drinking tea by yourself can help banish fatigue and frustration, improve your thinking ability and inspire you with enthusiasm. You may also imbibe it slowly in small sips to appreciate the subtle allure of tea-drinking, until your spirits soar up and up into a sublime aesthetic realm. Buildings, gardens, ornaments and tea sets are the elements that form the ambience for savoring tea. A tranquil, refreshing, comfortable and neat locale is certainly desirable for drinking tea. Chinese gardens are well known in the world and beautiful Chinese landscapes are too numerous to count. Teahouses tucked away in gardens and nestled beside the natural beauty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enchanting places of repose for people to rest and recreate themselves.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civilization and a land of ceremony and decorum. Whenever guests visi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d serve tea to them. Before serving tea, you may ask them for their preferences as to what kind of tea they fancy and serve them the tea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teacups. In the course of serving tea, the host should take careful note of how much water is remaining in the cups and in the kettle. Usually, if the tea is made in a teacup, boiling water should be added after half of the cup has been consumed; and thus the cup is kept filled so that the tea retains the same bouquet and remains pleasantly warm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urse of tea-drinking. Snacks, sweets and other dishes may be served at tea time to complement the fragrance of the tea and to allay one’s hunger. 参考译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 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 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 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主人在陪伴客 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

中国的历史之最

中国历史之最 (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禹的继承人伯益,继承禹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始皇为第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 (6)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7)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是商鞅。 (8)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老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墨子。 (9)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0)中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 (11)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西汉时编定的《黄帝内经》。 (12)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1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14)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著。 (15)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6)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太医王叔和著的《脉经》。 (17)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 (18)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 (19)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初的《水浒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20)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江浙一带。 (21)元代来中国最著名的外国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22)明朝末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传教士——意大利的利马窦。 (23)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 (2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签订。(2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 (1)古书上关于夏朝时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为公元前613年7月。 (2)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 (3)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唐代僧一行。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上---刘邦盛世明君---李世民风流女皇---武则天士兵皇帝---赵匡胤大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盛世---康熙一代明君---雍正风流倜傥---乾隆 二、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雉挽歌圣手---王政君魂断金城---贾南风太和改制---冯氏独孤奇妒---伽罗乱世惊鸿---张氏铁马红颜---萧燕燕垂帘风流---刘娥草原之花---布木布泰铁血太后---慈禧 三、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喜朝廷叛逆---刘濞弑君跋扈---尔朱荣盛唐大奸---杨国忠三起三落---蔡京一代国贼---张邦昌生财有道---阿合马马屁天王---严嵩跋扈第一---鳌拜第一贪官---和绅

四、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莽豪强独夫---董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口蜜腹剑---李林甫外憨内奸---安禄山反复无常---朱温 汉奸鼻祖---秦桧湖上平章---贾似道红颜一怒---吴三桂窃国大盗---袁世凯 五、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昭名垂千古---蔡文姬凤仪高迈---谢道韫雁过留声---薛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出水芙蓉---花蕊夫人词国俊杰---李清照断肠英女---朱淑真纺织大师---黄道婆巾帼英雄---秋瑾 六、十大宰相 直钩垂钓--------姜尚成就霸业---管仲 芝过昭著---李斯开国丞相---萧何 权术之王---曹操千古名相---诸葛亮知人善任---狄仁杰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独裁良相---张居正

七、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蠡营国巨商---吕不韦官商大鳄---桑弘羊实业巨子---张骞商界巨擘---盛宣怀第一商人---胡雪岩火柴大王---刘鸿生家族首富---孔祥熙地产大王---徐润双栖勇士---章乃器 八、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公改革斗士---商鞅流芳千古---房玄龄千秋镜鉴---魏征改革大师---王安石治国奇才---刘晏第一清官---于成龙扶棺谏君---海瑞千古完人---曾国藩千秋功罪---李鸿章 九、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纣王亡国之君---胡亥傀儡皇帝---汉献帝白痴皇帝---司马衷名义皇帝---唐高宗苦难皇帝---明思宗儿皇帝----石敬瑭杀兄弑父---隋炀帝异国囚徒---宋徵宗淫君之首---明武宗

