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影修辞的_凝缩_与_移置_——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642.83 KB
- 文档页数:10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符号体系。
符号学是对这些符号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理论和方法。
麦茨(Christian Metz)是一位法国电影学家,他对电影符号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观点,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一、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观点1. 符号与象征麦茨认为电影是一种符号系统,电影中的所有元素和片段都具有符号的特征。
他将符号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符号,即符号与其所指的对象直接相关;第二层次是象征符号,即符号通过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与影片的主题和意义相呼应。
他认为电影中的符号从直接符号到象征符号的转化过程,体现了电影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观众与符号麦茨强调了观众在电影符号中的主导作用。
他认为观众通过对符号的解码和理解,赋予其意义和价值。
观众的视角、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影响对符号的解读,因此符号的意义是相对的。
麦茨的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对符号的客观解读,强调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
3. 意义与想象麦茨认为电影是一种构建“世界”的形式。
电影通过影像、声音和情节等要素,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现实空间。
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中,通过符号的引导和想象的活动,感受和理解电影所传递的意义。
他强调了电影对观众情感和思想的启发作用,以及符号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二、麦茨电影符号学的意义1. 拓展了符号学的应用范围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观点将符号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电影艺术领域,丰富了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的观点也可应用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解读,拓宽了符号学的应用范围。
2. 强调了观众的主体性麦茨的观点强调了观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影片内容的对象,而是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和参与,赋予电影意义,并积极参与到电影中。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电影的观影体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引发了电影符号学研究的热潮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观点引发了电影符号学研究的热潮。
电影符号学,把结构主义符号学运用于电影艺术研究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法国的麦茨、意大利的艾柯和英国的沃伦等为著名的代表。
它用结构语言的方法研究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认为电复印件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序”。
电影研究应该成为一门科学。
电影语言虽不同于一般语言,但同样是运用符号系统的。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它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70年代,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有重大影响。
80年代开始,电影符号学在西方电影学界引起批评和争议。
[编辑]符号符码编码SignCodeCodification是电影符号学的核心概念。
符号。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确定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符号以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为基础,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能指是语言的形式载体。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认为,符号涉及三项关系:表征体、表征对象和对表征的诠释。
意大利学者艾柯强调符号意义的变动性,认为新的关系会构成新的符号。
符号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符号会有不同的理解。
电影符号学依据符号的一般定义,力求证明影像的符号性,强调影像并非现实的摹写,而是与常规语言相似的约定性符号:有能指形式和所指含义。
符号是影片的表意元素。
富有表现力的符号性会使源于现实的影像产生丰富的内涵。
影像符号包括空间性符号,如前景表现匪徒,后景处是吓得发抖的受害者;时间性符号,如匪徒和受害者的镜头切换为猛砍下来的刀;物象符号,如匪徒和受害者的脸、衣服。
符码。
传达一组信息时,不同符号系统的变换规则和保证参加交流过程的人能够理解的约定性规则。
语言语法、莫尔斯电码、计算机编制程序的二进制数字系统等,都是符码。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在人类生活中,符码的概念应当是广泛的。
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他详细论证了食品、神话、时装、影像、文学作品的人物类型、叙事的人称与非人称等,都可构成符码。
考研影视及理论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电影符号学电影符号学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
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进入现代电影理论时期。
