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
- 格式:pdf
- 大小:612.33 KB
- 文档页数:1
郎景和:如果没有关爱,医学的价值几乎等于零郎景和: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妇科内镜学组组长,女性盆底学组组长,《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
●青年医生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必须知道,教科书上描述的病例通常是“最典型的”,但临床上遇到的很多病例通常是“最不典型的”。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不是辛苦恣雎的生意人。
面对充斥于世的伪科学宣传、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招摇过市的疯狂推销,医生更应该保持平和与冷静,开出负责任的处方。
●行医是个过程,医生的一招一式体现的是技术,更是内在品格;就医也是个过程,患者每时每刻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内心感受。
如果说医学不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显然是悖论;但如果说医学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也有失偏颇。
现在,业内外人士都欣赏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医学的真谛,是医学人文性的集中体现。
我们就由此说开去。
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印证,实际上是对生命体的悉心体察和感情交流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或媒体来了解医学知识,但这不是系统的学习。
如果把医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学习,则需要正规、系统的教育,以及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成熟的外科医生一般需要十年的成长时间,这与我们常说的“十年磨一剑”不谋而合。
无论是医生掌握的知识,还是公众掌握的知识,其知识本身是以概念为核心的,而医学不可以停留于概念,它是以形象与概念的结合为核心。
形象包括解剖学图形,组织、细胞构造,甚至更微观者;概念可以是生理、病理学概念,或者更深层者。
如果把医学知识作为一种信息,对于公众也许可以,但对于医生是远远不够的。
在诸多职业中,医生是不能靠自学成才的。
过去学中医要经历当学徒、跟师傅坐堂出诊、抄方抓药等过程,然后再慢慢学着当郎中。
而现在要想成为医生,则要念医学院,要学习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知识,即便获得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还是不能马上当医生。
4Vi r丨!^^--._!■!!■名誉主编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机器人外科学杂志》名誉主编。
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之后即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 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
1984年、1985年赴挪威、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瘤及妇科显微外科,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3~2015年任妇产科主任,2011年当选 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
郎景和院士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译)著作30部,个人专著2◦部。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说”;关于卵巢癌淋巴转 移的研究及对妇科内镜手术、子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 均有突出贡献u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教育部、中华科技进步奖,华夏奖及北 京科技奖等12项,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杰出终身教授荣誉称号等。
目前主要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妇 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世界华人妇产科医师协会会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并受聘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同时任欧亚科学 院院士、亚太地区妇科内镜协会(APAGE )主席(2015—)、欧洲妇科内镜协会(EAGE )常务理事(2016—)、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AAGL )常务理事(2017—)、美 国妇产科学院(ACOG )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RCOG )荣誉院士、法国 国家妇产科学院(CNGOF )荣誉院士等。
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最终要归隐于哲学。
医学发展迅速,最终要走到哪里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郎院士在第三届东方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大会上关于哲学与医学,医生修养与现代人文的演讲。
医学是科学、哲学与宗教结合生命死亡/生命表达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科学的,哲学的,甚至是宗教的。
医学应该从终极关怀这个角度去了解一种病,了解一个病人,从这个层面上去体现一个人善良的本质。
宗教的基础是人的信赖(信仰)。
那种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有偏颇的。
我认为,宗教实际上是一群人终极关怀所编制而成的一种思想逻辑和生活模式,宗教是一种生活模式和一种生活轨迹,是信仰,信赖、信奉和信任。
