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8.74 MB
- 文档页数:79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阻塞物,但手术风险较高;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操作简便,但存在出血风险。
通过临床研究结果的比较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优化策略,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药物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疗效比较、临床研究、优缺点、未来研究方向、临床应用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占据了脑卒中的大部分病例。
它是由于脑血管的急性缺血所致,导致脑组织缺氧、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甚至组织坏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迫切性,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或进行血栓清除等操作,以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予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改善脑组织供血不足的状况。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对于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治疗选择,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研究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
1.2 研究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病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两种重要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病例的治疗难度不断加大,介入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评估与急诊介入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中已有论述,而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介入治疗是标准药物治疗外的有益补充。
介入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相关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评估包括:卒中危险因素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其他重要器官评估、卒中病因分析。
推荐意见1. 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 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包括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评估、病变血管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1. 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 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 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CT血管成像(CT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颅内血管内进行治疗,通常是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到血管内,然后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使用血栓抽吸器将血栓完全吸出。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地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比如rt-PA),让其在血液中流动,通过溶解血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也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治疗效果、安全性、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治疗效果方面。
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有着更好的表现。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更快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率。
而且,血管内介入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则相对较为温和,治疗效果可能会因为患者的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而有差异。
再来看安全性方面。
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患者也需要承受一定的手术风险,比如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也包括出血、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疾病等,虽然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是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定重视。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栓负荷较大,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体内引入导管和介入器械等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常常是通过取栓或者血栓切除等方式来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以减轻或者避免脑梗塞的后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从而减少缺血损伤的范围。
我们来谈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栓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溶解血管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流。
这种方法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是一种更为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只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即可完成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只有在患者发病时间窗内、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临床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显示,在一些情况下,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对于大血栓的溶解和血流恢复速度等方面。
在另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还稍有优势。
这两种治疗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其效果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窗等因素。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无论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都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和相关症状的患者。
对于这部分患者,早期介入术和单纯药物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介入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专家开始关注介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文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远期效果研究现状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
据现有研究表明,介入术能够更快速地恢复脑血流,减少脑组织受损范围,因此在急性期的效果明显。
而单纯药物治疗则更注重于长期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药物来减缓病情的发展。
关于这两种治疗方式在远期生存质量上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明确。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 介入术治疗的远期生存质量分析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介入术可以快速地打通血管阻塞,恢复脑部血流,减少脑组织受损,从而减少患者的后遗症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介入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单纯药物治疗在控制和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研究表明,单纯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延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患者的病死率。
三、结论与展望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
我们也要看到,介入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来说,手术风险可能会更大。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未来,我们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和数据分析,来进一步明确介入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
这种病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患者脑部血管的情况,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和神经介入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验证该技术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思路,拓宽治疗选择范围,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存率。