电影符号学也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中国学者引入了电影符号学的一般概念后,引起了关注和争议,也出现了运用符号学的概念解释美学情境的尝试,譬如,借用麦茨的再现叙事情境的“外延符号学”(“直接表意系统”)和表现美学情境的“内涵符号学”(“含蓄表意系统”)的区分,阐述含蓄表意与中国电影美学观念的近似性,以澄清影片的审美形态。
1发展历程2基本观念3研究范畴4其他发展历程/电影符号学1964年法国学者麦茨发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问世。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其代表理论家及理论著作有法国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语言》、意大利艾柯的《电影符码的分节》以及意大利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进入现代电影理论时期。
不过,电影符号学从诞生起就受到诸如“学术神秘主义”等激烈的批评,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70年代初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
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其标志是1977年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
基本观念/电影符号学1.电影不是“对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2.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和常规;3.电影语言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是,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本质相似;4.电影研究应当成为一门科学;5.语言学是电影研究的一种科学工具;6.整体决定局部——电影研究的系统论;7.电影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外延与叙事;8.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2011年11月第18卷第6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v.2011Vol.18No.6doi :10.3969/j.issn 1007⁃6522.2011.06.004收稿日期:2010⁃12⁃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0CC079);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项目(S30103)作者简介:程 波(1976⁃ ),男,安徽滁州人。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
作为电影修辞的“凝缩”与“移置”———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程 波, 辛 铁 钢(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凝缩”与“移置”这一对概念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的《释梦》中,后来经由拉康,进入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体系中,从无意识的工作机制、无意识的语言运作机制,转变为一种和精神分析语义学中的“隐喻”和“换喻”联系对照的电影修辞。
通过讨论“凝缩/移置”这对经过弗洛伊德提出、拉康引申和改造的概念,如何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成为电影修辞格这一问题,用一种类似“概念史”的方法,从一个较新的具体角度对麦茨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价值取得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电影理论;麦茨;凝缩;移置;隐喻;换喻;电影修辞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1)06⁃0049⁃09一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是西方电影符号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主要是以形式化的语言模式对分节和符码组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70年代后期,麦茨的电影理论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在强调文本分析的意义的同时,把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结合起来。
1975年麦茨的《想像的能指》的发表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形成。
麦茨把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乃至拉康精神分析语义学的概念引入了电影理论之中,拉康界定的“凝缩”与“移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对,但在新的视域之中,它们已经具有了新的意义,由一种无意识的语言运作机制转变为一种电影修辞。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导语:电影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媒介,在影片中,导演常常使用符号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
西班牙导演创始人之一麦茨,是影像符号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电影作品致力于揭示符号的力量和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以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意义。
第一部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1.影片中的符号麦茨认为,影片中的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特定的形式和结构来传递信息和观众的感受。
他将符号分为两种类型:可见符号和隐形符号。
可见符号即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符号,如物体、人物、场景等;而隐形符号则是隐藏在电影背后的意义,需要深入剖析才能理解。
2.符号的功能符号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符号可以传递情感和意义,通过形象、色彩、音乐等方式深入观众的内心。
