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建筑及文化

欧洲建筑及文化

欧洲建筑及文化
欧洲建筑及文化

欧洲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露怯的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渗透于城市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让人听好几遍也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却又驴唇对了马嘴的专业词汇。距离9月1日还有42天,快跟随我们的速成班临阵磨枪。

目标:有备而去,能跟随导游的讲解似懂非懂地点头。

01课堂:用看美人眼光看柱子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欧洲古典建筑博大精深,够一个建筑学家研究一辈子。时间不多,投机取巧学习欧洲古典建筑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柱子,专业术语叫做柱式。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奇迹,那就是人,人体是世界上最美的,所以他们把人的形象赋予了建筑,建筑的造型就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所以要用看帅哥美女的眼光看建筑。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柱式分为五种: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1.多立克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2.爱奥尼修长、端丽,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之美。

3.科林斯柱头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

4.塔司干柱式没有装饰,朴实粗大。

02课堂:800字掌握欧洲文化史

横跨三千多年的欧洲文化,让很多学者研究了一辈子都只能触及皮毛。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多知道一分就智慧十分,所以虽然只有四十几天,我们也不能气馁。

欧洲文化史略分五个时期。

一、古典时期(前1200年~476年)。古希腊文明及古罗马文明。理念上鲜有束缚,丰裕的物质条件、欢愉的精神生活和足够的闲暇时间,雅典人民或去露天广场出席公民大会,聆听别人演讲,高兴了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的高见;或通宵达旦地看戏剧;或去柏拉图学园去听大师讲学;或去运动,扔铁饼;或约三五好友,在澡堂子里穿着浴袍高谈阔论直至天将破晓……希腊人就这样在享乐主义的旗帜下求得个人才智的增长与道德品质的完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几千年来让后人崇拜着、羡慕着。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希罗多德、荷马、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

二、中世纪时期(476年~1453年)。主要是罗马天主教教会文化,强调人的原罪,人性受到压抑,文化上一泓死水。这是一个异常可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梦魇。教会认为人

的本性具有躯体和灵魂两重性,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间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主张对儿童实行鞭身、禁欲等严酷的训练方法。那个时代,信仰别的宗教会被烧死,夫妻二人如果不是为了生殖而做爱就会被钉上耻辱架,做爱的时候还要穿上盔甲,有的丈夫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妻子的胸部。

代表人物:《神曲》作者但丁。

三、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古典主义的复兴,遵循人文主义,这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对抗。人性回归了,人类迎来了又一轮灿烂的云霞。

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提香、蒙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17~18世纪)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抵制。有两种相反相成的思潮: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文艺风格上主张明晰,典雅,对称,恬静,认为人应能控制激情,以理性自律。

代表人物:培根、弥尔顿、伏尔泰、海顿、莫扎特等。

五、浪漫主义时期(18~19世纪)

从哲学界的尼采,到心理学界的弗洛依德,在他们的思想中、作品中钩沉索隐,可以发现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这个时期的思想泽被后世,并且永远让大多数人弄不清楚谁是谁,谁说了什么。

代表人物:卢梭、康德、歌德、席勒、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普希金、罗丹、莫奈、凡·高、毕加索等。

西洋传统风格特征。

<1> 埃及建筑风格,埃及建筑的特点粗壮而有收分的圆柱,柱间距及柱子本身的比例,很有特点。都反映出当时生产技术的原始状态,作为石材结构平梁称楣式建筑。

<2> 希腊建筑的特点由于位处气候晴朗的地带,又出产白色云石、因此,建筑十分重视浮雕及檐部上细部线角的处理,柱身做凹槽,柱头开始有了“爱奥尼”的柱头,建筑的人字山墙上雕满人物,建筑物受光后的光影,艺术效果受到人们的重视。

<3> 罗马建筑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有了拱券与柱间有圆券,开始有了圆形的拱顶,而柱身发展出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新柱式和混合式柱式,即后世对欧式建筑的认识最明确的模式,它的比例分隔都有经典的法式。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4> 中世纪时期的建筑风格。

