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
- 格式:pdf
- 大小:144.17 KB
- 文档页数:5
浅议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摘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是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鼎盛发展时期、参与二战是衰落和消亡时期。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孤立主义破产的标志。
关键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发展过程一、孤立主义的来源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根源于“使命”意识,而美国人的使命观来源于北美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其理论基础就是新教教义中的“上帝的选民”,承担按上帝规定的信条改变世界、复兴人类的责任和任务。
美国人对外部世界天生哟一种恐惧和防备,这是孤立主义的心理基础。
美国人认为,美国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界”。
美国之外的世界,在美国人看来则是落后的、专制、极端保守和道德沦丧的同义语,是“旧世界”。
在“新世界”改没得到完善以前,美国必须远离“旧世界”,以使自己的先进性、纯洁性免受玷污。
由于美国主要是欧洲的移民,所以美国对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是对欧洲看法的放大。
而欧洲大陆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动荡不宁、殖民地时期英国对美国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与法国的短暂联盟带来的麻烦,都向美国人证实了与外界联系的危险。
美国人认为孤立于世界之外,不仅是保全其先进性,更是实现拯救“使命”的必要手段。
二、美国孤立主义的发展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自建国直到二战爆发对欧洲国家奉行的政策就是孤立主义的具体表现。
(一)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羽翼未丰,为从欧洲列强的争端中求得自身在美洲大陆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开国元勋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奉行一种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独立成果,为美国集中精力于国内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美国从欧洲列强的冲突中坐收渔利,扩充了领土,发展了经济,因此孤立主义使建国之初的美国获得迅速发展。
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签署了《巴黎和会》,标志着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1997年7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1997 第34卷第4期Journal of t he N o rthw est N or mal U niver sity (So cial Sciences)Vo l.34N o.4 试析美国传统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的发展及其在30年代外交中的运用张宗华 【内容摘要】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台为第一阶段,孤立主义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贸易;从《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到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孤立主义已演变成一股美国牌的绥靖主义思潮。
30年代孤立主义成为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准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国内问题成堆,无暇顾及美洲以外的事务;孤立主义外交传统根深蒂固;欧洲事务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美国大财团与德国垄断资本的密切联系;美国人对参加一战的反思与批评;美国民众的和平主义心理等。
孤立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和平愿望,但其主流代表着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纵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作用,并最终将美国也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关键词】美国 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 绥靖主义 【中图法分类号】K 712.52收稿日期:1997-4-4 孤立主义是历史上美国统治阶级为发展经济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后来被视为金科玉律而代代相传,成为美国一再奉行的既能扩张又不损害自己利益的狡猾策略。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孤立于欧洲之外,却利用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谋求和增进自身利益,同时,加紧控制西半球,排除欧洲国家的侵扰。
结果,美国从欧洲国家的冲突中坐收渔利,扩张了领土,发展了经济。
到19世纪末期,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美国成为托拉斯化帝国主义国家,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美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与上一个世纪迥然不同,孤立主义受到冲击。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作者:赵学功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6期【摘要】孤立主义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孤立主义思想可以说贯穿于美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自开国以来,美国即奉行以孤立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政策。
及至20世纪20、30年代,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再度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中立法》,力图使美国置身战争之外,结果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即使在战后,孤立主义的呼声在美国仍不绝于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孤立主义不可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居于主导地位。