其次,符号可以表达导演的观点和思想,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最后,符号可以创造电影的艺术效果,提升观影体验,使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第二部分:麦茨的符号运用与电影艺术1.符号的构建与运用麦茨运用符号构建了许多经典的电影场景。
他善于使用光影、镜头语言、场景等元素来塑造情感和表达观点。
例如,在电影《爱情是一场意外》中,他通过夜晚、电线杆等符号来表达情感的寂寞和孤独。
在电影《时间的烙印》中,他通过快速剪辑和特殊的符号来呈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幻。
2.符号的意义和拓展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不仅仅局限于表达情感和意义,它还更进一步探讨了符号的多重解读和世界观的构建。
他认为,符号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意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他希望通过符号的运用,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心灵共鸣和思想碰撞。
第三部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对电影艺术的意义1.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为电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
通过符号的运用,导演不仅可以传递情感和意义,还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符号不仅仅是一种美学工具,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方式,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电影《绿皮书》的文化密码——基于麦茨电影符号学的解读庄忠瑶
【期刊名称】《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20)2
【摘要】2019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美国电影《绿皮书》套用好莱坞公路片的剧情,以诙谐幽默的影像声响组合,揭示了美国文化中的种族问题,留给观众无尽的沉思。
通过运用法国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对电影《绿皮书》中出现的部分符号进行探析,从而挖掘符号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以期更深入体会此部影片的主题意蕴及审美价值。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庄忠瑶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作为电影修辞的"凝缩"与"移置"——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
2.电影语言本体论探析--以麦茨第一电影符号学为讨论基点
3.麦茨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秋喜》
4.浅谈电影第一符号学的建立过程\r——麦茨、帕索里尼、艾柯观点的共鸣、分歧与融汇
5.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
——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ADIO &TV JOURNAL 2021.21964年,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了“电影符号学”理论,并借鉴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颠覆了蒙太奇理论与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传统电影语言,提出了电影是一种作为符号的“影像的话语”。
在麦茨的理论中,电影被认为是一个以句和段(即镜头或镜头段落)构成的符号系统,电影中的情感、人物、视听等诸多元素都可以成为电影表意的语言。
这种对电影语言的创新性思考,使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电影“八大组合段”理论。
之后,他又在《想象的能指》中提出了“第二符号学”观念。
本文借助电影《天堂奇迹》辨析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
一、麦茨“八大组合段”理论下的电影语言象征西方电影发展至今,一直未曾脱离基督教这个文化母题的影响。
麦茨的电影理论即是用艺术语言去剖解电影,寻求一种科学的方式阐释电影语言本体。
(一)叙事组合段理论综述麦茨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元对立选择的思想,将电影摄制过程中的基本单位———镜头作为电影语言的基本结构,提出“八大组合段”理论学说。
麦茨用八种镜头连接方式来解构电影。
1.单个镜头。
2.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即交替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必然时空联系的叙事段落。
3.非时序性插入组合段,即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插入其他段落,如闪回。
4.顺时序性描述组合段,即通过多个段落对一个时空进行描述和呈现。
5.顺时序性交替叙事组合段,将不同空间、相同时间的事件交互呈现。
6.场景,即能指时间与所指时间一致,通过不同的镜头讲述连续性事件。
7.直线时序性单一片段(一般段落),即非连续性片段,能指时间与所指时间并不同一。
8.直线时序性散漫片段(插曲式段落),讲述发生在不同地点、时间的不同事件过程,相对散乱和无序。
一部影片就是由这八种组合段构成,麦茨“八大组合段”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镜头的排列组合分析电影系统的叙事功能,这些叙事符号包含着电影整体的符码涵义。
所以,电影符号学往往十分抽象。
(二)叙事组合段理论读解《天堂奇迹》以主人公回忆展开,主要通过顺时序性描述组合段、插入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结合的方式讲述小女孩安娜患有罕见消化系统疾病,在经历了与上帝对话之后,身体“奇迹般”康复的故事。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电影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电影中各种符号及其意义的学科,其理论奠基者之一就是法国导演克里斯丁·麦茨。
