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小说
- 格式:pptx
- 大小:7.43 MB
- 文档页数:3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三章二十年代小说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鲁迅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西洋小说的引进,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小说新人涌现、作品迭出、读者众多,加速了小说地位向文学中心地位的游移。
二、“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
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
(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
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1918—1920间,极盛于20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授课课时: 4 课时二、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熟悉中国新文学一些先驱的重要贡献,掌握新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 正文打下基础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新文学的发生五、教学内容: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形成的原因1、近代文学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启发诗界革命,诗界三杰: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新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然条 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2、近代翻译文学的贡献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翻译分四期:A、第一期:萌芽期(1840—1896)B、第二期:勃兴期(1897—1905)本期最有影响的要算严复和林纾的翻译。
当时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之称。
C、第三期:鼎盛期(1906—1911)D、第四期:嬗变期(1912—1917)本期翻译题材广阔,短篇增多,数量大。
翻译的贡献:带来思想的解放,文学观念的转变,创作手法的更新。
从而催生了现 代文学。
3、涌现出一批全新的作者队伍陈独秀、胡适、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二、胡适的发难——《文学改良刍议》1917 年 1 月《新青年》2 卷 5 号 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以记者身份提出 文学改良八事。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 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三、现代文学的特点1、崭新的文学价值观念2、新的文学表现形态3、新的审美品格四、文学革命的发展(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 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流照等12人。
其阵地有《小说月报》《文 学旬刊》《诗月刊》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近百种(创作、译作),后来发展成员 100 多人,北京、上海、广州和开封等地均设有分会,其任务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9、《语丝》派:(1)时间:1924年11月(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11、新月社:(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第1篇第一章:阴影中的秘密1.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斑驳地洒在书房的地板上。
李辰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本破旧的日记,眉头紧锁。
2. “今天是2018年5月10日,我决定写下这段经历,希望能揭开这个谜团。
”日记的第一页上,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稀能辨认出这样的字句。
3. 李辰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侦探,而他自己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侦探。
然而,这个案件却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第二章:神秘的遗产4. “父亲去世前,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个保险箱的钥匙。
他说,只有解开这个谜团,才能找到真正的遗产。
”李辰低声念着信中的内容。
5. 李辰打开了保险箱,里面除了父亲的遗物,还有一张地图和一张照片。
照片上,一个年轻男子站在一座古老的城堡前,而地图上则标记了城堡的位置。
6. 李辰决定前往城堡,寻找父亲的遗产和真相。
第三章:古堡迷踪7. 古堡位于一片荒野之中,周围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
李辰走进古堡,发现里面布满了灰尘和蛛网。
8. 在古堡的地下,他发现了一条隐藏的通道。
通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室。
地下室中,摆放着一具棺材,棺材中躺着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男子。
9. 李辰靠近棺材,突然,棺材中的男子缓缓睁开眼睛,吓得李辰后退了几步。
10. 男子自称是古堡的主人,他告诉李辰,这座古堡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而自己正是这个秘密的关键。
第四章:真相大白11. 古堡的主人解释说,他的家族曾经掌握了一种神秘的魔法,可以控制人的灵魂。
然而,这种魔法被邪恶势力觊觎,他们试图夺取这种力量。
12. 为了保护家族的秘密,古堡的主人将自己的灵魂封印在棺材中,等待有缘人前来解救。
13. 李辰决定帮助古堡的主人解开封印,却发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秘密:原来,这个邪恶势力竟然是李辰亲生母亲的家族。
14. 李辰的父亲在生前曾经调查过这个家族,发现了他们的罪行,因此被追杀。
而古堡主人的家族正是这个邪恶势力的帮凶。
第五章:生死较量15. 李辰决定与邪恶势力对抗,他利用古堡主人的魔法,成功地解开了封印,恢复了古堡主人的灵魂。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20字《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祥子”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
以下是《骆驼祥子》各章节的概括:第一章:祥子转职务,放弃当马夫,决心发家致富。
第二章:祥子出售车夫,到铺面当孙老板的帮手。
第三章:祥子痴迷赛车,交了车款购买了自行车。
第四章:祥子的亲戚柳家为了杂货店纠葛不断。
第五章:祥子购买高级童车,想发展租赁服务。
第六章:祥子为赚取生活费,四处寻找机会打工。
第七章:祥子在河边做起了骆驼买卖的生意。
第八章:祥子与房东发生纠纷,被逼搬家。
第九章:祥子和邻居王九合作做生意,经营一家小饭店。
第十章:祥子恶负荆州,屡次从王九抢生意。
第十一章:祥子因生意失败,心灰意冷,回到马厂做马夫。
第十二章:祥子陷入了酗酒的深渊,身心俱疲。
第十三章:父亲去世,祥子开始崇拜赛车手任卖平。
第十四章:祥子借钱买车,想通过炫耀赛车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十五章:祥子遇到了兰香,爱情的花朵在两个人的心中绽放。
第十六章:为了追求兰香,祥子负债购买赛车。
第十七章:祥子被兰香的所诱惑,为爱情背弃了自己的初衷。
第十八章:祥子陷入贫困,为了生活只能做各种低级工作。
第十九章:兰香遭遇大难,祥子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二十章:兰香去世,祥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悔恨。
以上是《骆驼祥子》各章节的概括,通过小说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祥子在历经磨难后不断奋斗,却不断陷入困境,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部小说以深入的社会观察和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一个城市下层阶级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社会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