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识记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 社会危机 ,财政危 机和频繁的外患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经验教训与王安石的工作经验和无
畏精神。
2.内容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 青苗法 。 款或谷物给农民,收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获后还本付息 削,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 富国之法 募役法 纳钱代役,越是大户 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 (免役法) 人家出的钱越多 面取得一定成效 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 均税法、 市易法 等 节省了军费开支,军队战斗 保甲法、保马法、将 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强兵 兵法等 改革 科举制度 和选官制度;整顿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 取士之法 太学 动了新法的实行 强兵之法 “省兵” 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世影响深远。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概括归纳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具有哪些有利的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4)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名师课堂在线
实战演练
夯实基础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 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 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 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 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