麦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影中的符号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中隐藏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对电影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们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和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麦茨提出的电影符号学的核心思想是,电影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系统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符号和象征,通过这些符号和象征来表达电影所要传达的意义。
麦茨认为,电影中的符号并不仅仅是影像和声音的组合,而是一种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来传达观众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他认为电影中的符号是通过一系列的视觉和声音元素来组成的,比如图像、动作、色彩、音乐、声音等,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了电影的整体效果。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还包括了对电影符号的分类和解读方法。
他将电影符号分为基本符号和派生符号两类。
基本符号是指那些在电影中具有固定象征意义的符号,比如火、水、风等自然元素,以及手、眼睛、门等日常场景中的符号。
这些基本符号在不同电影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
而派生符号则是指那些根据剧情和表达需要而产生的特定符号,比如某个特定物体、某个动作等。
麦茨认为,通过对这些基本符号和派生符号的解读,可以揭示电影中隐含的思想和情感。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方法,还在于它揭示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独特性。
电影符号学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介的独特性,注重对电影中的视觉和听觉元素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电影符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一步探索电影艺术的本质和影片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此外,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还启示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如何主动参与和思考。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表达方式,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和象征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主体的镜像制造——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解读之一》篇一主体制造的镜像之梦: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解读一、引言在电影的诸多艺术手法中,镜像的制造始终是重要的一环。
从最早的魔术与幻象,到现代电影艺术中的主体表达,主体制造的镜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觉的享受,更是电影艺术深层次表达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围绕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进行解读,深入探讨主体制造的镜像在电影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概述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是电影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对电影中的主体、影像、语言等元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其中,主体制造的镜像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主体制造的镜像在电影中的意义主体制造的镜像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观众提供了视觉的享受,使观众能够通过影像感知到电影中的情感和故事。
其次,主体制造的镜像也是电影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影像的呈现,电影能够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
此外,主体制造的镜像还具有构建电影叙事的作用,通过影像的切换和组合,构建出完整的电影叙事结构。
四、麦茨理论下的主体制造的镜像解读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主体制造的镜像被视为电影的重要符号。
这些符号不仅具有视觉上的表现力,更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情感、主题和思想。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主角面对镜子时的镜头,不仅表现了主角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还象征了主角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
这样的解读方式,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思想。
五、结论通过对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主体制造的镜像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觉的享受,更是电影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构建叙事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主体制造的镜像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情感、主题和思想。
因此,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主体制造的镜像的作用,通过对其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更好地理解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导言: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电影符号学作为对电影构成要素的研究,探索了电影语言背后的意义,并揭示了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及其隐含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探讨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及其在电影解读和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概述麦茨是法国文化学者罗兰·巴特的学生,他在电影研究领域提出了符号学的研究方法。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主要包括两个关键概念:符号和象征。
