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的过去与现在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
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有许多原因和经验,本文将详细探讨它们。
一、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一: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密不可分。
它们以制造业和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出口质量和竞争力,这些国家成功地打破了国际市场壁垒,迅速提升了出口规模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亚洲四小龙不断调整和升级其产业结构。
例如,台湾转型到电子领域,韩国发展半导体和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这些创新使它们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二、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二: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国家在教育方面投资巨大,注重培养人才。
他们重视基础教育,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亚洲四小龙意识到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鼓励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这使得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领域有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三、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
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这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台湾也在高速铁路、世界级港口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使其成为亚洲的贸易枢纽。
四、成功原因和经验之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亚洲四小龙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这也是它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
同时,透明度和廉洁度也是这些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它们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反腐败机制,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亚洲四小龙的往昔与现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带入了低谷。
如今,10年过去了,“亚洲四小龙”的现状如何呢?韩国:物价上涨,生活质量随之下降“昔日经济高速增长时,钱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钱,如今钱包瘪了,物价涨了,花钱就得精打细算。
”一位韩国人感慨地对说。
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实现腾飞。
1995年,韩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
就在韩国正踌躇满志之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低迷已达10年之久。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韩国举国上下的深刻反思。
韩国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官员成京龙认为,韩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存在三个弊端。
首先是“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不能可持续发展。
具有韩国特色的“舰队式”大企业集团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能飞速发展,但后劲不足。
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为在短期内取得业绩,韩国曾实施了“不均衡发展战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内的发展上,造成了“首尔地区肥大症”。
第三是过于依赖出口,国内消费却没有拉动起来,这个问题至今仍非常突出。
为了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韩国开始探索并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均衡发展战略。
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
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韩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9%。
然而,韩国大多数媒体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韩国仅仅才迈出第一步。
新加坡:“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逐步走出低谷“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机和SARS风暴等多次紧要关头处理得不错,经济也迅速恢复起来。
婴儿荒将使亚洲四小龙折翅每家生育2.1个孩子才能保障有足够多的新生人口取代目前的人口,但所有四小龙经济体的生育率近乎只有这一数值的一半。
到2030年,这些国家15岁以下的人会比60岁以上的人少。
香港中环9号码头夜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专家阶层一直在探索和寻找能够纠正美国诸多不足之处的模式。
一些更为情绪化的人看中了欧洲,鉴于过去20年欧洲的经济增长一直徘徊在低水平上,而且人口出生率微乎其微,这就像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爱情。
那些更加理性和善于分析的人,则在东亚寻找榜样。
毕竟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中,东亚一直是世界上呈上升趋势的力量。
这里有中国和日本,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也有四小龙经济体——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长期以来,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一直仰慕实行强权统治的中国,不久前他称赞“四小龙”为前瞻性思维的典范。
在他看来,这些国家极为强调的理念——高效的教师,投入的家长和认真的学生,这正是把它们从资源贫瘠之地变成世界一流的成功典范的关键。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学生们确实能取得令人钦佩的考试成绩,但“小龙”们在未来却存在折翅的危险。
日本,这个国家开创了首个伟大的亚洲模式,但该国现在已经被一系列巨大的困难所包围,包括缺乏技术竞争力以及人口的灾难性减少。
它们还面临着中国和印度等其他地方的竞争,这些大国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或许无法与“四小龙”相媲美,但是其有抱负、受过教育和有技能的人才数量,与小虎国家相比占压倒优势。
身在四小龙经济体的许多人都承认,这种竞争的困境远比在一旁为它们叫好的西方国家更为严重。
有些人甚至怀疑,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们是不是想法太理性,对于“文凭”是不是太执着了?例如二战后的日本,投入巨资来教导年轻人要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要长时间工作。
但是这也造成了心理压力水平高企和过度竞争,阻碍了成家生子。
再如新加坡(我在此地的公共服务学院担任高级客座研究员),在四小龙经济体中,新加坡无疑是规划水平最高、构想最妙的。
为什么这四个国家或地区被称为四小龙?一、背景介绍1. 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这四个国家或地区。
2.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四个地区以快速经济增长、高度工业化和技术创新而闻名。
3. 四小龙的崛起对亚洲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亚洲经济奇迹。
二、韩国的发展路径1. 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韩国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改革政策。
2. 韩国注重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和电子工业,通过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韩国通过大规模的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并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4. 韩国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
三、新加坡的发展模式1. 新加坡在独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经济政策,迅速转变为一座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
2. 新加坡注重投资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
3. 新加坡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
4. 新加坡政府通过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有效的国家治理,保持了低通胀和政治稳定。
四、台湾的经济起飞1. 台湾经济起飞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台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
2. 台湾注重发展制造业,特别是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市场取得了重要的竞争优势。
3. 台湾政府通过大规模的教育投资和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台湾政府在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和鼓励技术转让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五、香港的经济发展1.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稳定。
2. 香港通过大规模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成为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
3. 香港政府注重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透明度,以及便利的营商环境。
4. 香港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并积极发展全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六、结语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成功得益于他们在教育、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努力。
这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代东亚的近代化历程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东亚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地区,它包括了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
这些国家在近代化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探讨近代东亚的近代化历程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近代东亚的近代化历程始于19世纪末,这是一个充满了动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开始解体,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障碍。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内部的分裂导致了数十年的动荡和内战。
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才开始进行重大的改革和开放。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的局限性,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相对较慢,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迅速崛起。
日本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例子。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在19世纪末迅速摆脱了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开始了全方位的现代化进程。