中国各地茶文化介绍

中国各地茶文化介绍 农家茶表演用的茶具为青花瓷壶、青花瓷碗、烧水用的铜壶,简单而朴实。表演用茶为“婺绿”。表演用水为溪漳山泉。 表演者是三位衣着蓝白花衣花裤,头戴蓝白花头巾的农家女孩,随着欢快的乐曲来到茶桌前,摆好茶具,主泡的姑娘净手,然后用 温水洗涤壶碗,一切准备停当,开始投茶。投茶时不似其他茶艺表 演那样用茶匙拨入或用茶则投入,而是由主泡直接用手从茶叶罐中 抓取茶叶,投放壶中。取铜壶中的水注入瓷壶少许,是为洗茶。洗 茶水迅速倒出,再提壶高冲,冲泡时,宛若蜻蜓点水,快而不乱, 轻盈欢快。壶中的茶片刻之间泡好。三个姑娘忙着将茶分入各碗, 分茶时讲究每碗的汤色要均匀,浓淡要一致,因此,采用循环斟入法,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依次进行。茶奉至来宾手中后,姑娘们 又忙着向来宾分送佐茶的花生、红枣等农家特产。农家姑娘热情大方,一股纯朴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来宾仿佛是置身子婺源的 农家小院,享受着客来敬茶的真诚款待。 农家茶的表演程式主要分为:1.备具2.备茶3.赏茶4.荡瓯5.投茶6.冲泡7.分茶8.敬茶9.品茶10.收茶具 文士茶 文士茶是依据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文人品 茶更重于品,山青水秀之处、庭院深深之所,清风明月之时,雪落 红梅之日,都是他们静心品茶的佳时佳境,文人品茶不为解渴,更 多的是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片静谧。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 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饮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为青花梧桐滗盂、汤瓯、泥壶。茶叶为“婺绿茗眉”、“灵岩剑峰”。水为

中国历史近代之最

中国历史近代之最23个 1、第一个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近代史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 4、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马关条约》 5、洋务运动中办的最早的近代兵工厂是: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 6、中国近代第一艘木壳轮船是:黄鹄”号 7、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8、洋务派创办的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福州船政局 9、洋务运动期间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 10、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11、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 12、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事件:南昌起义 1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4、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15、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6、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1月14日) 17、中国人开办的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 18、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

19、第一条电报线: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20、中国人自行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 21、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 22、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23、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海国图志》 附: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申报申报申报申报》的版面的版面的版面的版面? A 皇家圆明园被毁 B《马关条约》签订 C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报线路架完工 D中国有了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选择:A 理由:《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A、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时候《申报》还没有创办。B、《马关条约》签订于1894年4月17日,《申报》已经创办,可以出现。C、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报线路架完工是在1881年年底,《申报》已经创办,可以出现。D、1905年,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申报》已经创办,可以出现。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十)_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十) 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

中国历史人物列表

中国历史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上---刘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风流女皇---武则天士兵皇帝---赵匡胤大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盛世---康熙一代明君---雍正风流倜傥---乾隆二、十大科学家 通天知地---张衡医家方祖---张仲景数学泰斗---祖冲之笔注华夏---郦道元长寿药王---孙思邈科学巨星---沈括天文巨子---郭守敬华夏神医---李时珍中西会通---徐光启启蒙先驱---宋应星三、十大思想家 道家鼻祖---老子百世师表---孔子东方亚圣---孟子无神先师---王充心学大师---王守仁传统叛逆---李贽经世匹夫---顾炎武光耀百世---龚自珍放眼世界---魏源维新志士---康有为

四、十大才子 盛世文豪---司马相如诗名天下---谢灵运唐代诗鬼---李贺天才浪子---李商隐百代文宗---刘禹锡一生风流---唐伯虎人间大隐---李渔第一才子---纪晓岚大清奇才---张之洞浪漫诗僧---苏曼殊五、十大文豪 伟大诗人---屈原史家第一---司马迁 才高八斗---曹植冲天大鹏---李白 诗中圣哲---杜甫诗坛领袖---白居易文坛全才---苏轼驰骋疆场---陆游 剧作大师---汤显祖红楼绝唱---曹雪芹 六、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1)田单:战国时齐国将领,后入赵为相,受封平郡君。 (2)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后任相国,封信平君。 (3)韩信:西汉初军事家,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大破赵军,后又击灭项羽于垓下,被封为楚王。(4)李广:西汉名将,先后与匈奴七十余战,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称之“飞将军”,数年不敢犯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