【关键词】孤立主义美国外交中立法案【中图分类号】D817.2【文献标识码】A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对美国的政治、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另一方面,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一思想的准确内涵仍莫衷一是、争论不休。
一般说来,所谓孤立主义主要是指美国应避免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欧洲国家结盟的主张和政策。
作为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思想之一,孤立主义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文化传统,是美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研究话题之一。
早在1922年,《芝加哥日报》驻伦敦的记者爱德华·贝尔曾发表文章,首次用“孤立主义”一词来批评美国当时对国际合作所持的消极态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得到了美国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的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包括“新左派”在内的一些学者则否认美国历史上存在过“孤立主义”,认为所谓的孤立主义不过是一种“神话”,在阐释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起着“误导性”作用。
有学者更是明确指出,华盛顿、约翰-亚当斯以及杰斐逊等人并无意构建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与原则,而只是对当时国际局势做出的谨慎选择。
不仅如此,还有学者提出,20世纪20、30年代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并非是“孤立主义”思想,而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中立”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思潮进行简要梳理,以揭示其实质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
张华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9)002
【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与外交最兴盛时期,也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探求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盛衰的轨迹.从中探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美国民众、国会尤其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总统的认知的影响与孤立主义高潮迭起、终不免衰落的关系.揭示出决策者的认知从错误到正确的转交亦即外交决策从脱离实际到贴近实际的过程,决策者的认知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张华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政史系,湖南,常德,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2O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法案与孤立主义 [J], 乔瑞雪
2.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探析 [J], 王彬
3.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 [J], 张华;冯鹰;古容芳
4.现代经济危机下的社会精神重建启示——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宗教变迁为例
[J], 杨卫民
5.试论美国30年代孤立主义的实质 [J], 刘戈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关键词:孤立主义;演变;影响一美国孤立主义的内涵孤立主义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以及客观条件形成的一种封闭状态。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不同,它并没有关闭经济贸易,而是减少美国在当时面临的外部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当时脆弱的国家政权。
美国的孤立主义更像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美国民众摆脱战乱的意识形态。
二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原因美国在建国之初,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孤立外交的政策。
孤立主义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告诫国人切莫卷入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纷争,不受国际环境干扰独自处理美国自身的事务。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看似是自我封闭,断绝与其他国家来往。
实际上,这是针对欧洲国家的一种中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
这就为美国早期走上孤立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一)地理位置引起的“天然孤立”打开世界地图,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洲,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
美国与亚洲之间隔着太平洋,与欧洲、非洲之间隔着大西洋,这种位置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满足了孤立主义的地利要求。
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上交通极其落后,任何一個国家想要进行远洋航行都是极度困难的。
这样,无论是美国想要走出国门,或者说其他国家想要和美国建立联系或者战争侵略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孕育。
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气候特别适合生产,对于欧洲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一片乐土。
亨利·基辛格说:“自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也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孤岛。
”[1]华盛顿总统在1796 年的告别演说中说:“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