它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日本在20世纪中叶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
韩国和台湾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迎来了现代化的机会。
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它们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援助和支持,成功进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韩国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导,打造了世界知名的企业,如三星和现代。
台湾则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打造自主经济体系,迅速崛起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它反映了东亚国家在近代化历程中采取的不同路径和策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仍面临挑战。
日本通过现代化的全面改革迅速崛起,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泡沫和社会问题。
韩国和台湾则在外援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它们在外部依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近代东亚的近代化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
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从历史角度来看,香港一直是一个努力创新、绵绵不断更新变化的城市。
1840年之前的香港是一个小渔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制造业中心,廉价物品源源不断的供应世界各地市场的需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发展成为亚洲区域强大的商业中心,八十至九十年代更晋身为亚洲区域的金融中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今天又跃居为亚洲区域的信息科技枢纽。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的地区之一,香港有世界级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时尚摩登的娱乐享受;在香港,既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以获得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享受,既有现代化五光十色的琳琅满目,也有旧时代的古物古迹和朴素生活方式。
2021年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香港的总排名为全球第四位。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
香港股票市场规模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
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前列。
简论“亚洲四小龙”有人说:中国与美国比,确实把差距缩小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与印度比,确实赶上并超过了印度,显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但是,与“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比,就比不过。
40年总算,“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确实超过我们。
有人因此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
有人则归之于海岛、海洋的“蓝色文明”,大骂“黄色文明”。
我在前面说过,海岛和沿海地区确实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海上交往方便,不受国界局限。
海上运输的成本也低于陆上运输。
可是我们要问,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亚洲出现“四小龙”,而“四小龙”中有三个都在中国周围呢?世界上有很多小岛国并没有成为“小龙”,连近在咫尺的澳门也没有成为“小龙”是什么道理?翻开世界地图看,亚太地区有千岛之国印尼和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岛国,欧洲有爱尔兰、冰岛、马耳他,美国的眼皮底下有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一系列岛国,都没有成为“小龙”。
“亚洲四小龙”的繁荣,基本上都是“冷战”和“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产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封锁中国,“堵住社会主义的祸水”,先是扶植日本,然后是扶植台湾、韩国。
美国的算盘是:如果打反苏反华的世界大战,台湾和韩国是美国的进攻基地,“不沉的航空母舰”;如果大战打不起来,台湾、韩国(以及香港)作为“资本主义橱窗”,摆在中国和朝鲜面前,是美国对中国(以及朝鲜)进行和平演变的基地。
还应当肯定,“四小龙”的政府当局和资产阶级抓住了历史给予他们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说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港口城市,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成为一个国家。
它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交通的必经之地马六甲海峡,而且处在其咽喉,占了地利。
近几十年,世界经济相对平稳发展,东西两半球商业来往大增,海运(特别是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发达,过往马六甲海峡的商船鳞次栉比,每年约八万艘。
在新加坡中转的飞机航班也极多。
新加坡经济因此而繁荣。
当然,新加坡自身也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吸取,特别是它的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商业、服务业等等。
简论“亚洲四小龙”【摘要】“亚洲四小龙”是指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它们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被认为是亚洲经济的典范。
本文首先介绍了“亚洲四小龙”的背景和定义,然后分别论述了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
接着探讨了“亚洲四小龙”对整个亚洲经济的影响,以及它们成功的模式所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对这四个地区的经济成功案例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亚洲四小龙、经济表现、影响、模式、启示、反思1. 引言1.1 简论“亚洲四小龙”简论“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经济体,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成就,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这四个地区以其高速经济增长、高质量教育、创新性产业和开放市场而闻名,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范。
亚洲四小龙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跃升,从相对贫穷的农业经济国家迅速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它们的成功经验吸引了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注意,成为了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借鉴对象。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亚洲四小龙国家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韧性。
它们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如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以及如何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2. 正文2.1 背景介绍简论“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国家或地区。
它们在20世纪后半叶迅速崛起,并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四个地区在经济上的成功可以追溯到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期。
在这段时间里,它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转移,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它们也大力发展了出口贸易,成功地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获得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这四个地区在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入和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剖析[摘要]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东亚奇迹”。
本文从它们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国际环境和所实行的经济战略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其弊病。
[关键词] “四小龙” 经济发展原因弊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完全改变了原有贫穷的经济状况,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名噪于世,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被称为亚洲的“四小龙”。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亚洲“四小龙”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探讨和分析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很有必要。
一、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四小龙”的面积都不大,自然资源都比较贫乏。
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连居民的引用水都要靠别人供应。
韩国和台湾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可以,不过工矿资源缺乏。
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都处在海上的交通要道,都有良好的深水港。
如香港地区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四小龙”在二战前都分别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商品周转站。
这些地方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里的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都有很长的历史。
它们都较早地吸收了西方文化,造就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企业家队伍。
(二)有利的国际环境“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大都在60年代。
在这时期,一些特殊的因素对它们的经济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为了调整自己的产业机构,它们把一些劳动力和原料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二,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正经历着相对繁荣时期,使它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享受着特殊照顾。
第三,60年代正是美国不断扩大侵越战争的时期,“四小龙”离越南较近,“越战”对这些地方的经济、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
亚洲经济奇迹日本与四小龙的崛起亚洲经济奇迹: 日本与四小龙的崛起亚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见证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其中包括日本和四小龙国家(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的崛起。
这些国家以其出色的经济表现、持续的增长和创新引领,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成功的典范。
