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一起来看看。
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品饮,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修养。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起源和发展、茶的分类和泡茶艺术等。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多年的西周时期。
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古代圣人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独特之处,并开始研究利用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茶不仅有药用价值,还具备清心益思、提神醒脑的功效,逐渐将其作为饮品品鉴。
在中国的茶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如四川的雅安茶、福建的武夷岩茶、浙江的龙井茶等。
每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味,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二、茶的分类和泡茶艺术在中国茶文化中,茶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发酵程度,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和普洱茶等。
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色泽和口感,适合不同的品饮方式。
泡茶艺术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泡茶器具的选择、烧水的方法、茶叶的选用、泡茶的手法等。
泡茶时,需要注重水的温度、冲泡次数、浸泡时间等因素,以保证茶水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泡茶也是中国传统的社交活动,朋友们可以一起品茶、聊天,增进感情。
三、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修养。
中国的茶文化强调“清静致远”,即通过品茶来提高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舒缓心情,放松身心,感受茶香和叶底的变化,从而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文化还强调“和谐共享”。
在古代,茶是中国的一种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而如今,茶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饮品,人们可以在家中或茶馆中自己泡茶品饮,也可以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通过品茶的过程,人们可以获得平等对话和和谐相处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亲近感。
结语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茶文化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一、茶的起源与历史茶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古代,一位名叫神农的伟大历史人物发现了茶的存在。
茶叶最早被用作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茶叶的独特风味和健康效益。
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历代帝王、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努力。
唐代是茶文化的高潮时期,茶会与茶馆成为当时社交活动的重要载体。
二、茶的品种与鉴赏中国茶的品种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
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人们可以通过品茶来感受不同种类茶叶的风味。
在品茶的过程中,要注意欣赏茶的外形、香气、色泽和口感,同时还要注意茶的温度和冲泡的技巧。
品茶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放松方式。
三、茶道文化的演变与影响茶道是一种秉持礼仪、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
自唐宋时期以来,茶道文化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茶道注重内外兼修,要求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茶道强调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提倡尊重与谦和的行为准则。
茶道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四、茶文化的社交作用茶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交作用。
中国人常常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茶聊天,用茶来增进感情。
茶叶在茶席上煮沸,茶香四溢,为人与人之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
茶文化不仅在家庭中存在,还在茶楼、茶馆等公共场所中广泛传播。
茶文化的交融与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五、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加以传承与发展。
当代中国,茶叶产业蓬勃发展,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与推崇。
茶艺表演、茶叶展览等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学习。
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中国传统茶文化 1茶是多年生常绿本植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听说是我们中国最早利用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目前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
一走进茶厂,就看见一排排整齐的茶树,茶叶密密麻麻,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披针形。
茶叶的边有细锯齿,嫩叶的`背面有毛茸茸的毛,不仔细观察还发现不了呢!种子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南瓜,有的像葫芦,还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茶花在空闲的时候便开花,今天我们看到的茶花是白色的也杂有黄色。
“白色的花朵皎洁朴素,象征着茶花纯洁无私。
”别以为只有人才有名字,茶也有名字。
有的是根据样子来起的,如瓜片.珠茶.眉茶.碧螺茶.蟠毫.竹叶青.绿牡丹。
有的是根据产茶的山川名胜来取的像:望海茶.瀑布仙茗等。
有的是根据色泽形状方面来起的如:曲豪.雪峰.银毫。
还有的是根据采茶时期来取的,如明前茶.雨前茶.春茶 .夏茶和秋茶了。
