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11版数学一年级上《一 生活中的数 快乐的家园》教学设计_47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1课时快乐的家园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1-10的基本概念和书写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2. 数字1-10的排序和比较。
3. 数字1-1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1-10的认识、书写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数字的排序和比较,以及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挂图、PPT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游戏或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字1-10,让学生观察、讨论,引导他们发现数字的特点和规律。
3.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数字1-10的书写方法和顺序。
4. 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游戏或练习,掌握数字1-10的排序和比较。
5. 活动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数字1-1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板书设计1. 数字1-10的书写方法和顺序。
2. 数字1-10的排序和比较。
3. 数字1-1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书写数字1-10,每个数字写五行。
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3. 家长协助,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找出数字1-10的应用。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上就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1课时快乐的家园北师大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生活中的数》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和认识数,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顺序和数的组合等。
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数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物和图片等具体事物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提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2.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排序和组合等操作,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和认识数,建立数感。
2.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排序和组合等操作,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卡片、实物等。
2.准备教学场地,如教室、桌椅、黑板等。
3.准备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出数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些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物、图片和卡片等,呈现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例如,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和读写数字。
3.操练(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数数、比较、排序和组合等操作。
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游戏,比一比哪组数得快。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和游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生活中的数》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的意义,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排序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数的概念,会进行数的比较和排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但他们还没有形成数的概念,对数的认识和操作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的意义,理解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数数、比较、排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认识: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能正确数数。
2.数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数的排序: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规律对数进行排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理解数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数数、比较和排序。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小球等,用于教学。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数数卡片,用于学生练习。
3.课件: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小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品都可以用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数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它们表示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数是用来表示数量的,每个数都有它的大小,我们可以用数来比较物品的数量。
小学数学北师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家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和耐心倾听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淘气为了欢迎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始崭新的小学生活,特意画了一幅画送给我们,(出示主题图)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哪儿?图中有什么?2、生汇报后,师:图中哪些物体的个数是1?3、师提示:谁有好办法能把图中个数是1的物体都找出来?(引导按照一定的顺序找,或把找到的做上记号。
)4、请小老师为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信息二、抽象出数字“1”1、师:刚才大家找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
(板书1)带读“1”2、师:很大的物体,如1棵树、我们居住的地球,都可以用1表示,很小的1个物体,如1棵小草、1粒芝麻也可以用1表示。
1可以表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师借助身边熟悉的实物:1根粉笔,1盒粉笔;1个班级等等3、请学生用1来说一说身边的事物三、抽象出数“2、3、4、5”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已经找出了很多用1表示的物体,谁还能说说,这幅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2、生观察图,可与同桌交流3、指名汇报(师要善于指导:用手一个一个地指,指一个数一个,要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4、师及时评价,(表扬发言声音响亮的,表扬表达清晰的,表扬能认真倾听的,表扬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的)四、找一找,说一说1、师:孩子们,在这幅漂亮的图画上有不同数量的物体。
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同数量的物体呢!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说出物体吗?2、活动:师说“2”,指名说物体(如2只手,2只眼睛,2张桌子)师说5,生说物体(如5个手指,5个扣子,5位同学)3、生生活动:同桌一个说数,一个说物体五、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经营性质第1、2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单元学习目标总览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0到10的数,包括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对于数的认识的学习,一般有三个层次: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
在本单元中,分别对应于10以内数的意义、10以内数的读写、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
关于数的意义和读写,教材首先结合情境从整体上初步认识和感知1~10各数,然后从1~5的认识、0的认识、6~10的认识中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学习相关数字正确的书写。
对于数的大小比较,教材也是先通过具体实物的一一对应,比较不同物体数量的多少,然后再引进“=”“<”“>”等符号,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字、符号表示具体数量的大小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需要利用儿童成长过程中积累的逐一数数的经验。
通过学习,学生将学会用1,2,3等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渐渐地体会到自然数是“逐一递增”的规律。
这样的数数经历不仅在本单元,而且在第一学段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不断重复、不断积累,因为它对学生理解自然数及其意义、理解数的运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的一一对应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在后续有关数的认识等内容的学习中不断应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将为后续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知识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数出0~10这11个数,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顺序,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2.初步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3.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等符号,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4.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2.通过找生活中的“数”和“形”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2课时快乐的家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书写数字1-10。