本文将探讨这些亚洲经济奇迹的背后原因,以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挑战。
1. 日本的经济奇迹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奇迹的开创者之一,其崛起受益于多个因素。
首先,战后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如重点投资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等领域。
其次,日本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造高质量产品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世界级的制造业和出口型经济体。
此外,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勤奋、纪律和团队合作,也为日本的经济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日本的经济奇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问题是当前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日本还面临着全球竞争加剧、内需萎缩和快速技术变革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应对。
2. 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与日本类似,四小龙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在过去几十年里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国际化程度、投资环境和政府支持,实现了迅速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四小龙国家的经济成功与其高度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培养密不可分。
这些国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人们能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背景。
此外,四小龙国家还通过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制造业水平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等方式,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崛起。
然而,四小龙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例如,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贸和出口,因此在全球经济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与日本一样,四小龙国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结构性问题。
3. 亚洲经济奇迹的积极影响亚洲经济奇迹的崛起对亚洲地区和全球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亚洲四小龙与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奇迹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引领地位的国家。
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期间,以其出色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一种奇迹般的状态,给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在解析亚洲四小龙与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奇迹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几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首先,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位于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其次,经济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推动。
此外,亚洲四小龙在国内市场开放、产业多样化和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发展。
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提供了普及的教育机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
他们注重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人才,为经济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其次,科技与创新的推动。
亚洲四小龙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他们积极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
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供优厚的创新刺激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三,市场开放与国际合作的促进。
亚洲四小龙在开放市场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他们积极推进国内市场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际企业,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其他经济体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经济联系,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互利共赢。
最后,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政策导向。
亚洲四小龙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政策导向。
他们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亚洲四小龙指的是世纪60-90年代,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具体是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其中三个和华人有关,都属于儒学文化圈。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充分利用美国产业转移的机会、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技、发展教育等。
1、韩国。
朝鲜战争后,在美国的扶持下,韩国经济开始复苏,1961年,朴正熙担任韩国总统后,在他统治的18年和其后继者的努力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崛起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大力推行集团化企业。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以财政、信贷、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了像现代、大宇、电力公社、三星、LG、SK等5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既集中了资本,又创造出了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当然这种政策也导致韩国存在财阀政治的弊端。
韩国第二、根据世界经济变化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上世纪70年代,韩国注重发展重工业,钢铁汽车等产业发展迅速;到了80年代后,韩国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韩国及时部署,将半导体、液晶显示器、移动通信终端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韩国在5G、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
2、中国台湾。
台湾在1949年国民党逃往台湾前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从60年代开始,台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80年代以来,台湾着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等转型理念。
自由化即全面推行市场经济;国际化即一方面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制度化即政府制定一系列如鼓励创业、政府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
目前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3、中国香港。
地小人多是香港的短板,也是香港的长优点。
香港经济的腾飞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香港人以玩具制造和成衣纺织加工赚得了第一桶金;1983年起,香港启动联系汇率制度,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入港,成就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80年代借中国内陆改革开放的东风,大批香港企业向内陆迁移,内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进一步推动了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零关税政策和不干预市场价格政策,推动世界各国商品云集香港;由于香港实行全开放政策,世界各地的工商团体、银行、商业服务机构等都在香港设立自己的总部或研发机构,使得各类人才在香港聚集,使香港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会。
亚洲四小龙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四地区地理
四小龙经济发展特点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很少,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并均为东亚或东南亚强国,政治中心也都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
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 ,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 ;中国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
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人数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
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对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上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
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
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增加投资来源等政策。
韩国也仿效中国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
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⑤西方价值观影响:香港地区与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法律、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而台湾地区和韩国则是在1950年代以后深受美国影响,能够和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
世界影响
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
此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历程被亚洲许多国家如亚洲四小虎等借鉴,这些国家在10余年后经济得到大幅度发展。
但这种发展模式留下许多弊端,过于依赖国际资本成为经济面的隐忧,被认为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
关于“亚洲四小虎”
指的是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都像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
)
国民生产总值
世界排名国家或
地区
国民生产
总值
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
人口面积(平方公里)
15 韩国10078亿
美元
20591美元4887万9.96万
24 台湾5046亿美
元
21591美元2340万 3.6万
34 香港1871.12
亿美元
26961美元700万0.11万
39 新加坡1254.16
亿美元
27932美元518万0.07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