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 格式:docx
- 大小:10.34 KB
- 文档页数:3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
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
……”“乡土”,即故乡。
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
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
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
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
罗关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撰文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茅盾和鲁迅,从振兴民族文化的立场,提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乡土文学理论。
周作人从民俗学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建设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的关注。
他对乡土文学地方特色的推崇,抓住了乡土文学的一个基本因素,他对“土气息,泥滋味”的提倡,从地方风景、地方风俗、地方风情的角度强调了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内涵,客观上也纠正了当时文艺界创作的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
茅盾从政治学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民族政治前途,特别是农民命运的关怀。
他的乡土文学理论,在30年代对社会剖析派的乡土文学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40年代的赵树理模式的乡土文学,应当说更多地接受的也是茅盾的乡土文学理论;至60年代后,它逐渐演化为农村题材小说的最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概念。
鲁迅从文化学视角提出了乡土文学理论,鲁迅的文化学理论,使他超越了单纯的风土描绘和对农民现实政治命运的展示,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
鲁迅对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和作为被启蒙者的农民的双重描绘与双重批判,勾画了沉默的国人的灵魂,从而具有民族文化上的高度概括性和象征性。
鲁迅对民族文化建设“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使他抓住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问题,并对20世纪的乡土文学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下文不再标注引号)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成为20世纪汉语言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开启了从政治学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确立起现代小说样式。
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外来资源(外国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砥砺中,中国乡土文学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初应运而生。
提及乡土文学,我们必然要将视角伸向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周氏兄弟。
开乡土小说理论风气之先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他最早提出“乡土文学”主张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对乡土文学理论探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阖定包括:第一,体现地域特色;第二,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土之力”;第三,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构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融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20年代乡土文学现代视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对农村生活的叙事早已汇成江河,源远流长,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始自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贵州,斐文中关心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虽然说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的写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并不称之为“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学概念。
本文所言“乡土文学”即是这种狭义意义上的表现中国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的文学。
一、回首故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是鲁迅。
他以小说《故乡》、《社戏》、《祝福》、《风波》、《孔乙己》等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乡土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乡土小说思想深刻,内蕴丰富,耐人寻味,己非“乡土文学”可以涵盖。
因此,文学史上在谈及鲁迅的这些作品时,一般将它们单独提出,称之为“呐喊小说”。
基于此,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作展开评价。
毫无疑问,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为后来起的乡土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思想受到启蒙的热血文学青年从穷乡僻壤走出来,来到他们心仪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
他们渴望投入到时代的激流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然而,这时“五四”已经退潮。
失望再所难免。
生活的窘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使他们苦闷、寂寞。
游子漂泊,乡愁难免。
在鲁迅的影响、鼓励、扶持、奖掖下,这批文学青年开始了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这批文学青年主要有:鲁彦、许钦文、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徐玉诺等。
2019.07LAN ZHOU XUE KAN作者简介:桂尽贤,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LZUJBWYJ045)阶段性成果。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桂尽贤摘要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中国新旧文学的断代分期上,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事件频繁发生,乡土小说派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事件之一。
文学事件论视域下将乡土小说文本作为“事件”,一系列文本串连起来组成“事件群”,它们与历史现实之间构成多维互动的网状结构。
文本不再是可以脱离其语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与社会历史语境相互构成的过程性存在;同时文本作为与历史交织的“文学事件”,也是历史生成的能动力量之一。
故把乡土小说派的创作研究拓展到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含量的“文学事件”的领域中,作为“文学事件”的乡土小说派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事件”的意义生产。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文学事件论;文学社会学;连通性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7-0076-10201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一百周年。
五四文学打开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自此中国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员。
中国社会开始向工业时代迈进,整个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也随之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乡土小说”开始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期最早出现的题材之一。
从鲁迅在“五四”早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了百年的发展历史。
一百年来,“乡土”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中国乡土小说不管是从观念还是内涵上也一直在不断衍变,传统的乡土文明在表达中国经验时,也在现代性等外力作用的渗透下发生变异。
因此,对于“乡土小说”研究的研究有必要置身于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出发,以新的阐释和评判来展露其更趋厚重的艺术涵盖力。
1923年前后,在鲁迅创作的示范作用下乡土小说派初见成形,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诞生。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摘要: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先后有京派小说、解放区农村通俗小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文化寻根小说几种变体。
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精神、文学思潮等方面探寻乡土文学几种变体间内在的联系及历史的延续性,可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乡土文学变体内在的联系历史的延续性乡土文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整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思想深度、审美境界都随时间、历史的嬗变而愈加高远、深邃。
本文将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一初探。
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乡土文学的萌芽时期,它的出现受到五四时期以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小说形式,“乡土文学”紧承现代“问题小说”的余绪赫然而起,是真正意义上、又是最早具有流派风范的小说。
