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

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

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

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

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

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

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

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

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

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

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

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

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

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

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

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

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

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

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

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

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

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

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

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

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辨事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

勤于思考,学习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法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

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

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

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

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

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

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 1)

(五)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

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1、教学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及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

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

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

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

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教学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

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

点的“案例”。在使用教材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就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

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

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

制宜、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连续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

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

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

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

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

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

(2)重视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是儿童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

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间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高活动的质量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

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

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

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

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

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

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不断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本课程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活体现。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

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

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

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

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

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

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

想情感的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关注过程。

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

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

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

2、追求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

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

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族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

评价儿童。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

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

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

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

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的依

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编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

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

惯的养成。

2、科学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 1 至 2 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3、现实性原则

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

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编写应注意把儿童

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新地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

联系和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

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

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

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各学样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

像资料;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

业的人们;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

玩具、多媒体资源;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

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界中的各

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

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学习、

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班、本校、本地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

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

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

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

级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

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0 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三、课程设计思路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2 一、总目标2 二、分类目标3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3 一、认识自我3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9 第四部分实施要求与建议14 一、教学建议14 二、评价建议15 三、教材编写建议16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

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与变化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部分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李冬梅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2月1日颁布了。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新版《课程标准》在五级知识目标里,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音标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新版《课程标准》在语法项目表中对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调整后的语法项目难度降低了,要求更清晰了。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that, which, 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这些对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难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对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修订后的英语课标与原文变化(宏达学校罗敏江老师) 一、具体修订内容改动摘要(加黑部分为核心变化) (一)前言部分 突出外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开放的需要,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并强调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性质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三)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以突出英语学科特点的思想为原则,修订原小标题及内容,使英语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同时,在每一条理念中再次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 (四)课程设计思路 明确指出了了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其中,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版)试题与 答案

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 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2、在九级目标体系中,小学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 2)级, 9 年级结束时应达到( 5)级, 1 级目标是(四)年级应达到的水平。 3、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其中(听)和(读) 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 4、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功能)和(话题)。 6、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过程性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 7、(教材)是课程的第一资源。 8、教材编写应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二、简答。 1、简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 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 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 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 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 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 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品 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为学生的终身 发展奠定基础。 2、简述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能力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性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和渐进性 四:强调语言实践,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运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附答案)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我会填。(19分) 1、每年五月的________星期天是母亲节,每年六月的_______ 星期天是父亲节,人们在这两天表达对母亲和父亲的爱戴与感激。 2、平时互相交往,可以_____________邻居之间的友谊。有事互相帮助,会使邻居之间的关系更加____________。 3、需要报警时拨打_______________,遇到火情时拨打_______________,意外受伤,病重拨打_______________,查询电话号码拨打_______________。 4、早上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_________,后面是_________,左面是_________,右面是________。 5、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城市美容师”,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护。 6、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是相互_______、相互_______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_________的人们。 7、请你设计一条交通安全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你过马路遇到红灯时,你应该______________,遇到绿灯时,你应该______________。 二、我会选。(12分) 1、劳动节是()。 A、5月1 日 B、10月1日 C、1月1日 2、好朋友被人打了,要我帮他打人,我应该()。 A、帮他打人 B、不理睬 C、劝阻他 D、不知道怎么办 3、发现教室里又脏又乱,我应该() A、我不值日我不管 B、让值日生去扫 C、自己动手打扫 4、下列属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 A、要考试才学 B、不懂就问 C、不会就抄 5、万一有人触电,可以怎么办?() A、赶紧呼救,请大人帮助解决 B、用手去拉他 C、用铁棍切断电源 6、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走路要走人行道 B、走路看书 C、在路上走时不要打闹 三、我会辨,在正确的后面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22分) 1、邻居家没人,我去摘他家的月季花。() 2、小明丢了一支笔,看到小强在用同样的一支笔,就认定是小强偷了他的笔。() 3、放学路上,小丁看见前面有残疾人,他就学残疾人走路。()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

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word版

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201 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分级目标 (6) 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8) 一、语言技能 (8) 二、语言知识 (12) 三、情感态度 (14) 四、学习策略 (16) 五、文化意识 (17)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 一、教学建议 (18)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童议 (24) 附录 (26)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26) 附录2语法项目表 (26) 附录3 词汇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培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是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版)试题及答案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版)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双重性质。 2、在九级目标体系中,小学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_____级,9 年级结束时应达到____级。 3、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4、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_____、 _____ 、 _____、 _____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其中____ 和____是理解的技能, _____和 ______是表达的技能。 5、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_____ 、______ 、_______以及用于表达常见 __________ 和________。二、简答(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简述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成绩___________ 2、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 3、简述英语学习策略及其分类。 4、简述情感态度的二级目标。 三、论述(20 分)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请简述英语教学的教学建议。 答案:一、填空 1.工具性人文性 2.二五 3.科学发展观先进的课程理念学生发展 4.听说读写;听读;说写 5.语音词汇语法;话题功能二、简答 1.基本理念: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2.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3.学习策略及其分类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4.情感态度的二级目标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敢于开口,表达中不怕出错误;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遇到困难时能大胆求助;乐于接触外国文化,增强祖国意识。三、论述英语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6.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8.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需要。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⒈假如你去储蓄所或乘飞机出行,在取款台前和安检入口处都有一道黄色的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⒉毒品是指。毒品的危害有目共睹,打击种毒、贩毒、吸毒,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的任务。 ⒊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⒋写一写戒酒、戒烟、禁毒的宣传标语:。 ⒌每年的月日夜晚,在市的上空都会响起撕心裂肺的警笛声,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1931年这一天,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⒍列举三个为祖国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 ⒎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以为代国歌,以为国旗。 ⒏奥运会上,首夺奥运会金牌,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突破。 ⒐2008年月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举行。 ⒑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和都是古希腊雕刻作品中的杰作,是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稀世名画。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胡锦涛 ⒉()是日本民族最珍爱的传统服装。 A 西服 B 唐装 C 和服 ⒊为了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交往,()七下西洋。 A 郑成功 B 张骞 C 郑和