”[2](二)综合国力不足,无力对外扩张经过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美国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榨和剥削,美国国家实力虚弱。
同时,为了独立而发起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第二次独立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也让美国雪上加霜,入不敷出。
CHENGRENJIAOYU成人教育2010/11总第286期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并很快走,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美国国会在30年代先后通过四个中立法案。
以中,美国对外推行中立政策,即美国式的。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政府通过的中立法案。
一1935年,德国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积。
同时,意大利在非洲发动对埃塞俄比亚。
英、法为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德、意侵略,美国也实行中立政策。
1935年8月日,美国国会通过并由罗斯福签署了第一个中立,宣布“凡由美国或美国其他属地之任何地点,、弹药及作战工具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任属非法”。
法案规定有效期限为6个月,即1936年2月29日到期。
该法案从法律上把美国基本的欧洲政策固定下来,对当时欧洲的绥靖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罗斯福在签署法案时说,“这虽然表明美国政府及人民避免战争的愿望,但是它可能将使我们卷入战争而不是置身局外”。
可见,罗斯福已经认识到中立法案并不能使美国摆脱欧洲的纷争。
虽然他以总统的身份签署了这个法案,但也是身不由己,这主要是受到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影响。
罗斯福说:“我希望,在我们当中,美国鸵鸟会少些,鸵鸟把头埋在沙里终究对身体不利。
”[1]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尽管美国是这场战争的大赢家,但这次战争也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反战运动、和平主义运动席卷全国,人们不希望看到战争再次降临,再也不愿意美国再次卷入其中。
美国和平主义团体要求对一战军火交易的情况进行调查。
1934年,美国参议院成立以参议员杰拉尔·奈伊为主席的军火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美国是为了少数利益集团而进行战争的,“上次参战,我们的目标半点也没有达到”,“军火商贿赂了政客,共享了专利的好处,瓜分了企业,赚了难以置信的巨额利润,而又偷税漏税———这一切都隐藏在那些肮脏的杀人武器买卖里。
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①张华(湖南文理学院政史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与外交最兴盛时期,也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探求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盛衰的轨迹。
从中探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美国民众、国会尤其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总统的认知的影响与孤立主义高潮迭起、终不免衰落的关系。
揭示出决策者的认知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亦即外交决策从脱离实际到贴近实际的过程,决策者的认知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决策者;心理认知;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718(2008)03-0104-05收稿日期:2008-01-04作者简介:张华(1970-),男,湖南汉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
一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者一般都强调认知因素对决策的巨大影响。
那么,认知是如何影响决策的呢?霍尔斯蒂在《杜勒斯与俄罗斯:认知动力和敌人形象》的研究中认为:决策者对信息的注意是有选择的,有两种因素影响着信息处理:认知(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对事物应该怎样的看法)。
根据认知相符理论,信仰体系会影响他的信息选择和关注焦点。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都力图使认知与价值观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在认知和价值观上不一致,就会造成心理紧张,使他感到有种压力,迫使他改变认知或改变价值观去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
霍尔斯蒂认为,杜勒斯就是这样,根据自己对苏联敌人形象的认知形成自己的对苏政策,达到认知相符以减轻心理紧张。
哈维・斯塔尔在研究基辛格早年被迫从纳粹德国逃离的经历时,发现这段经历对其世界基本认知“世界不断处于混乱无序的边缘,有序和无序在不断的斗争”[1]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种认知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和行为。
我们还发现,虽然基辛格不承认人们对他的外交决策可以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他作为职业外交家却认为必须了解外国外交官和决策者的心理构成,让美国情报部门专门为与他打交道的外国领导人建立了一份心理档案。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与实质严格意义上的“孤立”应包括三层含义:地理空间上的孤立,指美国所在的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经济上的孤立,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交流;政治上的孤立,指“避免纠缠不清的同盟”的“传统政策”。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统治集团一直以来对外政策思潮和原则。
但是,孤立主义实质上只是一种外交手段而并非闭关锁国,是否采用孤立主义取决于能否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
美国从未切断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反而一直在进行扩张——领土的、贸易的、金融的、意识形态的或者军事的——尤其是在西半球、太平洋以及东亚地区。
二、美国孤立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的北美移民本身是不堪忍受宗教排挤和迫害而远走他乡,再加上“漫长艰险的旅途更放大了美国人地理及心理上的疏离感”,这成为孤立主义群体心理基础。
美国孤立主义正是源于这一独特经历,受到宗教理念、政治实践和地缘环境合力作用,而国父华盛顿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的《告别演说》更是使孤立主义成为美国的一项外交战略思想。
因此,“当国会讨论外交政策时,华盛顿的幽灵就主宰着辩论的进程。