自西罗马灭亡至文艺复兴1000 年期间,史称中古时期中世纪,中古时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时期,十二世纪以前属于拜占庭风格和伪罗马风格,(Romanesque )其后则为哥特风格(Gothic )所代替。

? 拜占庭风格(5-10 世纪)最大特色表现在方基圆顶的结构和几何形的碎锦砖(mosaie )的装饰上。公元六世纪时丝织业的突起更进一步使得室内的壁挂上和帷幔等饰物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其中有部分的织品的内容以动物图案为主要的装饰,明显地表露出波斯王朝的特异作风。? 伪罗马风格,以罗马传统形式为主体,同时在装饰上融合了拜占庭风格的特色,初期多采用平顶和科林新式的柱头,后期则流行十字交叉式的拱顶,四角采用圆柱或方柱支承,并以半圆拱作为两柱之间的连接,上端开半圆拱,内墙全部采用各色小石片的镶嵌装饰。

? 哥特式建筑风格,自13 世纪开始创于法国的东部它的风格特点表现在高耸的尖拱,尖塔和飞扶壁等细部的灵巧结构上面,从瑰丽的垂直线形之中显示出一种飞腾超脱的意象。同时尖拱之间的碎锦的花饰和柱头花饰等,无不表露出一种浓厚的神秘色彩和虔诚的宗教意识,在其华美、纤细之间。带有高贵的气度。

? 文艺复兴风格自公元15 世纪初期以意大利为中心所展开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运动,欧洲文明从此由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的桎梏中解脱,转而以人为中心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诸方面对古代艺术的研究获得了自由地发展,进一步造成辉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是以古代希腊、罗马风格为基础加上东方和哥特式装饰并且应用了新的表现手法而获得了新的形式。对于严谨的希腊与罗马的模式规定来说又有很多的变异。

? 巴洛克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大约在1620 年,1630-1640 年,荷兰掀起了巴洛克运动。而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法国的巴洛克风格(1661-1715 )其主要特色建立在豪华、艳丽、而堂皇、浪漫的基础上,当时的宫庭华厦均以空间广大而装饰奢华为主要风尚,在后世当对特别追求豪华,而装饰精细、花梢、繁琐、自由浪漫的风格就称它是“巴洛克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它自古典法式中解脱出来,而且增加了浪漫不拘一格的追求。

(F) 罗可可风格,法国路易15 时期建筑形式表现了更为纤巧柔和、温馨的、女性化的特质,反映出一种皇室的装饰文化,雕镂玉砌,花、鸟、虫、鱼的雕饰,不厌其繁地做在承重结构或非承重的结构上,“路易15 ” 的风格经常以曲线代替直线形,以表达室内柔和优美氛围,在墙壁和天花上也有时用绘画代替实景和花饰,到处反映出过分地虚假装饰,显得繁琐造作。

(G) 西方的现代风格,从历史角度上看工业革命是现代设计的契机,现代建筑的成长时期,(约在1917-1939 ),演变时期(约在1949-1966 ),由于当时工业革命的速度发展迅速,而现

实的社会上复古的设计思潮盛行。美国芝加哥学派路易斯·沙里文(Louis H.SuLLvan

1856-1924 )他倡导了“形式从属于功能”的理论,对于现代建筑风格上起到了极大影响。1919 由德国的建筑先驱格罗佩斯(1883-1969 )在德国展开包浩斯运动(Banhaus MovemenT )则成为现代建筑运动的温床,推广了现在建筑的新兴观念和理想,包浩斯运动也依赖于学校教育的方式,因而建立起现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风格。他们以创造-20 世纪人类生活的环境为理想,致力追求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以及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一种以功能主义为本质,而以理性的“新造型主义”为表现的现代风格应运而生,当时出现了不少建筑的先驱,例如:

·佛兰克芮特—FlanK.Wright 建筑物与环境结合,结构与建筑形式的互动作用“地域建筑”“乡土建筑”风格。

·勒·科布塞提出建筑是人生活的机器一切以功能为主。

·密斯·曼德路提出“少”“而”“精”坚决反对无有功能意义的繁琐形式。

新古典主义建筑模式的束缚,但又保留了一些古典风格中的比例、尺度,它可以说是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的过渡时期的产物。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欧洲中世纪艺术风格

中世纪欧洲—艺术风格的特征 巴罗克风格 巴罗克艺术的开始首先是以意大利的罗马为中心,继而传向西班牙、德国、澳洲、法国和英国。巴罗克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巴罗克风格的盛行是在1620年间,由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首先拉开序幕。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巴罗克家具最负盛名,跃居欧洲各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巴罗克风格的经典范例。其他如英国的雅各宾式、威廉玛丽式及美国早期殖民地式的家具亦较具影响。 巴罗克风格中常见的雕饰图案有不规则的珍珠壳、美人鱼、半人鱼、海神、海马、花环、涡卷纹等/在法国,巴罗克风格的桌类家具还常常运用人体雕像来桌面的支撑腿,或桌面下的横托装饰。巴罗克家具在表面的装饰上,除了精致的雕刻外,金箔贴面、描金添彩涂漆及薄木拼花装饰亦很盛行。 古代埃及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丰富的物产以及温暖而肥沃的土地,使得古埃及人民早在公元前2650年就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堪称奇迹的“金字塔”。 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过活”,就象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他们的统治者,威力永无穷的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就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以及装饰华丽的棺匣和墓室--牢固的金字塔。 出于对死后复生的信念,古埃及的王公贵族们把坟墓看作是永久的“住宅”,必须布置得与死者生前情景一样,放上必备的家具、食品、饮料、兵器、首饰及化妆品。不过,家具在这个环境,它是为统治者的等级观念而设计的,尤其是椅子,被看作宫廷权威的象征,这其中较具代表性,是从18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361-前1352)陵墓中发掘出的一把御用的金椅。椅背上的贴金浮雕,表现了国王生前的生活情景。王后正在为国王涂圣油。背面的人物服饰用彩色陶片和宝石镶成。其他的家具如现存最早的椅子是从第四王朝赫特菲尔斯陵墓中出土的黄金扶手椅和黄金床等。他们同当时的建筑一样,都具有安定庄重、威严华贵的特征。在形象上,多将家具的腿雕刻成牛蹄、马脚和狮爪状;材料上,用芦苇编织小桌子和装饰台,用皮革、灯芯草和亚麻绳做叠凳、椅和床的蒙面料。装饰手法多为豪华的金银、象牙及宝石镶嵌和丰富的纹样彩绘与雕刻。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家具创作灵感多来源于自然形态的特征。有一块描述森那凯里布(公元前704-681年)大帝进攻敌城堡的浮雕中所表现的椅子,用松塔圆台装饰椅子腿,将征战的俘虏作为支撑椅子的框和横木,还有高高的踏板以及异常高的坐面等。通过椅子中人物的形象描绘,炫耀东方统治者权威的特征。 另一块表现阿瑟巴尼帕尔(公元前668--631)国王和王后进餐的石刻中,真实的描写了古代亚述式家具的式样。国王随心所欲地半卧在床上与一旁端左的王后正在一边进餐一边交谈。