⒋()是法国的首都。 A 巴黎 B 伦敦 C 莫斯科 ⒌有着“音乐之都”之美称的是() A 雅典 B 维也纳 C 悉尼 二.连线题(时间与事件连线) 1931年9月18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三元里抗英 1841年5月29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 1894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百团大战 1940年8月甲午战争 三.名词解释。 ⒈“五四“爱国运动 ⒉虎门销烟 四.回答问题。 ⒈吸烟的危害是什么? ⒉爱国人士闻一多写的“七子之歌”里指脱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分别是哪几个地方?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完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201 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分级目标 (6) 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8) 一、语言技能 (8) 二、语言知识 (12) 三、情感态度 (14) 四、学习策略 (16)

五、文化意识 (17)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 一、教学建议 (18)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童议 (24) 附录 (26)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26) 附录2语法项目表 (26) 附录3 词汇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及解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及解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技巧等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参与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情感表达的学习,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 能力目标: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要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我觉得解读小学英语新课标是必须放在首位的。 一、了解标准让教学有的放矢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首要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一

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世界多元化国际交流增多增强世界意识),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新的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材料决策教学环节) 倡导体验途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探究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注重过程评价(提倡过程性评价方式) 开发课程资源(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网络音像报刊等举课例) 4、课程目标结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国际视野祖国意识合作精神自信意志动机兴趣)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5、目标总体描述:一级(三、四年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2-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凝结了家人多少的(关爱)和(付出)。3.“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应该要(和睦相处)。4.每年的(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5.从(出生)、(成长),再到死亡,这是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6.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人在65岁以前算(中年人)。 7.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它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了。 8.我们挽救他人生命最常见的方式是捐献骨髓和(捐献器官)等。 9.报警请拨-(110);发生火灾请拨-(119);病人急救请拨(120);交通事故请拨-(122)。10.现在,家庭收入的种类越来越多了,除了固定的工作、劳动所得,有些家庭还有别的收入来源,如打工、银行利息和(炒股)等。( 11火灾发生时,除了(自救)和-(救人)-以外,还要正确运用一些(灭火方法)来减缓或防止火势的蔓延从而降低危害的程度。 二、判断下面做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0分(每题2分) 1.即使家里有钱,我们也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2.丽丽说“用白纸或报纸包食物吃,自己的手不会弄脏,真是简单又方便。”(×) 3.小明和小强总喜欢模仿残疾人的动作,他们觉得很有趣。(×) 4.买了保险就不用注意安全了。(错) 5.有些小朋友喜欢在高压线下面放风筝。(×) 6.奶奶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7.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嘴,用湿衣服或者湿毛披在身上以免被烟呛到或被火烧伤。(√)

(完整word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语言技能二、语言知识三、情感态度四、学习策略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第一部分 前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及答案

2010年秋季学期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一、 填空题(60分) 1、( ) 月( )日是“世界节俭日”。有句节俭名言叫“节约如同( ),浪费就像( )”,“滴水成河,( )”。 2、懂得欣赏别人,不仅表现出自己(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和学到( ),使自己变得( )。 3、改革开放是从( )年,在( )这个地方开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 ),有一首歌叫(《 》),歌唱的就是他。 4、1928年,( )和( ),开辟( )革命根据地。 二、选择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5分) 1、生活在追求时尚的年代,提倡节约是不合时宜的。 (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公布的。 ( ) 3、1959年,我国举行全国第一届运动会。 ( ) 4、“四大件”的变迁指的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三用机。 ( ) 5、农民进城打工,使城市和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 三、简答题(25分) 1、写出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10分) 2、中国在世界的“第一有”有哪些? (15分) 学校 班级 座号 姓名

六年级品德参考答案: 一 1、(10)月(31 )日是“世界节俭日”。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2、修养,长处(优点),谦虚 3、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邓小平,《春天的故事》 4、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1. ×,2.√,3.√,4. ×,5. √ 三、简答题( 1、写出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 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中国在世界的第一有? 答: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发射第一颗原子弹。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发射成功。 1969年10月,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98年2月,第一个高科技农业基地创建。 2003年,第一次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第一组贯通“世界屋脊”的公路——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 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 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 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 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 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5话题项目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附录5 话题项目表(五级) 1.个人情况(Personal background) (1)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2) 家庭信息(Family information) (3) 学校信息(School information) (4) 兴趣与爱好(Interests and hobbies) (5) 工作与职业(Jobs and careers) 2.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Family, 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 (6) 家人和亲友(Family and relatives) (7) 朋友(Friends) (8) 其他人(Other people) 3.居住环境(Living environment) (9) 房屋与住所(Houses and apartments) (10) 居室(Rooms in homes) (11) 家具和家庭用品(Furniture & household items) (12) 社区(Community) 4.日常活动(Daily routines) (13) 家庭生活(Life at home) (14) 学校生活(School life) (15) 周末活动(Weekend activities) 5.学校(School) (16) 学校设施(School facilities) (17) 学校人员(People at school) (18) 学习科目(School subjects) (19) 学校活动(School activities) 6.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s) (20) 游戏与休闲(Games and leisure) (21) 爱好(Hobbi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