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谱系障碍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7
强迫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强迫症(OC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关系备受关注。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心理障碍,而自闭症谱系障碍则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具有社交沟通困难和重复行为等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强迫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相关研究和观点支持。
强迫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在临床上常常同时存在或交叉出现。
研究发现,ASD个体中患有强迫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根据国际统计数据,ASD患者中有多达60%患有强迫症。
这一观察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尽管二者都是发展性疾病,但它们在临床上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强迫症主要表现为有异乎寻常的不必要的观念和反复行为,常伴有强烈的焦虑情绪。
自闭症谱系障碍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交互动的障碍和刻板行为的表现,常伴有语言沟通上的困难。
这些不同的症状特征和表现使得强迫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可以被看作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重叠和共同点。
首先,两者都具有神经发育与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ASD和OCD的发病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两种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且可能共享一些相关基因。
此外,大脑的神经环路和神经递质对于二者的发病机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些神经影像学研究也支持了ASD和OCD之间的联系。
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来观察大脑的活动,发现ASD患者和OCD患者在某些脑区的活动模式存在共同之处。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此外,早期干预和治疗策略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ASD和OCD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
研究显示,某些药物和疗法可以同时减轻ASD和OCD的症状,这表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确认这些结果。
综上所述,强迫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重叠。
尽管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些不同,但其遗传、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相似性表明这两种疾病可能由共同的机制引起。
“强迫障碍诊疗概要”2014年06月13日14:43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强迫障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疾病,同时它也在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最近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第5版,将其从焦虑障碍中分离,划归为一个独立的诊断类别,反映了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疾病性质认识的逐渐深入。
然而强迫障碍的症状怪异和多变,强迫障碍的患者对药物及心理治疗反应不良或者抵触,都会让医生对强迫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感到困惑和棘手。
因此,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在大量文献复习、充分学术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强迫障碍诊疗概要”,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增加对强迫障碍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改善治疗结局。
1 强迫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强迫障碍终生患病率0.8%~3.0%,平均发病年龄19~29岁。
约56%~83%的强迫障碍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
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病前人格、遗传风险、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影响。
它也是致残性较高的疾病,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影响。
尽管如此,很多患者却不寻求医治。
1.1 患病率1.1.1 强迫障碍的患病率据2005年至今的国内研究,强迫障碍时点患病率0.10%~0.30%,终生患病率0.26%~0.32%,个别研究高达2.5%;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研究报告终生患病率0.74%~1.0%。
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障碍终生患病率大约0.8%~3.0%,如加拿大1.6%~3.0%,美国1.6%,英国时点患病率为1.11%。
多数研究发现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一项跨国研究报告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0:1.2~1.8。
各年龄组患病率比较,16~34岁组最高,随年龄增加,患病率有所降低。
青年患病率为老年两倍。
城乡患病率对比,国内研究报告无明显差异,国外研究显示城市高于农村。
1.1.2 强迫障碍的共病1.1.2.1 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情感障碍(包括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怖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酒精或物质滥用或依赖、抽动障碍和一系列的强迫谱系障碍都是强迫障碍常见的共患病。
精神疾病的谱系障碍一、强迫谱系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OCSDs)强迫谱系障碍是以5-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SSRIs)对不同疾病的共同疗效作为证据,认为这类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而提出来的,又称强迫相关障碍(obsessive compulsive relateds disorders,OCRDs)。
强迫谱系障碍与OCD具有的共同特点:1,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观念和/或行为,不管内容是什么,但性质相似,反复出现而难以控制,是OCSDs与强迫症及相互间关联的有力证据。