2. 培养学生对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认知。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事物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2. 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认知。
3.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数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认知。
2.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数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片、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字,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方法,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数字卡片,识别数字1-10,并能正确书写。
4. 活动二: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知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5. 活动三: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数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认知,以及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快乐的家园2. 板书内容: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认知,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数量。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用数学语言描述其数量,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用彩色笔绘制数字1-10,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1课时快乐的家园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的是1~10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1~5,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第二部分“试一试”用数表示物体的顺序,并扩展到6~10各数的认识。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一个农村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个场景中蕴含了丰富的数量信息。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的“抽象”过程,教科书提供了多个具有相同数量的不同的实际背景,鼓励学生数出共同的个数,再用数来表示。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还设计了给出一个数,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对应的物体数量的实例,以促进学生对数表示物体个数的理解。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教学重点:能数出物体的数量。
教学难点: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教学过程:师:我的家乡风景如画。
树木苍翠,鲜花盛开。
同学们,你们想去我美丽的家乡看看吗?出示情境图:师:观察图片,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1. 认识数字“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1”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告诉大家,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来%源^#*:中教师表扬细心观察、表达流畅的学生。
师小结:从图中我们找到1个萝卜、1座房子、1个太阳、1只小狗等,1可以表示这些单个的个体,当然这些个体可以是很大的,如太阳,也可以是很小的,如1粒芝麻;1还可以表示1个集合或1个群体,如1筐萝卜、1群小朋友等。
师: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小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用“1”来表示?2.认识数字“2、3、4、5”师:请大家仔细看图,图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2、3、4、5”?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小结:2只小鸟可以用数字2表示、3朵白云可以用数字3 表示、4朵花可以用数字4表示、5只鸭子可以用数字5表示。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 1 课时快乐的家园【教课内容】快乐的家园【教课目的】1.对“ 1”进行认识,而且从 1 引申到 2、3、4、5 的学习。
2.进一步领会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
【教课过程】一、今日老师带大家到一座漂亮的小山村去旅行(板书“ 1”),你们想去吗?农村的清晨特别美,让我们一同去看一看。
1.(演示课件:漂亮的山村)请你们认真察看, 1 能够表示什么?(小组议论)2.集体沟通: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儿童、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道、一条河、一群鸟3.平常,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 1”?4、谁能总结一下,“1”都能够表示什么?(1 即能够表示个体,又能够表示这种个体的会合,能够表示很大的物体,也能够表示很小的物体。
)二、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用到2、3、4、5 等数字,这些又能够表示什么呢?1.同学们 , 你能认真地看图 , 谈谈 2、3、4、5 分别能够表示什么吗 ?学生小组议论沟通后报告。
( 有了前方的“ 1 表示什么”做基础, 这就比较简单解决了。
关于能独立回答下列问题的学生, 要赐予夸奖和鼓舞。
)小结 :2 能够表示 2 只小鸟、 2 个人 ;3 能够表示 3 朵白云、 3 个苹果 ;4 能够表示 4 朵野花 ;5 能够表示 5 只鸭子。
这里的每一个数我们都能够像绘图形表示1同样 , 画出自己喜爱的相应的图形来表示。
( 板书 :2 、3、4、5。
)2.同学们方才看图回答下列问题说得很好 , 此刻我们不看图 , 好好想一想 : 生活中 , 在我们身旁的事物能够用哪些数字来表示呢 ?用数字来表示一下我们身旁的事物吧 !小组沟通汇总讲话 , 学生可能会说 1 扇门、 2 个凳子、 5 张桌子、 3 个小朋友等。
3.同学们 , 抛开情境图 , 照着方才那样 , 谁能谈谈 6、7、8、9、10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能够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6 只小熊、 7 朵鲜花、 8 棵树、 9 只小鸟、 10 只蝴蝶只需合理就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一定。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1 课时快乐的家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数数、认数,理解数所表示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与书本对话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习,学科学和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数数、认数,理解数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快乐的家园”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2.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
入
今天,我们可爱的小刺猬,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快乐的家园”。
(师边说边出示挂图或课件)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请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板书:快乐的家园)
二、互动探
究
1.找一找。
师:老师刚才看到小朋友们的交流非常积极主动,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从图中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言)
生1:我发现了一位农民伯伯正在种地。
量,数数也数得更棒了,希望下一节课小朋友能一样认真地学习。
第1课时快乐的家园
1表示1个太阳、1座山、1位农民伯伯……
2表示2只鸟、2朵白云……
3表示3棵萝卜……
4表示4棵树……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1、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2、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统计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相关知识的体验。
3、教材为教师留下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需求,生发出新的思想创意,内华自己的教学设计。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理解和加减法,理解图形,分类。
11~20各数的理解,理解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实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1、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水准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恰当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实行运算。
能准确实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准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实行运算。
【教学难点】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再现所学的知识。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小数的互化
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二、基础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1、第1题,练习分数的加减法,请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
选择其中的两题自己画图解释计算过程。
全班交流,说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注意什么。
1、第3题,连一连。
独立完成,说说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1、第4题。
指导:0到1分成10段,每一段表示的是0.1或者是1/10.
能够将分数转化成小数,再在尺子上标出。
1、第5题。
独立计算,说说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运算的方法。
1、第7题。
观察,发现错误,再实行改正。
全班交流。
1、第8题。
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三、综合练习
1、第2题
三、实践活动。
1、第2题,实践活动“垃圾分类”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并解答,全班反馈。
(1)1/2+1/3=5/6
(2)读1本书和读2本书的人数之和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读1本书和读4本书及以上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2、在学生解答此题的过程中,提示他们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应把两个数化为相同的表示形式。
2、第9题
读题,明确题意,区别两个问题的形式,第1题用加法,第2题用
除法。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