中国传统茶文化 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茶被古人当做饮品,每年清明节新茶初上时,古人还要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邻居争相围观,就像如今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古人爱喝茶,茶的品种也很多,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
杭州有许多茶楼,大家可以随处品到各色茶,还可以欣赏到典雅的茶艺表演。
作为杭州人,我也初学了龙井茶的茶艺。
龙井茶的`冲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热水冲烫茶杯,讲究的是一尘不染,至清至洁。
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龙井茶,倒入少许80度左右的热水,讲究的是润茶。
茶道中国茶文化茶,这个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饮品,不仅是一种口感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茶道,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品味茶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美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以及茶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等角度,探讨茶道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一、茶的起源与演变茶,是一种以茶叶为主要原料,通过加水冲泡所制成的饮品。
据历史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
相传中国古代圣人神农尝百草,其中有一天,他在烧水时不小心将树叶掉落到了壶中,烧开的水中弥漫起了一股香气。
神农感到好奇,取尝之后发现味道鲜美,于是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大家。
这就是中国茶的起源传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茶文化逐渐发展完善,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在古代,茶不仅是贵族社会的象征,也成为文人墨客的陪伴和信物。
唐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巅峰,不少文人雅士将茶作为谈论诗词的话题,纷纷撰写关于茶的诗歌、赋文。
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陆羽的《茶经》,这本书成为了茶道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经典,对后世茶道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茶道的发展与特色茶道,是一种将品茶过程中的仪式和礼仪融合在一起的独特文化形式。
它强调从内到外的修身养性,讲究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追求的不仅仅是茶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茶的香气、茶的品质,以及茶带来的心灵愉悦。
茶道的核心是茶艺,它通过精心的准备、烹饪和饮用过程,展现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茶道中,人们需要掌握独特的技艺,如水温的掌握、茶叶的选用、茶具的使用等。
茶道强调注重细节,尊重自然,追求平和与静默。
茶席的摆设简洁大方,用具以素雅为主,注重与自然相连。
三、茶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茶文化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在中国社交场合的应用广泛,不论是亲友聚会还是商务会议,茶都是必不可少的陪伴。
在传统的国内外接待中,茶作为一种热情好客和友好的象征,成为了重要的交流媒介。
中国茶文化饮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各族习俗不同,茶叶品种繁多,这便形成了各族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一、藏族:酥油茶、清茶、盐茶、奶茶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
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藏族饮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盐茶、清茶几种方式,调查结果表明:藏族酥油茶是最受欢迎的饮用方式(平均达73.9%),其次是奶茶。
二、维吾尔族:奶茶、香茶维吾尔族人分散居住于新疆天山南北。
南疆和北疆的维吾尔兄弟饮茶习惯不同,前者爱喝香茶,后者喜喝奶茶。
香茶,又名茯砖茶。
将打醉的茯砖茶和研成细末的胡椒、桂皮等一起放入一长颈铜质或搪瓷制的茶壶,徐徐加入清水,放火上烹,沸腾约五分钟后即成。
通常饮香茶一日早、中、晚三次,边喝茶,边吃馕,既开胃,又补气提神。
北疆奶茶,先将砸成小块的茯砖茶放入壶内,然后加入清水,放火上烹煮,煮沸后加入适量奶子和盐即成。
这种茶,既可在用餐时就着抹有酥油或蜂蜜的馕一起吃,亦可温在炉上作通常饮料饮用。
三、蒙古族:奶茶、面茶奶茶,蒙古语叫“乌古台措”。
这种奶茶是在煮好的红茶中,加入鲜奶制成。
蒙古族嗜茶,且视茶为“仙草灵丹”,过去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在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也要一定的规矩。
首先,主客的坐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
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
然后,主人用茶碗斟上飘香的奶茶,放少许炒米,双手恭敬地捧起,由贵客长辈开始,每人各敬一碗、客人则用右手接碗。
否则为不懂礼节。
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四、回族:盖碗茶、罐罐茶、烤茶、麦茶回族的盖碗亦称三炮台。
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
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
五、哈萨克族:奶茶、清真茶、米砖茶哈萨克族人民嗜好奶茶,他们常说:“无茶则病”。
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喜欢喝奶茶,将“米心茶”、盐放人壶中用水煮开.加入牛奶或羊奶,饮时也可加少量酥油。
六、壮族:打油茶关于打油茶的来历,少数民族是这样解释的:以前穷人家里面买不起油和肉,吃饭、招待客人都显得寒酸。
特别是到了山里面的夜晚以及冬天,天气严寒,人的肚子里面没有油水的话御不了寒。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就拿出各种各样经济实惠的配料如:茶叶、花生、大蒜、姜、炒米、盐等,一起用炉子边加热边拿个木柄捶打,把这些作料打出油汁,再加水煮开成一锅香味浓郁、苦中带咸,上面还漂着一层油渍的茶水。
七、彝族:烤茶烤茶的茶叶都是本地产的绿茶。
烤制时,先将土罐放到火上烤热取下来,然后,将半把茶叶放进土罐,再将土罐放到火上焙烤,直到茶叶烤香,烤黄后,再用开水冲进土罐内,熬煨片刻,便可饮用。
按彝族习惯,老人烤的茶,一般由他个人独自饮用,不与其他人共饮。
如果有远方的客人到家,主人就递给一个土罐,一个茶盅,让客人自己烤,自己斟,自己饮。
在这里,民间有“喝别人烤的茶不过瘾”之说。
八、侗族:豆茶豆茶是贵州黔东南北部侗族象征吉祥如意的“喜茶”。
在侗家人的生活,每逢节日或者寨上哪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都要请客吃豆茶。
豆茶的制作也颇奇特,豆茶里有好几种食物。
一是米花,它是用白生生的糯米倒进油锅里煎开花的。