论文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摘要 欧洲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前低密度、低技术的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了,一些历史城市、街区、建筑都面临改造的时候,各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案条例不断颁布。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建筑保护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举动,而其结果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欧洲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热衷。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欧洲国家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国家保护的侧重及方式,最后重点列举了四种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及相关案例。 关键词:欧洲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正文 1.欧洲建筑保护发展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古建筑保护始于1931年的《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了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1964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阐述了古建筑的保存原则和技术要求,其理念与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成为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从建筑单体扩大到建筑周围环境、城市和古村落。《威尼斯宪章》也界定了古建筑遗迹的定义,保护修复的原则,以及古建筑日常使用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发表方面的细则。之后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又补充了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细则,而1975年《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1982年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的《佛罗伦萨宪章》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其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下,欧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愈加严谨科学,效用显著,成果斐然。 2.欧洲各国的保护方法与侧重 欧洲国家的“性格”迥异,也导致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和侧重也不径相同。希腊成立了古迹保护审核会,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拥有职能优先和特权干预。严谨的英国人则通过不断立法来保护古建筑,早在1882年,政府就颁布了《古迹保护法》,1890年又颁布了《古迹保护法修正案》,1913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范文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 城规122 洪强 一、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讲究精致,爱奥尼,多利克等,古罗马由于帝国强盛,大规模的建造,以规模、气势、数量取胜。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 成为1:1.618或1: 2的矩形,中央是厅 堂,大殿,周围是柱 子,可统称为环柱式 建筑。这样的造型结 构,使得古希腊建筑 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它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

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

西方古代建筑欣赏(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1引言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2 典型建筑 2.1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三个拱门的 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 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 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 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 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 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 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 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2.2 大斗兽场 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 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 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 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 作用。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 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 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 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2.3 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 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 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墙厚6.2米,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 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 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 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 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3 总结 我们发现以上三例建筑具有多处共同点,这其实也是古罗马建筑的普遍特征。 3.1 拱券 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3.2 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3.3 柱式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为了适应多层或高大建筑的需要,罗马人还在柱子的使用方面做出了2项重大发明:一个是叠柱法(大斗兽场),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另一个叫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xx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xx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

欧洲建筑风格特点及代表

北欧建筑设计风格 材质上的精挑细选,工艺上的尽善尽美,回归自然,崇尚原木韵味,外加现代、实用、精美的设计风格,反映出现代都市人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思考方向。北欧人强调简单结构与舒适功能的完美结合,即便是设计一把椅子,不仅要追求它的造型美,更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它的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完美地吻合在一起,使其与人体协调,倍感舒适。松木家具的大量使用满足了人们既想亲近自然,又要注重环保的最新需要。 北欧家具设计风格的色彩? 编辑本段 北欧瑞典风格的居家,浅淡的色彩、洁净的清爽感,让居家空间得以彻底降温。客厅空间的布置重点,在于家具的选购与色彩以及布品的搭配,协调、对称的技巧,让每一个细节的铺排,都呈现出令人感觉舒适的气氛。 想要营造一个北欧风格的居家空间,色调上以浅色系为主:白色、米色、浅木色等,而材质方面以自然的元素,如木、藤、柔软质朴的纱麻布品等,所使用材质、色彩都可兼容,而且比重拿捏得当,若想做点装饰变化亦需掌握重点;使用北欧风格不可或缺的天然元素,再加入一点点其它材质如金属类,然后再考量颜色的搭配是否协调。 何谓北欧风格? 编辑本段 大体来说,有两种,一是充满现代造型线条的modern style,另一种则是自自然然的nature style,不过当然其间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线,很多混搭后的效果也是不错的,现在的居家不会完全遵循同一种风格,通常是以一个风格为基础,再加入自己的收藏或喜好。 丹麦和瑞典的建筑,那种古典的风格总给人一种纯朴、原木古典的韵味。石砌的街道,青铜的雕塑,广场上的喷泉,和喷泉旁边成群的鸽子。 有北欧最古老的斯堪森露天民俗博物馆,还有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乐高乐园,