2,相似的关联性特征,包括大多起病于青少年、病程持久、家庭成员中情绪障碍、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等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大多数OCSDs伴有典型的强迫症状,与强迫症之间有较高的共患率。
3,相同或相似的病因学改变,OCD和OCSDs大都具有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和大脑额叶功能活动的异常。
4,对抗强迫治疗反应良好。
选择性5-羟色胺回吸收阻滞剂(SSRIs)和行为治疗对OCSDs大都有良好的疗效。
5,相似的基因遗传模式。
强迫谱系障碍可以包括以下疾病:1,躯体形式障碍类下的躯体变形障碍和疑病症;2,分离谱系障碍类下的人格解体;3,进食障碍类下的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4,分裂一强迫谱系类别下的妄想性强迫症、分裂样强迫症和强迫性分裂症;5,抽动障碍类下Turette综合征;6,神经系统疾病类下的Sydenham症、舞蹈症、癫痫、帕金森氏病、亨亭顿氏病、痉挛性斜颈、基底神经节的疾病、孤独症、全面性发育障碍;7,冲动控制障碍类下的拔毛癖、病理性赌博、自伤行为、偷窃狂、强迫性购物和强迫性性行为及近年来出现的新病种-病理性网络使用;⑧冲动型人格障碍类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
三、强迫谱系障碍病因联系(一)神经生化模型如前所述,多数研究证实OCD和OCSDs患者都有前额叶功能活动、中枢神经生化递质方面的异常,并先后提出5-羟色胺( 5-HT)功能异常和多巴胺(DA)/5-羟色胺功能异常两个假说。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严重影响个体社交交往、沟通能力和行为特征的多样性。
自闭症在临床上表现为早期出现的社交沟通与兴趣限制、刻板重复行为及强迫行为。
然而,因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于这一疾病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分类自闭症谱系障碍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因此在临床上被归类为一个“谱系”,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自闭症、亚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期解体失调障碍和广泛发育障碍。
每种类型的自闭症在表现和特点上略有不同,但都具有社交互动障碍和行为刻板重复的共同特点。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机制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
在遗传因素中,孪生子女和家族遗传史是目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环境因素中,母体感染、药物暴露、产程并发症等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患病风险;在神经生物学因素中,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与自闭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及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是美国精神医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其中包括社会互动与沟通缺陷、刻板重复行为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早期干预、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
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社交交往和行为问题。
自闭症谱系障碍对患者及家庭的影响自闭症谱系障碍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干预治疗,同时需要家人长期的支持和关爱。
家庭成员需要面对患者特殊需求带来的挑战,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科学研究与未来展望近年来,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基因研究、脑成像技术以及行为干预方面均有新突破。
未来希望通过多学科合作,更深入地探索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手段,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和反复清洁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主义、秩序、规则和控制的过度执着。
这种心理障碍会导致人们经常表现出反复清洁的行为,即强迫症状。
本文将介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及其与反复清洁之间的联系。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过度执着:患者对细节的极端关注和固执执著。
他们常常追求完美,并要求周围的人和事物也符合他们设定的标准。
2. 控制欲:他们倾向于控制他人,并要求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
他们很难接受事物无法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的现实情况。
3. 强迫行为:患者常常表现出反复的强迫行为,如反复清洁、整理东西等。
这些行为可能源于对感染的恐惧,或者是对思维和行为的不确定性的无法忍受。
4. 固执己见:患者往往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或反对意见。
他们相信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反复清洁之间的联系。
反复清洁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其背后的动机多与控制和恐惧密切相关。
患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对细菌、病毒和污垢感到过度担忧。
他们往往认为只有保持环境的绝对清洁才能避免疾病的传播。
因此,他们会不断地清洗身体、清理家居、反复检查是否有污染物。
这种反复清洁的行为并非出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过度担心。
虽然反复清洁可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但长期的反复清洁行为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
首先,过度清洁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人们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的事务。
其次,长期过度清洁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皮肤破损等身体问题。
此外,由于过度清洁的行为并非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患者可能会出现沮丧、焦虑和失眠等心理问题。
对于那些因为反复清洁行为而受到困扰的人,应该尽早求助于专业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CBT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评估他们对清洁的恐惧,学会应对焦虑和不安的技巧,并逐渐减少反复清洁的行为。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完美主义和控制欲症状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一种被认为是人格障碍谱系中的一种障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完美主义和控制欲症状。