”自华盛顿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之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外交实践始终由孤立主义为主导,即始终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为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外交和国际事务。
但是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并非爱好和平,从购买路易斯安那,吞并佛罗里达,打开日本国门,征服墨西哥等等。
美国海军在所有大洋驰骋,陆军也几乎在所有大陆打过仗。
随着国力的增强,美国在1823年推出了拒绝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从而将拉丁美洲划入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基于“为自己行动,而不是为他人行动”的孤立主义原则基础上单方面实施的。
孤立主义的改变是一战的爆发。
1918年威尔逊向美国国会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提出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实现国际合作和保障世界和平的设想。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论文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内外局势日趋紧张,罗斯福政府实施了中立政策;但这一政策往往被认为是妥协于孤立主义,而尤以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案为代表;笔者通过对当时美国经济因素这一角度的分析,探讨罗斯福政府对外交政策最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以此论证当时美国的中立政策并非权宜之计。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全文如下:摘要:美国的中立政策贯穿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外交与内政政策的始终。
中立政策使美国远离欧洲战事,保持和平的国内环境,并从战争中夺取大量财富提高了国际地位。
它作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着其深刻的根源。
关键词:中立政策;孤立主义 ;和平主义思潮一、传统孤立主义的影响探讨三十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的根源,我们往往会与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联系起来。
美国的“中立”政策起源于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想。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的孤立主义,主要是指美国1787年建国后第一个世纪中对欧洲国家,采取“不干涉”、“不卷入”或中立的外交路线。
结果,美国从欧洲各国的利益和武装冲突中获得利益,本国领土被扩大了,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成为托拉斯化帝国主义国家。
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美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与上一世纪迥然不同,孤立主义已不合时宜。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味着美国已抛弃了孤立主义的外交路线,而改为推行扩张主义政策,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时代的终结。
然而,孤立主义阴魂不散,在二十年代,特别是三十年代,所谓的孤立主义又粉墨登台,不过只是形似而神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孤立派打出传统的孤立主义大旗,要求保持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美国的霸权计划。
1920年到1932年为共和党执政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以“自由行动”为特征的,即不受任何国际组织的约束,怎么合乎美国利益就怎么“行动”。
林德伯格与“美国第一”张洁05412058摘要:20世纪30年代德国不断在欧洲扩张,先后入侵捷克、北非、法国等。
面对法西斯的疯狂进攻,美国继续发扬孤立主义传统,竭尽全力避免卷入战争。
在美国,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反思,不断吸取美国在一战中失利的教训。
国内成立了诸多团体,反对美国加入欧洲的战争,包括妇女、教会和学生的反战组织。
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有着强大势力支持的““美国第一””(AFC),林德伯格、摩根等美国社会知名人士、大企业家纷纷加入,并且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和平主义组织。
关键词: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美国第一”林德伯格20世纪30年代的孤立主义与和平运动思潮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以防止卷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为其根本宗旨。
孤立主义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
第二,孤立主义从空间上讲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在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则不包括这个原则。
第三,孤立主义原则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整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思想情绪甚嚣尘上,基本上左右了美国舆论,孤立派竟然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中立法”,成为美国政府不得不遵守的外交政策准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第一,1929年秋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袭击之惨重都是空前的。
所以美国统治集团首先着眼于解决美国的自身问题,尽快使经济复兴,保护和扩大垄断资本,稳定民心。
胡佛政府时期和罗斯福第一任期,都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无暇他顾,也不愿与闻美洲以外事务。
第二,在1937年以前,罗斯福总统对,反对介入欧洲事务或欧洲纷争的“孤立派”持妥协态度。
所谓“不介入”欧洲事务的主张也是美国党派之间、地区之间和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反映。
在美国国会内孤立派堡垒是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保守派组成的,就地区而言,孤立主义顽固势力主要在中西部和西部,代表农业资本家和新兴工业资本家的利益,致力于开拓新市场,向拉美、亚太地区扩张,反对实力雄厚的与欧洲关系密切的东部大财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