二是包谷或黄豆,用热水拌草木灰,把包谷和黄豆泡粑。
三是用炒得焦黄的炒米。
四是刚刚从茶树上摘下来的茶叶。
米花、包谷、炒米和茶叶都准备好了,混合在一起,然后倒在一口大铁锅里边煮,这就成了香喷喷的一种茶饭———豆茶。
豆茶又分为清豆茶、红豆茶、白豆茶三种,吃起来各有讲究。
清豆是在节日吃的。
红豆茶和白豆茶的意义就不同了。
这两种茶是做红白喜事的时候在家里吃。
九、满族:盖碗茶满族在入关前,喜饮马奶、牛奶、羊奶。
入关后,受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城镇的满族也开始饮茶,以绿茶、花茶为主,也有饮红茶者。
而且待客必有茶,其茶具多为带盖的瓷茶碗,精巧美观,琳琅满目。
农村满族人也有饮茶习惯,不过他们饮的大多是自己制作的土茶,如有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柳蕾茶,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败火明目。
十、黎族:五指山茶,赤鸪茶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爱喝五指山茶,而沿海地区的黎族喜欢喝赤鸪茶。
赤鸪茶掺白糖,香味很浓,浸泡多次仍不褪色。
赤鸪茶有降温作用,喝后还不容易醉酒,好睡觉。
十一、白族:三道茶、雷响茶白族人家,不论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等喜庆日子里,还是在亲朋好友登门造访之际,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宾客。
三道茶,白语叫“绍道兆”。
当家里来亲朋戚友时,要敬三道茶。
头道茶以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道香苦;二道茶以红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冲开水,味道甘甜;第三道茶是用蜂蜜泡开水,味道醇甜。
响雷茶白语叫它为“扣兆。
这是一种十分富有情趣的饮茶方式。
饮茶时,大家团团围坐,主人将刚从茶树上采回来的芽叶,或经初制而成的毛茶,放入一只小砂罐内,然后用钳夹住,在火上烘烤。
片刻后,罐内茶叶“劈拍”作响,并发出焦糖香时,随即向罐内冲入沸腾的开水,这时罐内立即传出似雷响的声音,与此同时,客人们的惊讶声四起,笑声满堂。
由于这种煮茶方法能发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得名。
十二、傣族:竹筒香茶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竹楼之上的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这种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傣族均喜用竹筒制茶,“香竹筒茶”傣语称“腊跺”,其制作和饮用方法是:“先将干青毛茶装入新鲜的香竹筒内,(香竹是竹类一种,也用来烧饭,就叫香竹饭)并用橄榄树做成的木棒在竹筒内冲压,一边冲一边放茶叶,直到将竹筒填满冲紧为止,然后把填满茶叶的竹筒放置火中边烤边翻动,待闻到阵阵香味时,将竹筒取出冷却后用刀剖开取出已成圆柱型的茶柱,掰下少许茶叶,放入碗中,冲上沸开水,几分钟后便可饮用。
十三、瑶族:瑶族三茶一是瑶家苦茶,源以其苦而著称于世。
苦茶,历来受到人们广泛地利用,早在2500年前就有了文字记载。
当地瑶汉人民一直把苦茶当作家庭生活必用品,既是饮料,又是良药,可以医治积热、腹泻和心脾不舒等症。
第二“梗子茶”,就是我们俗话说“粗茶淡饭”中的“粗茶”,这茶粗糙到什么地步呢?它连枝带叶一块摘下来泡茶喝,树枝泡出来的茶别有风味。
第三冬梨茶,野生乔木型植物,茶色红亮,清香,味微甘,能生津消炎,防暑降压,特具天然防腐效能,用此茶汤浸泡食物可长时间保鲜。
十四、朝鲜族:大麦茶、人参茶、三珍茶大麦茶是我国朝鲜族的一种传统清凉饮料,是将大麦炒制后再经过沸煮而得,闻之有一股浓浓的麦香。
长白山盛产人参,朝鲜族人喜欢喝人参茶。
人参茶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洗净人参并剔除须根,将人参放水煮出味后加蜂蜜调味即可。
微参切条煮味道更容易出来,将微参和大枣一起放入,煮两天喝的量最为合适。
“三珍茶”就是用黄芷、枸杞、菊花泡出的茶,黄芷具有排毒去污功效,被称为“人体清道夫”,可以增长元气;枸杞具有滋阴补肾作用,肾生精,精是生命之本;菊花可以聪耳明目,有益于大脑保健。
将三种药材放到一起,长期饮用,对人体保健,效果最好。
十五、布依族:姑娘茶饮茶,以茶水待客,是布依族人的习俗。
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递上烟,然后敬茶。
布依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他们有时也上山去采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一种名叫金银花的中草药,制成混合茶叶。
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
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去采茶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尖叶,采回来的通过热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后,就把一片一片的茶叶叠整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十六、土家族:擂茶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
十七、哈尼族:煨酽茶、土锅茶、竹筒茶有学者经过调查后指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
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
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煨酽茶,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
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
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
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煨酽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一般均以精茶位原料。
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锅桩石或铁三角架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后即可倒入杯中饮用。
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味高雅。
青竹茶是哈尼族在山里劳动时常喝的饮茶方式。
砍来竹筒,一端留节。
竹筒里倒入适量清水,架在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至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就烧成了青竹茶。
青竹茶的汤色清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
十八、苗族:米虫茶苗族姑娘在谷雨前后,身背竹篓,上山采茶尖。
茶叶采回以后,把茶叶盛在竹篓内,浇上一些陶米水,放置在通风的楼阁上。
不久,竹篓内就生长出一些米蛀虫。
这些米蛀虫以茶叶为食物。
到了第二年四五月间,篓子里的茶叶被米蛀虫蚕食一空,篓子底下厚厚的铺上了一层虫屎,苗族同胞便把虫屎收集起来,筛出杂物,称为米虫茶。
十九、景颇族:腌茶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
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腌茶时,先用竹篇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