研究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临床操作规范,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带来希望。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规范化操作方案颈动脉狭窄[适应证]1、无症状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大于80%,有症状(TIAs或中风发作)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大于50%;2、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小于50%,但有溃疡性斑块形成。
3、某些肌纤维发育不良者,大动脉炎稳定期有局限性狭窄。
4、放疗术后或内膜剥脱术后、支架术后再狭窄。
5、由于颈部肿瘤压迫等受压而导致的狭窄。
6、急性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
[禁忌证]1、3个月天内有颅内出血, 2周内有新鲜梗塞。
2、不能控制的高血压。
4、对肝素、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者。
5、对造影剂过敏者。
6、颈内动脉完全闭塞。
7、伴有颅内动脉瘤。
8、在30天以后预计有其他部位外科手术。
9、2周内曾发生心肌梗塞。
10、无严重心、肝、肾疾病。
[术前准备及评估]1、术前6小时禁食水2、术前6小时之内碘过敏试验。
3、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4、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噻氯毗啶250mg+阿司匹林300mg或氯吡咯雷75mg+阿司匹林300mg。
5、术前评价,包括颈部血管超声,TCD评价。
6、局部脑血流评价(核磁共振灌注、PET、CT灌注或SPECT其中一项或以上)。
7、全脑血管造影或CTA、MRA。
[操作方法及程序]1、经股动脉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一般放置8F血管鞘,血管鞘连接加压盐水滴注冲洗。
2、使用8F导引导管后面接Y阀或止血阀并与加压盐水连接,在0.035泥鳅导丝小心导引下将导引导管放在患侧颈总动脉,头端位置距离狭窄约3-5cm。
过度迂曲的颈总动脉可以使用交换导丝将导引导管交换到位。
3、通过导引导管造影测量狭窄长度和直径选择合适支架,并行患侧狭窄远端颅内动脉造影以备支架术后对照。
4、通过导引导管将保护装置小心穿过狭窄并将其释放在狭窄远端4-5cm 位置,撤出保护装置外套后,选择合适的球囊行预扩张,扩张后造影。
扩张前静脉给予阿托品0.5mg以防心律失常。
5、撤出扩张球囊后置入支架,造影检查支架术后残余狭窄管径,酌情作支架内后扩张。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一、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全脑DSA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基础。
神经介入手术是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实现血管再通畅和缺血性病变的改善。
二、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1. 提高诊断准确性:全脑DSA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态,能够准确地发现脑血管病变的位置、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周围脑血管的供血情况,为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基础。
2. 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神经介入手术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实现血管再通畅和缺血性病变的改善,提高了脑血流的供应。
3. 减少手术风险: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能够准确显示血管解剖结构,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术后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率。
4.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了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头痛、眩晕和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安全性研究1. 术前评估:在进行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血管和肺功能的评估、血液凝固功能、过敏史等方面的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2. 术中监测:在术中需要进行精密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脑血流量等指标的监测,对病变血管的处理也需要非常谨慎,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3.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脑梗死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通过对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安全性研究,发现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四、结语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安全性。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脑血管病是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
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不断发展,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指经皮股动脉穿刺,在体内注入足量肝素,使患者全身肝素化,并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行介入手术的方法。
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介入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预防并发症。
术前护理术前1 d备皮并协助患者洗澡更衣,术前4-6 h禁食、禁水,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等镇静剂使患者放松,手术时间长或者全身麻醉手术,导尿并留置尿管,术前在左上肢留置套管针。
此外,还应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顾虑,耐心讲解手术目的、方法、过程,消除患者顾虑,争取最大程度的配合。
术中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并给予护理措施,准确记录肝素每次应用的时间和剂量,监测呼吸和血压,密切注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显示屏上的影像,发现异常及时提醒医生处理。
手术在确保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合理完成手术配合工作。
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及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常规予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尤其应注意维持血压稳定,防止血压过低或骤然升高。
嘱病人多饮水,并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术后常规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在术后12小时内,卒中量表评分每30分钟评价一次;术后12-24小时内,NIHSS评分每2小时评价一次;如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高血压,应随时行NIHSS评分,并遵医嘱予头颅CT检查。
注意加强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保证良好睡眠。
2、穿刺侧肢体的护理。
术后30min用沙袋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术后穿刺侧肢体应保持伸直制动6 h~12h,避免屈髋,绝对卧床24h,术后6h撤除沙袋,术后24h解除弹力绷带且可下床活动。
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同时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腿围等情况以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
颅内外动脉血管成形术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缪中荣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或血栓形成后出现的一系列的病变,轻者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导致永久残废或死亡,占所有中风发作(包括出血性中风)的85%以上。
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的原因有动脉夹层、心脏病、动脉炎、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中风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和治愈的疾病,其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两个,急性发作期和第一次中风发作后,绝大多数的病人在大中风发作之前都会有一些小发作,而这些小发作就像是预警警报一样,往往被忽略,失去第一次最佳治疗时机,而一旦较大的中风发作后一般都要去医院就诊,许多医生可能单纯给与输液或保守治疗而忽视了病因学检查,从而错过第二次治疗时机。
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在中风急性期治疗和预防中风再发作显示出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绝大多数的中风是由于动脉狭窄所致,其机制是1、动脉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的低灌注,就像水渠水流不够造成土地干旱一样,当狭窄程度较高时,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远端血流降低,此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使血管反射性扩张,同时脑实质也会主动增加从血液中吸取的氧气量,以维持脑正常代谢功能,一旦这种代偿不能维持脑的代谢需求就会发生卒中。
2、造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导致栓子脱落堵塞正常脑动脉致中风。
3、狭窄部位血管内膜粗糙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引发中风。
介入治疗是在X-线监视下,从大腿根部血管穿刺植入鞘管,通过鞘管伤口约2毫米,然后通过鞘管使用导管插入到相应的脑动脉,通过导管做诊断和治疗。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是凌锋教授1984年首先开展的。
缺血性中风介入治疗的目的针对脑血管狭窄或脑血管急性闭塞,包括两个主要的技术,即血管成形技术和动脉内溶栓技术,前者是使用球囊扩张或在狭窄的血管腔内植入支架,使狭窄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从而使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血流,另外植入支架后使狭窄部位粗糙的内膜重新修复,防止斑块的脱落和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