以前,我们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阳光、雨露,空气、水、日月星辰并不了解,于是我们就相当自然地认为它们有某种超人的力量,实则不然,那个超人的力量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其实是自然规律。
只是我们对它不认识而已。
有一本书,叫《人的宗教》,它讲了6种宗教,包括中国的儒家和道教思想,它在书中提到:有一种力量,无限无量,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却知道它的来源,不是神,而是自然,是自然的力量,是道。
这是专门讲宗教非常客观的说法,道正心正,道正路正。
所以,科学、哲学、宗教和医学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知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
一旦是哲学的,他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因此,医学则是可以把科学、宗教和哲学调和起来的综合事业。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爱是他的上帝。
既然爱是上帝,那么我们作为医生,何尝不应该把爱作为一种宗教去认识呢?果真如此,我们就能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一种喜悦。
所以,医学可能是把科学、哲学、宗教结合起来的中心立足点。
归根结底,医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
伤与痛的认识与医患关系几乎是每个医生都必须解决伤和痛。
我们应该要让公众知道,伤和痛是一辈子要经历的事情,疼痛是必要的,是常态的。
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伤和痛,如果没有伤痛,我们则无法感觉到事物和生活。
医道郎景和好句摘抄
郎景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其关于医学、医生、医患关系的名言有:
- 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 我们不能保证治疗好每一位病人,但要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位病人。
- 医学是仁学,是人学,也是哲学。
- 教我们的人,永远是我们的底色,从青出于蓝,到青胜于蓝。
教我们的人,永远是力量的源泉,从托扶的双手,到坚实的双肩。
教我们的人,永远是闪烁的明星,从扑朔迷离,到勇敢向前。
教我们的人,永远不能相忘,从江河如世,到日月经天。
- 仗剑除病,做医生。
读书修悟,用一生。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郎景和的信息或其他内容,请继续向我提问。
医学之恩郎景和观后感最近读了关于郎景和的一些事迹,那真叫一个感触颇深呐!你说这郎景和,就像是医学界的一位大侠。
他在那妇科的江湖里闯荡,可真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就感觉他不是那种只知道闷头治病的医生,他更像是一个医学的艺术家。
他对待病人的态度,那是相当的暖心。
就像咱们平时去医院最怕啥?怕医生冷着脸,像个机器人似的给咱看病,问两句就开药打发了。
但郎景和不一样,他对待每一个病人都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
他肯定明白,对于那些身体有恙的人来说,医生的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那比啥药都管用呢。
我就想啊,那些被他看过病的女同胞们,肯定心里都觉得暖烘烘的,就像在寒冷的冬天里喝了一碗热汤一样。
而且啊,他在医学研究这方面也是个狠角色。
感觉他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妇科医学的未知领域里不断地探索。
那些复杂的病症,在他眼里就像是一个个等待被解开的谜题。
他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就为了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估计没少在实验室里熬夜,在病历堆里钻研。
我仿佛能看到他皱着眉头思考的样子,然后突然眼睛一亮,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找到了新的治疗思路。
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
他不仅仅自己厉害,还想着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医生。
就像一个老工匠,手把手地教徒弟怎么做出精美的工艺品。
他肯定知道,医学这棵大树要想长得枝繁叶茂,就得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而且这些新人得有扎实的根基和正确的理念。
所以他在教导年轻医生的时候,就像在精心培育一棵棵小树苗,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参天大树,为更多的病人遮风挡雨。
读了关于他的事迹之后,我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就觉得医生嘛,能把病看好就行。
现在才知道,一个好医生得像郎景和这样,有精湛的医术、温暖的态度,还得有那种传承医学文化的责任感。
他就像是医学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很多人前行的道路,不管是病人还是那些想要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们。
我想啊,要是医学界能多一些像郎景和这样的医生,那咱们老百姓去看病的时候,心里就踏实多啦!。
郎景和:好的大夫都会写出好的病历做医生,一辈子要和病历打交道,病历是给患者诊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科研的第一手临床资料。
同时,病历也是医生的脸面。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郎景和教授说,从病历就可以看出一个大夫是否认真、细致、负责。
好的大夫都会写出好的病历。
怎样写好病历、管理好病历,郎景和分享了他多年来的经验。
郎景和说,协和有“三宝”,教授、病案、图书馆。
正因为有这“三宝”才使得她成为高级医师的摇篮,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好的临床大夫都会写出好的病历。
病案质量高、可以保存完整,有待日后查找、考察。
民国时期的一些名家的病案至今都保存完整。
在协和病案展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孝骞、林巧稚、宋鸿钊书写的病历,中文的、英文的,还有绘图,精彩之极,宝贵之至。