乡土文学流派是由文研会、语丝社、未名社中受鲁迅影响的青年作家为骨干组成的作家群体,王鲁彦、许钦文、许杰、台静农、彭家煌、蹇先艾等人的创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鲁迅是现化乡土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不仅奉献出最早的“乡土文学”作品:《故乡》《祝福》《阿Q正传》,而且为这一流派命了名。
鲁迅成为乡土文学发展史上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峰。
之后的30年代,以乡土写实为主的乡土文学呈现出田园抒情的特点,又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因之被称为京派小说。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大变动的特殊时期,几乎没有为文学以相对充足余裕的条件,使其从纯文学的意义上自觉自足地发展。
京派小说却“忙里偷闲”,借五四运动退潮、新文学中心由北平而向上海转移之际蓬勃发展起来。
京派作家在有着丰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古都皇城,受到留存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强大影响,倚靠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文化领袖的地位,建构高雅的艺术神庙。
京派小说表现的是农村的平民生活和田园风光,描绘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景画和风俗画,由衷地赞美了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借对历史发展中逝去的善良美好的伦理道德的追寻与向往,寄托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乡土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算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四”时期,乡土文学也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
但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加剧,使得乡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
此时,大多数作家都没有足够的生活基础去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因而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较为贫乏,并且大多缺乏深度。
有些作品甚至受到了社会思潮的影响,被当作革命的宣传工具。
从整个现代文学史来看,当时的乡土文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开拓以及他们创造出的小说样式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乡土文学的价值,更不能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
鲁迅和周作人等人开始写作小说的时候,农村生活仍处于封闭状态。
那时的“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那些描绘下层民众悲惨生活、反映劳苦大众心声的小说。
在他们的笔下,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获得解放,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穷困潦倒,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直到抗战爆发,农村才出现了一丝曙光。
在进步文人的倡导下,中国的新文学才由封闭走向开放,此后乡土小说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
鲁迅把关注的视角转移到农民身上,小说内容的关怀对象也由下层转向上层。
此外,在乡土小说中,还有一类反映农村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鲁迅称之为“爱情小说”,如《伤逝》《弟兄》《颓败线的颤动》等,写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如同样描写了城市青年男女间的悲剧爱情。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热衷于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将新的精神注入到新文学当中,此时的新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启蒙精神,乡土小说自然不例外。
梁实秋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位乡土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槐聚诗存》《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等。
他善于从寻常琐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主题,他主张写平凡的人物,写中国式的人情世态,主张对社会多一份爱心。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审美“导论”)60年中国当代文学,农村或乡土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文学创作资源和叙述对象,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流。
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乡土中国”;另一方面,中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农民。
乡土文学不但有本土文化的依据,还有政治依据,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有两次重大转移:1940年代初期的“农村题材”选择,1980年代初期的“新乡土文学”崛起。
1、解放区乡土小说的乡村叙事“农村题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运动,这个历史的必由之路,解放区乡土小说有精彩的表现。
延安时代起,,特别是反映或者表达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乡村中国的文学叙事,这个时期被“农村题材”取代。
后来当代文学的关于乡村中国的书写模式都源于此。
史诗性风格是共同的追求,《创业史》《山乡巨变》《三里湾》《风雷》《艳阳天》《金光大道》都如此。
“农村题材”乡土小说显示的中国主流文学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的重大变化: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与暴力美学崇拜。
但“农村题材”乡土小说很快出现了问题,相关思想路线没有引导中国农民找到希望的东西。
1979年开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首先提出问题,1980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陈奂生上城》,1981年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再现了乡村中国的蒙昧景象,乡村中国文学叙事的历史传统被激活了。
2、1980年代中外文学经典的再确认与“新乡土文学”的崭新图景1980年代初,世界文学经典再版被抢购的狂热。
世界文学对近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乡村生活的描摹,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对故乡西西里岛低层生活的叙述、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等对俄罗斯广阔的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以及拉美“暴炸文学”对古老的民族传统和神秘地域的神奇记载等,都给当代中国作家以启示或灵感。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张颖
【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3)4
【摘要】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其贡献是多方面的,它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乡土社会宗教形象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为新文学揭画了色彩斑斓、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并且促进了新文学地乡色彩的发展.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张颖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状况 [J], 杨颖;汤伟丽
2.乡村妇女生活的伦理思考--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浅谈 [J], 金炫坰
3.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J], 陈娴
4.现代视野中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 [J], 王明文
5.也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 [J], 郭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RECOMMEND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1
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
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
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真气”中的乡愁。
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
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
“乡土文学”作家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深”。
他们试图在对乡情乡音的精细描绘中展示真诚的乡思乡愁,进而在对乡思下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
因此,“乡土文学”作家虽然所写的地域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悲剧品格。
乡土小说出现的意义:
乡土小说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了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乡土气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题材:它拓展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隘生活转向更广泛地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的目光从自身转向以农民为主的下层劳动者,使新文学与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系更加紧密。
创作方法:题材的变化又影响了创作方法的变化,“乡土小说”的作家们一般运用的都是客观写实手法,作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弥漫着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因此,“乡土小说”的出现,促使作家的艺术表现由主观抒情转向客观写实,
由情绪展示转向性格刻画和环境描写,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在艺术上,要纠正旧小说遗留下来的凝练叙事风格,加紧田野描写,加强场景和人物的细节描写。
小说的重心从情感和情节的展现转移到以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