欧洲原始建筑的各个年代史及中期世纪的法国建筑史

欧洲原始建筑的各个年代史及中期世纪的法国建筑史欧洲建筑史大致可分为:欧洲原始建筑,希腊经典建筑,古罗马经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复古浪潮建筑,现代主义建筑。而法国建筑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古典主义建筑时期,法国的凡尔赛宫;文艺复兴建筑时期,法国的尚龙苏府邸(1515———1556)等。 一、欧洲原始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在大约公元前 1 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地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真正意义的人工建筑问世了。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已很难找到那一时代建筑的完整实物了,只有一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其存在。而其中法国阿尔塞斯竖穴遗址便是人类最原始的居所之一。除了居室建筑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金属时代,还出现了“巨石建筑”。其中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卡拉克石阵就是其典型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新石器文化发源地之一。 二、古罗马经典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此时古罗马的斗兽场,浴场,神庙,广场等建筑都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凯旋门建筑更是为日后的法国带来了其标志性的建筑。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中央的那座巴黎凯旋门,是1805 年12 月2 日,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后,于翌年2 月12 日下令建造以炫耀自己的军功。 这座凯旋门高48.8 米,宽44.5 米,厚22 米,中心拱门宽14.6 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286 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 年至1815 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面向香舍丽榭田园大街、由著名雕刻家吕德设计雕塑的《马塞曲》。 三、中世纪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此时的欧洲建筑大致呈现出 4 种风格:一是公元4—9世纪出现在欧洲西部的早期基督教建筑,二是公元4—16世纪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的建筑,三是公元11—12 世纪西欧的罗马风建筑,四则是公元12 世纪在西欧发展起来并于13 世纪步入盛期的哥特式建筑,它体现了中世纪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法国哥特式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11 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它主要包含了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和哥特式的世俗建筑。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布满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 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 米,拱顶高达43 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 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四、文艺复兴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16 世纪前后,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尼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和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时的法国建筑,常常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装饰应用在哥特式建筑上,其风格开始由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过渡。其典型建筑就是枫丹白露宫新建的庭院。 五、古典主义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是17 世纪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发源于法国,其兴旺与衰败都与法国封建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16-17 世纪中叶,法国建筑风格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和教会势力的约束。扩建,改建,兴建宫殿成为当时的主流。

欧洲各式建筑的经典代表

欧洲各式建筑的经典代表 (1)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2)罗曼建筑风格 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3)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众世纪1050-1550,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亚眠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是其典型代表。 (4)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他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5)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丢勒里宫、鲁佛尔宫等。 (6)洛可可建筑风格。耶苏会教堂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7)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 (8)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巴黎的圣心教堂。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所属类别:学科 所属子类:世界历史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以无限想象力创造了无数个另人激动不已的辉煌文明,这些辉煌文明是人类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不可替代 的精神财富.但这些韵含着前人智慧与结晶的文明能够流传至今的却以所剩不多,其中-----含有浓郁古典风情的欧式建筑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文 明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种族文明将自己所拥有的最高才能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欧式风格分好几种典雅的古代风格、纤致的中世纪风格、富丽的文艺复兴风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一直到庞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风格,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精彩的演出,是欧式风格不可或缺的要角。欧洲风格在建造形态上的特点是:简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使人感到壅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正因为欧式建筑的风格具有另人们感到无限向往及产生遐想的力量,所以才能够促使 众多房产商们趋之若物,纷纷将资金投入到欧式房产开发的浪潮中去,以求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但最后真正能够开发出具有正宗欧式风格建筑的恐怕却是为数不多.而将诸多风格容入一体的更是凤毛麟角.以致与那些喜爱欧式建筑的、对生活情趣有较高要求的人们难以寻匿到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归宿.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建立县市之前便以经是一个与西方有广泛联系的地方.是一个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城市,无论是在上海市区的哪个角落都 能够感觉到浓郁的西方风情,因此如何因时因地的建造属于上海人自己的欧式建筑是摆在每一位开发商面前的课题.房产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艺术”所以在“欧陆风”刮得正劲时,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被“移植”在一个个小区内:“威尼斯水上广场”“哥特式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等等,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贝品而已,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别的地方以有的拷贝建筑,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经典欧式风情建筑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建立县市之前便以经 是一个与西方有广泛联系的地方.是一个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城市,无论是在上海市区的哪 个角落都能够感觉到浓郁的西方风情,因此如何因时因地的建造属于上海人自己的欧式建筑是摆在每一位开发商面前的课题.房产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艺术”所以在“欧陆风”刮得正劲时,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被“移植”在一个个小区内:“威尼斯水上广场”“哥特式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等等,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贝品而已,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别的地方以有的拷贝建筑,而是需要

