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名校联考(三) 语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12
金榜教育·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判断不成立,根据原文第③段,顺应天时“客观上必须起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但不能把两者等同;另外,“做到……社会和谐”的说法也不准确。
2.B【解析】“指出它与和谐社会本质相同”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末,它只是与和谐社会的某一个内容相符。
3.C【解析】A.根据原文,人类与大自然“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非“不分彼此”。
B.“从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原文不合,如今仅仅“还有这个影子”。
D.对原因的解释,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C【解析】存:问候、探望。
5.C【解析】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代词,什么 /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
B、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介词,对/ 动词,做、担任。
6.A【解析】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何若”“采名”“乃”“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厚恩”“无以”“义”“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参考译文】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
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
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
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
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
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
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
《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
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
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人们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 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
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
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山人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其绘画当书法欣赏。
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
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们可能较少涉及书法与绘画的相异。
这里想先说一说书法有没有“内容”,如果有又是什么。
安徽第一卷2013届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
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
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
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
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
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
江淮名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用0 .5毫米的黑色水笔答题,答卷前,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安徽省高三上册语文第三次统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搏斗默契消耗兴高彩烈B . 撕打繁殖竞争自我娱乐C . 天赋销融潜力捉摸不透D . 调剂轻盈信赖引人注目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 . 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九十一家大小银行,只有七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 .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 . 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剧《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3. (6分) (2018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对社会问题绝望,是因为他没有认识社会的情况。
当然,青年们所痛恶的,是社会上腐旧的势力。
然而那腐旧的势力,是多么脆弱呀!倘使加以有组织的攻击,真如________,毫不费力。
不过现在一般青年的对付的方法,实在太不聪明了。
青年们只________,视旧社会如异类,一切不加研究,不加干涉。
这样,旧社会自然不会崩溃。
只要青年人冲锋进去,对旧社会的一切加以充裕地认识,新社会就可以在旧社会的原址上建立。
生在中国的社会里,有点科学知识的青年实在是天之骄子呀!他们到处可以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科学发达的国家,社会上人才________,哪里有这般容易?所以我以为在中国能读几年书的青年,都是十分福气的,他已经是社会中________的人才!只有读不起书的穷人,那才真苦呢!目下有知识的青年,还要自暴自弃,那真才是不会做人!()。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扫描版)金榜教育·2017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 B(理解错误,重要原则是“相观而善之谓摩”而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 D(“原因在于接受朱熹的教诲”的说法不不正确。
朱熹只是对孔子言论进行解释。
)3. D(“学习借鉴”与“拥有民族自信心”没有必然联系。
)4. C(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句式特点判断。
如“前”、“今”,“上”、“下”对举。
)5. A(谥号是有褒有贬的评价。
)6. C(选文中并没有交代“廉褒、朱博受傅太后拉拢”。
)7.(1)因此在位的傅氏家族的人与大司空朱博勾结起来,共同诋毁诬陷孔光。
(“傅氏在位者”定语后置、“为表里”、“谮”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共5分。
)(2)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担任显要的职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但孔光始终没有举荐他们,以至有人怨恨他。
(“大位”、“至”、“或”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共5分。
)【参考译文】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第十四代孙。
父亲孔霸待人谦逊礼让,不喜好权势,皇上想要孔霸担任宰相的职务,孔霸让位,一而再,再而三,皇上知道他诚心实意地谦让,没有任命他为相,因此也更加敬重尊敬孔霸。
等到孔霸逝世后,被赐予谥号烈君。
孔霸有四子。
孔光是孔霸最小的儿子,对经学尤其精通,年纪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
因为议论政事有与皇上意思不合之处,贬官为虹县县令,孔光自免,回家去教授经学。
光禄勋匡衡推举孔光品行端正,担任谏大夫。
成帝刚刚即位,孔光被举荐为博士。
以后又升为光禄勋,兼任尚书,担任诸吏给事中。
绥和年间,皇上即位二十五年,没有继承人,至亲有同胞弟中山孝王及胞弟之子定陶王在。
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暗地里为定陶王谋求继承皇位,私下勾结赵皇后、昭仪以及皇帝的舅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因此他们都劝皇上定继承人。