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①张华(湖南文理学院政史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与外交最兴盛时期,也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探求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盛衰的轨迹。
从中探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美国民众、国会尤其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总统的认知的影响与孤立主义高潮迭起、终不免衰落的关系。
揭示出决策者的认知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亦即外交决策从脱离实际到贴近实际的过程,决策者的认知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决策者;心理认知;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718(2008)03-0104-05收稿日期:2008-01-04作者简介:张华(1970-),男,湖南汉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
一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者一般都强调认知因素对决策的巨大影响。
那么,认知是如何影响决策的呢?霍尔斯蒂在《杜勒斯与俄罗斯:认知动力和敌人形象》的研究中认为:决策者对信息的注意是有选择的,有两种因素影响着信息处理:认知(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对事物应该怎样的看法)。
根据认知相符理论,信仰体系会影响他的信息选择和关注焦点。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都力图使认知与价值观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在认知和价值观上不一致,就会造成心理紧张,使他感到有种压力,迫使他改变认知或改变价值观去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
霍尔斯蒂认为,杜勒斯就是这样,根据自己对苏联敌人形象的认知形成自己的对苏政策,达到认知相符以减轻心理紧张。
哈维・斯塔尔在研究基辛格早年被迫从纳粹德国逃离的经历时,发现这段经历对其世界基本认知“世界不断处于混乱无序的边缘,有序和无序在不断的斗争”[1]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种认知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和行为。
我们还发现,虽然基辛格不承认人们对他的外交决策可以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他作为职业外交家却认为必须了解外国外交官和决策者的心理构成,让美国情报部门专门为与他打交道的外国领导人建立了一份心理档案。
以上的研究表明,认知因素的确会影响决策,而且由于人的认知局限和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在认识对象国行为和国际政治形势过程中完全消除心理错觉是不可能的。
错觉是导致错误外交决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关系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罗伯特・杰维斯(RobertJervis)认为,由于人的认知局限和国内国际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决策者很容易发生错觉。
[2]该理论认为有三个导致错误知觉的重要机制,首先是认知相符(Cognitiveconsistency)。
人们把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形成了人们在接受新的信息之前的原有认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都会保持自己原有认知的惯性,当他们接受到新的信息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保持一致。
如果决策者接收到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不一致,他们就可能对新的信息或视而不见,或曲解误解,使其能够与自己原有的认知一致起来。
其次是诱发定势(evokedset)。
人们接收到信息的时候,会以自己当时集中关注和考①题注:在西方学术界,传统的国际政治学者更多地从宏观与中观层次去探究美国30年代孤立主义兴盛的原因,主流学者一般都认为,较之微观层次的分析和主观的心理因素,宏观的体系结构分析和客观的物质因素更能清楚地解释孤立主义兴盛的缘由。
虽然他们并不否定认知因素的某些作用,但始终怀疑错觉是否真有可能成为导致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因。
这种观点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国内学者从微观研究孤立主义问题的论文迄今没有发现。
本文所指决策者是指有能力并有实力调配资源的行为集团,包括总统及其智囊以及国会,还有相关利益集团。
从决策者的认知心理这一微观的分析层次入手,分析决策者的心理认知变化对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盛极而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有重要意义。
第29卷第3期2008年3月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29No.3Mar.2008第3期虑的问题为思维定势解读自己接收到的信息。
第三是历史包袱。
人们往往将历史作为镜子。
历史可以给我们有益的教训,但历史也可以是沉重的负担,由于人们简单机械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较,结果会完全错误地认识现实。
将一些实质上不相同的现实事件和历史事件牵强地联系起来,结果出现知觉错误,导致严重错误的外交决策。
杰维斯承认,在研究知觉时,除了借助经过历史学家充分研究的史实,并无简单的方法来确定知觉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观察30年代孤立主义外交,主要研究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对决策者认知的影响,重点探讨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以及经济大危机和频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对决策者知觉造成的影响。
二孤立主义在3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美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深厚而牢固的孤立主义心理认知基础。
鉴之历史,美国根据孤立主义政策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游刃有余,获利颇丰。
可是历史进程中固化下来的孤立主义认知与思想却成了当下认识世界情势的负担,从而造成了对世界的错误认知。