欧洲现代化建筑赏析

欧洲现代化建筑赏析 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对中国固有式、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无疑形成一种挑战,它改变了部分近代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但是,它的影响又是局部的,局部的含义不仅包括了它只对中国局部城市和地区产生影响,并且意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只局部地被从业于中国的建筑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创作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人类应特别把握并借鉴的建筑经典。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品质,无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好的,还是或科学或艺术的单体杰作,都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本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下面针对近现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谈谈自己感想。 对于卢浮宫来说,他可以说是法国巴黎的象征,卢浮宫经历上百年的不修建、拆毁、在修建,经历了战火的硝烟,最终仍旧完好的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他的存在,不仅是法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属于法国古典艺术风格建筑。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占地(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据统计,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参观这座艺术殿堂也够得上一次难以忘怀的美好享受。在卢浮宫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较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在他古老的内涵中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推进,在不断加入新的内涵,新的内容,而且其中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是贝聿铭,而他又是我喜欢的建筑大师。 卢浮宫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密特朗总统对卢浮宫博物馆做出的另一贡献是邀请著名的美籍华裔建造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新的入口处。贝聿铭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建造一个"金字塔"的方案。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庆祝

欧洲中世纪建筑特点简析

简析欧洲中世纪建筑的特点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此时,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中的典型代表是拜占庭建筑,下面介绍一下拜占庭建筑的特点。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迁都君士坦丁堡,成立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的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顶。并且采用集中式形制----拜占庭建筑的构图中心,往往是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它的结构特征是帆拱,帆拱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帆拱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券的顶点做水平切口,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的个角上的球面呈三角形状。帆拱外形上使穹顶完整、结构上覆盖完整的方形平面、用四个支点支撑穹顶的特点既使建筑方圆过渡自然,又扩大穹顶下空间,是拜占庭结构当中最具有特色的。 以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例。它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它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这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大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330年时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6世纪时查士丁尼大帝把教堂改建成现在的模样。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周围矗起四座高塔。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美丽程度比具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誉的威尼斯圣马克教堂毫不逊色。它的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站在教堂里,最强烈的感受是空旷,人在这里是那么的渺小。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带给你一种强烈的震撼,从四周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线给幽暗的教堂营造了迷幻的宗教气氛,仰头望着顶穹上方的圣母圣子像,宗教的感召力量那么的强烈。圣索菲

谈欧洲古建筑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谈欧洲古建筑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谈欧洲古建筑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利的象征。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 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勃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然而哥特式建筑,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式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对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个中世纪建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本意是以此来贬斥

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称谓也失去了它的褒贬性,而成为了一种专有名词,在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均称为“哥特式建筑”。最具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这当然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有关。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与此同时,它也与当时较为发达的技术水平有关。因此,这各方面的影响,也就内在决定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劵,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括着斜撑技术与扶撑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准确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而又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 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

欧洲各国建筑风格

欧洲各国建筑风格 一、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二、巴洛克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 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建 筑的特点是运用矫揉的手法(如断檐、波浪形墙面、重 叠柱等)以及透视深远的壁画、姿势夸张的雕像,使 建筑在透视和光影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追 求豪华的内部装饰和动势与起伏的形态;将建筑、雕 塑、绘画融为一体。 三、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 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 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 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 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 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中国正餐的上菜程序和餐桌的摆设礼仪 以为只有在吃西餐时才讲究什么“开胃菜”、“主菜”、“点心”等,其实,吃中餐时,无论从点菜还是上菜,都严格地按照分类和顺序的。 一、中餐的出菜顺序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二、餐桌摆设的辨别法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 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 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建筑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就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就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就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就是从不同材料起步。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就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就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就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就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就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

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就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就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就是神庙以及其她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就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就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瞧,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三、布局方式的差异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瞧,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就是由若干单座建筑与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就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欧洲建筑通常就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就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就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就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四、文化观念的差异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就是以现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