怎样写好病历?目前,一些医生的病历龙飞凤舞,仿佛天书一般,这也可能是因为时间紧迫所致。
但是,这样的病历过了几日,有时连医生自己都看不懂,造成了许多不便。
协和对于病历书写的要求极为严格,各种病历书写规则明确,青年医生要花很多时间书写病历。
医生也看重病历,不消说它是一翻病历,看字迹是否整洁清楚、排列有序,单据是否井井有条,便可大致知道这位大夫是否认真、细致、负责了。
病案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一项工程。
协和有一批病案管理专家,从王顕星到马家润、刘爱民等人,还把国际疾病分类引入。
近年又施行电子化、条形码,便于索引、查找,方便病人,也方便医生。
病历最重要的是质量。
质量包括基本的程式、项目完善,也包括内容充实、记述准确、学术丰富,从描写讨论到会诊分析,会使病历成为胜过教科书的活教材。
协和不仅有病案专家检查病历的基本规格,评出等级,也请相应科室的临床教授重点审查专业内容,作出和绩效挂钩的评判。
郎景和说,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推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手术复杂、程序繁多。
为记录方便、完整,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卵巢癌手术记录。
还是用钢板刻写油印的,配有手术解剖绘图。
40年了,这些还在使用,是学术记录,也是历史纪念。
郎景和:医学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早在上一世纪初,卓越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就非常尖锐、切中要害地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这三道难题至今依然困惑着现代医学及医疗的发展与改革。
为此,我们也许可以强调三个问题:一、医学是人类情感或者人性善良的一种表达,进而成为医者的社会责任1998年,我在一本我的《一个医生的哲学》(中国文联出版社)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认为医学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自从有人类开始,便有了医学。
尽管它的起动是原始的、落后的,甚至是自然性的、不自觉的,如对出血的局部压迫、病灶的烧灼、针砭等。
也会遇到缺乏人道的“医疗”服务。
但救死扶伤毕竟为人性善良的体现,进而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责任。
林巧稚大夫曾说过,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要看病人,而且要把检查结果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然后做出诊断。
如果把医学当作一个纯科学,那就很危险。
因为大家都知道,纯科学、纯自然观念将导致机械唯物论、存在主义。
解剖有变异,生理有动态,同病有差别,不可以完全用各种数据和结果去解释患者的病征或“生活体验”。
患者是按照其生活和自身体验看待功能障碍或问题的,这和医生的思路不相符合。
所以医生必须要理解病人,要体察病人的感受。
鉴于医学的学科特点,作为一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科学原则。
就是要针对病情——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技术路线等来做判断。
一个是人文原则。
针对人情,不是我们一般讲的人情,而是病人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人需求。
这两个原则都考虑到了,才是一个好的医生,才是正确理解了医学的真谛。
因此,我们在选择诊治方式的时候要兼顾双方,既要保证有效性,也要保证安全性。
这个方法,这个手术适合这个病人和他的病;而不是让这个病人和他的病适合你的方法,你的手术。
一定要把最有把握的方式给病人,病人也应该是情愿接受的方式才是好的。
开讲了郎景和观后感郎景和一上台,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感觉就像隔壁特别有学问的大爷来跟你唠家常,但这个家常可不一般,全是医学的“干货”。
他讲妇产科那些事儿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
以前我就觉得妇产科嘛,不就是迎接新生命的地方。
但他一讲,我才发现这背后医生得承担多大的责任啊。
每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又充满未知挑战的冒险,而妇产科医生就是这场冒险中的领航员。
比如说,遇到那些复杂的生产情况,医生得在保证妈妈安全的同时,也要让宝宝平安来到这个世界。
这可不像咱们想的那么简单,那得有多少年的经验积累,还得有一颗特别强大的心脏,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郎景和先生讲他的从医经历时,我就特别佩服他。
他那时候的医疗条件肯定没有现在好,但他就靠着对医学的热爱和一股钻研的劲儿,一步步走到今天。
而且他说话特别幽默,把那些严肃的医学知识讲得绘声绘色的。
他讲的那些病例,就像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听得入了迷。
他还提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这真的是个很重要的事儿呢。
在他眼里,医生不仅仅是治病的人,还是患者的朋友、依靠。
他那种对待患者的态度,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现在医患关系有时候挺紧张的,但听他这么一说,我就想啊,如果所有的医生都像他这样,把患者真正放在心上,多些理解和沟通,那得多好啊。
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坚持。
做医生这么多年,肯定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一直坚持在妇产科这个领域,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这就像在爬山,虽然一路上有很多绊脚石,但是他从来没想过放弃,就一直朝着山顶前进。
这种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该像他一样,咬咬牙坚持下去。
总之呢,看了这一期节目,我对妇产科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从郎景和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节目真的很棒,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得到了不少启发,就盼着能再多看几期这样的节目,让自己多充充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