本文将从完美主义和控制欲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点。
一、完美主义症状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个显著特征。
患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极高,追求完美和卓越,并且注重细节,对细节的错误或不完整感到不耐烦和困扰。
他们通常对自己的表现持批评态度,经常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
例如,他们可能反复检查写的文章是否有错别字,一旦发现错误就感到非常痛苦,并且会纠正直到完全满意为止。
二、控制欲症状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还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
他们试图通过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来减少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感。
他们通常对细节、计划和秩序有着极高的要求,并愿意为了达到目标付出额外的努力。
例如,他们可能组织和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以确保一切井然有序。
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其他症状除了完美主义和控制欲外,强迫性人格障碍还有其他一些症状。
例如,对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毫无必要的坚持、固执己见、对中心控制和支配的渴望、缺乏灵活性和对改变的抵抗、工作和生活中的过分严肃和正经等等。
这些症状使得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显得过于拘谨和死板。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其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完美主义和控制欲症状在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上体现出来。
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但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控制。
强迫谱系障碍概述路英智张勤峰【摘要】强迫谱系障碍是近年来精神病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本文介绍了强迫谱系障碍的概念,病因联系,以及主要病型和治疗方法。
【Abstract】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 (OCSDs) is recently a new research orientation in psychiatry realm.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OCSDs, cause contact, main diseases types and therapeutic methods.【关键词】强迫谱系障碍【Key word】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一、概念近年来谱系概念己经在精神病学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强迫谱系障碍是以5-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SSRIs)对不同疾病的共同疗效作为证据,认为这类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而提出来的。
强迫症主要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或强迫性动作为临床特征,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分类系统第三版(DSM-III)轴I和轴II诊断中的其它精神障碍有明显的共病现象。
过去十几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有较多的精神障碍和躯体障碍可能与OCD相关联,相互间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
由此,Hollander首先提出所有这些精神障碍可以组成一个疾病家族,即所谓强迫谱系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OCSDs),又称强迫相关障碍(obsessive compulsive relateds disorders,OCRDs)。
强迫谱系障碍与OCD具有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观念和/或行为,不管内容是什么,但性质相似,反复出现而难以控制,是OCSDs与强迫症及相互间关联的有力证据。
2,相似的关联性特征,包括大多起病于青少年、病程持久、家庭成员中情绪障碍、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 bodydysrmrphic disorder, BDD)等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大多数OCSDs伴有典型的强迫症状,与强迫症之间有较高的共患率。
3,相同或相似的病因学改变,OCD和OCSDs大都具有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和大脑额叶功能活动的异常。
4,对抗强迫治疗反应良好。
选择性5-羟色胺回吸收阻滞剂(SSRIs)和行为治疗对OCSDs大都有良好的疗效。
5,相似的基因遗传模式。
强迫性谱系障碍究竟包括哪些疾病,目前仍有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强迫谱系障碍可以包括以下疾病(按DSM-II-R的分类体系):1,躯体形式障碍类下的躯体变形障碍和疑病症;2,分离谱系障碍类下的人格解体;3,进食障碍类下的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4,分裂一强迫谱系类别下的妄想性强迫症、分裂样强迫症和强迫性分裂症;5,抽动障碍类下Turette综合征;6,神经系统疾病类下的Sydenham症、舞蹈症、癫痫、帕金森氏病、亨亭顿氏病、痉挛性斜颈、基底神经节的疾病、孤独症、全面性发育障碍;7,冲动控制障碍类下的拔毛癖、病理性赌博、自伤行为、偷窃狂、强迫性购物和强迫性性行为及近年来出现的新病种-病理性网络使用;⑧冲动型人格障碍类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
二、强迫谱系障碍的维度模式强迫谱系障碍是一个疾病家族,相互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是一个疾病的连续谱。
Hollander认为强迫谱系障碍可以看作一条直线,一端是强迫端,一端是冲动端,谱系障碍中的不同疾病则按疾病症状的性质差异处在直线的不同位点上。
强迫端的行为是强迫行为或思维,以寻求安全为目的,过分估计了伤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代表疾病是强迫症;冲动端的行为是冲动行为,以冒险为目的,不能充分考虑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代表疾病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者存在相同神经环路但结果相反的大脑神经生化功能改变,强迫症患者前额叶功能亢进、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敏感性增加,后者相反,前额叶功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5-羟色胺功能水平低下。
虽然强迫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在谱系中位置相反,但都表现出相似的对冲动行为抑制或延迟的缺陷。