1. 符号:符号是指电影中经过建构的具体形象或象征物,它们通过各种视觉、声音等手段呈现给观众,传递不同的意义。
符号可以是具体的物体、行为,也可以是电影中使用的特定色调、音效等。
2. 象征:象征则是指符号之间的潜在联系和隐藏的意义。
通过符号的组合和运用,电影可以传递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麦茨认为,电影是一个交际过程,通过象征的运用,导演可以与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
二、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解读方法1. 符号的解读麦茨认为,符号是电影中的基本单位,对符号的解读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他主张观众应该关注“内在推理”的过程,即从一个符号推导出更多的符号,并对它们进行联想和理解。
通过对符号的解读,观众可以把握导演的意图及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
2. 象征的分析麦茨强调象征的重要性。
他认为电影通过象征的运用,可以超越直观的表面意义,传递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观众需要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联中,发现隐藏的象征意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象征的理解,观众可以探究电影背后的深层意义,深入思考影片所传达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的意义1. 丰富电影解读方法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为电影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的解读方法更多关注剧情和角色,而忽略了电影背后的象征意义。
麦茨的符号学方法则能够帮助观众深入解读电影中的象征,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感受电影。
2. 探索电影文化符号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故事的呈现,更是文化的传播。
麦茨电影符号学理论的读解作者:李小斌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9期【作者简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剧照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电影符号学属于应用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索绪尔以来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因此麦茨的电影符号学是对巴赞的电影影响本体论的挑战。
麦茨运用语言学、符号学原理对电影进行分析,对电影的意指系统进行解读,试图揭示电影作为表意系统的内在规律,探讨电影活动的深层结构和组织原则。
一、麦茨的“八大组合理论”传统理论的电影语言指的是电影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关心的是采用何种制作方法以获取理想的表达效果。
电影符号学则是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角度探索电影文本的语言特性。
麦茨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音素和音位概念为理论前提,区分出影片的八大组合段,试图以此涵盖全部蒙太奇叙事结构。
这是电影符号学家把影片表现元素梳理为各种符码的最初尝试。
麦茨提出的八种电影文本的组合段类型,并制作了电影叙事文本八大组合段类型总表(如下表)。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李恒基、杨远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434页)所谓自主句段,就是以镜头为基本单元的一种较大的电影话语单元。
类比天然语言,就是比字词更大的单元——句子或段落。
它由自主镜头和组合段两部分组成。
自主镜头是指具有独立性的单个镜头,组合段则是由几个镜头构成的具有独立性的影像序列。
下面具体阐释八种组合段形式的具体含义。
1.自主镜头,即独立性的单个镜头。
可以看成是由一个镜头组合成的一种特殊组合段。
此外还包括具有独立意义的插入镜头。
2.平行组合段。
即由交替出现的两个或多个并无严格时间关系的叙事主题构成的组合段。
理解这种组合形式的关键在于注意它同平行蒙太奇的区别。
平行组合段所讲述的事件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关系。
3.括入组合段。
即通过特殊的照明效果或特殊的镜头转换方式如划出划入、淡出淡入等手段插入其它叙事序列之中的表示回忆、想象等内容的组合段。
1•传统电影理论主要关注电影与 _现实世界 __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从电影________ 号学—学开始,现代电影理论更多关注电影―文本________ 其与_______ 观影者___ 之间的关系问题。
71页5. _______________ 从电影符号学开始,现代电影理论更多关注的是电影理论及其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由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_______ 的研究。
71页1. ________________ 电影诞生于______________ 年,电视诞生于___________ 年。
3页1. 电影诞生于 ______ 年,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他们自己拍摄的影片为标志。
()A. 1865B. 1875C. 1885D. 1895 3 页2. 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 ________ > ______ 。
3页3. 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 ________ > ______ 。
雨果•闵斯特堡-3鲁道夫•阿恩海姆-6 3页3、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________ 、_______ ; 3页电影符号学的代表人物是—麦茨______ 。