皇上于是召集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引入宫中,商议中山孝王、定陶王哪一个应该定为皇位继承人。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安徽省省城名校2012届第一学期高三段考第三次联考 (2)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①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①画角:古乐器名。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为之,亦有铜铸者。
外有彩绘,故名。
其声哀历高亢,军中多用以报警戒严或振奋士气。
8.请你说说词中上片的“寒花”、“斜月”、“征雁”、“画角”这些意境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画?“一双”、“两行”、“声残”这些修饰语给我们渲染出什么样的氛围?(4分) 9.有人说这首词下片中的“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请你对此二句略作分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做五小题)(5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 。
(白居易《琵琶行》) (2)噫!微斯人,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位卑则足羞,____ 。
(韩愈《师说》) (4) ,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6)___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7)楚天千里清秋,_ ___。
(辛弃疾《水龙吟》 (8)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 。
(李商隐《锦瑟》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刻在树上的记号 【日】都筑道夫 六年之间,东京已变成到处都是汽车。
而且,居然会有汽车开到人行道上来,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就在这大吃一惊的一刹那,想躲已经来不及了。
林田幸造,紧紧地搂住吉冈,仰面朝天地摔倒在地。
好容易才服满了刑期,但是,在刚刚成为一个自由人,还不到三个小时的当儿,却又变成一个不能自由行动的人,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看来吉冈只不过是脚部骨折,而林田,他自己也明白,伤势是十分严重的。
就在医院动手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是要死的了,但是,就这样死掉,我是死也不瞑目的。
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司马光指责自己同百姓“征利”,他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2.(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阳光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阅读的交流活动,最后主持人借用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勉励大家要涉猎广泛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2)李华同学在黟县西递研学时,看到对联“陶公容膝乐天命,刘子作铭惟德馨”中“容膝”二字,便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文人偏爱芙蓉,常运用到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
3.(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1)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悲戚的鸟鸣衬托愁情,如《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再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认为,尽管六国与秦国相比,“_________,_________”;而大宋的实力要强于六国,如果仍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面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不敢言”,如“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写出当事人内心悲愤、委屈却无可奈何、不敢言说的矛盾心理。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安徽省2010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名校联考(三)语文试题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
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品,各地区的出土文物,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铁器、货币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历史上记载文字的甲骨文、金石铭文,众多的前人著作所表达的典章制度,以及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
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织物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
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指南针、火药三者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但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黄河流域,其次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形成起来的,中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土壤。
正是生息在这个土壤上的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取得了这个有长期历史的光荣成就,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两者并不是平行发展的,更不是互不相干的。
在某种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我们的古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正是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结果。
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典章制度,直到伦理观念,都是如此。
两者不相干的说法,甚至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方面的真正关系。
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道理,今天仍是一样的。
所谓精神文明,仍是来源于物质文明,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有些人就把封建伦理作为永恒的真理,要求继承,要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各族人民还继承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即或不是具体地继承,也要抽象地继承。
这还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那一违背时代进步的概念的继续。
这同样也涉及物质文化。
“曾侯编钟”作为古乐器来讲,那是了不起的,很值得骄傲的,但由此而轻视电子琴,轻视钢琴,这就不对了。
古代的灿烂文化,只证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的存在,但是古代文化不能代替现代文化。
而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文化之中,不可能生活在古代文化之中。
(节选自李一氓《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序》)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化既包括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也包括那一时期的精神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形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片区域也功不可没。