强迫谱系障碍的各种疾病在连续谱中从强迫端向冲动端移行,靠近强迫端疾病的症状具有强迫性质,靠近冲动端疾病则表现冲动行为的特征。
它们在连续谱中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三、强迫谱系障碍病因联系(一)神经生化模型如前所述,多数研究证实OCD和OCSDs患者都有前额叶功能活动、中枢神经生化递质方面的异常,并先后提出5-羟色胺( 5-HT)功能异常和多巴胺(DA)/5-羟色胺功能异常两个假说。
已有许多研究提示5- HT能系统在OCD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中枢5-羟色胺神经功能的下降。
此后,又有一系列的研究发现OCSDs的患者也存在5-羟色胺功能的改变,特别是具有冲动控制障碍特征的患者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功能亢进,再者5-羟色胺回收抑制药物治疗OCSDs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5-羟色胺功能异常假说仅能部分说明OCD的病理基础,还存在一些难以用此解释的地方。
SRIs治疗强迫症虽然有效,但有效率仅为40 %--60 %,同时OCD 患者脑脊液5-羟色胺代谢产物和药物激发试验的研究结果并不总是一致,提示强迫症还可能涉及5-HT能以外的神经生化异常。
由于DA能神经系统在刻板行为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抗DA能药物氟哌腚醇治疗难治性OCD时对SRIs具有强化作用,拟DA能药物苯丙胺和可卡因能引起强迫症状等,故推测OCD还与DA 功能亢进关联。
Hyde和Weinberger (1995)在对抽动障碍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多巴胺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抽动障碍有效,激动剂却能恶化患者的抽动症状。
功能性影像证实患者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密度增加,与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死后的尸体解剖发现纹状体多巴胺回吸收位点增加,同时尸解还发现皮层下脑区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5-HIAA水平降低。
在此基础上,Stein DJ ( 2000)提出了多巴胺/ 5-色胺功能失调的假说,他认为OCSDs的发病是由于中枢多巴胺和5-羟色胺功能共同发生异常的结果。
(二)强迫谱系障碍神经解剖学早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有特有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Cheyette等发现有后遗症的昏睡性脑炎的患者有不自主运动和强迫症状,而这些患者存在基底节的病理学改变。
最近脑影像学研究更进一步证实强迫症状存在明确的神经环路—前额叶—基底节—丘脑一前额叶环路。
手术阻断这一环路对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可能有效。
在OCD有明显作用的额叶—纹状体环路是否在OCSD中也同样重要。
抽动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涉及到纹状体环路。
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证实抽动障碍有额叶一纹状体环路失常,神经外科手术切断这一环路偶尔用于重型抽动障碍的治疗。
而在抽动障碍中涉及额叶—纹状体环路最有力的证据是脑影像学研究。
Singer等MRI研究已经发现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的异常。
在抽动障碍中的强迫症状可能与眶额皮质和豆状核代谢增加有关。
其他强迫谱系障碍的神经解剖学研究还不多。
在对拔毛癖患者脑形态影像学研究发现左豆状核较对照组变小,而尾状核无变化。
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拔毛癖患者脑右侧优势半球葡萄糖代谢率高于正常对照,研究还发现拔毛癖患者扣带回前部和眶额叶皮质代谢与氯米帕明疗效呈正相关,而这一结果在OCD也存在。
强迫症和其他强迫谱系障碍神经心理学研究虽然不能定位病变脑区,但它所提示的功能失常与额叶—基底节环路病理改变是一致的。
(三)强迫谱系障碍的神经免疫学小舞蹈病(Sydenhamd's chorea)是一种风湿热的并发症,对一些儿童的随访观察发现有明显的强迫症状。
Srvecb等发现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小舞蹈病患儿D8/17(风湿热易感性标记物)阳性细胞的数目明显高于健康组。
由于小舞蹈病具有一些强迫症状,人们开始对强迫症的自身免疫学进行研究。
Swedo发现链球菌感染的病人在抗核抗体阳性的基础上可能出现强迫症状。
另有研究者研究发现在儿童期发病的OCD、抽动障碍或慢性抽动障碍患者(31名)与健康对照组(21名)比较血中D8/ 17阳性率明显增高。
Swedo强调链球菌感染后不仅可有强迫症状,也可以有抽动和其他症状(如:注意缺陷多动症状)。
拔毛癖也可能在链球菌感染后出现。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一些儿童期发病的OCD有自身免疫的病因学基础(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后)。
如果研究证实D8/17可以作为区分不同亚型OCD或抽动障碍的指标,那么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可能是免疫抑制剂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另外Swedo等的研究也支持Peterson等的研究结果:即在患多动症或强迫症的易感人群中,慢性或复发性链球菌的感染与基底节核团结构改变有关。
(四)强迫谱系障碍的遗传学:强迫谱系障碍中,OCD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抽动障碍较对照组更常见,同样在抽动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OCD也更多见。
Ojoseph等研究发现躯体变形障碍、疑病症、进食障碍在OCD的先证者更常见。
Laura bellodi等研究136名进食障碍患者及其436名一级亲属,发现强迫谱系障碍的共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 69 % : 0 %)。
这些研究都提示强迫谱系障碍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学基础。
四、几种重要的强迫谱系障碍(一)丑形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对外形缺陷的关注明显过分(五官不匀称、面部疤痕、鼻子过大、头发太细、生殖器小等),如同强迫观念苦恼着患者,难以自制。
并驱使患者照镜不止、过度修饰、向他人反复询问,或一再把自己的缺陷部位与别人比较,其表现带有浓厚的强迫色彩。
丑形障碍与OCD,不仅症状相似,而且两病的共患率相当高,治疗反应也基本相同。
McElroy(1994)的100例丑形障碍患者中,34例有OCD史;他的大样本对照研究发现:应用SSRI使57%的患者获中度至显著进步,对照其它抗抑郁药仅使10%患者有此疗效。
将有关OCD的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反应预防、暴露疗法,用于丑形障碍也常有效。
(二)疑病症疑病症患者的表现常带有强迫性,基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分关注和已患病的成见,一再接受诊疗,在得到许多治疗或无病的保证后,仍不厌其烦地到处求医,其行为类似OCD患者的强迫检查。
同时,约有三分之一的OCD患者因与健康有关的强迫观念反复求医,这些与躯体或病菌关联的强迫观念与疑病症的先占观念有时难以区别。
一组14例疑病症患者服氟西汀12周,10例获显著进步,SSRI治疗疑病症有效也提示两病关系密切,但需双盲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有人认为疑病症有两型,一型与OCD相似,另一型更像躯体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