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中心地是_______ 、______ 等。
12 5.标志着电影心理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的专著《电影: 一次心理学研究的问世》的作者是(B)A.阿恩海姆B.闵斯特堡C.普多夫金D.巴拉兹12. 在世界电影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______ 和电影 _______ 的学者。
文化美学8页13. 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是()。
选CA.雨果•闵斯特堡B.鲁道夫•阿恩海姆C.贝拉•巴拉兹D. 乔治•萨杜9. 最早预言电影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理论家是(C )A.阿恩海姆B.闵斯特堡C.巴拉兹D.巴赞4. 《电影文化》的作者是(C )A.巴赞B.阿恩海姆C.贝拉巴拉兹D.闵斯特堡11早期电影艺术家有 _____ 、_______ 、格里菲斯;早期电影理论家有_______ 、阿道夫•阿恩海姆、 _______ 。
2011年11月第18卷第6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v.2011Vol.18No.6doi :10.3969/j.issn 1007⁃6522.2011.06.004收稿日期:2010⁃12⁃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0CC079);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项目(S30103)作者简介:程 波(1976⁃ ),男,安徽滁州人。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
作为电影修辞的“凝缩”与“移置”———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程 波, 辛 铁 钢(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凝缩”与“移置”这一对概念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的《释梦》中,后来经由拉康,进入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体系中,从无意识的工作机制、无意识的语言运作机制,转变为一种和精神分析语义学中的“隐喻”和“换喻”联系对照的电影修辞。
通过讨论“凝缩/移置”这对经过弗洛伊德提出、拉康引申和改造的概念,如何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成为电影修辞格这一问题,用一种类似“概念史”的方法,从一个较新的具体角度对麦茨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价值取得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电影理论;麦茨;凝缩;移置;隐喻;换喻;电影修辞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1)06⁃0049⁃09一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是西方电影符号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主要是以形式化的语言模式对分节和符码组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70年代后期,麦茨的电影理论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在强调文本分析的意义的同时,把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结合起来。
1975年麦茨的《想像的能指》的发表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形成。
麦茨把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乃至拉康精神分析语义学的概念引入了电影理论之中,拉康界定的“凝缩”与“移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对,但在新的视域之中,它们已经具有了新的意义,由一种无意识的语言运作机制转变为一种电影修辞。
麦茨创造性地拓展了电影美学,特别是在拉康精神分析语义学的启发下,进一步嫁接了精神分析学说与现代符号学和修辞学,并运用于电影理论。
本文无意对麦茨的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只想通过“凝缩/移置”这对经过弗洛伊德提出、拉康引申和改造的概念,如何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成为电影修辞格这一问题的讨论,用一种类似“概念史”的方法,从一个较新的具体角度对其研究思路和理论价值取得更多的认识。
“凝缩”与“移置”这一对概念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的《释梦》中,在德文原作中分别为Verdichtung 和Verschiebung ,英译本《释梦》中凝缩被译作condensation ,移置则为displacement 。
[1]726拉康沿用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凝缩概念,他解释道:“德文Verdichtung ,意为压缩。
这是能指的重叠的结构。
隐喻就存在其中。
这个名词将dichtung 也压缩在自己里面,这表明这个机制对于诗歌也同样的自然,以至于它包含了传统上是诗歌的功能……Verschiebung ,意为迁移,德文这个词要更接近于这个表现为换喻的意义的转移。
自从弗洛伊德提到它以后,它一直被看作为无意识中对付禁忌的最合适的手段。
”[2]442①麦茨《想像的能指》一书的英译本中,“凝缩”的英文索引是condensation ,对应隐喻(metaphor );而“移置”的英文索引则是displacement ,对应换喻(metonymy )。
参见麦茨《想像的能指》(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65页。
麦茨作为一名电影理论家,他希望描述一整套迄今为止尚有一部分不清楚的电影实践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植根于大规模的人类修辞手段的,而麦茨的思想元素中同时融入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及符号学理论,因此他在对电影的修辞手段阐释时自觉地加进了精神分析学术语及符号学术语,如凝缩/移置、①原发的/二次化的、换喻、组合等等概念。
就电影而论,从未用这样一些术语来阐释过,这就要求麦茨在开始电影层面的讨论之前,做某些初步的工作,对具有独特要求的概念进一步地澄清,因为这些概念此前存在于一系列独特的稳定的知识领域,而这些领域与电影并不会自动匹配;麦茨的研究工作就在于在电影视角的范围内去寻求它们可能的连接方式。
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在其各自原有的领域里都有其自身的复杂的过去,这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个问题的回溯工作完成,而不应对它的过去毫无所知并忽略而过,因为对一个概念我们不仅要回到其知识历史曾经达到的详细阐述的地方,还要了解它被推广到其他领域的情况。