曼弗德・乔纳斯曾经指出,30年代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种普遍情绪,弥漫于国家的各个地区,他们相信单边主义(即孤立主义),担心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极力主张国际主义的罗斯福,面对着这股强大的孤立主义的情绪与思潮,当选后,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屡屡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成为国联的一员。
1933年圣诞节后不久,他在伍德罗・威尔逊基金会上的讲话中声明:“我们不是它的成员国,我们也不打算成为成员国。
”[3]这股强大的传统孤立主义心理认知力量,无论我们怎么估价它对整个30年代美国外交产生的影响都不过分。
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处在多层面的环境中,国内的或国际的环境,复杂的环境限制了决策者的行为。
决策者与环境发生联系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决策者对国内外环境的认知。
1929-1933年经济社会危机对美国民众和美国政治家的心理认知产生了重大影响。
危机使近10年的经济繁荣化为泡影,造成了美国公众心理上严重的恐惧感,结果完全错误地理解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社会环境的突然变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知觉。
总统、国会和美国民众三者的认知此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根据诱发定势理论,人们接受到信息的时候,会以自己当时集中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为定势,据此解读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从而造成误读。
由于当时美国上至总统、国会下至普通民众关注和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危机,因此对国际形势形成了诱发定势。
尽管罗斯福对改善国际关系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计划,但他对什么是当务之急有着清醒的认识。
外交关系问题退居次要地位。
他说,“我赞成把当务之急列于首位,这是一个讲求实际的政策。
我将不遗余力地通过调整国际经济来恢复世界贸易。
但是处理国内问题急不可待,决不能等到那件事完成之后再动手解决。
”[4](P15-16)罗斯福实行新政,救民众于水火,减少了对国际法西斯势力扩张和侵略性的关注,从而对国际政治形成了错误知觉。
威廉・兰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这次国内经济危机期间,绝大多数美国人确信,美国应该“集中一切力量解决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以维护这个伟大的民主堡垒不受损伤”。
[5]国内事务优先向来是孤立主义者钳制政府尽量少关心国际事务的一个有力口实,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孤立势力更加容易形成诱发定势,完全关注美国自身事务,而对于美国以外的事务,尤其是欧洲问题兴味索然。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威廉・博拉1932年宣称:“美国人应该关心自己的利益,效力于我们自己的民族。
”[6]上述讨论使我们不难理解30年代孤立主义是美国举国一致的诱发定势所致的认知结果。
除了环境这个决定性因素外,政治学理论认为,公众舆论限制了政治领导人采取行动的范围。
一般来讲,政府更愿意按照公众舆论好恶的方向变动,而不是公众舆论沿着政府政策的方向变动。
20世纪30年代正是如此,美国公众舆论对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决策中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认为,“政治领导人通常是面对主要盟国和对手的政策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
由于他们把较多时间用于处理国内事务,他们用于国际领域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们很少能够彻底地弄清整个国际体系”。
[7]他们对“9・18”事变、希特勒上台及扩军备战这些重要的信息或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并根据美国当前的重大利益来解读它们,形成了愿望思维。
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错误知觉。
国会和大众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去看待现实问题,认识不到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将一次大战和当前欧洲一系列的危机如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区、慕尼黑事件等同混淆起来,认为它们不过是欧洲古老斗争的继续。
因此,美国的正张华: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105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第3期确政策应当是尽可能地少管闲事,对法西斯威胁视而不见,妄图依靠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孤立”药方来包医百病,将国际形势简单化处理。
错觉是否上升为国家行为并成为一种外交政策,关键在两点:一是整个决策层、主流舆论或全体国民都存在某种集体错觉;二是在错觉影响下,某人的关键决策决定了国家的行为。
罗斯福的“新政”措施与孤立主义外交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当时国际政治出现了集体错觉并对罗斯福的认知基础产生了直接影响。
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和恐惧是这一时期孤立主义兴盛的心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但美国人血洒异国他乡,无数的财富在拼杀中化为乌有,这对长期生活在和平宁静环境中的美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美国一战后的反战主义运动、和平主义运动和全世界的反战运动一样风靡全国。
罗伯特・达莱克写道:“到1920年,出版商警告作者们不要送来有关战争的稿件———人们不愿意听到战争。
当他们终于愿意对战争做出一番思考时,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错误,他们热衷于把战争描写为蠢事的图书”。
[8](P95)这种痛恨战争的认知心理使美国人不希望也不愿意美国再次卷入其中。
欧洲在他们的眼里是罪恶的渊薮,战乱的祸根,美国只有与之隔离,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罗伯特・费雷尔也提到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介入1917-1918年的世界大战愚蠢之极,以及把美国与欧洲分离开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9]1933年,著名的孤立主义者、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奈伊应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并于1934年底公布了调查结果,以大量的数字和文件说明了美国参战完全是少数经济利益集团操纵所致,“军火商贿赂了政客,共享了专利的好处,瓜分了企业,赚了难以置信的巨额利润,而又偷税漏税———这一切都隐藏在那些肮脏的杀人武器买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