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训》原文及释义
- 格式:docx
- 大小:15.46 KB
- 文档页数:1
《包拯家训》原文及释义
《包拯家训》是中国古代清官廉吏之典范包拯,教导后辈廉洁奉公的家书。儿时常咏的歇后语“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就是他喽。包拯立朝刚毅、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深受百姓的爱戴。下面请欣赏原文: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释义: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里做官从政的人,要是触犯了贪污受贿,一律不允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寥寥三十七字,却字字珠玑!它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令人肃然起敬。据史书记载此家训并非包拯的遗嘱,而是正当他身居高位之时所写,再结合《朱子家训》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同样适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