C.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成就,是文化成果产生地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战天斗地辛勤劳作的结果。
D.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化无法比拟的。
2.下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平行发展的,物质文化的生产是精神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认为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或者认为两者不相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C.物质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精神文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D.精神文化源于物质文化,但学术界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系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化是和产生这些文化的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的。
B.我国的古文字、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和典章制度,都产生于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时期。
C.封建伦理不是永恒的真理,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在当时是违背时代进步的,今天也如此。
D.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而轻视西洋文化,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今天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王景仁,庐州合肥人也。
初名茂章,少从杨行密起淮南。
景仁为将骁勇刚悍,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
梁太祖遣子友宁攻王师范与青州,师范乞兵与行密,行密遣景仁以步骑七千救师范。
师范以兵背城为两栅,友宁夜击其一栅,栅中告急,趣景仁出战,景仁按兵不动。
友宁已破一栅,连战不已。
迟明,景仁度友宁兵已困,乃出战,大败之,遂斩友宁,以其首报行密。
是时,梁太祖方攻郓州,闻子友宁死,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
太祖登高望见之,得青州降人,问:“饮酒者为谁?”曰:“王茂章也。
”太祖叹曰:“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梁兵又败。
景仁军还,梁兵急追之,景仁度不可走,遣裨将李虔裕以众一旅设覆与山下以待之,留军不行,解鞍而寝。
虔裕疾呼曰:“追兵至矣,宜速走,虔裕以死遏之!”景仁曰:“吾亦战于此也。
”虔裕三请,景仁乃行,而虔裕卒战死,梁兵以故不能及,而景仁全军以归。
景仁事行密,为润州团练使。
行密死,子渥自宣州入立,以景仁代守宣州。
渥已立,反求宣州故物,景仁惜不与,渥怒,以兵攻之。
景仁奔于钱镠,镠表景仁领宣州节度使。
梁太祖素识景仁,乃遣人召之,景仁间道归梁,仍以为宁国军节度使,加中书门下平章事。
久之,未有以用,使参宰相班,奉朝请而已。
开平四年,以景仁为北面招讨使,将韩勍,李思安等兵伐赵;行至魏州,司天监言:“太阴亏,不利行师。
”太祖亟召景仁等还,已而复遣之。
景仁已去,太祖思术者言,驰使者止景仁于魏以待。
景仁已过邢、洺,使者及至,景仁不奉诏,进营于柏乡。
景仁及晋人战,大败于柏乡,景仁归诉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盖韩勍、李思安轻汝为客,不从节度尔。
”乃罢景仁就第,后数月,悉复其官爵。
末帝立,以景仁为淮南招讨使,攻庐、寿,军过独山,山有杨行密祠,景仁再拜号泣而去。
战于霍山,梁兵败走,景仁殿而力战,以故梁兵不甚败。
景仁归京师。
病疽卒,赠太尉。
(《新五代史·王景仁转》)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范乞.兵于行密乞:求援B.趣.景仁出战趣:催促C.师范以兵背城为两栅.栅:栏杆D.景仁度.友宁兵已困度:估计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②不赂者以.赂者丧B.①乃.遣人召之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C.①久之.,未有以用②古之.人不余欺也D.①景仁殿而.力战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州大战,王景仁等到梁朝的军队疲乏时,趁机出兵攻击,大获全胜,杀死朱友宁,将其首级献给杨行密。
B.王景仁在梁太祖的优势兵力攻击下无法顺利撤退,就派遣李虔裕率军阻击追兵,最终保住主力安全撤回。
C.王景仁与晋军作战,在柏乡被打败,他回朝向梁太祖诉说了韩勍、李思安不听调度从而导致失败的情况。
D.末帝登基,王景仁担任淮南招讨使,率领部队路过独山的杨行密祠堂时,他不忘旧主,亲自进祠堂哭拜。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景仁为将骁勇刚悍,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
(5分)译文:(2)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疾战。
(5分)译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8分)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淹留”:羁留;逗留。
“不萦”:不系住。
萦:系。
8.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妙在何处?从篇章和主旨的角度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词写了哪些秋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4分)10.补写出下面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2)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3),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5),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6)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7)?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8)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榜样秦俑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
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吧?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
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发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许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
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座四间的茅草土坯屋。
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
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
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
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
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
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
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
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嘟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
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1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