麦茨的电影理论展开了他对修辞学、语言学及精神分析学的应用与探索。
它一方面运用辞格和转义理论的传统修辞学,另一方面有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这种学说因其组合和聚合的两分重塑了修辞学的遗产。
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分析学,他引进了弗洛伊德的凝缩和移置的观念,并且接受拉康的倾向把它们投射到隐喻和换喻的对立结构上。
这些观察线索将电影侧面横着切开,对电影而言或许是更有效的方法。
二弗洛伊德在讨论梦的工作机制时最早提出凝缩和移置概念,“一个意识的欲望只有当它不断唤醒类似的潜意识的欲望并从它那里取得援助才能促成梦的产生”。
[1]554它碰到了仍然在发挥作用的意识的稽查作用。
在这个时刻,它采取了化装方法,凝缩和移置就是两种主要的化装方法。
凝缩作用是通过省略实现的,梦不过是对梦念的残缺不全的复制;而“梦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种精神强度的转移和移置,构成梦的显意和隐意的差异。
我们在此假设的这种过程同样是梦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称之为梦的移置作用”。
[1]309移置作用的结果是梦内容不再与梦念的核心有相似之处,梦所表现的不过是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梦欲望的化装。
①符号≌表示全等,s ’指的是产生意义作用(或)意义的项,这一个项在换喻中是隐匿的而在隐喻中是呈现的。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继承了对弗洛伊德的重大发现———无意识的研究,而且进一步提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的观点。
“拉康的无意识具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主体间的文化结构或者说社会法则,其次才是属于个别主体的无意识欲望。
……即使是第二种无意识,拉康也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认识的。
”[3]语言是先于无意识产生的,语言决定了无意识并创造了无意识。
无意识就诞生于象征界所织就的语言之网中。
原欲,为了能在人身上得到满足,就必须在想像中与符号组合在一起,通过与言语的吻合,来得到承认。
拉康认为这种梦的工作更是一种梦的修辞解析。
释梦中“省略和选用,倒词序和按词义的配合,倒叙,重复,同位,这些是句法的移位;借喻,换称,寓言,换喻,提喻,这些都是语义的压缩”。
[2]278梦的工作是由梦念发展成梦内容的过程,也就是说由思想到视像的过程。
而释梦的工作正是翻转前面的过程,是一种把视像还原为思想的工作。
拉康正是认为曾经有过思想语言转变为形象语言这一经过,才认为有可能翻译形象语言回到思想语言。
梦的修辞无非是思想转变为视像的手段和技巧,找到梦的修辞就可以找到思想语言在这一过程之中的语言策略。
凝缩/移置确实与隐喻/换喻有相似的地方,但前者是精神分析学的概念,后者是语言学的概念,把语言学的概念等同于精神分析学的概念是否恰当呢?只把两者之间做简单的类比就得出结论是否太简单化了呢?虽说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但无意识加在能指材料上的条件还是与语言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构成场景的手段明显不同。
无意识构成场景的手段形成了其在书写体系内部起作用的一个限制,它不是简单地将这个体系化解在一个形象的符号学中以使它与自然表达的现象合流。
因此我们还有必要深究拉康用隐喻/换喻替换凝缩/移置的更深层缘由。
需要指出的是,拉康使用的是雅各布森所界定的隐喻和换喻。
在雅各布森和许多后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著作中,把语言划分成两个重要的轴:聚合和组合。
传统修辞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小规模的严格定义的的辞格清单,而雅各布森把它们重新组合成更大的辞格领域。
修辞格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最终被浓缩地分裂成两部分:隐喻和换喻。
“隐喻和换喻是两种超级辞格,是两个其他事物可以在其下一起加以分组的标题:一方面是相似的辞格,另一方面是接近的辞格。
”[4]140相似源于聚合,接近源于组合。
拉康由S /s (即能指对所指的决定作用)入手,通过横向的能指连环的成分以及所指中的垂直附属物的双重存在的作用,探讨这种双重存在作用在隐喻和换喻中的结构分布。
“f (s ……s ’)S ≌S (-)s ,①这是换喻的结构,它表明的是能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结导致了可以使能指在对象关系中建立一个存在缺失的省略,同时又利用了意义的回指的价值来使能指充满了祈求得到它所支撑的缺失的欲望,放在()之间的符号‘-’在这表现了横线‘-’的继续存在,这个横线在第一个算式中表示不可分解性,在这个不可分解性中构成了能指与所指关系中的对意义的抵抗。
”[2]447在无意识中对换喻的定义,拉康是第6期程波,辛铁钢:作为电影修辞的“凝缩”与“移置”———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从能指与欲望的关系来进行讨论的。
拉康在上面提到的欲望是无意识欲望。
我们已经知道,在原初压抑中,我们要想进入语言体系能够说话,需要就得在要求中说出,而以要求说出就必须以异化的欲望而出现在语言中。
从分析经验中得出的现象研究能够表明欲望是有着悖逆的,变异的,不规则的,古怪的甚至骇俗的性质。
异化的欲望与欲望之间的联结,导致了使异化的欲望能指在对象关系中建立一个存在缺失的省略,欲望实际上被隐匿了,出现在语言中的是异化的欲望的能指,同时又利用了意义的回指的价值使异化的欲望能指充满了企求得到它所支撑的缺失的欲望。
因此拉康说欲望是在换喻的轨道上滑行。
现在,我们发现拉康已经合理合法的把换喻纳入无意识领域了,换喻等同于移置变成了无意识文字的运作机制。
“f(S'/S)S≌S(+)s这是隐喻的结构,它表明一个能指替换另一个能指而产生了意义的作用,这是诗的作用,或者说创造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关的意义的出现。
置于()之间的符号‘+’在这表明超越横线‘-’,以及这个超越对于意义出现的构成值。
这个超越表示了能指进入所指的条件,我在上面已经通过将它临时地混同于主体的位置而指出了它的时刻。
”[2]447隐喻中S′替代了S,S(能指)就进入所指之中,S′就处在S的位置上。
S(能指)的意义就只能在S′之中寻找。
隐喻就是一个能指替代另一个能指。
在其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上,拉康说“在性创伤的晦涩的能指和在目前的能指连环上取代它的用词之间产生了火花,这个火花在一个症状中(将身体或功能用作能指成分的一个隐喻)定义了有意识的主体无法懂得的意义”,[2]450从这段话我们可得出两层意思,其一,症状是个隐喻,身体或功能作为能指替代性创伤的能指,而性创伤的能指进入所指之中,性创伤的能指意义只有到身体或功能的能指里面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